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11|回复: 0

试论对外初级汉语快节奏教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5 16: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人教网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1743.htm


  一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基础要打好、打牢,为此,教学中教师细细地讲,学生慢慢地学。往往一学年只学完《初级汉语课本》第一册,教学效率低。事实上,不仅“基础汉语课”、中高级“精读”课教学进度慢、效率低,不同教学阶段的其他课型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少、慢、差、费”的现象。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技能课,尤其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的“基础汉语”课,应该也完全可以建立快节奏的教学模式,加大语言输入量,提高教学效率。适当地加快教学节奏,既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也符合高频率产生高效益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1)1996年我教过一个13人的零起点班,教材是《初级汉语课本》,这套教材共三册。按照我所建立并坚持的快节奏的教学方法,学生第一学期能够学完一、二两册,第二学期能够学完第三册。一年后除了回国、入系、转校、工作的以外,留下继续学习的学生中,有3人跳过中级班直接升入高级班,其中1人通过了HSK七级。

  (2)1998年暑假,在对来自美国的短期汉语班的教学中,我有一次尝试快节奏教学的实验。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汉语口语301》,我建立的节奏是一天(3个小时)一课。总体上感到快节奏的效果比较好,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来华学习的良好语言环境。班上犹太裔学生安格龙的汉语是完全的零起点,他上午上课,下午骑自行车在北京城里游逛,到短班(6周)结束的时候,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用汉语与人交流,在结业式上,他与另一个学生用汉语活灵活现地表演了自编的短剧。

  1.快节奏出高效率

  “节奏”按照《应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2.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动作或生活、工作进程。本文所说的节奏指的是快节奏,即让学习者进入一个有挑战、有推力,快速度、高效率的学习进程。我们主张初级汉语教学应适当“提速”,一方面是针对以往过于强调“基础要打牢”而造成的教学进度过慢、效率偏低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基于速度出效益的原理。

  常言道:“空手走不过挑担的,挑担走不过拉车的”。这是因为挑担走路,两头的重物会使扁担有节奏地上下颤动,只要担子不特别沉重或扁担颤动的频率比人通常跨步的频率快,挑担人最合理的反应就是加快步频随着扁担的节奏走,挑担行走也因此显得比较轻松。这是频率带来效率的例子。根据心理学中有关定势的理论,持续稳定的节奏会在学习中形成定势,能使人产生稳定的预期,并调配自身的资源,有效地兑现这种预期。社会中的种种计划,越来越多的“倒计时”,实际上都是在运用这个原理,实践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

  具体到初级汉语教学,建立学习的快节奏定势,必须坚持特定的单元内容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完成的原则。以我现在所教2001届初级班学生为例,学期初从第15课学起,进度是:15—32课,每天(1.5小时)一课;33—55课(第二册完),两小时一课;56—75课(第三册)三天(4.5小时)一课。实践证明,这样带有很强节奏感的教学进度,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适应,而一旦学生适应了这个快节奏,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即使缺课都知道补什么、补到哪儿。事实上,这种快节奏也大大抑制了旷课现象的发生。

  2.快节奏产生推动力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不宜估计得过高,但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则不宜估计得过低。实际上,许多学生、特别是西方学生往往不习惯于中国人的“慢性子”。教学中的稳扎稳打的确有利于打牢基础,但也不能否认这种做法不利于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和潜在的学习潜力,甚至是抑制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我们提倡快节奏教学法,就是看到了适当的“提速”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习者进入快车道,而快车道是不容许开慢车的,因为“高速路上必须保持适当的高速”,这是高速路本身的要求,同样,快节奏教学本身对学习者也产生快速推动力。这种节奏一旦建立,往往产生势如破竹的效应,快节奏不但是快频率,它同时会产生一种推动力,形成一种气势,其效应绝不可低估。所以篮球或排球比赛时,当一方连续得分时,对方的教练通常会叫“暂停”,目的之一便是破坏对方得分的势头。教学中相对的快节奏同样会形成优势意识、产生优势效应。坚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种要求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初学者学习见效快,不断的、明显的进步会产生成就感,成就感反过来又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持久,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合理的快节奏一旦建立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能在自己优势时给自己叫“暂停”。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这里体现为以不变的快节奏应付多变的课堂情况。这里快节奏是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

