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0-25 0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420
摘 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关键词:模因论与模因;基因型;表现型;模因与翻译;模因与文化;模因与语言教学
1. 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 (memetics) 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在模因论中,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viruses),它可以感染(infect)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所感染,它们就会寄生(parasitize)在他的头脑中,在往后的岁月里,这个人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他的下一代。这种病毒会改变被传染者的行为,并同时也引起他们着力去宣扬这种行为模式。比如说,对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只要有谁带个头,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并传播开去,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我们说模因是思维病毒,因它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模式。我们无法指出模因是些什么,但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所导致。
模因定义的形成分两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现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的模式;后期的模因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在现实世界里,模因的表现型可以是词语、音乐、图像、服饰格调,甚至手势或脸部表情。模因只是一些思想,它本身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就像基因只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没有接管整个世界的计划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是,基因和模因都来自复制,而且将不断地被复制。另一位新达尔文主义者苏珊·布莱克摩尔(Blackmore, 1999:66)指出,当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出现,在它引致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总而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模因与模因之间会相互支持,集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模因的表现可以是单个的模因,也可以是模因复合体,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得到复制和传播是模因的基因型,而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的,则是无数的模因表现型。下面我们试从语言表现方面谈谈这些问题。
2.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更进一步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从整体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2.1 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道金斯最初说过(Dawkins, 1982:109),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后来他更进一步表明(Dawkins, 1986:158),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 由此可见,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是模因,而通过各种传递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也是模因;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
教育和知识传播来自学校和社会。例如从学校和书本中学会的成语、隐喻,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得到反复的复制和传播,这正是模因的表现;而人们学会了某些新词语或者经历了新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后,这些词语在语用中得到复制和传播也会形成模因。2003年初开始出现的一种非典型性肺炎,因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传染病就被简单复制为“非典”或英语的SARS,这种说法在人们交往中广泛传播,成了一个语言模因,专指这次具有某些特定病征的非典型肺炎。再如英语的clone,意为无性繁殖,当人们学会clone所表达的意义,并将它译为“克隆”在汉语语用中出现之后,它便成为一种模因现象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最终还收进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人们不但从首先听到的“克隆羊”学会复制为“克隆文”(指抄袭),“克隆片”(指翻拍或续拍旧的影片),而且还见到“克隆”在语言中不断被复制而形成的有趣的模因现象:
