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13|回复: 0

近代汉语研究的可喜成果-《唐五代语言词典》读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6 19: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永言  董志翘
来源:http://www.scu.edu.cn/
2005-10-6




     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近代汉语研究创始於20世纪40年代前期吕叔湘先生撰写的一系列论文,重点是虚词和句法。由於起点甚高,他人一时难乎为继。直到70年代末,这种研究工作才由几位中青年学者重寻坠绪,並逐渐蔚为风气。重要的著述有刘坚的《近代汉语读本》,刘坚、江蓝生等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蒋绍愚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曹广顺的《近代汉语助词》,以及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资料汇编》,等等。同时,吕先生草创於40年代後期的专著《近代汉语指代词》也由江蓝生整理补充,出版面世,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楷模。与此平行,蒋礼鸿先生成功地把史的观念引进训诂学,並更新了研究方法,以见於敦煌文书的口语词和俗语词为对象,从“纵的方面,联繫起各个时代的语言来看它们的继承、发展和異同”,撰写了历经四次增订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在另一个方向上为近代汉语研究树立了丰碑。经过郭在贻及其门人多年不懈的努力,这方面的工作已是波澜壮阔,成绩斐然。

    近代汉语研究是一种断代的研究,而正如江蓝生所指出的,“断代的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对於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完备的汉语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为了承前启後,开创汉语史研究的新局面,理应总结几十年来已有的成果以资利用,而这种总结工作的方式之一就是编撰新型的断代语言词典。这样的词典在外国早已有之,例如日本的多卷本《时代别国语大辞典》就是一个好例。而在我国除了80年代出版过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外,十馀年间一直没有其他断代语言词典问世,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史领域的一大缺憾。

    可喜的是最近我们读到了刘坚、江蓝生主编的“近代汉语断代语言词典系列”之一--江蓝生、曹广顺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以下简称《词典》),深有空谷足音之感。欣喜之馀,我们愿意写下一点读後感,以就正於二位编著者和广大读者。



       展读《词典》,胜义纷呈;优点甚多,约举如次。

      第一,收词丰富,涵盖面广。全书共收词语4500多条,以唐五代出现和使用的口语词、方言词为主,也酌收名物词和其他类别的词语,单词和短语兼收,实词与虚词並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语言面貌。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大型词典和研究唐五代词语的专书都未能做到的。例如:“阿”字头下收词语31条,“可”字头下收词语19条。其中“阿孩儿”、“阿剌剌”、“阿那边”、“阿那个”、“阿那朋”、“阿尼师”、“阿武婆”、“阿与”等条与“可要”、“可少”等条均为现有词典、专书所未收。他如“大拍”、“对匹”、“对值”等大量条目亦复如此。当然,可以增列的词语还有不少。如《词典》既收“将息”、“将养”,那麽“将摄”、“将理”、“将治”、“摄理”亦可收入;既收“高品(高官)”,那麽“高班”、“崇班”亦可增列;既收“逐凉”、“趁凉”,那麽“追凉”亦无妨连类而及。不过,编著者在《序》中已经说明,《词典》的规模受到出版社“不超过50万字”的限制,所以我们也不应一味求全。

      第二,徵引书证,时代提前。例如:《词典》“[别人]他人。〈变文集〉卷一:‘若是别人忧性命,朱解之徒何足论。’”(p.25)《汉语大词典》则以为“别人”是现代词,故引现代语例“家裏只有母亲和我,没有别人。”《词典》“[起首]开始。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诸寺盂兰盆会,十五日起首,十七日罢’”(p.293)《汉语大词典》“起首”下引今人冰心《往事·六一姐》:“那时我已起首学做句子,读整本书了。”《词典》“[海]漫;非特意、专门的。〈续定命录〉:(阳源)到密县,便患痢疾,联绵一月,困惫甚。稍间,径归洛中,谓表兄曰:‘两府取解,旧例先须申,某或恐西府不得,兄当与首送密宰矣。’曰:‘不可处,但令密县海送。固不在托。’(见《广记》卷一五四)”(p.152)《汉语大字典》:“[海]任意地;无边无际地。〈红楼梦〉第七回:‘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胡打海摔的惯了的。’”