  1.外语学习是强化学习

  第二语言教学跟母语的习得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强化教学,而强化教学都有短期、速成的性质。因此,就尽可能早、尽可能快的把所有基本的语法点都教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就《初级汉语课本》来说,诸如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和“把”字句等常用语法项目都在第二册上,如果一年学一册,要两年以后才能进行包括这些基本语法项目在内的语言交流,不仅费时低效,而且也造成学生智力的浪费。对于词汇的学习,最好方法是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而不应把精力过多地用在课堂上的造句之类的活动上。有学者指出,常规的语言学习都是输入大于和早于输出,按照这一观点来看,如果学生学到(输入)的词汇和语法太少,拿什么来应用(输出)呢?所以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教师要增强强化训练的意识,应立足于尽可能快地给完语言点,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触词汇。也就是要建立起快节奏的教学模式,这样便于学生及早地把基础汉语与口语课、听力课等联系起来,便于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语言环境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与用的积极互动中得到提高。另外,汉语进修生占留学生中的大部分,他们大多计划学一年,对于初学者,如果一年学完三册书中所有汉语的基本语言点,为他们今后无论是自学还是进一步的学习,都打下了一个全面的基础。

  2.以好学生为标准定节奏

  这里所谓的“好学生”,是指那些比较努力,汉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以往我们把确定教学进度的标准定在中等水平的不少,定位在低水平的也大有人在,以相对水平较高的学生为标准来确定教学进度的则不多见。实际上,前两种标准很大程度上说都是一种浪费,效益都不理想,自然也谈不上快节奏。众所周知,有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天生”就不努力,以他们为标准定节奏不仅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而且教学效益也是极差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满足那些努力的好学生的需要,以他们的接受能力为确定教学进度的标准,这不仅会受到这些学生的欢迎和配合,而且他们的出色表现也会刺激和带动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自尊因素的作用下,中等水平及以下的学生通常会加倍努力来适应和跟上节拍。

  3.保证节奏快和质量高的几项措施

  快节奏与学习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快节奏会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我们认为这两者主要是相辅相成的的关系,快节奏不是只要速度不讲质量。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既加大输入量又保证质量,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几个环节是我们的看法和尝试。

  (1)讲解语法是基础汉语课上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但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和性质以及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所限等都不允许教师多讲和大讲语法。我们的实践是,讲语法时,尽量利用学生学过的词汇和语言知识,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填进所学的句型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的话教师还可根据不同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句子,分别让每个人练习。这样既做到了精讲多练,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快、比较牢。

  (2)虽然教语音是基础汉语课上的一大任务,但不要因个别学生发音或声调不准,就花大量时间练习和纠正,否则会影响进度。实际上,语音的学习贯穿每一堂课的始终,从读生词、读课文到回答问题、作练习,教师都在“自然”地帮助学生正确发音,而语音的掌握需要有一个濡染浸润、模仿练习、自然习得的过程,必须假以时日。况且初级阶段说不好,不一定到中、高级阶段也说不好。此外,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也要注意时机和方式,刻意地讲解往往效果并不好。

  (3)写汉字、背生词是“基础汉语”的基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下去做、去完成。我通常不留作业,但每学完一课有一个生词听写测验,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就必须每天课下练习,有意思的现象是,学生们对此不断抱怨又乐此不疲。我想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的天性是懒惰的,需要外力推动,在外力的推动下,自己挖掘了潜力取得了进步,而进步是愉快的。学生在课下练习生词的同时,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复习、预习了其他教学内容,教师占了一个每天不留作业又有留作业效果的“便宜”。

  (4)尽早给学生一个综合能力检测的机会是必要的,这个检测会给学生一个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暗示,这个机会就是期中、期末考试。通常在为初学者设计的考试中,教师会照顾到初学的因素而相对简单化,但我所设计的考试题型与中高级水平的考试没有区别,包括大段的阅读和写作,学生猛一碰到这样的考试心里也许会发憷,但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适应。有的西方学生第一次考试的作文甚至得到满分。有这样全面的考试做背景,学生平时的学习就有一个参照,就会自觉、能动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与学生适应快节奏教学有内在的联系。

  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处理得好,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只有当学生学懂学会的时候,才能接受你的快节奏,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跟着教师快步走。

  快节奏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但首先是教师的自我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到节奏快教师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就加大,相应的备课量也大,在快节奏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强度和教师的工作强度都大大增加了。因此,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理解和配合也是必要的。快节奏需要热情饱满的教师来建立,需要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和亲和感的学生来响应。学生对教师的评判,决不单单是教法的问题,而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其中教师全面的人文素质对教学过程有潜在的但是决不可低估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6-16 06:18 , Processed in 0.0710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