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6|回复: 0

孔子论道德信仰的三种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3 0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五)穷途末路

来源: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023441-1-1.html?retcode=0  沉冰根据鲍鹏山老师讲座整理


    画外音:孔子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要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然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那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生死危难,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请继续收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为我们揭秘《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第十五集《穷途末路时》。


   我们说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那么就在这个时候呢,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的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那么孔子此时也正好想离开陈国,他觉得这个倒是一个机会,所以他就离开了陈国的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这个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了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的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有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有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后,粮食也吃完了,所以弟子们都很饿啊,饿到最后弟子们都爬不起来了,孔子倒还不错。我们说孔子这个人首先是精神好然后身体也好。弟子们都饿的爬不起来了,他精神状态还非常好,还整天在那个地方弹琴,他们就在野外找一个临时的藏身之所,就在那儿待下去了,孔子就在他那个小帐篷里弹琴。这个时候我们说,孔子自己虽然没有问题,虽然很坚定,但是弟子们的情绪是很受影响的,不满,对这种状况不满,同时又看不到希望,所以这样一种消极的悲观的情绪在迅速蔓延。其中有一个人是最突出的,就是性急的子路,子路听到老师在弹琴他在外面就已经大发不满之辞了。说我们都这样了,我们的老师还在里面唱歌弹琴,难道这也符合周礼吗?发完这通牢骚以后就到孔子的帐篷里去了,进去以后直接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倒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有关道德的大问题,什么问题呢?

   
君子也会穷困吗?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这个穷不是指经济上的贫穷,是指政治上没有出路,是指人生的境界,是之人生的困顿。要了解一下子路这句问话的深刻的内涵,我们大概还要对道德的信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般人我们说对于道德的信仰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也是最低的一种境界,就是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所以也就不守道德。这种人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坏人。他不相信做好事有好报,不相信道德对我们有好处,不相信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做好人干什么,所以他就不做好人,他就做坏人,这是一种境界,是最低的一种境界,人群中总有这些人。还有第二种境界,大多数的人,有一种很淳朴的道德信仰,相信道德对人有好处,所以谨守道德。实际上我们说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人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人,总相信做好人有好报,所以我们一般人带着这样的信仰非常好,这种信仰的好处是就是能够让一般的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面,在大多数的环境里面,他都能够做一个好人,这是第二种境界。第三个境界,也不相信道德会有一个预期的好结果在等着我们,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还要做个好人。


    我常常讲一句话,做好事不一定是我们的义务,因为好事太多了,你不可能每件都去做,那你肯定也做不完。但是做好人一定是我们的义务。

   
义务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想着有好报,这是第三种境界。那子路的这句问话,君子亦有穷乎?我们来想一想,当他问这句话的时候表明他对道德的信仰在哪一个境界上呢,在第二个境界上。君子亦有穷乎?君子就是好人嘛,做好事嘛,做好事了还会穷途末路吗,这句问话就表明他在第二个境界上。子路是一个很淳朴的人,是一个很天真的人,是一个内心里面很阳光的人,这都是他的优点。他对孔子有着信仰,对道德也有信仰,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信仰,他一直跟随孔子,他一辈子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背叛师门,这都很好,这也很可爱,他是思路就是这么简单。既然我们是君子,既然我们德行高尚,理想纯洁,既然我们干的事情都是匡世济民,仁慈博爱,那我们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能行得通嘛,时时都能够受欢迎嘛,都能得到追捧嘛,那我们这样的人怎么会困厄,也会走投无路呢?他想不通。所以子路的这一句问话一下子就把子路的道德信仰的层次给揭示出来了,而且这种层次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点。子路此时的思想危机出现在什么地方呢?是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而且这种有效性一旦出现了疑问之后,他会使一般的人很快地从第二个境界堕落到第一个境界。既然道德没有好处,那我还是不做道德了,不做好人了吧。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位男士他下班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商店,里面有很多的女人在那个地方抢购一种东西,他一看这个东西也挺好,他就准备买一个回家,送给自己的太太,然后他就很老实地站在那儿排队,可是前面那些女人没有一个排队的,全都在那个地方抢,他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也没轮到他,他终于下定决心我也不排队了,他也上去抢了。然后就有人提醒他,你是个男人,你要做绅士,你怎么能上去抢呢?这个男士的回答是什么呢,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时是绅士了,我发现没好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要做绅士了,我要做女士。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它恰恰说明什么,一个守规则的人一旦碰到一个不守规则的社会,而且不守规则往往比守规则得到更多的好处,结果就是什么?肯定他也趋向于不守规则。所以停留在第二种道德境界是很好,很可爱,但是怎么样?不保险,不坚定。真正的道德信仰不在第二种境界,应该到第三种境界,就是什么?我知道道德没好处,但是我仍然要实行道德,为什么?因为道德是我的生命。知命知命嘛。所以孔子通过子路的这一问,他马上就明白,子路对道德有迷信,这种迷信固然可以让他在平时做一个好人,但是一旦碰到考验,他就不够坚定,所以此时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子路对道德的这种迷信。

