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8|回复: 0

网络时代的美学难题——网络图像传播中的“两性互窥”现象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13: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谭华孚
来源:http://www.lotus-eater.net/  2006-7-23 1:25:04   
   

内容提要: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语言文字本位向视觉图像本位转化的进程,在网络图像信息环境中普遍滋生的“两性互窥”现象,是这一进程的典型表征之一,它向美学提出了新难题。网络传播的技术物性、中产阶级占主体的网民构成和强调感性的后现代美学观念,是导致这类现象的主因。与人体图像相关的审美规范是一个在历史中动态建构的范畴。今天,只有将美学研究与信息工程学、图像传播学研究结合起来,才可有效地开启对网络人体审美问题的正确思考。

关键词:国际美学 人体审美 视觉图像 网络传播

在20世纪中叶以来公众审美文化生产与欣赏活动的演变中,在各个门类、各个流派的艺术创造不断花样翻新、争奇斗妍的历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整体性、潮流性的变化是:艺术和文化正在从传统的“语言”、“文字”本位,向“视觉”、“图像”本位转化。这种艺术和文化的现实已经引起了当代美学的“视觉图像转向”,它与19世纪末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有着相近似的历史意义与进步价值,却又显示了相悖逆对立的学术路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兴的国际美学界中,这种艺术和文化的视觉与图像转向现象,已经成了哲学和社会理论中展开的众多讨论和出版物的主题。当代法国作家吉斯·黛布斯根据媒体对社会施加影响的程度与方式,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书写(writing)时代、印刷(print)时代和视听(audio-visual)时代。他认为,与这三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精神创造,分别是偶像(the idol)、艺术(the art)和视觉(visual)。根据这一理论,第一个时代是语言统治(logo sphere)时代,第二个是书写统治(grapho sphere)时代,第三个是视图统治(video sphere)时代。偶像是地方性的,起源于古希腊,艺术是西方的,起源于意大利,然而,视觉却是全球性的。它起源于美国。与这三个时代相对的是神学(theology)、美学(aesthetics)和经济(economy)。[①]按照国际知名美学家艾尔雅维茨的看法,在当代学术界成为热点的“后现代文化”讨论中,视觉的、“图像的”丰富,以及媒体文化的大量出现以及过剩,也常常被看作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彻底断开的分水岭。[②]

电脑的网络应用,将图像信息的丰富性与“在场性”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一方面,电脑网络使图像的生产复制与传播变得十分容易,个人可以从被动的图像传播对象变成图像制造、拼贴与传播的主体,图像文本(包括影像文本)的“个人化写作”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生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守门人”角色的缺席与信息接受环境的私密性,又为隐蔽欲望的释放、虚拟环境的偷窥提供了条件。于是,网络传播中的“两性互窥”现象,向当代美学提出了一道世纪难题。

一 模糊的边界:网络图像信息的审美与色情

人类创造的诸种审美文化形态中,人体美或许是吸引力、诱惑力和美感魅力最为强烈的一种,同时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指责和难为情的一种。在某些文化共同体和社会人文环境中,人体美常常成为需要严严实实地包裹和遮掩起来的、甚至秘不可宣的私家珍宝。在大众传播的场过程中进行公共性的人体陈示与观赏,在这些人类群落中被视为君子不耻的放浪行径。

其实,人体半是自然造化的产物,半是社会实践的结晶——它不仅来自人种、生物和生理条件,也来自社会生活和教养条件。因此,人体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为中国人所讳言的“性感”,也是人类出于生命传承与进化需要而发展出来的正面本质力量的形象显现,它对于维系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超大系统生生不息、向上发展,具有正面的价值。对于它的欣赏,并不只会产生生理性的快感,也能产生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美感。按照美学家鲍桑葵的观点,两性之间的看与被看,正是具有普遍魅力、的强烈的美感来源之一。

在汉民族的审美生活中,裸露的人体特别是女性人体,曾经作为某种禁区而长期被屏蔽于公众观赏视野之外。而在公开扼杀两性相互窥视欲望的同时,在生活的暗流中滋长着畸形和变态的人体审美观。时至今日,经历了欲望之闸初开时期的过分骚动与喧哗之后,裸露的人体已经不是我们时代中让人陌生或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时下异性审美偶像的图像甚至人体图像,已经变得过分泛滥——这一变化里,首当其冲的是网络。

