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0|回复: 0

漫说古奇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2 14: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娄熈元 来源: http://www.lotus-eater.cc/

王莽废汉,更国号为“新”,史称新莽。其时莽以复古为尚,乃命大司空甄丰等人校阅文书典籍,仿“秦文八体”改定古字,是为“新莽六书”。所谓六书,即六种字体,其一为奇字。据《说文解字·叙》,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而古文即“孔壁中书也”。

在此,欲知何谓奇字,当先厘清何谓孔壁古文。《汉书·艺文志》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按鲁恭王为汉景帝之子刘余,其坏孔宅出古文之事当在景帝至武帝间,歪打正着,轰动一时,致使其后学者不断爬梳龃嚼意外发现的孔壁古文,并由此形成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两大学派,影响极为深远。本来,人们所注意者为孔壁古文之名物训诂,及至西汉末年历新莽而入东汉,人们又转而注重孔壁古文之形体。以许慎为代表的东汉学者,以为孔壁古文乃殷周古字,其实不然。据近代硕学王国维研究,殷周古文自东周以降,流播为两大系统:其一系流播于西秦,由史籀大篆至小篆,与殷周古文一脉相承;另一系流播于关东六国,六国各自为政,文字形体多有变异,一称六国字。秦统一后所焚之书,皆六国字之书。六国字被禁用若干年后,几乎绝迹,而西汉人通用的文字承袭于秦,小篆、秦隶(后演变为汉隶)是也,故汉人不识六国字。当以六国字书写的为躲避焚书劫难而藏于孔宅壁中的典籍现世时,遂被误认为殷周文字,即新莽六书所谓的“古文”。实际上,小篆所从出的史籀大篆更接近于殷周古字,应该比孔壁中的六国字更具备“古文”的资格。

话题该回到“奇字”上来了。新莽六书用排他法界定奇字为孔壁“古文而异者”,所谓“异者”,非古文与今文之异,而是古文与古文之异。其逻辑是:春秋以上,学在官府,典籍皆藏于太史,其书统称官书,凡录于官书之文字,为正体,一称正字;而未录于官书之文字,为异体,一称奇字。春秋以下,学入私门,然而在汉儒眼中,孔壁古文经之属仍然具有官书的品位而受到推崇,用以区分文字的正奇,亦是理所当然。依此理推论,所谓奇字,当是一个品系杂驳而形体多变的字群,它可能包含有一部分籀文大篆,也可能包含有孔壁古文以外的六国字。我猜想,古代学者撰文,在引经据典时,自然是采用官书正字,倘若记述传闻轶事和俚俗口语,正字不够用时,恐怕还要靠奇字来帮忙。《汉书·扬雄传》云:“刘歆之子棻尝从雄学奇字。”按,扬雄是西汉后期一位博大的古文字学家,他收徒专授奇字,说明奇字在当时达到了犹如今天分支学科的地位;刘歆是一位经学家,尤重古文经学,且为中国目录学的创始人,他特命儿子从扬雄学奇字,格外表明奇字在当时的重要价值,也说明奇字的数量不会很少。是故,新莽六书将奇字列在古文之后、篆书(小篆)之前,位居第二,自有其道理在。

奇字究竟有多少,现在没有人能回答。大徐本《说文解字》全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而在重文中标明古文510个,其余多为籀文,奇字仅占4个。

《说文解字》十分重视古文(即孔壁所出者)、籀文与篆文(即小篆)形体的区别,而对奇字却忽略如此。实际上,早在东汉初年,郭训(字显卿)即撰有《古文奇字》一书,与卫宏(字敬仲)所撰《古文官书》联成双璧,相得益彰,此为许慎着手撰写《说文解字》数十年前之事。许慎难道不知,抑或故意不予吸纳?人们无法代替许氏回答这个疑问,但有理由为许氏忽略奇字的大量存在而感到遗憾。格外遗憾的是,郭训的《古文奇字》与卫宏的《古文官书》不知于何时失传了。今可见者,有清季任大椿、顾震福、马国翰及民国初年龙璋等人的辑佚本,分别编入《小学钩沉》、《小学钩沉续编》、《玉函山房辑佚》、《小学蒐佚》等从书中,然而犹若断链遗珠,难窥全豹。

