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08|回复: 1

從語法研究角度看禪宗語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0 21: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斐雯/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台南高商進修學校國文教師)
来源: http://www.enpo.org.tw/www/ambs/oldsite/11-13.htm  2005-3-13  


從語法研究角度看禪宗語錄
                —以《景德傳燈錄》與《祖堂集》的疑問句為例

(原論文題目為:《景德傳燈錄》疑問句研究)

指導教授 竺家寧 論文頁數215

【摘要】    禪宗語錄是禪門後進將禪師的言行舉止記錄成篇章文字的書籍,著書目的在祈能廣為流傳,傳播佛法禪理。因此,其文句必定是能婦嫗能解,村樵均識這種文句即是當代的白話文詞。在今日的語言研究來看,這些語錄忠實地記錄當代口語,當真是鳳毛麟角,珍貴萬分的資料。

  南唐的《祖堂集》與宋初的《景德傳燈錄》二本禪門著名的語錄,時代屬於近代漢語初期,檢視書中記錄的疑問句,從中發現幾項疑問句發展的重要關鍵。本文選擇二項特點:疑問語氣詞「呢」的前身、疑問代詞「怎」字的首次出現,來呈現二書在疑問句發展的特色,這二點與現代漢語有密切的嫡承關係。要了解今日語言的使用,必須從漢語發展著手,而欲明瞭漢語發展,禪宗語錄正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禪宗是佛學研究裏重要的一門功課,其涵蓋的深廣思想,總是吸引著眾人目光,然而,禪宗的價值不僅在思想方面,在語言學上更有獨特的地位。經由語言研究角度透視,期待能給禪宗語錄一個新的定位,賦予新的意義。

 

壹、《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

 

  個人之生命有盡,然將言語書之於文,則可長存而不朽,禪師一人能開悟的人數有限,若把言語寫成書籍,流傳於世,受嘉惠者將形增多,如此所造功德將更是無所限量。

  語錄典籍所記載的內容在於禪師如何開悟弟子與凡人俗夫,寫成書本傳世,冀望無法親受教誨者,能藉由閱讀書籍而有體會。所以禪師著作語錄的首要原因在宣揚禪理,禪理藉著其通俗易學的文句,迅速地流傳於世。

禪宗是宋代最為流行的佛教宗派。當教下各宗趨於衰落之時,禪宗卻在宋代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並通過統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會,不斷擴大其影響,最終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註)

   宋代的禪宗能躍而成為中國佛教得主流,相信為數可觀的禪宗語錄書籍,必定發揮了其功能,其語言樸實、不生澀不難懂,使得上至統治者,下至平民都能接受。

  因宣傳的需要,其語言要求通俗樸實,不加雕飾,單純的紀錄禪師的言語動作。時日既久,這些書籍不僅在哲理佛學的教化貢獻良多,沒想到也在無意中保存了當代最真實的語言,留給語言研究者一個豐富的資料庫,這或是當時撰述語錄的禪師始料未及的吧。

  蔣紹愚(1996:19-24)曾說,要研究唐五代的語言,其語料有:敦煌文書、禪宗語錄以及唐詩、筆記小說的少部分。而宋代的語言,必須藉助禪宗語錄、宋儒語錄、宋詩宋詞等。總和言之,禪宗語錄在唐宋二代蓬勃發展,其所載的文句,不僅宣揚了禪門精要道理,也記錄了當代珍貴的語言。

一、挑選這二本語錄的理由

禪宗從《六祖壇經》始,開啟禪師著錄言語的風氣,影響所及,唐宋二代,禪師們撰述風潮紛起,二代間所問世的禪宗著作數量非常驚人,若把時間定在西元九世紀至十二世紀間(即五代至北宋),現今可見的禪宗著述已達二十本之多(註)。

也就是說,想要了解五代到北宋的語言狀況,這些禪宗語錄正是不可忽略的。在這麼多的禪宗著作裏,本文挑選《景德傳燈錄》與《祖堂集》二本來介紹,所持理由有二:

(一)忠實記載當時語言

在這些著作裏,有些是解釋佛理之作、有些是佛學方面雜著,創作的緣由雖同在於宣揚禪門義理,然寫作方式卻不是以記錄言語對話,寫作方式不同,對當代語言的紀錄,可信度自然不高。

扣除不符條件的禪宗著作,所剩的只有純語錄的禪宗作品:《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註)、《雲門匡真禪師禪師廣錄》(註)、《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註)、《楊岐方會和尚語錄》(註)、《碧巖集》(註)等書籍。另外的語錄《古尊宿語錄》(註)則已是南宋時代的作品。

(二)語言資料是否足夠

接著,還必須檢查語言資料數量是否足夠,如果卷數太少,或是篇章亡佚,均會造成研究上的困難。因此卷數低於五卷的語錄,只作為輔助佐證資料。《祖堂集》成書於南唐中主年間(西元952年),有20卷。《景德傳燈錄》成書於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有30卷。

經過這二個條件篩選的結果,欲研究五代宋初的語言,就必須借重《景德傳燈錄》和《祖堂集》二書,其它禪宗語錄可作為輔證。《祖堂集》是晚唐五代的語言,《景德傳燈錄》是北宋初年的語言。挑選這二本書來視其疑問句的特點,相信一定能代表某個程度的近代漢語語言。

二、《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簡介

《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這二本語錄有許多的相似點,包含成書的年代、地點,以及書的性質、內容等等。

《祖堂集》成書年代在南唐中主保大十年,西元952年。此書有20卷,記錄禪師246人,均含語錄。撰述者為靜、筠二禪師,住在福建泉州招慶寺。在《祖堂集》序有泉州招慶寺淨修禪師文?所言(註):

今則招慶有靜、筠二禪德,袖出近編,古今諸方法要,集為一卷,目之《祖堂集》,可謂珠玉聯環,卷舒浩瀚。

 《景德傳燈錄》成書於宋真宗景德年間,西元1004-1007年。全書共有30卷,記錄禪師1712人,見語錄者954人(註)。。撰述者道原,亦為南方人,住在東吳一帶,是蘇州承天永安院的禪師。道原寫完後上呈真宗,真宗詔大學士楊億等人修訂,後刊行於世。王隨編的《傳燈玉英集》書末的自序云:

  真宗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在宥之九載,有江吳僧道源,採七佛而下暨歷世高賢尊宿言句,編成傳燈錄三十軸,詣闕進焉,尋詔名臣刊修臻畢,遂成鉅作,模印頒行。(註)

統合言之,《景德傳燈錄》的年代比《祖堂集》晚五十年左右,篇幅多十卷,有語錄的禪師多了七百人。殆因於《景德傳燈錄》晚出,道原參考《祖堂集》,外再蒐羅更廣的資料撰述而成。

二書的作者均長住南方,宣揚佛理用的亦是南方語言,書的語言背景同質性高。二書的敘述手法亦為類似,從西天七佛開始,再是東土六祖,依世代次序寫下,介紹禪門各嫡系禪師,迄於撰述者的年代。此二書在敘述禪師的生平事蹟時,從其籍貫、師承、重要經歷、言論等,按照次序寫至禪師圓寂。每位禪師篇幅不定,長短以對社會的影響力來定。

稍有不同的是,《景德傳燈錄》末尾三卷(28-30卷),收集諸方大德的言論及贊頌詩偈等,而《祖堂集》全書均只單純記載禪師言行,並未收集流傳的詩歌語詞。

比較不同的是二本語錄的歷史沿革:

《景德傳燈錄》經過宋真宗下詔刊定頒行,又入大藏經,是故能保存至今。雖然此書的宋刊本今已不存,但是歷經各代傳抄整理,仍不失道原、楊億的舊貌,這是本書的幸運。

《祖堂集》於當代雖是十分流行,但因為未被大藏經收入,所以漸漸失傳,後被《景德傳燈錄》所取代而消失在歷史上。一直到西元1912年,由日本學者關野貞、小野玄妙等人,在朝鮮慶尚南道伽耶海印寺,所存大藏經補版中發現。這是韓國高麗朝高宗皇帝(西元1245年)翻印大藏經時列為附錄而保存下來,此為惟一版本(註)。

《景德傳燈錄》與《祖堂集》這二本書在禪宗的影響力是很高的,《祖堂集》一出,風靡當世,之後《景德傳燈錄》取代《祖堂集》而盛行於世。士人禪師們,每每視為入佛門之必讀書籍。在《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之後,不僅禪宗語錄紛然而出,影響所及,連儒家學者也以著語錄為風尚,開啟宋代撰著語錄的風潮。

單以外緣層面來說,二書的相同處甚多,這緣於道原在著《景德傳燈錄》之時,《祖堂集》已流行於當世。道原在撰寫《景德傳燈錄》時,不論是成書體例上、或是記載內容方面,必是參考相當部份的《祖堂集》,再輔以其他的禪宗文獻而成,是故相同處極多。

貳、二書的疑問句特點

《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所記錄的是近代漢語,其語言承接古代漢語,開啟現代漢語,是漢語史的關鍵樞紐。釐清近代漢語的種種問題,對漢語發展的了解幫助必定相當大。漢語語言所牽涉的範圍廣闊,本文只以疑問句來檢視《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在漢語史的地位。

探討疑問句可以從二個方面著手,一是疑問詞的使用,另一是疑問句型的變化。詞在句中的角色作分析,以下從疑問語氣詞「呢」與疑問代詞「怎」二字在《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的呈現來說明。

一、疑問語氣詞--「呢」

要形成一個疑問句,有必備的條件:疑問語調、疑問詞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疑問語氣詞)、特殊的句法(如:「X不X」;「是A,還是B?」)這些條件具其一即成疑問句。

含有疑問語氣詞的句子,當然就是疑問句。這疑問語氣詞在各代有不同的字詞,如上古用「乎、哉、耶、爾」等,現代用「嗎、呢、吧」(註)等。各個語氣詞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及其蘊含的意義,有的可互換,有的卻是不能相通。

以現代漢語問句句尾疑問詞「呢」來說,它是何時產生的?它的來源、用法,和現今所用是否有不同?

這個問題首先由王力嘗試解答,他(1958:454)說「呢」的起源在上古時代應是語氣詞「爾」(註),他雖找到「呢」的上古起源,卻無法完整建立「從爾到呢」說中間一千多年的演變過程。

接連有許多學者投入研究,如江藍生(2000:34)發現有些語氣詞可以與上古時期的句末助詞「爾」作連接,這些語氣詞就是「?」、「你」、「?」、「尼」等字。她如何得知?所憑據的主要資料就是禪宗語錄。

另一學者曹廣順(1986:115)也說:「『?』是現代語氣助詞『呢』的主要來源。」

他所舉的句例,也是出自禪宗語錄,以《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為代表。以下舉幾個例句,首先是《祖堂集》部分(註):

a. 便問:「前頭則有如是次第了也,然雖如此不息眾人疑,作摩生疑?。」

b. 問:「罕如何假?」師云:「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師曰:「不申哂。」

c. 云:「不落意,此人? ?」師云:「高山頂上,無可與道者 啄?」(卷八本仁和尚)

d. 師問雲喦:「作什摩?」對曰:「擔水。」師曰:「那個尼?」對曰:「在。」

《景德傳燈錄》所記載的情況如下:(註)

e. 時譚空和尚出曰:「崔禪??」(校:「?」,宋作「底」,元作「?」。)師曰:「久立,太尉珍重。」便下座。(12.224)

f. 師問雲巖:「作什麼?」巖曰:「擔屎。」師曰:「那箇底?」(校:「底」,元作「?」。)巖曰:「在。」(14.265)

g. 僧云:「賴遇問著某甲,若問著別人,即禍生。」師云:「作麼生?」(校:「作麼生」,元作「作麼生?」。)僧云:「人尚不見,有何佛法可重?」(14.267)

