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15|回复: 1

语法结构的规律性和灵活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3 1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法结构的规律性和灵活性

作者:范 晓

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语法是有规律的,语序或词序的规则是固定的。有人说:“词序固定是中国语的特征”。有人说:“汉语的词序是稳固的”,“汉语的句子无论怎么变化,它的语序是不变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另一种认为汉语非常灵活,无规律可循。有人说:“汉语语法太简单,先天不足,…几乎无规律可循。”有人说:“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或缺少)固定规律可循”“它的确是世界上最灵活…的语言。”有人认为: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而西方语言是“法治”的语言。
    这两种意见如果各执一词,就难免片面。我们认为语法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这是辩证的。规律性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灵活性是动态的,绝对变动的。所谓“语法知识”,应该包括规律性和灵活性这两个方面。
    过去一般汉语的教科书讲语法知识,比较重视语法的规律性,往往强调固定的一面。近几年来语法研究中开始重视语法的灵活性。
    我们“三维语法”强调语法研究中要贯彻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既讲规律性又讲灵活性。在三个平面都既有规律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一.句法平面

1.1 句法语序

    句法语序是有规律的。汉语句法成分的排列次序有一定的规则。在静态短语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或补语)在后;修饰语(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种排列次序相对固定,不可随意颠倒位置。如果变动语序,就会产生两种情形:
    第一种,改变句法结构,甚至改变意思。例如:
      ①“天气好”说成“好天气”,就由主谓结构变为定心结构。
      ②“他想” 说成“想他”,就由主谓结构变为动宾结构,而且意也变了。
    第二种,意义不通,不能成立。例如:
      ①“鸡叫”不能说成“叫鸡”。
      ②“他勇敢”,不能说成“勇敢他”。
    句法语序在具体的句子中有灵活性的一面。在动态句子里,可突破静态短语的规则,可以“移位”。如主语有时可出现在谓语之后,宾语常可出现在动词之前,补语有时也可出现在动词之前,定语、状语有时可出现在它们的中心语之后等等。这就是所谓“变式句”。例如:
      ①多么清新啊,这早晨的空气! (主语在后)
      ②我这本书看过了,那本书还没看呢。 (宾语在前)
      ③你一次说不明白,就说两次吧! (补语在前)
      ④他把自行车卖了,去年才买的。 (定语在后)
      ⑤我找到他了,在一个小茶馆里。 (状语在后)
    这些例句为什么要“移位”或“倒装”?那是语用的需要。另外,颠倒语序还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这样巧用词序变动的修辞富于幽默和风趣。其他如“臣屡战屡败”一句,曾国藩用变动词序的修辞手法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也是如此。至于诗歌中由于诗歌韵律修辞的需要颠倒语序则更是屡见不鲜。例如: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正常次序应该是“行宫见月色伤心,夜雨闻铃声肠断”。白居易把“色”和“声”两个词移到句末,这是为了符合诗歌的韵律节奏(如《长恨歌》中的诗句都是二二三节奏)。有名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也是如此。  
1.2 词的句法功能
  
  词的句法功能是有规律的。有人认为西方语言的 “词类有固定的形式标志”,有“固定的变化规律”;“汉语的词都是无固定词性的”。其实汉语词的句法功能还是有规律的,什么词跟什么词结合、怎样结合都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能修饰名词,可以说“不吃、不喝”,而不能说“不桌子、不电灯”;动词一般作谓语,作主宾语是有条件的;名词一般作主宾语,作谓语有条件的。如果没有规律,那就没法区分词类,也没法用词造句。
    在具体运用时,词的句法功能也是有灵活性的一面。比如由于某种特定的需要,动词作了主宾语,名词作了谓语,副词修饰了名词。例如:
      ①打是疼,骂是爱。(名物化)
      ②他画得人不人鬼不鬼。(省略)
      ③我也来茅台一下。(修辞上的转品)
    有人认为汉语的一个词“很难说属于那个词类”,“词典不能标注词性”。比如“美”这个词,有“美丽、好”等义项,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形容词。有人却认为“美”的词性“说变就变”,可以变为名词、副词等。例如:
      ①我很欣赏她的美。(认为变为名词)
      ②那天我们美餐了一顿。(认为变为副词)
      ③她唱得美极了。她长得很美!(认为变为副词)
    这种看法有问题。我们认为上面例句中的“美”仍是形容词。①可比较:他的聪明/狐狸的狡猾(N的V)。②可比较:大哭了一场/大叫了一声。③可比较:唱得好极了/长得很高。

二.语义平面

2.1语义搭配
   
语义搭配是有规律的。语义搭配的基本规律是要“合理”(即符合事理或逻辑)。以动词“死”为例,它常选择有生命的名词组成一定的组合体,如“鸟死”“鱼死”等;而无生命的名词一般不跟“死”组合,没有“桌子死”、“电灯死”、“鞋子很听话”、“石头不高兴”之类。那是违反了语义上“合理”的规则。
    在具体句子里,语义搭配时也有灵活性的一面。如在童话里也可以有“桌子死”、“电灯死”、“鞋子很听话”、“石头不高兴”等说法。例如:
      ①鞋子听了老工人的话,觉得奇怪起来。(《童话选•鞋子的故事》)
      ②上面那石头有点儿不高兴。(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有些句子孤立地、表面地看是“不合理”,但是在一定的语境里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
      ③我比你尖。 (意思是:我的铅笔比你的尖。)
      ④你要死了找我。 (意思是:你的小松树要死了找我。)
      ⑤我是狗,她是猪。 (意思是:我是属狗,她是属猪。)