东汉以来,对奇字的蒐集研究似乎沉寂了近千年,时至北宋,有两个人值得一提。其一为江西德安人夏竦,累官迁武宁军节度使,晋封郑国公,卒谥文庄,著有文集百卷。《宋史》卷283称他多识古文奇字,以至夜间亦以手指画腹,默记字形,可见其痴迷之深。其文集未能存世,致使文集中关于古文奇字的撰述亦湮没无闻。其二为福建邵武人黄伯思,元符三年(1100)进士,授秘书郎。此人博通经史,好古文奇字,著有《古文韵》等书,今不传。其《东观余论》云:“古文高质而难遽造,若三代鼎彝遗篆是也;奇字怪巧而差易工,若汉刘棻从扬雄所学,及近世夏郑公集四声韵所载是也,今人往往不能辨之,遂尽以奇字为古文焉。”按,夏郑公即上述夏竦,黄伯思将他与扬雄并举,可见其对奇字的学识着实非同凡响。引人注意的是,黄氏打破古文是“孔壁中书”的说法,而代之以“三代鼎彝遗篆”,从而修正了汉人把孔壁书中的六国字当作殷周古文的错误认知;同时打破了奇字是孔壁“古文而异者”的界定,而代之以非“三代鼎彝遗文”的“怪巧”之字,从而解开了把古文和奇字捆绑在一起的绳索,认为凡怪巧而不合规范的异体字,即为奇字,无须顾及其古今之别。黄氏的这种见解,一扫汉儒的迂腐习气,凸显出北宋学者在小学领域的新思想。而成书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的《奇字训释》,本当是继夏、黄二人的研究业绩再创新成果的一部著作,然而此书又遭亡佚的厄运,连作者姓名亦无从知晓,其书目仅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

有明一代,汇集和诠解奇字的书,以杨升庵的《奇字韵》影响较大。杨氏与黄伯思的见解相似,全然不顾汉儒关于奇字是“古文而异者”的界定,只是收录了当时已经生冷而在古书上出现过的字,实为“今文而异者”,按106韵编排,上平、下平、上、去、入各一卷,以辨明异体、保存古字为宗旨。后被辑入《函海》。此外,傅逊撰有《左传奇字古字音释》,原为傅氏《左传属事》的附录,《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以为此书“颇浅陋,无可取”。张位又有《问奇集》一卷,内含《奇字考》。识者称其“辨论颇详”而“刺谬甚多”。

应该特别提及的是,明末清初闵齐伋(字寓五)撰《六书通》十卷,一名《篆字汇》,成书于顺治十八年(1661),时年八十有二。闵氏故后,毕弘述于友人处得闵氏遗稿,经悉心篆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行。1980年中国书店依原本影印,胡厚宣以甲骨文题名为《重订六书通》。2006年春,余从古玩市场中淘得此书,翻阅一过,发现书中录有大量古文奇字,不禁怦然心动,旋即裹挟归来,连夜啃嚼。经逐一检点,其标注为古文奇字者928个,为奇字者434个,两项相加共1372个。若问:书中所谓“古文奇字”与“奇字”区别何在?由其双行小字屡有“古文奇字云……”、“奇字云……”之注文,可推断其区别在于所录之字出自《古文奇字》与《奇字》两书,而此两书之名是全称抑或略称,亦无从判定。难道东汉郭训的《古文奇字》及南宋佚名的《奇字训释》,直到明季末造尚存于世么?这是个谜。

所谓古文奇字,本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骨董,与现实生活似乎无关。其实未必。哲学有所谓奇正互变之说,文字亦如是。例如“无”,本为“無”的古奇字,而今却成为“無”的规范的简体字。又如“儿”,本为“人”的古奇字,而今却让它充当“兒”的规范的简体字,成为小字辈的“人”了。真可谓:沧桑之变,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一字之中。然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4 07:12 , Processed in 0.1319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