統計二書出現的次數:《祖堂集》的「?」有3次,「你」有4次,「尼」有1次。《景德傳燈錄》的全書能見到就只4句例,由這些文句及句後附註來看,這幾個詞語是互相通用的。此處以「?」來代替這一組語氣詞。

然而,如何能將這些詞語與上古的「爾」、現代的「呢」連接起來呢?這必須從語音、語法來找出其中變化的證據(註)。以語音來說,這些字在《廣韻》的反切列於下:

爾:兒氏切:日母,上聲四紙韻。

   ?:乃里切。泥母,上聲六止韻。

你:乃里切。泥母,上聲六止韻。

?:人者切。日母,上聲三十五馬。

尼:女夷切。娘母,上平六脂。

呢:女夷切。娘母,上平六脂。

泥、娘、日三個聲母發音部位相近,就音韻關係而言,這幾個字相通是非常可能的。「?、你」在中古是同音字,「尼、呢」也是同音字,聲音關係很近。既然「尼、你、?」音近通用,但字形不穩定,到後代字形固定寫成「呢」是容易理解的。

接著從語法角度看,它們具有共同的用法,是在特指問句句尾(註),作疑問語氣詞使用。不在其他句式如否定句、感嘆句出現,也不用於疑問句的其他句型。

朱德熙(1982:202)曾說,漢語疑問句裡,特指問句後頭可以有語氣詞「呢」、「啊」,不可以是「嗎」。因此現代的「呢」用於特指句尾,如「你什麼時候去呢?」;而不能接在是非問句末,如「你要去呢?」就是錯誤的句子。

在《祖堂集》與《景德傳燈錄》的使用情況而言,以「?」為代表的這組詞,其位置在特指問句句尾(如a、b、g例),或是接於名詞後(如c 、d、e、f例)。這種位置與現代的「呢」幾近相同。因此從語法看,「呢」由近代的「?、你」變化而來是很可能的。

曹廣順認為語氣詞「?」是個假借字,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寫法,所以才會有字形分歧的現象。他(1986:117)整理為:

唐代用例寫作「?」,五代成書的《祖堂集》中,除「?」以外,亦簡化為「你、?」,宋代是「?、你、?、?」與「?」並用。…「呢」取代「?」的時間大約在元代之後。

我們可將過程簡寫成:

爾 (上古) →?、?、你、尼(近代) → 呢 (現代)

至於,為何在近代時「?」這組詞的字型會不固定呢?或許太口語了,因為它只是個語氣詞,無實際意義,各人各地只記其音,沒有固定的字,直到後世才漸統一用「呢」來代表。

這些詞主要出現在禪宗語錄,非禪宗語錄的文獻裏,十分罕見,或許是撰述的知識分子們認為太過鄙俗,而不願使用,導致歷史資料不足。這個語言變化的過程,若不是禪宗語錄將之紀錄下來,可能成為無法解開的迷團。因此,禪宗語錄的貢獻不單是哲理方面,還有語言學上的價值。

在《景德傳燈錄》中,這些是極有可能被楊億視為不雅粗俗而加以更動的字詞。再者,這些字詞也因《景德傳燈錄》的版本不同而有更動,也可能是這些語氣詞的生命短暫,後人不懂便加以更換。由此可猜測,這些字詞存在於人們口語的時間並不甚長。

這組語氣詞的共同點,只出現在中古時期,口語程度非常高,如不是白話文獻,根本無法見其蹤跡,但是生命不是很長,只維持在中古至近代這段時間。經過這番討論,漢語語氣詞「呢」的歷史演變,即可完整的呈現出來了。