网络上虚拟的两性交往是极为开放而自由的,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对于人类多元交互往来所能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在上网公众中,男子窥看“美眉”、女士窥看“俊男”图像信息十分盛行。一些网站甚至将性挑逗作为招徕点击的手段,以营利为目的,将男女的性特征廉价滥用,甚至将人体最为隐蔽的部位暴露出来。这种情况在网络上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在美国,网络研究人员每年都要对网络访问者进行调查。在2001年的一次调查结果中,访问健康网站的人数首次超过了以“性”为内容的“非健康网站”的访问者,这些研究人员为之惊喜不已——这一事例恰恰从反面表明:以性信息为诱饵的“非健康网站”,对于像美国这样的网络大国中的民众,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网络性图像传播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之中。资料表明,经常访问此类网站的竟有相当一部分掌握了高新技术的学历高、地位高的人士。

在一些网络使用者中,网络传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越性正在被利用来传播色情图片和图像等,原有的实用信息传播工具的功能遭到了削弱。网络传播本来是一种具有公众社会化职能的媒介活动,但是网络色情的隐蔽行为却将人们再一次隔离为封闭的单个人,从而对于社会产生疏离感,成为欲望动物化、行为畸态化的零余之人。

在网上虚拟空间中的两性互窥,向美学提出了一道新世纪的审美难题。构成这一难题的条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与自由,使情色信息传播的遏制成为远比常规媒介传播艰难的任务。其二,在网络图像信息中,色情与美感、恶俗与好奇、偷窥与欣赏、淫秽与健康常常被混淆不清,人体美的合法边界变得模糊,色情图像得以走私越界。

因而,若不能从美学和美育角度上对图像化的人体之美进行观念上的正本清源,要想划出一个美感与色情之间的明晰的边界,禁止色情图像传播,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是极难施行的。只有遵循美学和美育的规律,从网络图像传播的美感规律、美感标准、审美特征、人体美理念和两性审美差异等方面入手,将美学和美育的人文学科研究与信息工程科学、图像传播学的实用研究手段结合起来,才有望开启对于这一课题的科学的对策性思考。

二 网络图像传播的美学—文化思考

就符号本身的传播心理学功能而言,图像的逼真性和审美直接性,使图像传播在“状物”——呈现场景的生动准确方面,在心理感染力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比起文字语言传播,图像传播显然更为容易贴近、迎合、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健康的图像对于以高尚情操陶冶人、教育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相反,对于图像的恶俗使用,也更容易造成强烈的负面后果。便利的传播技术条件,正如某些高营养食品的不当摄入对身体所起的作用那样,适足以为某些社会精神疾病发作提供了更多的病灶。网络图像传播中的色情化现象,实际上显露出来的是一些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传统媒介就曾面临的问题,它们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而被放大了。

在这些问题中,最令人瞩目的严峻事实是,某些网络站点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将女性的肉体在符号—信息的世界中廉价叫卖。它实际上是传统社会曾经存在的两性不平等的文化历史条件中,对妇女社会性别的暴力歧视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延伸。它不是将女性作为一种与男性相对而又平等的社会主体来对待,则只将女性的身体及其特征作为一种“他者”和对象来处理,让访问者在窥视中满足虚幻的占有感。它的设计理念,不是力图唤起观者对于优美人体这一物华天宝的敬意与尊重,而是迎合甚至诱发观者的生物本能,以两性关系中生理性的“性快感”取代心理性的“性美感”,用女性的生理性别抹杀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心态卑下、阴暗的窥视取代心态坦然、庄敬的欣赏,不仅不能使观者生命的原欲得以升华,反而不负责任地引诱他们在精神上沉溺、放纵与贪婪于感官的刺激中,于身心无益而有害。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来自网络传播的物性机制、网络传播的对象构成和现代美学价值观念的转向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量。

