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1|回复: 0

敢疑“天下第一联” ——读“中英文对出‘天下第一联’”报道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8 15: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全红   李瑛  
来源:http://www.yfta.net/more.asp?page=3&typeid=7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它言简
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它还传入越南、朝
鲜、日本、新加坡等“近邻”国家。

    对联基本全用中文拟就,但也偶有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包括英文字母)而形成
双语对联的。比如,近段时间多家网站就报道了这么一件事——中英文对出“天下第
一联”。对于该报道所涉内容及其中的对联本身,人们几乎都持肯定及至赞赏之态
度,然笔者在字里行间却看出一些“疑点”,今拟冒昧一谈。为行文方便,不妨首先
转引原始报道文字如下:


   在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了一幅特殊对
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幅这样的中英文对联。
记者看到,这幅对联上联是英文:“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专家翻译成中文为: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瓷
器),下联是中文:“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第一个“前门”
意思是前面的门,后一个“前门”意思是前门牌香烟)。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楹联
协会会长余德泉说:这幅对联虽然语言不同,但对仗工整,饶有风趣。这副对联最早
被中国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陈锡波发现并整理加工。海内外学者认为,这是楹联学术界
承认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例中英文对联。(摘自:www.qiuyang.com/translation)

疑问一:中英文“天下第一联”之谓属实吗?

    以上报道称,“To China…到前门…”乃“楹联学术界承认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
例中英文对联”。对此,笔者似不敢苟同。记得十余年前自己还在读高中时就曾有幸
阅读并抄摘过中英合壁对联,有关内容至今犹存,只憾当时尚无“文献”意识,没有
注明出处。现转摘二则较具代表性的中英双语对联如下,仅供佐证。

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联: A B C D E F G
横批:OK

    该对联乃有关同仁为一位音乐教师与一位英语教师喜结良缘而送上的贺联。上联
的数字代表音乐里的7个音阶,而下联是英文字母表中为首的7个字母;横批OK表示赞
美之意,其中的"O"还是乐谱符号。以上联中的中文数字对下联中的英文字母,不知是
否也属“中英双语联”?!

上联:为X、Y、Z送了君命
下联:教W、F、S依靠何人

    本中英“杂交”对联是某英语教师为英年早逝之夫君所作的挽联。因先生生前系
数学教师,上联中的代数符号X、Y、Z便用以代指其赖以为生的饭碗,暗含为谋生而劳
累至死之意;下联中的的WFS分别为英语wife(妻子),father(父亲),son(儿
子)的第一个字母,用以表达全家三代人对死者悲痛欲绝的哀悼之情。撇开内容不
谈,仅从所用语言看,本联无疑也是一“中英双语联”。

疑问二:形美是佳联的唯一标准吗?

    剔除有关叙述文字,上述报告中所提中英文“天下第一联”之实质内容为:
“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上联) /
“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下联)

    从形式上看,本对联确乎“对仗工整,饶有风趣”,可谓“形美”之佳作。然大
家知道,中文对联是颇有讲究的: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
谐;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既是对联,所用语言不论
是中文、英文或中英双语,以上基本要求均当尽量实现。

    姑不谈平仄和词性,仅从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角度看,本对联无论如何也
够不上“精品”。如果不以为然,可将上联译文与下联并放一起并以诵读方式“检
验”之,相信上下联语义之不匹配将立刻凸显:去中国买瓷器,中国有瓷器,吃饭靠
瓷器;(上联)到前门买前门,前门没前门,后门有前门。(下联)很明显,此时的
上下联只有前一小句尚能成对,而后两小句不论是形还是义皆相差不可以里计也!

    诚然,文首报道重在说明有关对联的双语性及上下联工整的对仗形式,仅限于
此,本疑问则显得有些过于“挑剔”。

疑问三:能用英文成就一完整的对联吗?

    笔者现任教于高校外语系,平日对中文楹联也偶一侧目,今发现世间竟有如此英
中双语楹联,其惊喜不消说不亚于中文“科班”。不过,兴奋之余,我们也在思考这
么一个问题:该对联之上联既然是英文,下联为何不直接用英文作对呢?是不是觉得
在英文中不可能找出一铢两悉称的下联?

    经过思考,我们认为贸贸然就断定该对联属“不可对”显然偏颇,英文中其实是
可以“挖”出理想的“下联”的,比如,四川工业学院外语系尹德谟教授就给出了这
样的下联:To Turkey for turkey, Turkey with turkey, dinner on turkey。
本下联与上述上联不仅文字同一,而且对仗工整、语义谐和。将上下联拼于一处,其
奇巧与工整更是不言自明: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 / To Turkey for turkey, Turkey with turkey, dinner on
turkey。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本英文对联之上下联中的on均宜理解为“在…上”。
为使该英文对联完整,笔者还愿给出以下“横批”:Turkey's turkey on China's
china。


作者简介:杨全红,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教授 / 李瑛,四川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通信地址:400074 重庆市 重庆交通学院外语系      电子邮件:yqh@cquc.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3:20 , Processed in 0.0677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