      第三,释义精确,超过前人。例如:“未间”是唐宋时习用语,指前述情况实现以前的一段时间,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使用频繁。如:“一两日後,专到拜觐。未间,但增驰结。”(卷三,会昌元年四月廿八日)“後日专到院中面谢。未间,但增驰仰。”(同上,五月一日)“一两日後,自到院中面谢。未间,但增驰结。”(同上,会昌二年四月)“未间”实是“未…间”的凝缩形式,可以从下引例子得到证明。“唐韦庶人葬其父韦贞,号酆王。葬毕,葬官人赂见鬼师雍文智,诈宣酆王教曰:‘当作官人,甚大艰苦。宜与赏,著绿者与绯。’韦庶人悲恸,欲依鬼教与之。未处分间,有告文智诈受贿赂,验遂斩之。”(《太平广记》卷二八三“雍文智”条引《朝野佥载》)如若“未…间”中的动作行为前文已有交代,则後文可径言“未间”以避重複。如“雍文智”条“未处分间”之“处分”即前文所述“依鬼教与之”,故可凝缩为“未间”。此类用例近代汉语中触处可见。如:“少玄曰:‘君之於道,犹未熟习。上僊之韻,昭明有时。至景申年中,遇琅琊先生能达,其时与君开释,方见天路。未间,但当保之。’言毕而卒。”(《太平广记》卷六七“崔少玄”条引《少玄本传》)“马曰:‘四十已後,方可图之。未间,苟或先得,於寿不永。’”(同上,卷八十“马处谦”条引《北梦琐言》)但因以往辞书均未立此条目,人们对这一用法不甚清楚,常常标点错误。如中华书局标点本《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白化文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中都不乏其例(2)。《词典》专收“未间”一条,释为:“[未间]之前,在此之前。〈異物志〉:‘托生时至,不可久留。後生(本文作者按,“生”当作“身”)之父,见任刺史,我年十六,君即为县令,此时正当与君为夫妇。未间,幸存思恋,慎勿婚也。’(见《广记》卷一一二)”(p.369)不仅释义精练准确,引例也纠正了中华本《太平广记》以“未间”属上读的错误。又如:“[生色]金色,金黄色。李贺〈秦宫诗〉:‘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生色可染’条:‘生色,即金也;言生便黄色,不可变改也。可染,即银也;言…。’(《瑜伽师地论》卷二五)”(p.336)关於李贺诗中的“生色”,以往辞书都采用清王琦《汇解》引陈仁锡说:“生色画,谓画之鲜明,色像如生者”。 直至《汉语大词典》“生色”条下仍因循陈说,释为“形象鲜明生动”。《词典》独能根据今人新解作释(3),显然胜过旧说。又如:《汉语大词典》“前人”条下:“①从前的人。…②前面的人。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夫前人唾者,发於怒也,汝今拭之,是恶前人唾而拭,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而自干,何若笑而受之?’”其实,“前人”一词中古以降常指对方,《唐语林》中例正为此义,释为“前面的人”,未确。而《词典》释云:“[前人]对方。〈列子·天瑞〉:‘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卢重玄注:‘俗以己身为我,前人为汝。’刘肃〈大唐新语〉卷七:‘弟对曰:“自今虽有唾某面者,亦不敢言,但自拭之,庶不为兄之忧也。”师德曰:“此适为我忧也。夫前人唾者,发於怒也,汝今拭之,是逆前人怒也。唾不拭将自干,何如笑而受之?” ’”(p.297)不仅纠正了《汉语大词典》的误释,而且以卢注为据,非常令人信服。