(1) ……1979年1月在《湖南文学》发表“秋夜”的小说,从构思、人物、语言、情节均与1990年《莽原》发表的小说“遍地萤火”绝对地“克隆”!(《广州日报》1997/04/13, p.4)
(2) 尽管很多影评都大肆抨击重拍或续集的电影,都说一集不如一集。但好莱坞似乎不管那么多……疯狂克隆以往大受欢迎的各类型经典电影。(《广州日报》1999/04/03, C1)
(3) 无良书商猛盗版 克隆两万本字典 (《广州日报》1999/04/13 A3)
人们一旦将学来的新的词语或外来词语引进自己的语言中就能满足交际、交流的需要,那些新的语言模因就会被广泛接纳和复制。
2.2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人们将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语用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或从一组旧的模因集合重组成新的模因集合,使语言的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使用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例如,“保姆”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增补本)里释义为“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也会改称为“阿姨”,在幼儿园工作的还会称呼为“保育员”、“老师”,在别人家里从事家务劳动的,除了称呼“保姆”、“阿姨”之外,如今更尊称为“家政服务员”。但不管怎样称呼,从事这类职业的大都是妇女这一点似乎是一个不变的模因。当我们在语用中提及保姆、阿姨、幼儿园老师、家政服务员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储存的信息自然是女士。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在报章中惊奇地发现这样的标题和报道:
(4) “男阿姨”从大学来
“幼儿园阿姨”这个固定词组,近两年已被一群五大三粗的须眉汉改写了,他们还以男性的刚阳气质和高出一个层次的文化素质而赢得了幼教“女儿国“里大人小孩的认同。 (《广州日报》1997/01/12 p.1)
(5) “男阿姨”,抱负不凡的一族
……何老师是毕业于广州华师大物理系的本科生,任过中专物理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这间幼儿园……胡老师是江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地中学教了几年电脑后南来发展,1995年成为“男阿姨”…… ( 同上,p.2 )
(6) 京城有人观念新 下岗男工干家政
在崇文区工会组织的家政服务员行列里,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男子汉的身影。他高高的、壮壮的,瞧上去憨厚老实。难道,他也去干家政?当男保姆?他回头冲我笑笑:“怎么,不相信呀?大老爷们,不就是觉得寒碜吗?把寒碜丢了,就什么都行了……” (《北京日报》《京华周末》1998/05/22, #373)
上面各例中的“男阿姨”、“男保姆”正是语言本身运用而促成的新模因,它经过重新组合,成为新的模因变体,在人们言谈交际中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着。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我们也见到这样的报章标题:“北京幼儿园雇女保安,精通擒拿格斗又温柔可爱(《广州日报》2004/11/07, A4)。同幼儿园“阿姨”相反,幼儿园“保安”在人们心目中似乎都是男的;如今“女保安”出现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听到幼儿园小朋友说“保安阿姨”的,可是,大概不会出现“女保安叔叔”吧,那样的模因必然是一个复制能力很弱的,即使偶而出现也会很快消失。
2.3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
这里说的是根据语境即兴而发、随后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的信息。这类语言模因也有可能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出现。一种语言模因可以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传播。这种现象大都从国际间商务和文化往来开始。这类跨语言、跨文化的模因传播到异族中去,其广泛程度对不同民族,甚至对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所不同。外来的语言模因一旦成为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相互间往往会出现一个为抗拒或接受而互斗的局面。例如,汉、英语码转换和混用,这个模因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个阶层中也许是乐意受用的,但这种现象还不一定能得到普遍的接受。下面是见诸报章报道的“散装英语”:
(7) Hi, 你好呀!This morning我们对你的case进行了discuss,我们发现,这件事情不make sense。所以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project都将被cancel掉。