就传播的物性机制而言,在传统传播介质中,由于传播媒介与传播主体之间具有显性的联系脉络可寻,法律制裁与舆论谴责的威慑使这种图像传播受到了某种限制。然而在网络环境之中,传统的法律与舆论制约手段却全然失效。网络犹如现代技术孕育出来的一片黑暗莽林,它无边无垠,扑朔迷离。更重要的是,它浑然一体,快捷互通,地理与政治学意义的国家与区域管治对于它失去了作用。进入这片林莽的人可以有效地藏匿自己的形象与身份,并规避法律与舆论。于是,在今天的网络生活中,生物本能性的“丛林法则”又占居了支配作用。在这片丛林中,不仅会有一些人将现实空间中自己隐藏得很深的某种人性的真实层面暴露出来,还会有一些人借助网络的遮掩,扮演和伪装与真实生活不一样的角色,以求达到某种目的——不论这种目的是出于私欲还是出于嬉戏。问题也许还不仅仅在于电脑网络的物性本身,上网的电脑所在环境的私人性和隐匿性,也助长了对异性窥视欲望的膨胀。

网络色情图像传播的泛滥,还与现阶段网络的使用者人群主要由中产阶级大众构成的状况有着某种联系。

在前工业社会,贵族和下层平民作为社会的两极构成了人口的主体,中等人家只占居人口的很小部分,那时的社会阶层人口构成犹如一个上小下大的葫芦:贵与贱、富与贫、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分别是上下两端,中产阶级则是狭小的瓶颈。在那个时代,下层民众生计维艰,婚嫁与两性交往以质朴的方式进行,而贵族之中虽不乏侈淫极欲之徒,甚至上演过诸如罗马帝国艳情史那样的历史活剧。但是,由于贵族人数较少,也由于那个时代传媒的欠发达,色情传播尤其是图像色情传播范围是有限的。

但自从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从19世纪以来,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显得越来越粗壮了。于是,社会阶层形成了橄榄形的结构:中间大而两端小。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出现了社会主要构成朝着产阶级平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③]尤其是在工业发达的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流的社会构架;代表大众利益的民主、民权、民生、民意等社会机制操控着国家机器的运转;社会上的各种制度、文化、技术发展,都服从中产阶级这一中心社会成员群落的需要与兴味。表面上看,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大众化文艺成为主潮,似乎代表了民主主义与自由平权意识的胜利,是时代与世界的一种进步。确实,大众文艺打破了过去时代以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为中心的种种神话,消解了特权阶级与专职集团的垄断,让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的成员参与创造和共同享用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审美和文艺产品。然而,社会在这一维面上的进步,掩盖着另一维面上的失落: 大众化文艺由于过于服从大众势力和世俗价值,不但使文艺与审美活动丧失了作为社会进步与健康的制导作用,同时起到了纵容中产阶级对精雅文化肆意进行破坏的帮凶作用。哈贝马斯就曾说过:有文化教养的读者因消费文化的大众之出现而消失。

总体上看,不论是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平民社会,其自律意识和自为能力仍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从原来的第三等级转化而来的中产阶级和平民社会,有着强烈的生存聚敛欲望和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他们往往为此不计后果和不惜代价。在他们那里,对于现世享乐的追求,大大超过了对于经受最终审判后下地狱的畏惧或升天堂的向往。如果说,在19世纪之前,他们的心灵深处或许还有一丝对神的敬畏,那么,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他们对于现世享乐的追求就肆无忌惮了。在他们许多人的意识中,不仅没有知识分子所常常讲求的“终极关怀”,也没有宗教善信们积德修行、为来世种植善根福果的希求,甚至无所谓世界末日。当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走向,显示了一种中产阶级化,或者曰平民主义化的趋势,其突出的特点是使政治机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功能日益迎合和满足中产阶级和平民社会的意欲、目的、嗜好、趣味。“投民所好”构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存在意义,也成了衡量一切政治、文化、技术的成败与好歹的基准。