2.2 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有规律性的。比如及物动作动词组成语义结构的三个基本语义成分的排列基本规则是“施动受”语序,如可以说“人吃饭”、“我买书”,而不可以说“饭吃人”、“书买我”。
    在具体句子中语义结构有灵活性的一面。如可以突破“施动受”规则,而出现“受动施”的情形。例如:
      ①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②一匹马骑了两个人。
      ③这辆车子坐了五个人。
三.语用平面

3.1 主题和述题
   
主题和述题的语序是有规律的。主题在述题之前。这是由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的原则决定的。例如:
      ①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三次了。(主题“这件事”在述题之前)
      ②这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啊!(主题“这雨后的空气”在述题之前)
      ③你的手机已经修好了。(主题“你的手机”在述题之前)
    主题述题语序在具体的句子中是灵活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当要突显新信息或急于要说出新信息时,可以先出现表新信息的述题,然后再说出表旧信息的主题。例如:
      ④我们已经讨论过三次了,这件事。(主题“这件事”在述题后)
      ⑤多么清新啊,这雨后的空气!(主题“这雨后的空气”在述题后)
      ⑥已经修好了,你的手机。(主题“你的手机”在述题后)
    一般语法论著认为主题只能在述题之前,但例④⑤⑥表明,主题出现在述题之后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3.2 有定和无定
   
有定和无定是指讲名词性词语在句子里的指称性质的。句子中的共知信息为有定成分,非共知信息为无定成分。讨论有定和无定,既要看到静态规律,也应看到动态句子中的灵活性。
    有定无定是有静态规则的。一般认为“人称代词、专有名词、这/那”+(量词)+名词”(如“这个人”)是有定的,“一+(量词)+名词”(如“一个人”)是无定的,“光杆普通名词”(客人)在动词前时有定的,在动词后是无定的。这可以看作是词语在动态句子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即静态规律。
    有定和无定在具体的句子中是灵活的。静态的有定无定在动态的句子里并非固定不变。这表现在:一方面静态中具有无定性的词语可以转化为有定成分。比如“一/几+(量词)+名词”(一个人、一只手)这样的词语静态中是无定的,但在动态的话语里借助于语境也有可能表有定的。例如:
      ①03级50个学生,不知是没原因,今天上数学课时一个人都没来。
      ②小李把一只手支在头上,似乎在思考着什麽问题。
    “一个人”和“一只手”静态孤立地看是无定的,但在例①里“一个人”指称的是“03级的50个学生”,②里“一只手”指的是“小李的手”;“一个人”和“一只手”在这样的语境里所指是十分明确的,所以都是有定的。
    另一方面静态中的有定性词语也可以转化为无定成分。比如专有名词和“这/那+(量词)+名词”组合在静态中是有定的,但在动态的话语里借助于语境也有可能表无定的。例如:
      ③甲:“小红不见了,你看到没有?”
        乙:“村里有好几个小红,你说的是哪个小红啊?”
      ④甲:(对着乙突然说出,或自言自语)“这个人坏透了!”
        乙:(乙听到后作出反应)你说的这个人是谁啊?
    专名“小红”和“这个人”静态孤立地看是有定的,但在例③和④里,受话者不知所指究竟是何人,对受话人而言都是无定的。
    确定汉语中一个名词性成分在句子里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静态词语的有定无定是重要的参考,但最决定因素还是要看语境。脱离篇章语境,有定与无定往往很难确定,语境作为参照框架在动态句子里制约着一个名词性成分有定、无定身份。
    总之,一方面,语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不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包括语言的语法,都有规矩,也就是都受到规律的制约。如果忽视语法规律,也就不懂得用词造句的一些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在使用中语法又有灵活性。如果忽视语法的灵活性,就会使说出的话或写出的文章呆板,不能适应思想表达的丰富多样性。真的会“学了语法反而不会说话和写文章了”,那是不讲灵活性造成的后果。
    所以研究语法,既要研究语法的规律或规则,又应研究动态使用中语法现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语法老师讲语法规律是需要的,但不应做十字路口的交通警,硬性地把静态规则当作红绿灯,从而扼杀学生的语法使用中的灵活性。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发表于 2006-9-23 18: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启发

"主题"与"述题"的提法很好理解,让我想起我平时所用的术语:"叙述对象"与"叙述".你说主题与述题灵活变位,还有"施动受"改为"受动施"都属于成分或结构的灵活变位.我很认同.
    你的总的语法观是一般规则与特殊性都要顾及,这是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1:00 , Processed in 0.113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