《广州日报》(2004/02/20,B14)记者引述说这类“散装英语”的一位自称Lisa(丽莎)的白领人士的话(注意:中国人给自己起个洋名也是当今社会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的模因现象):这“并不是我自己愿意这样[说话]的,但我们平时接触的英文资料太多了,在外企要升职上位,就要努力让自己习惯用英文进行思维,时间长了,在中国同事之间就会用这样一种方式交流……”其实,记者们也何尝不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中冒出一些英汉夹杂的东西!我们在《广州日报》里就常常见到有些记者不喜欢用汉语现成的“…对…”而爱用英语的versus,以“…vs...”来表示;不喜欢说“不”,而爱用英语的NO。例如出现这样的大字标题:“氧吧,深圳说NO”(《广州日报,1997/04/12, p.9》。这种不伦不类的说法并不可取,把NO改为“不”字不是更好吗?可见,语码混用这类还称不上是健康的模因现象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语言交流中形成、复制和传播着。
此外,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会因人们的语言习惯和对语言的态度不同而对某些语言模因表现出抗拒或接受,这对模因本身来说,就是它们是否得以实现自我复制和生存的过程。香港地区的粤方言有“质素”的说法,但在标准汉语中只说“素质”、“质量”,同样操粤方言的广州地区人士也只使用“素质”、“质量”。但在珠三角的局部地区却受了香港的影响,也流行着“质素”的说法,既指素质,又指质量;再如,我国内地常说的“有可能……”、“会……”等中性的情态词语,但在香港地区却几乎完全被一般表示褒意的“有机会……”所取代。于是就有“你有机会死去”、“你有机会倒霉”、“你有机会迟到”、“你有机会受伤”等与具有贬意的词语搭配,从而形成只在那个地区流行的一个特殊的语言模因,听起来感到别扭:
(8) 当你想入升降机(电梯)时升降机门正在关闭,你通常会怎样做?机电署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一受访者选择用手或物件阻止门关上,百分之五更会尽快冲入升降机,但市民采用这些方法,有机会被升降机门夹伤。(香港《明报》2000/12/23/电子版)
人们对“充电”的形象意义大都理解为补充知识,有再学习、再提高之意。但香港地区的方言里却常将“充电”理解为紧张、劳累过后为使身心、精神得到休整和恢复的行为(如旅游、户外活动等。)尽管这两个意义都被收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但作为模因现象,两个意义各自流行的地区和使用的频率都不是一样的。最近,表示再学习、接受再培训的模因在广东又出现了新的变体:“补脑”。
(9) 面对五花八门的培训,不知该如何选择:广州过半白领盲目“补脑”(《广州日报》2004/12/22 p.9)
另一方面,“埋单”是广东方言,它与后来才流行的“买单”意思不同,两者不宜混用
[1]。但模因的作用,使这两个说法双双进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被人们随意互用,在语义上甚至有扩大为“负责”的倾向。下面是这两种说法在同一张报纸、同一天刊出的不同新闻中同时出现:
(10) 第三者责任险:无过错责任谁买单?(《广州日报》2004/10/1 A22)
(11) 未核实存款人身份证明42万元被冒领……冒领存款谁来埋单?(《广州日报》2004/10/1 A7)
人们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复制、传播的语言模因,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广泛流行,而另一些也许只是即兴地出现,昙花一现之后就消失,逐渐地甚至很快地就被人们遗忘。汉语中的“空姐”指空中小姐,民航客机上的年轻女服务员。尽管现在的民航客机也有男性服务员,但“空男”一类的说法还没有成为模因被复制和传播。不过有意思的是,人们竟然从空姐的年龄差异上区分出“空姐”和“空嫂”,从而以“´嫂”作为一种模因现象广为传播。这个模因经过不断复制和传递,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形成新的集合:“空嫂”之后出现了“护嫂”(医院内专为家属护理病人的中年“陪护”,多为下岗女工)、“芭嫂”(以练习芭蕾舞纤体健身的中老年女学员)、呼嫂(电信部门聘用的中年女话务员,流行于无线电信传呼业务兴旺时期)。
人们在言语交际和交流过程中形成的类似上述的模因还有据“酒吧”复制出来的“×吧”。其中与原意稍为近似、与“喝”有关的营业性场所就有:“啤酒吧”、“洋酒吧” (但没有“白酒吧”)、“水吧”、“咖啡吧”、“茶吧”(带西式风味的小茶馆);鲜果吧 (供应鲜榨果汁的地方)、书吧(提供饮料和图书供阅览的场所)、网吧(提供饮料和使用互联网供娱乐或查询信息的场所)、露吧(休憩喝饮料的露天地方)。此外还复制出一些营业的“吧”与“喝”无关的,例如提供自我制作工艺、劳作以自娱的场所:“陶吧”、“瓷吧”、“玻璃吧”、“布吧”(纺线、织布、腊染)、“影吧”、“泥人吧”、“首饰吧”(选宝石及金银首饰)、“水车吧”(踩水车及体验农村生活);提供从事文体康乐活动的营业性场所:“乒乓吧”、“钢琴吧”、“健身吧”、“剑击吧”、“猎人吧”(模拟打猎)、“电脑吧”;提供艺术观赏的便利的营业性场所:“名画吧”、“漫画吧”、“奇石吧”、“歌剧吧”;提供社交聚会的场所:“自助吧”(吃自助餐的地方)、“新潮吧”、“怀旧吧”、“球迷吧”、“炒股吧”(买卖股票的地方);参与现场制作或品尝食品的地方:“巧克力吧”(现做现卖各色各样巧克力的地方)、“冰淇淋吧”、“西菜吧”、“氧吧”(提供吸氧服务的营业点)。这个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能力较强。以“吧”开头的时尚词语(新的模因复合体)也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运而生:从“(做)吧女”(在上述营业场所的女服务员)到“(演)吧戏”(在上述营业场所表演文娱节目),应有尽有。