   画外音:子路的困惑也是当今大多数人的困惑,很多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会感到迷惘,困惑,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会丧失价值判断走向极端。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种困惑呢,接下来孔子又会对子路说些什么呢?

   于是孔子就毫不客气就给子路指出了生活中血淋淋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四个字,

   
我告诉你,你不要以为做君子就能够行得通,你不要以为做君子就能够得好报,我告诉你做君子那是一定要走投无路的。这句话对于子路来说那真不啻于当头棒喝啊,使子路的理想的脑门上挨了当头一棒啊,但是这句话也正好体现出的是对道德问题的最为透彻的理解,是有一点悲剧性,但是它很崇高,

     
孔子讲到这个地方他当然也有一种担心,你把子路对于道德的这样的一种信仰给打破了,那么接下来假如子路想通了,那我就不干了,我也不跟你了,我以后也不奉行道德了,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怎么办?所以孔子还要讲一讲道德还是有好处的,下面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

     
把这两个放在一块对比,你觉得很有意思。君子固然会穷困,但是君子穷不失志,穷且益坚,久约不忘平生之言,在穷困中君子不会堕落,不会下流,不会放肆。但是小人呢,小人一旦穷怎么样,滥矣。什么叫滥?河水泛滥,河水本来在河床中走,现在泛滥了,没有规矩了,没有方向了,没有目标了,无恶不作,无所不为。所以你说,道德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道德的好处不是有助于我们成功,

     
这就是道德的好处。我们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人生来讲道德就相当于我们身上穿的一个棉袄,而人生的历程就相当于一片荆棘林,你穿着棉袄走进荆棘丛中,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一定会被荆棘丛中的刺给挂得处处破绽,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所以当我们穿着道德的棉袄走过人生旅途之后,我们盖棺论定的那一天,我想谁也不敢说,他自己是完璧之身啊,谁也不敢说他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啊!那么你在人生的荆棘林中穿行的时候,你如果要想更快的成功,有更大的成功,更有效率的成功,你一定是只顾往前走,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你身上的这个道德的棉袄被挂破了,而如果你想这个道德的棉袄能保护得好一点,你一定会怎么样?走的小心一点,走的慢一点,甚至有时候会处处感到困顿,所以我们是想在人生中往成功的路上走得更快,还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保护我们的道德棉袄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所以到这个地方孔子对子路有两句这样的感慨啊!

