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emily

“来自于”和“来自”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3 17: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从于东方来

这个例子不合适,结构不同。要举就举“风来自东方/风来自于东方”这样的句子。

这风来自靠近中国的东海之滨
这风来自于靠近中国的东海之滨

类似的句子我已经在周围做了测试,两种句子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

--------
另外,我觉得即便是所谓的不合法,由于约定俗成,导致了合法,这个约定俗成总有其内在规律的。

[ 本帖最后由 秒针 于 2007-9-3 18:09 编辑 ]
发表于 2007-9-3 19: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其实是一种文言文的结构
因此真正的口语中只能有“风从东边来”这样的对应的例子,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绝对不会说“风来自东方“或者”风来自于东方”这样的话的。

由于“自”和“于”都不是口语的介词,所以受过教育的人没有完全学好“来自”这种书面语的结构时,就把它跟“于”的用法发生混淆,要说内在规律,导致语法错误发生的机理也是一种规律。好比汉语中的[l]是比较晚才能习得的发音,孩子们在正确掌握这个读音之前,读音往往有偏差,这个偏差出现的原因就是“内在规律”,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内在规律”就认可孩子们的发音是对的。

“合法”只是大家都采用了错误的说法,因而认可了这种说法,近乎“追认”。但是通过追认得到的合法性并不等于自身的合理性。

[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07-9-3 19:35 编辑 ]
发表于 2007-9-4 16: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怡情悦性的文章: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 ... &extra=page%3D1

感觉谈得很好。大家提出的“来自”成词这个说法挺有道理,“*自于”出现的时候,“*”是单音节动词,与“自”联合很容易被视为一个双音节动词。

除了音节的考虑,我还觉得:“于”加强了对后面对象的重视,在对比语境、着重指出语境容易出现,所跟对象的结构长的话,更容易出现;至于“来自”,虽然不用“于”,“于”的句法关系还在。
发表于 2007-9-5 09: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秒针 于 2007-9-4 16:58 发表
看到怡情悦性的文章:http://www.xlmz.net/forum/viewthread.php?tid=22123&extra=page%3D1
感觉谈得很好。大家提出的“来自”成词这个说法挺有道理,“*自于”出现的时候,“*”是单音节动词,与“自”联合很容易被视为一个双音节动词。
除了音节的考虑,我还觉得:“于”加强了对后面对象的重视,在对比语境、着重指出语境容易出现,所跟对象的结构长的话,更容易出现;至于“来自”,虽然不用“于”,“于”的句法关系还在。


第一,我也拜读了上述一文。我认为作者的分析是解释“‘来自于’的说法为什么会产生”而不是解释“‘来自于’的说法为什么能成立”,因此,文章依然是阐述了一个不符合文言文语法的结构错误在现代何以会发生的机理(即:内在规律),却并不是在证明这个结构是符合语法的。
第二,“至于‘来自’,虽然不用‘于’,‘于’的句法关系还在”,对此,我的认识正好相反。我认为“来自于”是一种错误的说法,而“来自”是尚未来得及跟着错的正确说法,他并不是基于“‘于’的句法关系”而成立 的。从目前的进展速度看,恐怕“来自”这个用法将来也保不住。
发表于 2007-9-5 10: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常是以英文作為中文思考的,因此"from"對我來說,這兩個用法都是可以的。沒想到是錯誤?以前在"繁簡之爭"提到:太多的規範不如不規範。
发表于 2007-9-5 1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来自”已经是come from 了,所以再加一个“于”就成了come from
from了。“来自”其实是文言文,而文言文语法是不认可“来自于”的,因此70年代之前报刊几乎没有“来自于”的这种用法。
至于现在不但有了,而且逐渐蔓延,那完全是因为人们对文言文语法不熟悉不了解而造成的。
当然,用的人多了,将来也就有可能获得合法的地位。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2 22:16 , Processed in 0.0601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