其他一些流行的语言模因还有“板块”,最初它是一个地质学术语,指地貭板块论,但近年来这个模因就像“病毒”一样到处传播:炒股票的人热衷于选购某种“板块”。例如各种商业股说是“商业板块”,科网股称作“科网板块”,其实那只是指股票的类别吧了;房地产的促销商也凑热闹,让“板块”走进了他们的行业,他们到处宣传自己经营的商住楼地处某个什么“板块”。在广州,建筑在一条叫“华南快速干线”的高速路附近的商住楼被称为“华南板块”,新机场附近的商业区及楼房叫“新机场板块”,在南湖风景区一带的叫“南湖板块”,沿珠江两岸矗立的商品楼宇则曰“望江板块”。“板块”作为一种模因正在不断地被复制,最近甚至看到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行业也受到“板块”感染了。电视台、互联网网页就将他们节目或栏目叫“学英语板块”、“学电脑板块”;还有“新闻板块”、“交通板块”、“手机板块”,意思分别指学英语、学电脑、新闻、交通、手机栏目或版面,“板块”的说法在那些栏目和版面里其实是完全多余的。
上述这些模因有一些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它们作为规范词语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但另一些模因就不一定得到广泛的流行和传播,它们到底有多强的生命力还有待以后观察。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语用功能。当词语作为模因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交际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时,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能融入这种语言中不断地进行复制和传播,反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活跃不起来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被人们遗忘。
3.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 1999:58)说过,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和传递的,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知道如何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
3.1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 —- 模因基因型传播
我们说过,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同一信息可以先后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布莱克摩尔(ibid.:61)在分析模因进化时指出,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可以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
3.1.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它包括各种引文、口号、转述,以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或者重复别人的话语等。例如,领导人复制三国时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来表达自己要像那位古人一样尽忠国事;各种口号、标语、常用套话用于合适的场合,如:“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三个代表”;“双赢”;“反恐”等。文革时期流行、如今已不再活跃或早已派不上用场的模因:带强烈政治色彩的词语“红太阳”、“走资派”、“谁反对××,就砸烂谁的狗头”、“要文斗,不要武斗”;顺应当时政治潮流的人和事的命名:“卫东”、“卫红”、“学军”、“反修”;不论在什么场合(包括起居饮食的场合)都不可少的政治“秀”:说话、写文章(包括撰写学术著作)都必须(哪怕是牵强附会的)引用几段领袖语录等等。以上这些大都是通过引用方式将相同的信息直接复制和传递的模因。
3.1.2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
这也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或者说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模因的移植,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复制出来的仍是复制前的内容。汉语在日常交际中,不同时期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对餐厅、食肆女服务员的称呼就很典型。这个模因在不同时期曾先后以“同志”、“师傅”等称呼出现,也曾经尊称为“小姐”。可是由于“小姐”会引起不健康的联想而被迫放弃,于是这个模因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异:广东有人把女服务员叫“靓女”,湖北一些地方却将一首流行歌曲的内容联想在一起,把她们称为“翠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在汉语的网络语言中也特别流行:“青蛙”、“菌男”的原始信息是“丑男”,前者意指丑陋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后者作为“俊男”的同音反语;“恐龙”、“霉女”的原始信息是“丑女”,前者表示“丑得像侏罗纪公园中难看的动物”,后者则是“美女”的同音反语;“天才”=“天生的蠢才””;“灌水”= 网上“发表冗长、空洞的文章”;“公鸡”=“公家的计算机”;“偶像”=“令人作呕的对象”。
