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2|回复: 0

[原创]细读废名的《三竿两竿》(外一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9 14: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朱卫国

    废名的散文要一口气读下来,然后再一句句地品味,最能得其神髓。

    废名的《三竿两竿》,1936年10月5日发表于《世界日报*明珠》。这时废名的文章,周作人认为,最是圆满。究竟什么叫圆满,真要把它理解透彻,也颇为不易。读了《三竿两竿》之后,我认为,文中的“乱写”二字,可为圆满作一注解。虽然文中说的是庾信,说的是庾信的《小园赋》、《行雨山铭》中的句子,而实际上也可以看作夫子自道。这篇《三竿两竿》哪里有什么头绪可寻,一会儿说自己最愿学六朝文,一会儿又说自己最学不来六朝文;刚说了梁遇春的“泼地草绿”是如何地好,又马上说到周作人对《行雨山铭》的评价。更何况是五、六百字的小文呢。不“乱写”能像现在这样给人一种“纷至沓来”之感吗?对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像看水墨画,先要眺望整幅画生动的气韵,然后再去触摸那些细微处的笔力,才不会辜负作者的一片苦心。

1.《关于派别》

    这一篇,在废名的散文中算是一个长篇大论。林语堂在《小品文之遗绪》一文中说周作人是当今的公安派,这下可捅了废名的马窝蜂了。周作人是废名的老师,在废名的心目中,说他等同于孔子一点不为过。但废名并没有一开始就把周作人和孔子来比拟,而是先说到陶渊明。而陶渊明也是不好理解的,幸好古今都有人煞费苦心地去作一种“同情的理解”,象北齐杨休之那句“辞采未优”的话,就给了废名许多的启示,于是,他便联想到周作人同样也是不能归到辞章一派的。陶诗空前绝后,却不是以才情胜,在《闲情赋》的序中,他就曾说自己“文妙不足”。为了印证陶渊明的自我感觉,废名便拈出“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中的“似”字,让我们感受陶渊明当日欲说还休的情态。实际上,一个人的行动究竟受哪一种欲望和意志的驱使,最不好明辨,即使是自己的行动,想下一断语,难矣。一个“似”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其中不是很有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风吗?

      此外,陶诗还有“古幽默”的一面,这也不妨称作“厚道的幽默”,这就又和周作人又接上了。而说到周作人,废名就更有他真切的体悟了。不过,废名一说就说到了为文“隔”与“不隔”这样一个本真性的大问题上。“散文之极致大约便是‘隔’,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学不到的,到此已不是一般文章的意义,人又乌从而有心去学乎?”这样的话当然很难理解,于是废名便不惜篇幅举出知堂先生的《志摩纪念》、《半农记念》、《关于画廊》来说明,原来知堂散文的“隔”,却是源自他的德行、宽容、谦虚、至情和尽礼的品行。

       这些还是言不尽意,由“隔”继续深入,便说到知堂替人写的序跋文常常是文不对题上去了,并且越不切题越佳。这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人。虽然如此,知堂还是不能被说得十分清楚,还是要回到关于陶渊明、孔子的话题上去。好在废名写这篇《关于派别》的时候,还没有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对孔子的“仁”和“礼”,还可以称颂其神圣。对陶公究竟“一农夫耳”、“到底还是诗人”还可以自圆其说。而说孔子说陶公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知堂说清楚。到此,废名终于敢说知堂是“知者之言,仁者之声”了。而举例却又是这般地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一篇是《夜读抄》中的《缢女图考释》、一篇是《论泄气》。一望可知,并不是什么庄严的题目,却让人感到心境的和平和严正。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掂量废名在本文结尾那一段话的份量了:“原来我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文章笔调之不同,文章有三种,一种是陶诗,不隔的,他自己知道;一种如知堂先生的散文,隔的,也自己知道;还有一种如公安派,文采多优,性灵溢露,写时自己未必知道。”

2.《周作人散文抄》序

    这一篇同样是以说人来说文。
    中国现代史上,周作人最为难说。对难说的人和事,一种是干脆不说,也无伤大雅;一种却是不说不行,因为绕不开。周作人就属于后一种人。而要说清周作人,就要实事求是地还他历史上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新文化运动,胡适有揭竿之功。但思想最为明澈的却是周作人,像他一九0九年在日本刊行的《域外小说集》,像他参与历史的创造又超脱于历史之外的“知命”态度,都让废名生出一种憧憬。

      新文化应该是什么?1932年的废名就不仅在反思,而且给出了答案。“我想那应该就是一个科学态度,也就是一个反八股态度。”废名先生并不是凭空这样说,而是从周作人的言行上细心地体会。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源流问题,一般人总是不情愿在自身的历史上去追寻,唯恐与旧学沾边,而周作人却明确地说四百年前公安派开了今日新文化运动的先河。此外,废名由此引发的一段思考,也是发人深省的。“中国的近代文学必然的是在散文方面发达,诗则因发达之极致而走入穷途,因了散文的发达,必然的扩充到口语。”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种文学的运动过程,也同时看到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

    3.《志学》

    废名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别人都在打倒孔家店,他不是尊孔派,却把孔子的《论语》简直当成了《圣经》来读,那怕是一句话,他也能用自己的体会,说出一篇文章。“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怕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一句话了,结果便因为先是对“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能懂得,后又因懂得了而不能像孔子那样做到而伤心,便对自己未能十五志学而越发伤心不已,最后就又想到要响应孔子的号召,来开始读《诗经》上的《周南》《召南》。

    因为《周南》《召南》,就又联想到俞平伯的《槐屋梦寻》。而这样的意识流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虽然悠悠几千载,且都是乱世文章,但辉映的都是民族和人伦之光。至此,我们大约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在十四、五岁时候读不读“二南”,是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的。

4.《琴》序

    谈起鹤西,一兴奋,废名就简直语无伦次。这当然也不能怪废名,鹤西的责任更大。谁叫他一回到北平,就要去看一棵落叶树呢。不提叶倒好,提起就话题无限了。三年前的初夏时节,他俩同在北平北海过桥,看见池荷初贴水,废名就对着鹤西耳朵说,他的新散文就像这初夏之荷简单、完全。不料,鹤西到柳州后寄来的文章,却是落英缤纷的一幅彩画,并且一盏灯似的,并且依然还是初贴荷叶,这就绝了。因此,话题还是要回到荷叶并不就是莲花上来。这有古诗为证,鱼戏莲叶,叶上初阳,一一风荷••••••叶的妙处有时胜过花。这又有鹤西的文章为证,长在土里,犹之乎草,从柳州来,乡人欲舔其眼矣。而王维的春草明年绿,不仅是俩人的同好,且可以用来形容《琴》的风格。

     废名的文章就像在即兴演奏,现在终于进入了华彩乐章。于是废名一口气举出了姜白石四首诗。“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原来上述的想法,都隐含在这几句诗中了。
    最后是鹤西在柳州刻的一块印,“门外行者”,什么意思呢?废名恐怕这是一块爱情的石头,我想他大慨把鹤西想象成《红与黑》中的于连了。一问,原来不是,只是鹤西住的地方窗外即平芜,窗外又是路,时有行人••••••

5.《古槐梦遇》小引

    这一篇小文,字里行间都离不开“古槐梦遇”四个字,却一点也不牵强附会。北京的古槐我是见过的,废名对俞平伯一棵槐树起一憧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槐树是神秘的,如果这棵槐树下面住着一个好作梦的人,这槐树就越发神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4 07:11 , Processed in 0.1227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