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61|回复: 0

电视纪录片可以向DISCOVERY学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4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吴 瑛
来源: http://www.tvnet.com.cn
日 期:2003年3月24日 20:52



  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一、故事性——吸引观众

  DISCOVERY的作品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系列,神秘悬疑系列和历史人物系列在故事性上尤为见长。作品对于故事情节的描写细致到每一个细节都丝丝入扣:一位化学家如何谋杀他的邻居一家,将毒下在可乐瓶中,然后将瓶盖重新密封,但出色的侦探仪器仍然察觉了瓶盖上的痕迹;另一次根据作案者车辆上的轮胎携带的树叶,植物学家测定他的住区,欣赏这样的作品,观众尤如亲临了一次现场侦破。而唯其因为它们讲述的都是真事,更有打动人心的效果。如果说“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将日常生活变得极其惊心动魄的境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之一,那么DISCOVERY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日常生活本身便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因为我们具备发掘它的洞察力。而DISCOVERY对于历史人物的叙述却是通过演员的现场表演来重现历史的。对于这种题材,中国的纪录片拍摄者更多地采用资料与采访的剪接,其中的利弊得失自然各有千秋,但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在美国人眼里没有“伟人”,只有“强者”,因此像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历史人物在DISCOVERY的笔下,一个是矮小又强悍,自负又多情,最终难逃由英雄而败寇的厄运,一个是希腊神话光环下少年得志,充满冒险精神,甚至在同性恋伴侣去世后悲痛欲绝的真实的人间大帝。DISCOVERY对于人物题材的把握早已脱离了政治宣传的色彩,因此他所讲述的故事更具生活本身所蕴含的起宕起伏的韵律。
  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契机,转型期社会可能出现的人物内心的矛盾、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成为纪录片的良好题材。人物与事件在一个急骤变化的环境中有很多故事可讲,重要的是如何鉴别故事,并对故事进行删选与组织。现在我国有的纪录片讲究纯纪录形式,或者以似是而非的后现代理论为指导,任人物与场景在镜头前自然变幻,显得极其原始与粗糙,这样的片子拿到国外,可能至多是个“毛片”。我国的纪录片在90年代以后已经有了一个区别于先前的明显的分野,伴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出现的优秀作品如《龙脊》、《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等均是体现人物与环境矛盾抗争的典型作品,他们一样具备“故事”,具备“矛盾”。最好的题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换角度思考,除了深入深山,远涉江海,对于平常生活的开掘成为纪录片工作者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二、知识性——留住观众