     
仲由啊,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很少啊。这句什么意思啊,什么叫懂得道德的人很少呢?就是明白道德的真谛,追求道德的人格,有真正的道德信仰的人不多啊!能够明白道德并不保佑我们成功,只是可以助佑我们成仁,这样的人不多啊!更重要的是什么呢,知道成仁比成功更重要从而追求成仁比追求成功更加迫切,这样的人也不多啊!懂得道德的这种真正的信仰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不会希求道德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会觉得道德是我们的天命嘛,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义务嘛,所以也没有条件可讲。做道德的人就是做自己,跟别人无关,跟成功无关,跟人生其他的目标和功利的目的无关。

     
有一个男人抢在一个女人之前把门打开请女人进去,彬彬有礼像个绅士,然后这个女子也很感谢他,同时也就那他调侃了一句,说你这么样彬彬有礼,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女士啊?这个男士的回答非常好,说我这样做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女士,而是因为我是一个男士。因为我是人,所以我就要做有道德的人。道德和人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我这样做我们实行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成全自己。在《论语》上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是这样说的,

     
什么意思呢?道不保护人,恰恰相反,是人保护道。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够从真理和正义里边得到庇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真理,去捍卫正义,这就叫人能弘道。而不能想着去道能弘人,

     
那么孔子和子路有怎么一番对话后,孔子意识到子路对道德问题理解不够深,那么子路都这样,那么其他的弟子会怎么样?

   画外音: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绝粮七日,命悬一线,但是此时孔子依然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可是多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们却再也熬不住了,饥肠辘辘,满腹牢骚。大弟子子路甚至对老师的教诲都产生了质疑,那么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孔子会怎么办呢?

   孔子觉得有必要进行一场讨论,而且就在此时此刻,就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就利用此时的处境,让弟子们来思考一下道德的本质。孔子为了让弟子们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真实的想法而又不受别人的干扰和影响,他采取了个别谈话的方式,一个一个来。先把子路叫进来,问了子路一个问题,说《诗经》上有两句诗,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就待在旷野上呢?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是人又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什么在这个旷野之上进退两难,饭也没有吃了,我们为什么弄的这么困顿呢,孔子把这个问题抛给子路,你回答我们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子路听老师这么疑问,他就在想然后子路说那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呢,所以别人不让我们伸张,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呢,所以别人也不信任我们。子路对这样的问题的回答是什么?是首先怀疑自己
     
也就是说子路在这个地方表现的是什么呢,是不能够相信自己。这时还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是仁了,真的是智了,那我们一定不会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一定很顺利,这还是跟他的道德迷信有关。那现在既然我们处境很不好,那就肯定说明我们还不够仁,还不够智,这是子路的想法,也很合乎逻辑,不够自信。孔子听完以后反问子路,说仲由啊,假如仁者一定能够伸张,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呢,假如智者一定能受人心信任,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呢,可是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饿死首阳山,比我们还惨,你们今天是饿了,饿趴下了还没死呢,照你这个思路难道伯夷叔齐不仁吗。那同样王子比干何等聪明啊,可是他被商纣王杀死了,并且把心脏挖出来,看你这个聪明的人是不是真的心有七窍。孔子的这一个反问很有力,也就是说即使你仁德得像伯夷叔齐一样,你也不能够避免在人间遭受挫折,甚至是彻底失败。即使你智慧得像王子比干一样,你也不能够让人人都信任你,你处处行得通。接下来孔子叫来第二个学生子贡,还是用同样的问题问他,我们又不是老虎又不是犀牛,为什么我们在野外,我们一直追求道义,为什么今天我们这么惨?子贡怎么回答呢,我们说子贡是个商人啊,商人知道东西卖不掉的时候有一个办法,降价啊,所以他就跟孔子说老师啊,你的道太高了,价格太高了,卖不掉,因为你的道太高,太大,所以这个天下容不下你,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稍微贬低一点,降低一点标准,降低一点要求呢。

   我们看看他的则个回答跟子路有什么区别呢,子路是不相信自己,对吧。而子贡呢?