二、疑問代詞--「怎」出現

疑問詞「怎」在現代漢語的使用頻率極高,用來詢問性狀、方式、原因等。「怎麼」、「怎樣」時時脫口而出,但少人知道它最早的出現,竟是在禪宗語錄中。呂叔湘(1985:309)云「怎麼」的來源:

禪宗語錄裏有多至不可勝數的「作麼」與「作麼生」,很明顯的,「怎」只是「作」字受了「麼」字的聲母的影響而生的變音(task mua--tsam mua)。

原來「怎」字的前身是「作麼」,在更早的唐代,同樣用法的字詞是運用「爭」。「爭」、「怎」與「作麼」三者的關係十分密切。王力(1958:294)言:

現代漢語的「怎麼」,在唐代只用「爭」字來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時產生了「怎生」、「怎麼」、「怎的」等。…「作麼生」和「爭」或「怎生」在語音上是可以相通的。「怎生」可能來自「作麼生」。

王力認為「爭」、「作麼」與「怎」語音相通,三者同出一源,且以「爭」年代最早。「爭」在唐代的使用已普遍,如「爭知」、「爭奈」在詩詞文章裡時有可見。但是「爭」不論是在《祖堂集》還是《景德傳燈錄》,其使用次數遠不及「作麼」。

在《祖堂集》裏,找不到「怎」字,在詢問情狀時,大量地使用「作摩」(註)。《景德傳燈錄》的情形是「怎」使用21次,遠不及「作麼」的525次。至於在《景德傳燈錄》前,就只有敦煌變文的6例「怎生」,卻無「怎麼生」與「怎麼」。說到「怎麼」一詞出現,還是在《景德傳燈錄》這本語錄。

《祖堂集》裡,沒有「怎(麼)」,只有「作摩(生)」共141句,舉「作摩」的句例如下:

h. 耽源便出去,良久迴來,師曰:「適來意作摩生?」對曰:「向阿誰說即得?」(卷三靖居和尚)

i. 師問:「長生維摩觀佛,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無住,長老作摩生觀?」對云:「放某甲過,有箇商量。」(卷十玄沙和尚)

另外《景德傳燈錄》的「作麼(生)」的句例為:

j. 師曰:「此猶是文言,作麼生是長老家風?」曰:「今日賴遇佛日。」(11.197)

k. 拈問僧曰:「一語須具得失兩意,汝作麼生道?」僧舉拳曰:「不可喚作石頭也。」(20.388)

如果把上面句中的「作麼生」換為「怎麼」,對語意來說並沒有什麼改變。「作麼生」在h例是當謂語,在i和k例當狀語,在j例是為主語。可以再和下面的「怎麼」比較,會發現這些用法是一致的。因此就語法而言,「作麼(生)」實是「怎麼」的前身。

「怎」在《景德傳燈錄》使用21次,「怎」可以分音為「怎麼」,有14次是以「怎麼」的形式出現。另外,「怎」與「怎麼」之後,可再加一詞尾「生」,而「怎(麼)生」共有17句。「怎」、「怎生」、「怎麼生」,都是意義用法相同的詞語。

以下是《景德傳燈錄》「怎麼」的句例於下:

l. 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不鑑照。」曰:「忽遇四方八面來怎麼生?」師曰:「胡來胡現。」(20.388)

m. 問:「四眾圍繞,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僧曰:「未審怎麼生下手?」師曰:「適來幾合喪失生命。」(13.245)

n. 師曰:「巖前摘野果,接待往來賓。」曰:「恁麼則謝供養。」師曰:「怎生滋味?」(23.467)

「怎(麼)」可為主語、謂語(l例)、狀語(m例)、定語(n例),功能非常寬廣。以《景德傳燈錄》而言,「怎」以當句子的謂語為常(13句),其次為狀語(6句),主語和定語的用法較少(各1句)。

請試著比較i 、k和m三例,其「作麼生」和「怎麼」都是當狀語。還有h和l二例,當謂語的功能亦相同,這就是「作麼」和「怎麼」二詞除了聲音關係外,在語法關係也非常密切的證據。