     有时《词典》释义还对前人说解加以考辨,吸收其合理部分,纠正其错误之处。例如:“[殿研]倔强,刚硬。又作‘典砚’。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殿研’:‘问曰:今俗谓人强忍坚抗为“殿研”(上丁见反,下五见反),其义何也?答曰:殿者,犹《春秋》“殿帅(本文作者按,“帅”当作“师”)”之意,言其无所畏惧,不退缩耳。研者,研摩抗拒,与前人为敌。或总言殿研。’…按,‘殿研’、‘典砚’皆据音记字,颜氏就‘殿研’二字分别解释,恐为牵强附会之说。但‘殿研’词义为‘强忍坚抗’则是可信的。”(p.95)颜师古以“强忍坚抗”释“殿研”一词,甚确。但由於时代局限,他对双音联绵词缺乏正确认识,误将“殿研”这一叠韻联绵词字各为义,分别作释。《词典》编著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这个词作出了准确的解释。

      第四,溯源探流,多所发明。一部好的词典,释义不应局限於平面的描写,而应从词汇史的角度说清词义的来龙去脉。《词典》编著者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对於有些词不停留於简单的释义,还进一步追溯它们的来源。例如:“[不托]即汤面。又作‘   飥’、‘餺飥’。李匡乂〈资暇集〉下:‘至如不托,言旧未有刀机之时,皆掌托烹之,刀机既有,乃云不托’…。”(p.37)[没忽]肥胖貌。又作‘    ’、‘    ’。 …按,‘没忽、    、    ’均指肥胖貌,〈玉篇〉:‘    ,疲行貌。’〈广韻〉:‘    ,健也。’据此三者语源关係,似应是‘    ’由‘疲行’而与肥胖相联,再因音近而写成‘没忽、    ’。另,〈方言〉卷二:‘浑,盛也。’郭璞注:‘们浑,肥满也。’‘们浑’亦与‘没忽、    ’一样,是    的音变。”(p.254)“[   罗]盆状洗具。又作‘厮罗’。〈祖堂集〉卷三‘慧忠国师’:‘师便索三个   罗盛水著,讨蚁子便抛放水裏。’…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今人呼洗为砂锣,又曰厮锣。…究其说,军行不暇持洗,以锣代之。又中原人以击锣为筛锣,今南方亦有言之者。筛、沙音相近,筛之为厮,又小转也。’”(p.328)“[生缘]籍贯,家乡。本为佛经术语,指人死後转生得因缘,可指投生之处,由此引申出籍贯义。〈变文集〉卷三〈燕子赋〉:‘本贯属京兆,生缘在帝乡。’…”(p.337)“[东西]①离走、逃亡。王梵志诗一一六首:‘耶娘年七十,不得远东西。’…②死的讳词。〈敦煌资料〉第一辑(五)〈酉年曹茂晟便豆种契〉:‘如身东西不在,一仰保人代还。’…按,〈说文〉:‘亡,逃也。’段注:‘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是‘东西’有‘死’义,与‘亡’之有‘死’义为一理也。”(p.98)“[日大]即‘尔大’,如此大。‘日’与‘尔’音近。〈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皇帝亦见衾虎年登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襟),阿奴何愁社稷!’△宋孔平仲〈孔氏杂说〉:‘俗所谓日许者,尔许也,声之讹也。’”(p.319)有些词语的来源非三言两语可了,为了条目不致冗长,《词典》编著者便将有关资料出处记於末尾,这样既节省了篇幅,又方便了打算进一步探讨的读者。例如:“[赐卿无畏]唐代皇帝对臣下表示优待恩容的套语。…按,清褚人获〈坚瓠秘集〉卷六‘赐无畏’条考辨甚详,並言‘赐无畏’是借佛经习语而产生的,可参看。”(4)(p.70)又如:“[泼撒]江淮民间年终时家人宴集称‘泼撒’。韦应物〈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田妇有嘉献,泼撒新岁馀。’参看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上。”(p.285)