网络语言的异形传递往往与原始信息的发音近似。“竹叶”这个模因从“主页”复制;“斑竹” =“版主”、“水饺”=“睡觉”。 “美眉”源于台湾腔的“妹妹”(有认为此称亦表容貌姣好之女性)、“水饺”的原始信息是“睡觉”。汉语在网络上会复制为汉语拼音字母缩略或用数字取代,也有按原来的英语词语音译,复制成为汉语的新词或表达一个新义。:如“拍马屁”与复制的“PMP”同义; “弟弟”=“DD”,“妹妹”=“MM”;email被复制为音译的“伊妹儿”,modem(调制调解器)复制为“猫”; “亲亲你”、“气死我了”、“不要生气”分别复制成数字“770”、“7456”、“8147”等。所有这些异形传递的模因,其原始信息也都是不变的。
3.2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Cloak, 1975; Dawkins, 1982; Blackmore, 1999)我们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民谣流传到今天,其内容有些已失去现实意义,于是人们在复制这些民谣的过程中只保留其形式(字数、行数、排列方式)而换以各种新的内容反复传诵;流行歌曲保留原来曲调,但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反复传唱等。这类以所谓“旧瓶新酒”或“移花接木”方式出现的就是横向并联传播的模因,它按需而发,形式近似,内容迥异,是模因的表现型。例如:
3.2.1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例如广告中常用的伪成语,就是根据需要将其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同音异义词:“一明(鸣)惊人”(眼药广告)、“有痔(恃)无恐”(治痔疮的药物广告)等。
3.2.2同形联想嫁接
语言形式没有变化,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如一种丰胸保健品的商业广告词说:“做女人挺好”;某百货商店挂出的招牌“难以抗拒的诱惑”,那都是通过模因的联想嫁接以招徕顾客,为商品宣传。后一个例子与女色无关,实指某商品大降价、大优惠,这样故意渲染,只为引诱大家都去购买罢了。
3.2.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变了,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例如,随着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的成功播出,“……你没商量”这一表达形式很快就被复制和传播,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同构异义的模因现象:除了原来的“爱你没商量”之外,流传着“宰你没商量”、“骗你没商量”、“用你没商量”、“网你没商量”、“赚你没商量”、“罚你没商量”、“套你没商量”、“吃你没商量”、“逗你没商量”、“迷你没商量”、“炒你没商量”、“离你没商量”等模因变体。即使是一些常见的词语,一旦定格为模式,便会被到处复制、模仿,成为活跃的语言模因。例如近年来,“非常”一词的非常搭配就非常流行,它作为模因先在港台地区传播,渐渐感染到内地,被到处复制。我们有电影叫“非常爱情”,有话剧叫“非常球事”,有电视节目叫“非常男女”、“非常档案”,有报纸专栏叫“非常男人”,有一种饮料叫“非常可乐”(顺便说说,“可乐”成为一种定型饮料被反复复制,也是一个颇为活跃的模因: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到“少林可乐”、“崂山可乐”、“天府可乐”、“健怡可乐”等等,不一而足)。
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模因不限于单个词语,有时是语句,甚至是整段篇章。这类模因往往别出心裁地以某个特定结构为样板套以不同的内容。下面这个同构异义模因来自互联网,按现代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2] 的首段句式结构仿制,但内容与之毫无关系[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12)a. 朱自清《匆匆》之电脑故障版:
硬盘小了,有再换的时候;内存低了,有再加的时候;屏幕窄了,有再买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刚买的电脑就出现故障呢?……
(12)b. 朱自清《匆匆》之.com版:
股票跌了,有再涨的时候;工作没了,有再找的时候;老婆跑了,有再娶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风险融资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2)c. 朱自清《匆匆》之猪肉版:
老婆离了,有再找的时候;孩子跑了,有回来的时候;煮熟的鸭子飞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那块上好的猪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 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模因论在我国学界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见到高申春等译的《谜米机器》[4],即Blackmore著的The Meme Machine (1999)的译本;互联网上还可以读到Dawkins的The Selfish Gene (1976)的中译本:《自私的基因》(卢允中 张岱云 译)[5];此外还有数篇介绍模因论和模因的文章(何自然、何雪林,2003;韩江洪,2004,王斌,2004)。我国外语界桂诗春教授很早就提醒我们注意研究模因的问题。他给顾嘉祖、陆昇主编的《语言与文化》第二版(2002)作序时也不忘提到模因,指出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此外,海外学者王士元(1991)、戴浩一(2002)等人也提到模因作为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基础的问题。下面我们仅就语言与模因有关的几个方面,谈谈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
