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京泽

请教一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20: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啊....看到中间看不懂了,怎么会在我的帖子里吵起来........也许问题是太幼稚了吧...嗯,谢谢各位老师,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发表于 2006-10-12 2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和“两”及“俩”的用法

作者:王明仁
来源:http://www.qihoo.com/frame/q2396540,fde43d,2663_18230.html

“二”和“两”所表数值相同,用法却不完全相同。人们不了解它们的区别,常常出现混乱。这里讲一讲它们的主要区别,供大家参考。

(一)同量词的组合

汉语的数词一般不同其他词直接相组合,而是同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以后才和其他词相组合。“二”和“两”同量词组合有一定的搭配习惯:

1)中国市用制计量单位前边,除“二两”不能说“两两”以外,“二”和“两”都可以用。如“两尺布”,“二尺长”;“二斤糖”,“两斤重”。

2)国际公用制计量单位前边,一般用“两”不用“二”。如“两米”、“两毫升”、“两千克”。从1991年起,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这些单位前边也用“两”,不用“二”。

3)一般量词前边也用“两”,不用“二”。如“两个人”、“两本书”、“两种产品”、“两条意见”、“读了两遍”。这里的“两”都不能改为“二”。人们不注意这种区别,经常出现使用混乱的毛病。例如:

1)采取个人自学、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每周集中学习二次。(1974年7月3日《人民日报》)

2)他还掌握了二门外语,深得群众好评。(1979年9月23日《光明日报》)

3)投资二万元办起了二个电视大学班,招收学员二十八人。(1985年11月3日《辽宁日报》)

4)里面有二张400元的存款单,二本发票以及考勤表等。(1987年3月26日《新疆日报》)
这些句子的“次、门、个、张、本”都是可以按个数的记数的一般量词,前边不能用“二”,只能用“两”。另外,例1的顿号应改为“与”或“和、同”。例3的“二万”应改为“两万”。

(二)同数词的组合

“二”和“两”同数词组合成数词短语时,也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按照传统的习惯,“十”和“百”前边用“二”不用“两”,“千、万、亿”前边用“两”不用“二”。但是,当“千”在“万”后边时,要说成“两万二千”,不说“两万两千”。

汉语普通话的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二百”是北方方言的说法,“两百”是南方方言的说法。普通话推广以来,一直接受“二百”的说法,只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独出心裁,冒出一个“两百”的说法,造成用词的混乱。

(三)基数和序数的表达

汉语表示基数(数目的多少)用“两”,表示序数用“二”。例如:

1) 两次世界大战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这个战后人民斗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个句子“二”和“两”分别得很清楚,前边的“世界大战”和“时代”是说多少,是基数,所以用“两”;后边的“世界大战”是说第几次,是序数,所以用“二”。有人不注意这种区别,本来是基数,却乱用“二”。例如:

2) 全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职工坚持参加一至二项体育活动。(1974年6月7日`《文汇报》)

3) 为此,当天连做二次X光检查,确诊是个“无脑儿”。(1982年2月4日《光明日报》)

4) 一班制、二班制企业的用电时间不变。(1987年4月30日《江西日报》)
例2的“一至二项”等于说从第一项到第二项,全厂百分之八十的职工都挤到这前两项上来是不可能的,“二”应改为“两”。例3单看“二次”,应指第二次,但原句前边又加了“连做”俩字,意思就不太明确了。如果是指第二次检查,“连”应改为“又”;如果是指连做两次检查,“二”应改为“两”。例4的“二班制”其实是指两班倒的工作制,是基数,应该用“两”,不应该用“二”。下边试比较每组两个句子语意的不同:

5、我两次拜访了刘先生。
     我二次拜访了刘先生。

6、全厂二月都完成了任务。
     全厂两月都完成了任务。

7、我两次住院,领导都来看我。
     我二次住院,领导都来看我。

(四)概数的表达

“二”和“两”也可以和邻近数“一”或“三”并列连用表示概数。一般的习惯是,“十”的前后或“百”的前边用“二”,不用“两”,如“一二十个、二三十、十一二、十二三”,“一二百、二三百”。三以内的概数或“千”、“万”的前边,用“两”不用“二”,如“一两个、两三次”,“一两千、两三千、一两万、两三万”。但是,如果“万”前边是两位以上的数,就要说成“十一二万、十二三万、一二十万、二三十万、三十二三万”等等。下边的句子就存在使用不当的毛病。例如:

1) 风管体积大,重量轻,一辆卡车`只能装二、三节。(1974年7月28日《文汇
报》)

2) 榆社县的实践证明,一个先富户带一、二户后富户是完全可以办到的。(1985年12月5日《山西日报》)

这两句的“二”是同“三”或“一”连用表示三以内的概数,应该改为“两”。

单用一个“两”也可以表示数量不大的概数,如“过两天再说”,“我说两句”。这样用的“两”,都要轻读,重读就成确数了。

(五)“俩”的用法

和“两”相近的还有一个“俩”,是“两”和“个”的`合音字,表示“两个”的意思。“俩”和“两”的用法不同,不注意它们的区别,也容易出现使用不当的毛病。例如:

1) 老俩口天天爬到塬上,走过这个地块,又走过那个地块。(丁玲《杜晚香》,《人民文学》1997年7月号)

2) 我们俩口子好心好意来给您拜年,怎么妹妹就这样对待我们呢?(老舍《生日》)

3) 小俩口跟她分开过,她的名声也臭开了。(李杭育《最后一个渔姥儿》)

4) 在车站等了两种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5) 两孩子也长到二十六了。(张一弓《牺牲》)

“俩”是“两个”的意思,凡是能用“两个”的地方,都可以用“俩”。有人有一种误解,以为“俩”带个立人旁,就是专门用来表示人的数量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例1—3的“口”和“口子”前边都不能用“两个”,所以不能用“俩”,应改为“两”。例4和5的“钟头”和“孩子”可以按个数,前边可以用“两个”,不能直接同“两”相组合,“两”应该改为“俩”。
发表于 2006-10-12 2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回帖:

俩——是北京方言lia-3声
本字后边不能带量词。
列:这俩上哪儿了?
窜出俩猫,吓一跳。
买俩烧饼就行啦。
仨sa-1声(同上)
哥仨上哪儿呀?

-----------------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从此,我国进入了计量单位的过渡期,自1991年1月1日起,全国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这可以查一查当时国务院所发布的《命令》。

1987年1月1日,国家语委、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中宣部出版局联合公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国家语委等七部门所发的《公布〈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联合通知》中说:“出版物数字写法上的混乱,给编辑、排版、校对工作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也不利于计算机输入、检索。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二”和“两”使用上的混乱,已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1985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曾发表资深编辑李清泉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两个”与“二个”》。他认为,这种混乱如果不改过来,就是“在‘小’事情上,冒犯了大原则”,所以他“在当编辑的时候,凡是遇到这种‘两个’与‘二个’不能混用的地方,都不惮其烦,一一订正。”如果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都能有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混乱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特别欢迎更多的热心人参与讨论,关注祖国语言的规范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3:30 , Processed in 0.0636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