    《词典》不仅在一些条目中追溯了词语的来源,有时还把书本裏的语料和现代方言结合起来考察,追寻它们在当今活语言中的去向。如:“[打头风]顶头风,逆风。元稹〈閒二首〉:‘江喧过云雨,船泊打头风。’…按,‘打’字旧读若‘顶’,与今俗语相同。”(p.80)“[筋吒]结实精干貌。〈变文集〉卷五〈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把戟夜叉肥     ,持锵罗刹瘦筋吒。’按,‘筋吒’当即佛典中的‘筋陡’。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九〈佛本行集经〉第一三卷:‘筋陡:又作觔,同,居殷反;下都口反。谓便捷轻健也。’‘陡’为端母字,‘吒’为知母字,古舌头舌上不分,故二字音近。今北方话称人结实精干、称面食有嚼头为‘筋斗’,当即此词。”(p.192)“[喽]够,禁得起。也可写作‘蝼’。〈变文集〉卷三〈燕子赋〉‘伊且单身独手,喽我阿莽  (蘖)斫。’又卷二〈韩擒虎话本〉:‘似一片之肉,入在虎齖,不蝼咬嚼。’按,此类用法,在现代的一些北方方言中仍存,读作lōu。”(p.237)

    有些词语,由於社会政治等原因,外部形式有了变化,而意义未改。《词典》对此也一一作了说明。例如:“[修治]同‘修理’。〈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投荒记〉:‘我女裁袍补袄,即灼然不会;若修治水蛇黄鳝,即一条必胜一条矣。’按,清惠栋〈後汉书补注〉以为:‘理本治字,避讳改焉。’唐高宗名治,讳‘治’而改作‘理’。”(p.395)“[元来]原来。‘原’本作‘元’,明初避元朝之讳而改。…”(p.422)

      第五,语法阐述,独具特色。《词典》中不少条目的释文都含有语法阐述,体现了“既具备词汇史观点,又具备语法史观点”的特征。二位编著者多年从事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描写正是他们所擅长,因此写来游刃有馀,恰到好处。例如:“[当](二)…③助词,用在单音节动词之後,相当於‘着’,尤以‘记当’、‘问当’常见。…④助词,用在单音节称谓词之後,不为义。…⑤助词,用在单音节副词後。…”(p.85)“[没得]没有。…按,唐五代表示没有用‘没’,‘没有’尚未出现,‘没得’少见。”(p.247)“[某甲]①某人。隐名代词。…②代第一身自称名字。…按,‘某甲’唐以前已见代第二身或第三身人名,唐代始见用作第一身人名,且多见於禅宗史料中。”(p.256)“[那]①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②犹‘吗’。疑问语气词,用於表示反诘的问句中。…按,指代词‘那’,唐以前可见个别用例,广泛使用是唐以後的事。疑问语气词‘那’,唐以前亦有用例,但直到唐五代用例仍不多见,〈祖堂集〉中见七例,均与‘作摩’共同构成表示反诘的反复问句,不单独使用。”(pp.257-258)“[宁馨]如此。馨,形容词词缀。…按,形容词词缀‘馨’始见於魏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已出现多例,盛唐後,形容词词缀‘生’出现,並逐渐取代了‘馨’。一说‘生’即‘馨’的另一书写形式。”(p.265)“[侬]我,第一人称代词。…按,‘侬’作人称代词产生於汉魏,唐仍用,其使用多见於江浙,有一定地域性。”(p.265)“[能个]如此,这样。个,结构助词,犹‘底(地)’,唐宋之际与‘底’、‘地’並行使用,‘个’在南方的文献资料中出现较多。”(p.261)“[奴]第一人称代词,男女通用。…按,唐五代‘奴’字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不分男女尊卑而通用,宋以後渐变为只用於女子自称。”(p.266)“[为当]①犹‘为②’,用於选择句中的连词。可以单用,也可以在各分句中多次使用或与‘为复’搭配使用。…”(p.367)诸如此类的语法阐述都是要言不烦,深中肯綮,由此可以看出编著者的功力。