4.1 模因与翻译
关于模因与翻译,国外谈论得最多的是切斯特曼(Chesterman)。他通过对模因的研究,提出了“翻译模因论”,把那些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作为研究对象。他纵观翻译的历史,认为翻译理论进化(即理论的更迭和演变)的本身就是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Chesterman, 1996:63-71, 1997:7)。他认为,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得到普遍接受而消亡;另一些翻译模因则流行一时而最终被新的模因集合所取代;但还有一些翻译模因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而在译界得以生存和发展。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指出,在翻译模因库中存在大量的翻译模因。一方面,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而另一方面它也会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
我们说过,模因复制的结果不一定是内容前后完全相同,更非形式的等同转移。翻译模因的复制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过程。因此,模因传播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根据切斯特曼的见解,我们可以认为翻译模因库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前者意味着源语与译出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这里面我们可以区分出等值和等效两种模因复制形式,其中还可以区分出语义等值/等效模因和语用等值/等效模因。至于后者,翻译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译出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这时的译出语尽管没有脱离模因的基因,但它的表现则是多样的,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译评模因等等翻译模因变体。我们设想,结合模因论来研究翻译的等效论和等值论,研究翻译的变体论,这些都会加深我们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从而为丰富译学理论作出贡献。
4.2 模因与文化
我们说过,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主意加以传播,并代代相传下来。可见模因与文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汉语继承了一些汉文化的特性,汉语的成语或歇后语里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得到复制和流传至今。例如(何自然 2000:358):
(13)“……序言事我以为不必,因为足下现在创业时期,一切宜自创新义。倘使我……有权威性见解,又当别论,但我所知不如足下,装样不如藏拙,谅为足下谅解。否则沐冠于市,反为识者所笑。”
例中的“沐冠于市”源自成语“沐猴而冠”,讲的是猕猴戴帽装成人样,比喻为装扮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这个成语作为模因被反复复制,相传下来,有时直接以“沐猴而冠”来引用,有时又用它的变体,如“沐冠于市”。但无论如何使用,这个深具文化底蕴的语言模因,源出史记、汉书的故事,在人们的交际和交流中不断自我复制,得以世代流传。
汉语的语言模因与中国文化甚至外国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中国文化使我们觉察到下面这些说法正是传播着的语言模因:某电视剧中反映现实的一句对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其句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却万万不能”到处传播,成了形式模因而被复制成:“懂外语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万万不能”;“老婆(妻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老婆万万不能”;电影《红高梁》插曲中的一句“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被广泛复制,它在老学者笔下甚至成了勉励年轻人做学问的一个语言模因 [6]:
(14)“……我们要向认知科学,包括认知语言学进军,这就是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攀登的高峰之一。当我仰望这个高峰时,我发现赵艳芳老师已经先我一步,走在前面了……赵艳芳老师,您大胆地往前走!”