当下,“网络世界”的“居民主体”,就是这些具有相当财力和闲暇,接受了一定程度的工具理性教育,同时却缺乏精雅文艺熏陶、人文教养欠缺的中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这一点上毫无二致。知识精英阶层尽管也上网,但永远只能占居网民总量的极少数,而在发展中国家里,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口,则被经济条件所限,大多被区隔在网络生活之外。构成网民主体的中产阶级大众,其自觉意识、自为能力、价值取向、审美趣味都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价值物化恶习,滋生了特有的文化劣根性。由于中产阶级缺乏独立而自主的价值原则和理想目标,其传统的行为态度和观念意向相对受制于社会互渗与集体习惯的左右,它是一个只懂得一时快感不求隽永美感的社会群体。当他们菌集于网络之中并以其欲望的合力去左右和支配网络传播的内容时,对于人体特别是女性人体的物化使用恶习和和不择手段的趋利欲求,便成了色情图像在网络上屡见不鲜的主要导因。

除了网络的物性媒介特点、网民的当下构成状况之外,网络图像传播中的感官欲求取向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美学观念原因。

传统美学预设了精神优于物质、心灵高于感官、神性超于人性的价值坐标。在那时,美学的本质是精神学。而康德以来的现代美学开始了关注重点从前者向后者的位移,开始注意到艺术的感性品质和价值,但仍然认为只有当感性形象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时它才是最美的。就对精神的强调而言,康德所说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和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美学虽然号称感性学,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精神学的派生之物。只有到了后现代美学那里,感官的价值才被前所未有地高扬并占居了主导地位。后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当推尼采。在尼采那里,传统的价值预设被彻底颠倒,传统的精神之物被宣布为乌有——既然“上帝死了”,感性之物背后就不再有精神性的终极指喻,无精神象征的感性之物是唯一真实的审美对象,纯粹的感官快乐是唯一的审美经验。审美的过程中不再存在着康德所说的超利害距离,而完全可以是渗透着个人私欲的迷醉。美学的本质是生理学。在当下中国,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美学观念正在成为时尚,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正在讨论和传扬“下半身批判”,各种形而下的肉身快感追求正在僭侫为具有“时代性”的“美感”,裸露与“写真”因此据说引领着审美的潮流。这种感官至上的美学价值理念,无疑为当代文化传播中感官欲望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权威与传统传播的禁忌在这里都化为乌有。在百无禁忌的情况下,网络图像传播与观赏活动中的感官欲望膨胀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

三、网络图像审美的动态规范

性信息传播并不是网络媒介特有的问题。人类发明的不少新媒体,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与两样事物——激进政治和性幻想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这两种意识形态总是极为积极地力图运用新媒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电脑和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异军突起时,希望这是一片纯粹的科学与知识及健康信息的净土,是过于苛刻的预期了。

但是,正如传统媒介的性信息问题不曾能困住人类社会前行的步伐一样,面对网络传播中的情色问题,人们也并非束手无策。我想在此特别引述国际电脑软件业的巨人比尔·盖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因为在我看来,比尔·盖茨的话语中正确地引出了我们在回溯传媒发展史时应当得出的伦理学结论:“关于虚拟现实中虚拟的性体验问题,有许多臆测(或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势所必然地多于对虚拟现实其他用途的臆测。性体验赤裸裸的内容和信息本身一样古老。怎样将新技术应用于这种最古老的欲望,从来不需用很多时间。巴比伦人用楔形文字在土板上留下了色情诗句,而首次利用印刷机做出的东西中就有色情书画。磁带录像成为常见的家庭工具大大促进了儿童不宜录像片的销售和出租……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随着每一个这种市场的增长,一目了然的内容将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小的因素。”[④]

在这里,比尔·盖茨实际上宣示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信息传播这两大范畴作为某种自控制、自导向和自调节的有机复杂系统所自然具有的调节功能:随着网络应用的增加,在长久的使用中,有用有益信息终将为人们所珍视而访问者日众,无益有害信息终将为人们所拒斥而访问者日寡。这是一种网络前景乐观主义的观点。它信赖的是信息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信赖自然调节。

然而,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稳态发展,人类对于精神产品,也与实物产品一样,对于有害于社会者——例如实物产品中的毒品——不能完全依赖流通、市场的自发调节,必须结合人为的、刚性的管治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人类是自律的生灵。目前,删除网上色情和网上性影像的展现与描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网络行为;由一家英国公司首先研发的一种软件日益广泛地为关心网络安全的人们所利用。这是一个专为拦截色情内容而设计的图像分析软件,它能够有效地将90%以上的色情图像信息成功拦截下来。实际上,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行为的防范,对于网络色情内容的清除,一直成为纯洁互联网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而言,当今国际上研究遏制互联网色情图像信息传播的对策有两种路由取向:

第一种路径从传播社会学、传播心理学和传播美学等理论传播研究的角度入手,进行学术化的分析与探讨。它主要研究网络图像色情网站的设置情况和社会各阶层对于网络色情图像站点的访问情况。其中对于网站的研究主要包括内容、方式、特点和传播效果等子项;而对于访问人群的研究则主要包括人次、职业、文化程度以及信仰、观念、理想等人格子项。在这一路径的研究中,需要把哲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理念与传播的实务研究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路径。

第二种路径是从网络传播应用技术的角度入手,按照有效防范网络色情、淫秽信息传播的目标,进行实用性的把关技术研究。诸如“防火墙”的设立和反淫秽色情软件的研制和使用,整体与局部、动态与静态的图像部位的检测与视频分析,某类图像与视频的数码自动化检查与拦截技术等等,都是这研究取向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研究路径。[⑤]

防范网络视觉色情污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就像是一座高山。学术与技术两条路径分别沿着它的南坡和北坡向上延伸。目前,在这两条路径上分别行走着两支队伍,它们殊途同归。显然,只有当两支队伍会师之日,才可望求得问题的真正解决。需要把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图像图形学等社会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科学等自然科学密切结合起来,探索当代网络图像传播的主观与客观评价体系,建立起有代表性的视频与图像信息模型,揭示图像的审美特征与非审美特征,建立划分二者界限的相关数据库,并给出恰当的处理意见或施以必要的技术处理。一旦合理的图像信息模型能够成功地设计出来并且在网络传播中得以普遍应用,网络传播空间的有序化程度将会大为提高,网络世界中对于人类灵魂威胁最大的一种精神病毒就能被有效地清除。由此可见,从美学与美育的高度,将信息工程科学与图像传播学的实用研究纳入对于网络色情图像传播的对策研究,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社会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

但是,这里仍然潜伏着一个需要注意甚至警觉的问题:以上研究的推进,必然导致网络传播的可控性,终结网络信息传播中现有的相对混沌状态。对于关心网络审美文化的人,面对这一前景,某种疑惑甚至恐惧将油然而生:谁来操控?谁来制定美感与色情的标准?这种标准又是否具有合法性?审美包括对于人体的审美,是人的一种正面本质力量,是人心正当、自然的欲求。人体美与自然美一样,是所有审美范畴中最具有共同美意味的观照对象,但也可能人们对它的感觉最为千类万殊的美感对象,对于人体美的感受与偏好,绝对不是“燕瘦环肥”所能概括的,一切企图为审美“立法”的举措,都潜伏着以单调来扼杀人体美感世界丰富性、以伦理教条束缚审美感受自由度的危险。在审美、娱乐和情色窥视三个关系项之间,以任何一个前项的名义行后项之实的做法,都是对前项的亵渎;同时,以任何一个后项的罪名禁锢前项,又是对于精神生态的侵害。何况,历史已经多次显明了这样的实例:随着人类文明水平的提升,公众所能接受的人体审美观念与所谓“色情”的界限,常常呈现出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某一时代被视为理所应当的“禁区”却在另一时代却为公众所欣然接受。因此,在这一人类感觉与精神的空间中,需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一种由责任和道义所撑持的冷静与宽容度。


[①] Régis Debray, Vie et  mort de l’image. Une histoire du regard en Occident (Paris: Gallimard 1991), esp.pp.220-254  

[②] [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GM国际美学前沿译丛,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第027页。

[③] 此处参考了程一牛先生的看法,并吸收了他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些思维材料。

[④] 语出比尔·盖茨:《未来之路》。

[⑤] 此处参照了胡道立先生《网络色情传播的对策与思考》一文的分析,该文载陈卫星主编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书,北京广播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245页。

------------------
作者简介:
谭华孚,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系主任,福建师大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monkey-EB 于 2006-8-13 13:5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3 14:17 , Processed in 0.0757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