     除语法阐述而外,《词典》还尽可能地对一些词的用法(如使用场合、与他词的组合关係等)作了说明。例如:“[可不闻道]岂不听说。多在引用俗谚或格言时使用。〈变文集〉卷一,〈伍子胥变文〉:‘国相,可不闻道,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事已如斯,勿复重谏!’…”(p.206)又如:“[栽]秧,苗。杜甫〈萧八明府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按,‘栽’此义似不单用,只跟植物名词结合使用。”(p.425)不过,讲清一个词语的用法是很不容易的,就拿“栽”来说,也不一定“只跟植物名词结合使用”。例如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其中的“栽”即与数量词“数寸”相结合。尽管如此,这种说明词语用法的努力是值得提倡的。

     总之,这是一部“注重学术性,又兼顾实用性”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词典》,其成就远远不止以上所举几个方面;本文限於篇幅,只能择要而言。我们深信,只要认真研读,读者必能从中发现更多的长处和优点。



       因为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唐五代时期语言面貌的断代词典,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较少现成的系统的材料可资利用,其编写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编著者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又“广泛借鉴了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下面我们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几个可以斟酌的问题,谈一点麤浅的看法。

      一、有些释义尚可商榷。总的说来,《词典》释义简练精当,但仍有一些词条的释义可以进一步探讨。例如“[跌目]眼窝深凹。张鷟〈朝野佥载〉卷六:‘伯乐令其子执〈马经〉画样以求马,经年无有似者。归以告父,乃更令求之。出见大虾蟆,谓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而不能具。”伯乐曰:“何也?”对曰:“其隆颅跌目脊郁缩,但蹄不如累趋尔。” ’”(p.96)从所引例句看,伯乐之子但凭《马经》画样,误认大虾蟆为马,其根据是此物特征为“隆颅跌目”。实际上,马与虾蟆的共同特徵应是“眼球凸出”,所以“跌目”不可能是“眼窝深凹”。其实,“跌目”之“跌”的本字作“胅”,《说文》四下“肉”部:“胅,骨差也。从肉失声,读若跌同。”段注:“谓骨节差忒不相入,故胅出也。苏林〈汉书注〉云:‘窅胅,窅谓入,胅谓出。’〈尔雅注〉云:‘胅起高二尺许。’〈山海经〉‘结匈国’注云:‘臆前胅出,如人结喉。’玄应书:‘顀头胅额。’皆是。窅胅,〈仓頡篇〉作‘   胅’,葛洪〈字苑〉作‘凹凸’,今俗通用作‘坳突’。”蒋礼鸿先生云:“嘉兴有谜云:‘远望一棵稗草,近看一个胅肚皮阿嫂。’谓茭白,今俗有凸字,音突,当作此胅 。”(5)可证“胅”、“跌”音同,“跌”为“胅”之借字。又如:“[镇家]小镇旅店。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从此行半里,西头有镇家,大使判官等居此,未向县家。’又‘大使相送三四里许,归向本镇,从镇家向县二百廿里。’”(p.440)例中“镇家”並非“小镇旅店”义。在唐代“家”用在某些表示行政机构的名词之後,即指这些机构;也就是说,“唐人称官府为家。”(6)例如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祗得移荆蛮。”《太平广记》卷三三五“姚萧品”条引《广異记》:“初见一人来唤,意是县家所由,出门看之,便被捉去。”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镇家”9例、“县家”15例、“州家”2例、“府家”1例,全是这种用法。如:“近侧有盐官,即差判官长岑宿祢高名,准录事高丘宿祢百兴,令向镇家,兼送文牒。”(卷一,开成三年七月二日)“从江口北行十五里许,既到镇家,镇军等申云:‘更可还向於掘港庭。’”(同上,七月九日)“午时,射手大宅宫继与押官等十馀人从如皋镇家将卅馀草船来。即闻:大使昨日到镇家。”(同上,七月十七日)“巡检事毕,即归县家。”(同上,七月九日) “押衙取状云:‘更报州家,取处分。’”(卷二,开成四年四月廿六日)“出府,到万年县,府家差人送到。”(卷四,会昌五年五月十五日)