  中国许多观众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很喜欢看DISCOVERY,其中一个因素在于DISCOVERY蕴知识于娱乐之中。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毫无信息含量,只是委委琐琐、一地鸡毛的题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这些精英的兴趣。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再现艺术,然而今天,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进中,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逼迫着人的行为,人对于艺术的欣赏赋于艺术大众化的内涵,大众文化的崛起要求艺术不能仅仅是少数人能够看懂的“后现代”或者“先锋”,艺术更需关注普通观众的需求,知识性成为驱动观众接受艺术的一个理由,也成为驱动艺术走向大众并被真正认可的一种渠道。从大众传播的理论来看,任何形式的艺术表达都是一种信息,消除人对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信息的题中应有之意,答疑解惑,提升观众的知识水平也是纪录片这种信息的自身要求。
  中国的纪录片在知识性这方面还比较薄弱,DISCOVERY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对象。《大白鲨》是一组以环保为主题,呼唤人类保护鲨鱼,维持生态平衡的纪录片。片子并非单纯地说教,而是用大量事实、数据和评论表现主旨。专家采用实验的形式,安排不同游姿的机器潜水员入海,结果用腿拍打水面保持一定速度前进的机器人没有遭到大白鲨的攻击,而静止于水中的机器人却被大白鲨咬烂了一只手臂。曾经受到过大白鲨攻击的冲浪者、捕猎者告诉我们,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受到大白鲨攻击后都能虎口脱险,因为大白鲨常常会在发现他们不是猎物时舍弃他们。大白鲨的主要食物是海獭和海狮,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可以统计的受到大白鲨攻击的人数只有20个。科学家对鲨鱼出没的海深、海温和习性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它们在温度低于自己体温20度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恒温,像这样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资料参考,以避免大白鲨的攻击。作品克服了拍摄的困难,向观众澄清了媒体对于大白鲨误导性的宣传,最后又以亚洲地区尤其是香港大量捕杀鲨鱼,割取鱼翅然后丢弃整条鱼的行为,疾呼保护这种濒危动物。“大白鲨始终是万物众生的一员,也是迷思和神秘的创造物”。刚刚遭遇完一场惊险之旅的观众此时开始静下心来回味这句富于人情味又略具宗教色彩的结束语。整个片子历时两个小时,而其中的大部分镜头都在向观众展示着未知领域,怀着对由神秘世界构成的知识的渴望,观众看完片子,享受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吸收了科普知识,对环保主题更有了深切的体悟与共鸣。DISCOVERY其他动物题材的作品比如《犀牛的哀歌》、《非洲灵猴》等同样在知识性上表现非常成功。
  DISCOVERY作品丰富的知识性还表现在一系列历史题材作品对于史料的运用。历史人物有彼得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肯尼迪、希特勒等,一组寻访古埃及系列的作品《尼罗河》、《木乃伊之谜》、《叛逆的法老》、《埃及艳后》、《金字塔之王》调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寻访人类文明的源头,借助诸多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打造出了一个丰富、立体的文明古国。
  纪录片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类、人文类。中国的纪录片几乎都是人文类的,即使是拍动物的选题,也常常为人服务,不可避免,我们已经失去了一大块拍摄的阵地,资金技术上的困难是拍摄这类题材的瓶颈。但拍人也有许多未知领域的知识可以展现给观众,可是我们的纪录片更关心政治,关心政治与人的关系,即使像《八廓南街16号》这样一部能够呼吸到浪漫诗意的纪录片,也充满着理性,充满着对政治的探讨。由陈虻等人开创的《生活空间》短纪录片形式为中国电视留下了“由小人物写下的历史”,应该说政治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已经被淡化了,但他仍然是人文的,人文是几乎没有自然的痕迹,换一种表达,就是他没有信息。可能是滋养国产纪录片生长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造成的,或许是中国纪录片由政治宣传性的专题片发展而来的历史在作怪,或许仅仅是资金技术上不允许我们拍摄那些未知领域的题材,也或许是纪录片制作发行体制的制约让一部分体制之外的片子难以进入媒体播放,这里有太多的或许,但结果只有一个,国产纪录片知识贫瘠。
  突出知识性要求制作者首先对观众有明确的细分。纪录片是由采访、拍摄、解说、资金、技术、设备、内容、审美、趣味等各环节诸因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其目标观众是何种知识层次的,纪录片的知识含量可以适当地在这基础上提高,所谓“跳一跳,够得着”,不仅吸引观众同时能留住观众。其次,融知识于娱乐。在电视新闻日趋娱乐化,连经济新闻都在追求娱乐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了市场,纪录片的知识性如果能与优美而制作精良的画面配合,加之离奇又充满悬念的情节,这样的知识才会震撼人心,这样的知识才会有市场。再次,人类知识如宇宙般浩渺无边,纪录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有一个调查和筛选的过程。选择富有时代意义,观众最迫切欲知的知识:生物科技是21世纪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钥匙;天体物理是人们从孩童时代一直在疑惑和询问的问题;自然生态是当今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这些知识可以成为纪录片的首选。

