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翠丽 * J( O" i4 }- B) @1 Q
来源: 新京报 2006-06-07 08:25:090 g4 x5 C% { r" e/ K7 t6 O
, m* c% L* h& D9 Z4 _2 E 2004年12月,某大学毕业生就业洽谈见面会上,一单位醒目地注明“硕士博士优先”。仅仅两年时间,博士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资料图片 : z' C; {6 [$ k
20天前,一女博士跳楼自杀,留给人们一个现实:博士的烦恼,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多。
! n8 m- @6 E1 g$ b 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尴尬、与同龄人相比收入上的暂时落差,多重压力,聚在一起,重重压在了博士们的身上。 % [7 I* \+ T% y/ Z
怎样为博士解压,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 h) }" e4 \- M2 \- Z; e; H! N4 f
“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唉。”电话那端传来导师的叹息。婉梅(化名)放下电话,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 5 p% b8 e6 x6 t7 Q; r+ r7 o" Q
婉梅,30岁,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某专业博士三年级。作为从外校考进来、硕士、博士均是跨专业的学生,婉梅的研究生之路走得很辛苦。如今论文要推迟答辩,那就意味着她将不能毕业、不好找工作、不能落户口,还要自己解决住宿等生计问题……
9 Q6 w' A: M2 F$ d& i# _! M( P 婉梅思绪一片混乱,她走出宿舍,来到楼北侧的草坪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起身离去。 ! P9 x$ `5 A- I& H; d( M
“毕业前的这段时间,每个人都很焦虑不安,”婉梅的同学张小姐说,今年的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很严格,就业形势也不如去年。
7 ], F+ n, H C- t; F5 K; V7 D, x 就业、学业与经济上的多重压力,正在压向博士生们。 & ^8 I, z& s' M/ b& z9 X: \& i7 ]
就业危机 l, a0 ] z/ V7 \; U. \. N; Z" i
数月求职身心俱疲 [: r, V9 U& e; T
“我读博士就是想进高校当老师,”婉梅毫不讳言自己考博的初衷,“现在就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地方高校,招老师也要博士毕业生。”
- w$ b+ q5 b0 r1 w; g- V7 e# ~% K* | “像我这样为了找份好工作而读博的人很多。”婉梅说。 * y* E, l5 E# c7 q4 P& K+ ` A
但在婉梅即将完成博士学业、为就业奔波时,她突然发现,即便已经身为博士,就业之路也依然不见平坦。 " s& T* o5 z8 z+ ~% ^( C
“该进博士的单位都进满了,现在没什么位置了。”婉梅说,本来以为读了博士会更好找工作,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因为自己的期望值更高了,但社会却没有提供更多机会。 2 a: d3 ~4 {- J# Z, N' w
5月16日,人大新闻学院博士生董锦瑞坠楼自杀。据同楼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介绍,董锦瑞读博前已经身为山西一家媒体的主任编辑,她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一心一意想去一个更好的单位。
" {3 u+ Y+ f9 C. v1 { “她学术方面确实出类拔萃,”该博士说,董锦瑞每年都会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有一年就发表了23篇,而其他人发两三篇就很不错了。去年还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但最后签约的中央民族大学没有达到她的期望值,长达数月的求职经历也让她身心俱疲。
* y, Z) ^- t/ \$ ]. ^+ V" s$ o “硕、博生一直都比本科生好找工作,他们的问题就是要找个合适的岗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接受采访时说,硕、博生的第一就业目标通常放在北京。其择业范围限定在国家、市、区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 - `0 s$ p( a: l# p Z/ x4 @ k8 B
根据中央电视台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就业力—200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薪金标准的问题上并无明显优势;另外,参与调查的企业有近15%,都表示不招博士,专门针对博士的岗位稀缺,成为博士就业的又一大障碍。 4 g0 D* T, d5 I( g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从2000年开始博士扩招,到2004年,全国在校博士生已达12万多人,在校博士生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仅2004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约3万个。而今年仅北京一地,博士毕业生就有近1万人。
, b+ Q, J. m% `0 y1 G/ e 经济拮据
* ~; [9 q- ? f. s$ o* {; F$ h 月入数百难掩落差 8 H% N3 ], I( i b- I
“在别人眼中,我是天之骄子”,“我为自己感到难堪……最本质的原因,是我现在没有能力营造一个二人世界的安乐窝。”去年年末,网上一则名为《口述:我是28岁的处男博士》的帖子,引发了对在校博士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该帖作者自称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由于经济拮据,不能给女友生活保障而倍感烦恼。