      二、词条立目不尽妥当。如:“[环]甚。〈乾  子〉:‘忽有一客造门,仪状环古,隆准庞眉,方口广颡,嶷然四浩(本文作者按,“浩”当作“皓”)之比。’(见《广记》卷四一五)〈李娃传〉:‘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环奇,有足称者。’(见《广记》卷四八四)”(p.166)《说文》一上“玉”部:“环,璧肉好若一谓之环。”段注:“环引申为围绕无端之义。” “环”何以有“甚”义,殊不可解。经检《太平广记》,原来两处引文分别作“仪状瓌古”、“节行瓌奇”。《集韻·灰韻》:“瑰,或作瓌。”“瓌”乃“瑰”之或体。“瑰”原指“美玉”,引申为“奇伟、奇異、奇特”;“瑰古”即“奇古”,“瑰奇”为同义连文。因“瓌(瑰)”“環”形近,所以致误。《语文研究》1989年第3期所载段观宋“〈太平广记〉词语考释”文中有“环:甚,程度副词”一条,引《乾  子》《李娃传》为证。《词典》或系沿袭段氏之误,亦未可知。又如:“[渐可]指病情减轻。张鷟〈朝野佥载〉:‘泉州有客卢元钦染大疯,惟鼻根未倒。属五月五日官取蚺蛇胆欲进,或言肉可治疯,遂取一截蛇肉食之。三五日顿渐可,百日平复。’”(p.184)在唐代“可”有“病情减轻或痊愈”义(见《词典》p.206)。但本条所引例句中“顿渐”乃时间副词,义为“逐渐”、“渐渐”。不可截取“渐可”,立为词目。“渐”有“逐渐”义,人所习知。唐宋时代“顿”也有“逐渐”、“渐渐”义。(7)例如:“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顿觉爽朗,其恙不作。”(《北梦琐言》卷十)句中“顿”当作“渐,渐渐,逐渐”讲,因为前文有“旬日”,表示了经过了一个时间段。又如“子神情昏悴,饮食顿削。”(《夷坚志》丁志卷一“南丰知县”)“先是十日前,遣一黥持信至德兴,半途觉肩重,自是日日顿增,殆不可负。”(《夷坚支志》甲卷四“张镇抚干”)“顿”也是此义。上引《朝野佥载》的“顿渐”当是同义连文,疑《词典》属读有误。

       三、词语溯源偶嫌迂曲。《词典》释义注重溯源探流,这是一大特色,前文已详。但词语的溯源探流是一项複杂而又艰难的工作。由於思路不一样,有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槎]指黎民百姓。槎与‘查’音同,查(樝)为梨之一种,故以‘查’称‘梨’,又以‘梨’谐‘黎’音。李贺〈黄家洞〉诗:‘閒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p.50)以“黎民百姓”释“槎”,近是。但溯其语源,由“槎”、“查”音同至“查梨”,再由“梨”、“黎”音同至“黎民”,立说似乎过於迂曲,未必可信。本文作者之一曾经设想这个“槎”字或许是当地民族语言中tsa:i(男人/男子)这个词的对音,故可依南宋吴正子《李长吉歌诗笺注》解释为“民/百姓。”(8)似乎也可备一说。

