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8-6 2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从百度搜点语料:
邵戈先生亦尚年轻,尚能沉心静气,重学修品,积蓄才力,陶淑养性, 更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求造化在胸,自当渐入佳景, 从而在当代中国画坛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每日清晨和黄昏诵颂经文真诰,是武当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课,被视为升仙者的阶梯。每次诵唱时间约一个小时,其目的是陶淑性情、虔诚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上谕皇子师傅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左都御史福敏、侍朗徐元梦、邵基:‘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
琴外可体现礼乐文化之社会理想,内可陶淑中和、和乐性情,以精神平和、“ 温柔居中”为尚,反对嘘唏哀伤之所谓“感人”。
良以礼之可贵,在能陶淑风化,陶冶人格于不知不觉之间。故齐民以礼,终为教化重心,施政极则。今人事活动,范围益广,礼之为用,更深且博。
但在山路上迎风狂奔,这些飞梁绕柱的钟磬之声还是缓缓传入自己的耳里,虽不能虔诚其心,却亦有陶淑性情之妙,渐觉一应尘世俗虑渐渐消淡,心灵渐趋空明。
-----------------
http://www.be-word-art.com.cn/no12/document19.htm
注释:
1、 李问渔辑《墨井集》,宣统元年刊,卷五(吴渔山先生口铎),页89。
2、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上册页202-203,268-270;氏《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商务印书馆1047,页140-142。
3、 与渔山同时代的陶淑,有诗三十余首,附于渔山《续口铎日钞》抄本之后,内有<天即理说韵言>五章,<罪已>、<呈泰西孟诗>、<呈渔山吴师>、<呈思默陆翁>、<呈素公刘诗>诸篇,见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页253-255;亦可称为天学诗之作者。篇名中思默陆翁指陆希言,康熙十九年与渔山同至澳门者;素公刘诗指刘蕴德,康熙二十一年与渔山同在南京晋铎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