至於現代漢語中的「怎麼」如何使用?湯廷池(1981:242)說現代「怎麼」用在疑問句中取代直述句裡面的表達方式、原因、性狀等的副詞或狀語。

例如:「你早上是怎麼來上班的?」,此句的「怎麼」與i、k、m句都用於動詞前,同為狀語。又如:「你是怎麼了?」此處的「怎麼」與l句同。又有:「桌子上有怎麼樣的書?」,這句的「怎麼」與n句功能一樣。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經由整理,「怎(麼)」在現代漢語的用法,竟然和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如出一徹。也可以說,「怎」的初模已於宋初時期定型,這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嗎!

雖然《景德傳燈錄》的「怎」字句數量還不多,可能是剛起步的階段,使用尚不普及。不過甫一出現,很快地取代「作麼」,成為問句裏詢問情狀、方式、原因的重要疑問詞,其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詳細地說,「怎」字的出現年代,在文獻記載裏,最早出現於唐代,到宋之後即普遍開來,這也是從禪宗語錄起始的一個語言上的例證。這不是禪師們的專用詞彙,它是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只是禪宗語錄忠實地紀錄下來,而能讓生活在一千多年代的我們能夠知曉這些字產生的時代與原貌。

有許多日常襲用的詞語,卻不知其由來,實是可惜之至。如果能對語言的發展過程多些了解,將可更容易掌握現代語言,在使用上更是得心應手了。

參、結語

藉著《祖堂集》和《景德傳燈錄》,我們找出了現代漢語疑問句的「呢」和「怎」二字的前身,雖然流傳至今的文獻資料很少,但是有禪宗語錄的記載,的確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讓我們對今日的語言使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致於日用而不知。

語言研究包含語音、詞彙、語法三個層面,把禪宗語錄放入語言研究的範疇來看,的確有其不凡的價值。本文僅討論語法的一小項,疑問句的二個疑問詞語,對於禪宗語錄的整個語言意義,只算是初步探索。又如語錄中的詩歌偈頌,是可吟詠的韻文,當然對語音研究有幫助;還有語錄文句的詞彙成語,有許多已經不是禪宗獨有的語言,而是進入社會大眾的日常語彙中,這也是極佳的討論題材。

禪宗語錄研究的空間還很大,而《祖堂集》和《景德傳燈錄》的語言現象不只是「呢」和「怎」。關於禪宗語言,已經有多位學者以不同角度切入研究,並累積了可觀的成果,非常令人欽服,相信在未來的日子,必有更多輝煌的成果發表,真是讓人期待萬分。

參考資料:
一、古籍(依年代順序)
《祖堂集》南唐 靜、筠二禪師 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76.6
《景德傳燈錄》北宋 釋道原 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77.6初版民86.12一版七刷
《傳燈玉英集》北宋 王隨 編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82.5
《閱藏知津》明 智旭 著新文豐出版公司 民62.6
二、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
陸儉明  1984〈現代漢語裏的疑問語氣詞〉《中國語文》此文收於《陸儉明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3.11
曹廣順  1986〈祖堂集中與語氣助詞「呢」有關的幾個助詞〉《語言研究》 1986:2 p115-121
湯廷池  1981〈國語疑問句的研究〉師大學報1981:26三、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
于古    1995 《禪宗語言與文獻》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5.9
王力    1958《漢語史稿》 香港波文書局
王錦慧 1997《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民86.4
江藍生  2000《近代漢語探源》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2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 商務印書館 1982.9一版 1998.6 四刷
呂叔湘  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 學人出版社 1985.7
周碧香  2000《祖堂集句法研究—以六項句式為主》 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89.6
洪修平  1996《中國禪學思想史綱》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一版 1996.3二刷
張美蘭  1998《禪宗語言概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87.4
蔣紹愚  1996《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10: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台湾学者的文章

近代汉语研究应以禅宗语录作为重点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4:17 , Processed in 0.0645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