       四、例证与词目或义项不相符合。书证(例句)是语言词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说精当的释义是语言词典的骨骼,那麽恰切的书证便是它的血肉。顾名思义,书证乃是引书以证明释义。故书证必须与释义密合,否则书证就失去了它证成释义的作用;反过来说,释义也就成了误释,会给读者以误导。不难看出,《词典》编著者在书证的收集与选择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首先《词典》搜集的资料以敦煌变文、禅宗语录、诗词为主,兼及笔记、传奇、史传等口语成分较多的文献,而且特别注重内容与文字都出自同一时代的“同时资料”。但由於篇幅较大,收词较多,难免照顾不周,偶尔也有所举例证与词目或义项不相符合的情况。例如:“[裏面]内,中。〈酉阳杂俎〉:‘门东裏面,贤门野叉部落,鬼首蟠蛇,汗烟可惧。’(见《广记》卷二一二)〈全唐诗〉卷八七二无名氏〈吹火诗〉:‘吹火朱唇动,添薪玉腕斜,遥看烟裏面,大似雾中花。’”(p.226)所引第一例中的“裏面”无疑是“内”、“中”义。第二例中的“烟裏面” 与“雾中花”相对,应当切分为“烟裏│面”,而不是“烟│裏面”;“烟裏”修饰“面”(面容),与下句“雾中”修饰“花”句法一律;“看”的宾语是人的“面”,不是烟的“裏面”。人们常用“花容月貌”来形容女子的美丽,这裏显然是说的调侃话。又如:“[飒]①忽,忽然,表示迅疾。杜甫〈村雨〉诗:‘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②衰颓。…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p.325)其实,“衰颓”义下所引诗句中“犹未报”与“飒已苍”相对为文,“犹未”犹言“尚未”,表示所述行为还未实现;“飒已”义为“忽然已经”,表示所言变化十分迅疾。“飒”与“犹”同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应当归入①“忽,忽然,表示迅疾”义。再说,“飒”、“已”连用在唐诗中也並非罕见。例如李白《游谢氏山亭》:“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刘禹锡《哭王仆射暴薨》:“门庭飒已变,风物惨无辉。”並可为证。

     严格说来,词典中每个词目下所引例证必须含有与词目完全相同的词语,而不可有任何歧異。(有时为了溯源,可以引类例以明其变化轨迹,但这类例证只能出现在说明文字中。)《词典》的编著者处理这一问题不够严格,因而引例所含词语与词目不相同的现象时有出现。例如:“[不见过]不怪罪。〈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上来言语,总是共汝作剧,汝也莫生颇我之心,吾也不见汝过。’”(p.33)词目为“不见过”而引例为“不见汝过”。 “[团保]唐人习语,指使住户之间互相保任。〈变文集〉卷一〈捉季布传文〉:‘所在两家团一保,察有知无具状申。’”(p.361)词目为“团保”而引例为“团一保”。如依引例,则词目应作“不见…过”、“团…保”,方才对口。又如:“[不识]①不知。…李白〈长干行〉诗二之二:‘忆昔深闺裏,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p.36)“[不用]…②不听从。…〈燕子赋〉:‘拗捩不相用语,无事破囉啾唧,果见论官理府。’”(pp.38-39)“[点茶]泡茶。…〈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又云:‘且待某甲点一碗茶。’”(p.94)“[妒妇破家]俗语,…王梵志诗一一五首:‘谗臣乱人国,妒妇破人家。客到双眉肿,夫来两手挐 。’”(页101)“[何省]不曾。…〈无常经讲经文〉:‘西方好,卒难论,实是奢花不省闻。’”(p.159) “[起目]起眼,引人注目。寒山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p.293)“[去死不过半寸]比喻生命垂危。…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八〈释慧远传〉:‘吾今觉冷气至脐,去死可二三寸在。’”(p.312)“[烧眼]眼热,眼红,指艳羡。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诗之四:‘閒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p.331)类似之例,无烦列举(9)。