三、专业性——不可替代

  专业性是DISCOVERY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完善的分工才会有专业的技术,discovery的记者和摄影师专事某一题材的制作,有的摄影师常常是这方面的专家,分工之细甚至达到我们难以想像的程度。拍人物有拍人物的摄像,拍动物有拍动物的摄像,在拍动物上又有分专门拍猴子的,专门拍鲨鱼的。区别于国内摄影记者依附于某一家媒体,DISCOVERY本身就是一家私营公司,摄影专家也不是DISCOVERY的“单位人”,他可以同时为几个制作人提供摄影作品,也正是因为他在某一方面的高度的专业性,他的劳动常常是不可替代的。就像《大白鲨》里讲述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近距离研究大白鲨的生殖规律,而知道什么样的大白鲨会何时在什么海域以什么为诱饵出现,并且拍摄到他擒获猎物的镜头,恐怕整个美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就只有那么几个几十年研究大白鲨的水底摄像师能够做到,深海摄像机是他们的常用设备。可以想像,由这样的专家利用尖端的设备制作出来的作品水平自然是外行难以企及的。
  我国的纪录片拍摄领域很难培养这样的专家,DISCOVERY的研究人员可能一辈子都在研究某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竞争对手、繁衍规律以及这种动物与其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而我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却不具备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首先,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纪录片事业的意义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把纪录片定位于宣传专题片,宣传性的选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他选题的投入相对薄弱。宣传性的选题由电视台任务性地抽调力量制作,对其他选题的兴趣却与电视剧和其他综艺节目难以抗衡。其次,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社会上一部分热爱并且擅长制作纪录片的人,游离于体制外,创作之前难以取得资金支持,拍摄之后又找不到顺畅的流通渠道。正是有种种障碍,中国纪录片要想生存都存在问题,专业性的要求自然更难达到。
四、审美性——让纪录片成为一种享受
  色彩绚丽的画面,悠扬隽永的音乐,流畅精炼的剪辑,疏落夸饰的配音,DISCOVERY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审美的境界。
  《西班牙之魂》、《印度宫殿》等作品是DISCOVERY向我们展示的美仑美奂的地方。镜头表达是电视语言的特长,华丽的宫殿是这个人类文明起源、佛教盛 行的国家的标志,她记载着这个国家的沧桑变迁与兴衰荣辱,优美的建筑本身是一种音乐,带给人视觉的愉悦和身心的舒畅。音乐是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DISCOVERY的许多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音乐,古老的民族乐器弹奏出的乐曲仿佛把观众带到了几个世纪前的印度,思绪飘飞,与身穿长裙,头披薄纱的印度少女翩翩起舞。配音解说是DISCOVERY的强项,大陆各有线电视台购买的DISCOVERY大部分是东南亚的华文配音。《印度宫殿》中浑厚磁性、低沉有力的配音结合着色彩缤纷的画面向我们揭开一卷卷尘封的历史,随着音乐的起伏抑扬有致。从画面到音乐到配音,作品调动一切能够感染观众的元素,给予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引起联想,达到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当前影视剧市场韩剧、日剧日益走红,继港台剧之后瓜分着有限的市场资源。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韩剧、日剧常常具有俊男靓女的偶像组合,悲怆离奇的故事情节,纯情浪漫的情感氛围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作品具有清新优雅的画面与脱俗惟美的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DISCOVERY的成功与韩剧、日剧的成功都投合了人类欣赏美,追求美的本性需求,而且这种欣赏与追求将随着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增强。我们的许多纪录片已走向西部,把目光投向了富于民族特色的异族风情,画面美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与设备的更新迅速改善,但纪录片意境与主题的美却需要苛刻而惟美的眼光,充满着人文思考与人文关怀,人才是资本。
  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能力拍出更好的纪录片,综合起来主要有:电视运作机制的问题、经费紧缺的问题、人才素质的问题、设备落后的问题、资源浪费的问题,原因种种,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找出尚可改善的地方,拍摄出更好的作品,已成为纪录片创作者面临的急迫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研究DISCOVERY的作品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些借鉴。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7 20:33 , Processed in 0.2654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