美国喜剧电影Sister Act的汉译名仿效了内涵酷似的另一部电影The God is Crazy(上帝也疯狂),称为“修女也疯狂”,内容讲修女们冲破某些宗教规条的禁忌,让一个严肃的圣诗班变成修女们乐意积极参与的、又唱又跳的流行歌曲合唱队。现在,“……也疯狂”、用来泛指社会上发生某事表现出格外的热情,作为语言模因被广泛传播:报章在报道爱美的老大娘们积极报名参加时装模特训练时就用了这样的一个醒目标题:“老大娘们也疯狂”。这个模因的变体“为……疯狂”也见到了:报章报道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与会者对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用的标题就是:“北京通信展为3G疯狂”(《广州日报》2004/10/27“三电e本通”,p1)。多年来炒作得沸沸扬扬,主张学英语要大声吆喝、手舞足蹈的“疯狂英语”,其实也可以算是这个模因的变体,因为这个名称也源于“学英语也疯狂”,“我为学英语而疯狂”。再如,某调查公司发布消息,说就业人士年底在“机会”与“金钱”两者选择上犹疑不决,报章竟然复制了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以中、英语码混用的形式,加以报道:
(15)“年底跳槽:跳还是不跳,That is the question”(《广州日报》2004/11/5“求职广场”,p.2)。
以上例子说明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说明只有结合文化知识来观察语言模因的表现,才能使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
4.3 模因与语言教学
语言模因能不能有助于指导我们的语言特别是外语的教学?这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一些丢弃了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例如,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背诵本来就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的经验是,少儿时熟背的语言材料,不管是汉语的还是英语的,直至垂老之年仍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在言语交际中应用。今天,当人们过于热衷地应用分析性、启发性的语言教学法时,往
往会像倒洗澡水同时把盆里的婴儿也倒掉那样,将背诵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毫不吝啬地遗弃了。
除了背诵,我们从模因论里还可以悟出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要*复制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模仿、复制不只是百分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有一些模因保存着内容,以不同形式出现;而另一些模因则根据相同的形式放进不同的内容来扩展。因此,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也启发我们应如何学习语言: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语境掌握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思想,同时还要他们学会依照英语的地道表达形式来与别人交际交流各种各样的不同思想。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联想教学是启发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的重要手段。例如,家喻户晓的《灵格风英语课程》(Linguaphone English Course)第1册第8课课文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话:I don’t think there’s much to choose between the two, but on the whole I prefer yours. 这是比较两件事物优劣的英语表达方式之一,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背下来,学会复制这个信息的各种同义结构;而且要求他们联想两个不同事物,按此结构进行比较。如用来比较两篇作文、两件物品、两种建议等等。
总之,我们深信,随着模因研究的深入,它将给语言教学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5. 结语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可以窥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以往的言语交际理论侧重研究会话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策略,但忽视了新词语在交际中所起的模因复制与传播作用。模因论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也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会有所启发。
模因复制和传播的两种方式,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可以解释模因作为文化基因的自我复制和进化发展规律。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有助于解释社会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消亡。
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导致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须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模因见于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语言的交际和交流。因此,研究语言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对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等产生影响,有助于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有助于如何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戴浩一 2002 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当代语言学》第1期,1-12页。
顾嘉祖、陆昇主编 2002《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韩江洪 2004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 《外语研究》第2期,44-47,56页。
何自然 2000 《语用学探索》,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何自然、何雪林 2003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现代外语》第2期,200-209页。
黄忠廉 2000 《翻译变体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王斌 2004 密母与翻译,《外语研究》第3期, 38-44页。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Blackmore, S. 1999 The Meme Mach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oak, F.T. 1975 Is a cultural ethology possible? Human Ecology, 3, 161-82.
Chesterman, A. 1996 Teaching translation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memes. In Cay Dollerup and Vibeke Appel (ed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Chesterman, A.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awkin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wkins, R. 1982 The Extended Phenotyp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wkins, R. 1986 The Blind Watchmaker. Harlow: Longman.
Wang, William S-Y (王士元) 1991. Exploration in Language. Taipei: Pyramid Press.
Wittgenstein, L. 1998. Culture and Value. Oxford: Blackwell.
------------
*本文已在《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发表,现予转载。《语言科学》由江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于2002年创刊,主编杨亦鸣。该刊创刊三年多来,在我国语言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是我国语言学专业的著名刊物之一。本文发表时作者原题注为:“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谢朝群博士后的协助。本文之要点曾于2004年11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2届年会上宣读。”
[1]上海《咬文嚼字》杂志对此有过很公正的讨论,见该刊2004/11,36-42页:“埋单”还是“买单”?
2见《朱自清全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该文最早刊于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
3类似的例子在何自然、何雪林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中也有提及(见《现代外语》2003年第2期,第207-208页关于《大腕》经典对白的姐妹篇)。这类仿制往往带嘲讽意味,或用作鞭挞社会的不良现象。
4支点丛书(第二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见:http://cnread.net/cnread1/kpzp/d/daojinsi/zsdj/
6摘自胡壮麟为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写的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