       五,相关条目前後失照。《词典》於相关或互见条目,大多注明“参看”,以方便读者。但也有一些相关条目前後失於照应。例如:“[趁凉]寻觅凉爽处。白居易〈晚亭逐凉〉诗:‘送客出门後,移床下砌初。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p.57)“[乘凉]追逐凉爽之处,义同‘趁凉’。韩偓〈野塘〉诗:‘侵晓乘凉偶独来,不因鱼跃见萍开。’”(p.59)“[逐凉]乘凉。白居易〈晚凉偶咏〉诗:‘日下西墙西,风来北窗北,中有逐凉人,单床独栖息。’”(p.452)“[取凉]追逐凉爽之处,犹乘凉。‘取’为向、往之义。卢延让〈松寺〉诗:‘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p.310)“[趁]①追赶。…②追逐。…③寻求,寻觅。…参看‘趁凉’。”(p.57)以上五个条目,“趁凉”、“乘凉”、“取凉”互见,“逐凉”、“乘凉”互训。故“趁凉”、“乘凉”、“逐凉”、“取凉”当为一义。但“乘凉”之“乘”、“取凉”之“取”均释为“追逐”,“趁凉”之“趁”却释为“寻觅”,而“趁”字条下又将“追逐”、“寻觅”分为两个义项,以致自相矛盾。又如:“[边铺]边界驿站的铺房。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诗:‘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p.23)“[口铺]关口、驿店。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今欲往赴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及寺舍等不练行由。…’”(p.212)“[铺]… ③哨所。〈变文集〉卷一〈伍子胥变文〉:‘州县严加,勒铺交横,镇代(戍)相续。’参看‘津铺’。”(p.290)今按,“铺”本有“驿站”、“驿店”义,由此又引申出“关卡”、“哨所”义,唐代多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就不乏其例。上举“边铺”即“边关”;“口铺”即“关口”。所以“铺”字条下“③哨所。…参看‘津铺’”的释义是正确的,“津铺”实即《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关津、口铺”的省称。而将“边铺”之“铺”解为“铺房”、“口铺”之“铺”释为“驿店”,以“铺”为“店铺”之“铺”,反而坐得太实,易滋误会。又,“铺”字条云“参看‘津铺’”,而《词典》並无“津铺”词条,这也是疏於照应。

     失照的另一情况是同一词同一义而前後注音不同。如:“[少省]shǎo xǐng少,不多。贾岛〈寄董武〉诗:‘虽同一城裏,少省得从容。’”(p.333)“[省]shěng少,莫。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p.338)《词典》释“少省”为“少,不多”,显然是把“少省”看作同义複词,那麽其中的“省”也应为“少,不多”义,但注音却为xǐng,而“[省]少,莫”下又注音为shěng。前後不一,令人无所适从。我们认为这两处的“省”都应音shěng。因为“省shěng”可从“减少”义引申出“少”、“莫”等义,而“省xǐng”原为“察视”义,无从引申出“少”、“莫”等义。

     以上论述仅仅是我们初步阅读《词典》的一些体会,未必尽是,姑且写出来供编著者和读者参考,更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正。我们相信在这部《唐五代语言词典》和“近代汉语断代语言词典系列”中另外几部的带动下,将会有更多的断代语言词典(如“中古汉语断代语言词典系列”)问世,为新世纪的汉语史特别是词汇史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注:

1、见江蓝生:“求实创新,开创汉语史研究的新局面”,《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p.9。
2、详见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言研究”,(日本)《俗语言研究》总第2期,1995, pp.104-105。
3、见段熙仲:“李贺〈秦宫诗〉补注”,《中华文史论丛》第8辑,1978 p.140。
4、关於“赐卿无畏”,详见周一良:“‘赐无畏’及其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1,pp.276-280。
5、见蒋礼鸿:“嘉兴方言徵故”,《蒋礼鸿语言文字学论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p.185。
6、见蒋礼鸿:“词义释林”,上引书,p.59。
7、“顿”字此义六朝已有。例如:“试服之,未半,乃身体轻壮,其病顿愈。”(《太平广记》 卷九引《神僊传》)“家大失火,奴婢顿死,一年中便大贫。”(《搜神记》卷一七)“次头 面出,又次肩项形体顿出。”(《搜神後记》卷四)
8、见张永言:“语源小札”,《语文学论集》,语文出版社,1992,p.203。参看李如龙:《福 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p.112-113。
9、〔连和〕条引例有《旧唐书·刘武周传》:“不如连合突厥,结援唐朝。”(p.228)引例与词目不符,但“合”实为“和”字之误,故不在此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7 18:35 , Processed in 0.07675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