9 S" I% V/ k; s7 r. V3 x “这个帖子很真实,博士的生活确实很郁闷,有时候让人感到绝望,”婉梅的同学张小姐说,一般而言,博士的课程比较少,时间自由,幸运的话跟导师做课题,可以有部分收入,并且可以积攒论文素材;但如果没有机会跟导师做课题,就只有自己看书学习、做实验或者做调查,生活枯燥单调。
# \' P: Y) p2 w9 A- G 据张小姐说,目前博士生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和学校的补助、助研补贴(由导师发放)、助教工资、兼职所得收入。就她自己而言,月补助290元;助研补贴要视项目情况而定,一次几百元、一两千元不等。这样的机会一年就两三次;没有做过助教,因为所在院系“不缺老师”。 / ~0 @ U5 Z U& T
至于兼职,“读书和写论文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张小姐说,博士论文难度较大,需要读很多的书,大部分导师不赞同学生去做兼职;即使有兼职,收入也不多。
( q2 A1 y, |& N% M 据记者了解,国家规定的博士生月补助是290元,各校可以酌情补贴。目前月补助最高的是中科院,每人每月1000元。“这只是极少数,”婉梅说,一般学校都在500以下。
2 t$ W) ~- y2 Y) p6 w- K 而助学贷款和社会公共资助,则无一例外地向本科生倾斜。“助学贷款原则上本科生优先,硕、博次之,”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资助办公室韩老师说,帮困工作主要还是面向本科生,接受的社会捐款或基金,也是发放给本科生的居多;博士生的奖学金也很少。“我们还没有遇到给博士生贷款的情况,”资助办公室另一位杨姓老师说。
* C4 ^8 s. I3 Y' V) i1 T/ ^. U 董锦瑞自杀后两周,人大展开了校园心理健康周活动,除邀请专家开讲座、与外校交流外,还以宿舍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状况了解和心理辅导。“董师姐曾向学校反映遇到暂时财务危机,但没有得到解决,”人大硕士生万小姐说,一位辅导员老师这样告诉他们。
4 i a4 P, |0 s& v1 d: e+ B 被认为课题经费较多的理工类院校博士生也好不到哪里去,“跟导师做课题,每年有几千块收入就不错了,”中科院一于姓博士生说,自己还要在外面公司做兼职,基本可以保证生活开销。“至于买boss西装给自己、dior香水给女朋友,只能想想罢了,”他自嘲道。
4 m+ U) a& N0 v) n “还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横向的比较。”人大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唐杰说,博士的年龄一般偏大,需要承担一些家庭和经济责任。与他们同届的本科、硕士同学都已就业,有着高于他们的收入和形式丰富的生活。虽然大多数博士对自己毕业后的去向有着良好的预期,但也“无法抹杀这种暂时的落差”。 6 t) Q) h$ p7 ]
与短时期经济拮据相比,更让博士们忧心的是,目前博士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6 @1 W2 q) Y9 s# } 学业压力 ( D9 o- s0 \! a4 A, s! G7 M2 C* e; E* r
论文吃力答辩担心 ; r9 U3 n. d' D5 F% V! w, W2 i
由于当初本专业的博士生没能考上,婉梅被调剂到了现在就读的专业。现在的专业并非她所喜欢和擅长,不光是完成学业论文,在读博的三年中,她一直觉得很吃力。 $ P! D s8 J* d7 ]1 X' A Q
因为是跨专业,婉梅必须补修一些课程,还要自己看很多书。而对于她来说,最难的是要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两篇文章,这是本专业的规定。
7 i' n0 V* d# C+ Z2 `, V$ ^ 据本报去年10月的一份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博士生表示,所在学校要求在攻读博士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 s9 ~7 b5 r' l6 }
“我周围有很多博士生都是这样的,从外校考进来,跨专业,缺乏基本的学科训练,要发表这种论文很不容易”,婉梅说,最可怕的是博士论文匿名评审,要由各院系从校外相关专业的教授中随机选择至少两位,请他们对论文进行评审,达到一定分数才有参加答辩的资格。有的学校甚至要求全部学生进行匿名评审,人大的要求是三分之一,抽签决定。
0 S' {5 x; u9 n3 {9 c6 I “今年有个同学就没有通过。”张小姐说,博士论文每年都有推迟答辩或者答辩不能通过的,这是大家都很担心的事情。她说,博士论文答辩现在越来越严格,对不同的学科来说,要求也不太一样,“光读书肯定不行,还要参与一些课题或者做一些兼职才能发现论文的选题,以及积累相关资料。” 2 Q+ D* n( p7 x
婉梅说,三年来,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辛苦,经济不宽裕,还要补习很多的课程、做论文还需要调查和访谈,但最终还是由于基础太差,没有得到导师的推荐,只能推迟答辩。 : z' z7 P* R; B# Z- j
■声音
( B( u$ H% J. X) [+ K# ^/ D 贫困博士生应受到重视 % f' E$ I' F! \, v. d0 u
全国政协委员俞汝勤 6 u6 ?: d A0 m% E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教授曾多次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重视贫困博士生群体。 3 H* j/ }6 J+ g
俞汝勤说,由于博士生年龄偏大,很多都已结婚生子,家境富裕的还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如果是寒门之子,既要靠每月数百元养家糊口,又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生活压力与学业压力让他们很难承受,导致近年来博士生自杀事件发生。
. ?8 j4 D9 O8 c3 O. M 读博应考虑成本
8 C9 q3 o. B3 s( [$ F2 {% r+ M2 {4 O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钱翠丽 1 _8 ^/ E( i! U, b5 x
“在国外和香港,博士生一般不会为生计发愁,奖学金足够生活,”硕士期间曾留学荷兰、目前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生钱翠丽说,她拿的全额奖学金,除去必要的学习开支,每月能有约四五千元人民币可用于生活。 . D! z& ^7 c6 q, w C5 w
“就目前的体制来说,读博是一项投资,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