   
不干坚持自己,都是不自信啊,而且子贡这个地方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子路的可能还要严重,为什么?因为他想降低标准,那实际是上就是什么,就是放弃原则。当然他的想法也未必就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我们知道,道德之所以能够对人类社会进行一种行为上的矫正,就是因为这种道德标准能和人类的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高太远不构成约束,距离太低太近,那又不能够提升人类的道德,所以这个距离确实要适中一点。既能够对人类的行为有矫正,同时又让人们觉得能够实现。那子贡就认为老师的道太高了,人们就觉得这个够不着,跟我没关系了,所以降低一点。但是这种做法有问题,因为降低道德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道德的廉价和自我贬值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导致人作为个人不能上进,作为社会呢,也缺乏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

  我举一个例子,我儿子以前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来他自我表扬,我今天表现很好,在自习课上没有大吵大闹。我就拿他开玩笑,我说那你还不如干脆这样表扬自己,今天我表现很好,在自习课上我没有随地小便。因为自习课,我们假如把自习课看成是一个社会,然后对这个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呢,同学们在这个课堂上,怎么样,安心管住自己,然后怎么样,自习学习,这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吧。你并没有大吵大闹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你没有大吵大闹都能够得到表扬,那说明什么,可能其他人都在打吵大闹,整个社会乱了,同时说明什么,你即使没有大吵大闹,这个自习课像不像自习课呢。自习课的标准是让大家都能安心学习啊。所以道德标准的降低会导致社会没有了方向,还导致个人怎么样,不再上进。因此孔子对于子贡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他说端木赐啊,你是志向不远啊,你抱着这样的思想,你不会走的太远啊。孔子有个原则,他说好的农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工匠之追求自己工艺的精湛,不会想着去顺应市场,去讨好消费者,我只想把我的工艺做得很精湛,一个好的学者也只应该追求严肃认真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绝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取魅大众,然后获得名声和财富。因此端木赐你的这样的想法会决定你不会走得太远,这个批评很严厉。最后孔子叫进来的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学生了,谁呢,颜回。


  画外音:颜回,十三岁入孔门,虽然在众弟子中年龄偏小,但是却聪敏过人,又虚心好学。平时沉默寡言。看似性格内向,其实大智若愚,因此颜回是孔子最满意的,也是最得意的学生。那么对于孔子的提问,这个好学生会怎么回答呢?


   我们说孔子前面叫来了这两个弟子的回答都不满意啊,孔子真的还是很失望,现在能不能让孔子不再失望,这最后一线希望就寄托在颜回的身上了。他把颜回叫进来,用同样的问题问颜回,我们不是老虎,我们不是犀牛,为什么我们在野外,我们一直追求道义,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结局这么悲惨。颜回是怎么回答的呢?

   
跟子贡讲得一样吧,事实的判断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价值选择不一样,

   
   
这番话讲得多有志气啊,我们的道很大,所以天下容不下,但是即使如此,老师你仍然在推广这样的道,天下不容,不容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它不容,所以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才显示出我们比他们高嘛。我们是学者,我们是思想家,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修道。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那是我们的耻辱,可是我们的道已经修得很好了,而怒能够为这个世道所容,那就不是我们的耻辱了,是谁的耻辱呢,有国者,是那些诸侯们,是那些统治者的耻辱,所以不容有什么关系呢,不容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两次讲这样的话,重复,强调。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颜回的这个话里面有三个关键句,

   
我们的道已经修了,这个修饰什么,就是我们的道已经很完美了,我们已经足够仁,足够智了,这句话实际是回答谁,子路。子路不是不放心吗,是不是我们还不够仁,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智,是不是我们的道还不够修啊,所以这是回答子路的疑问,子路不相信自己,那好,颜回相信自己。那第二个关键句是什么呢,

     
子贡就是因为我们这个道而不容,所以他就很紧张,所以他就很焦虑,所以他就想着我们干脆贱卖了吧,他就以道不容而为病,他认为这样不好,所以颜回的这一句话是什么,是回答子贡的。子贡的缺点是不能坚持自己,然后颜回的优点就是能够坚持自己,这段话的第三个关键句是
     
这个不容然后见君子,这个见可以读成现,就是体现的意思。正是因为不容,所以我们才是君子,既然我们是君子,我们就常常不被容,那就是君子固穷,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印证了老师的思想。(未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23:50 , Processed in 0.0825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