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0|回复: 0

陈振孙及其《直斋书录解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6 2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zhsc.net/
2005-4-26


     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它与宋代另一部私人藏书目录《郡斋读书志》齐名,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浙江安吉州(今浙江安吉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里,父亲是个读书人。陈振孙曾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作过多年地方官,任过江西南城县官;宝庆二年(1226)任兴化军通判;端平元年(1234)任教授;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任浙东提举。嘉熙元年(1237)又改知嘉兴府,任浙西提举。后历任国子司业、某部侍郎、宝章阁待制等职,淳祐九年(1249)退职,卒年无考。

    陈振孙生活的南宋时代,正当出版事业兴盛发达,私人藏书、私人编制目录盛行一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陈振孙早年作官时就开始搜集藏书。他所任职的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出版业繁荣,藏书家很多。他在福建莆田任兴化军通判时,和当地藏书家相熟。莆田一带是文化发达、藏书家聚集的地方,这对陈振孙收藏图书、增长图书目录方面的学识有重要影响。陈振孙先后传录了郑寅、夹漈(指夹漈山,在福建莆田西北)郑氏、刘氏、李氏、方氏、林氏、吴氏等所藏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书籍的收藏和整理,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编成了《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全书分为五十三类。考察其分类的性质,仍然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顺序排列。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在所分五十三类中,只有七类有小序。这七篇小序,是陈振孙认为有必要而写的。比如语孟类,自《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目录都把《孟子》列入子部儒家类。宋代自熙宁以后,《孟子》被列入十三经;至元祐中,以《论语》、《孟子》取士。宋代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而体现在学术思想领域中的这种变化,在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得到了反映。在目录中将《论语》、《孟子》并列,是陈振孙首创。语孟类小序说:“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这不仅表明陈振孙维护封建正统的思想立场,同时说明他能够根据学术源流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的分类。再比如音乐类,陈振孙在小序中说:“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他认为把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与六经之中的礼乐之乐相混同,使之与圣经并列,这是不妥当的。于是,从六艺之中把它们排除,名之曰音乐类,列于子部杂艺类之前,表明其地位、价值只能与杂艺之流相提并论。其他如小学类、起居注类、时令类、农家类、阴阳家类等小序的撰写,或者因为在分类上有所增设,或者因为著录内容分合变化。这些小序,除了表现陈振孙的思想政治态度及学术观点,也反映出陈振孙辨析学术异同的清晰和条理。

    《直斋书录解题》的主要价值在于解题。“解题”也就是提要。它介绍作者生平,撮举每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对于我们读书,辨别学术源流有指导门径的作用。解题目录发端于汉代,到宋代已经趋于成熟。宋代是一个图书目录繁荣发达的时代,目录学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以及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当时目录学发展水平的最优秀、最典型的代表。宋代的大部分目录,包括官修的《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等都已佚失(至今只有后人辑佚本),流传至今的只有《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以及《遂初堂书目》。《遂初堂书目》无解题,只记书名而已。《直斋书录解题》和《郡斋读书志》的解题不仅具有指导读书治学的功用,由于它们的存在,宋代解题目录的面貌得以保留。这些解题吸收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及成果,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根据每部书的具体情况决定解题的篇幅。通常是二三十字至百余字就能简明扼要地披露一部书的大致内容。详略得当,繁简适中,灵活多样而不千篇一律,充分显示了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宋代目录学在编写提要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尤其值得珍视的,是《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散失,但是解题还在,这就为古籍的考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比如《温公日记》,是司马光熙宁年间在朝时所记,内容包括臣僚的调派授职,君主宣渝之语,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应对以及闻见杂事等。显然,这部书具有实录性质,其中记事或有与正史、实录不同,对于考证史实、了解熙宁年间朝廷政事具有一定价值。陈振孙之后,这部书在《宋史·艺文志》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均不见著录,可见已经佚失。再比如《陰山杂录》,辽中书舍人赵志忠撰。赵志忠本是汉人,自幼陷于辽,在辽朝举进士、仕显官,后来归宋,叙述辽君臣世次、山川风物,撰成此书。这部书对于了解辽朝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是不可忽视的。然而陈振孙之后只见于《宋史·艺文志》,其他目录均不见著录,很可能也佚失不传。由于《直斋书录解题》的存在,后人通过解题就可以了解这些已佚之书的大致内容。即使有些解题简略到仅记书名、卷数、作者,也为后人考辨古籍的真伪、异同留下了可供凭藉的蛛丝马迹。《直斋书录解题》还有一个优点,它著录一部书,通常把当时其他书目对这部书的不同著录记载下来。如:

    祝融子两同书二卷
    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唐吴筠撰,唐艺文志同,但入小说类。又案崇文总目以为罗隐撰,未详。其书采孔老为内外十篇。祝融者,谓鬻子为诸子之首也。

    三朝经武圣略十五卷
    天章阁侍讲王洙撰。宝元中上进,凡十七门,后五卷为奏议。

    中兴书目云,十卷。李淑书目十五卷。今本与邯郸卷数同。

    论语续解十卷考异说例各一卷吴棫撰。
   
    其所援引百家诸史传,出入详洽。所称栾肇驳王郑之说,间取一二。肇,晋人。隋唐志载论语释二卷,驳二卷。按董逌藏书志,释已亡,驳幸存,而崇文总目及诸藏书皆无有。棫盖尝见其书也。馆阁书目亦不载。解题中提到的中兴书目、崇文总目,李淑邯郸书目、董逌藏书志等,是宋代官修或私修书目,都未能流传至今。由于陈振孙在解题中记载了各种书目对一部书著录的不同点,不但为考证古籍的作者、篇卷、版本、残阙、有无的异同提供了依据,还使后人得以窥见所佚书目之一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直斋书录解题》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这评价,准确、恰当地道出了《直斋书录解题》的价值。元代马端临所作著名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多采自《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后来也佚失了。流传至今的二十二卷本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的。《永乐大典》中的《直斋书录解题》编辑草率,讹脱颇多。四库馆臣对解题进行了详细的考核,各附以按语。原本于解题之后间或附有随斋批注。随斋为何许人,说法不一。据清人钱泰吉考证,随斋是元代人程棨,号随斋。钱泰吉自称“证据凿凿”,“确然无疑”(见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中)。由于随斋批注能够补阙拾遗,于本书颇有补益,四库馆臣在辑录时仍依其旧,与《直斋书录解题》并存。

    陈振孙在政治观点及学术观点上,推崇朱熹,尊奉二程,对王安石则极力诋毁、排斥。这种褒贬、爱憎的态度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是很分明的。清代卢文弨称赞《直斋书录解题》“持论甚正”,“棱棱嶽嶽识见大有过人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九);四库馆臣也誉其为“议论醇正”。来自封建时代学者的这种评价,正可以说明陈振孙及其《直斋书录解题》维护封建正统,保守、顽固的政治倾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4:15 , Processed in 0.0611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