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4|回复: 0

台語文白異讀現象淺析及教學建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0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舒兆民
来源:http://www.ntnu.edu.tw/

一、前言:
漢語方言有著文白異讀的現象,台語[1]
的語音也是如此,表面上觀察可以大別為因使用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語音現象,即所謂的「讀書音」、「口語音」的區分,然而,深究其中的根源,則牽涉到語言的歷史層積,造成了同一義素而有不同語音,又同時存在的複雜現象。文白混雜的結果隨時代層層疊積,益使「文白異讀」一詞變得不夠精確[2],這類異讀的語詞乃為在不同的時空所發展出的不同形式,而不再是場合不同而各採不同語音。
語言教學上,特別是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這種歷時的因素造成文白異讀,學習者對於此類差異必然相當困擾,何時使用文讀音?何時使用白話音?是學習困難度極高的部分,更何況在語用的現況中,文讀音進入了口語場合,而白話音也滲入了文讀場域,文白夾雜已是實際的使用情形,因此,在台語教學上(或鄉土語言教學),如何進行這部分的教學,也是需要加以深思研究的。
如今,國內推動九年一貫學科統整的教學,科際之間以領域為模糊性劃分,做為語言領域的鄉土(母語)教學類,有的學習者甚至也是等同於第二語言學習般,文白異讀音的教學,頗需一套完善的教學方式。本文內容在簡略敘述台語文白異讀現象與形成原因,以及本學期語料取樣的結果分析,參考現有的教材及網路教學,藉以嘗試提出教學上的原則,以就教於前輩先進。


二、文白異讀簡介:
台語有著為數不少的文白異讀字,這些異讀現象也各成系統對應,語用上稱「文」、「白」。「讀書音」也叫「文言音」,通常是使用在配合文字而讀的場合;「口語音」也叫「白話音」,則是使用在日常口語會話中的場合,如:
  「知」ti(文)~chai(白):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知我知
  「眉」bi5(文)~bai5(白):眉開眼笑~目眉
像這種一個詞有兩種讀音,分別適用於兩種語用場合,這就是「文白異讀」。然而「文白異讀」的分別,實際上卻非如此清晰截然地二分,而是文白音複雜地混在一起,有的還有三、四種以上不同的讀音,如:
  「香」---hianghiong,香油、沈香、香芹菜)
     ---phang(香水、香粉、香味)
          ---hiuN(香火、香客、香爐)等。
這種共時現象的文白異讀情形,乃是歷時層積的結果。再者,弱勢方言的文讀主要依靠優勢方言,而弱勢方言的文白異讀,便具有著類似於方言之間的語音對應關係,從異讀現象的歸納再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除去方言差(腔調)的不同,異讀音多能找出對應的系統,若能把文白層積的歷史還原回去,將對歷史語言的研究有著莫大的貢獻。
當研究文白異讀時,可以發現弱勢方言面對強勢方言時的因應之道。在方言之間的接觸、調整、互相競爭而取代、融合,可以看出語言接觸時的活動情形。就漢語方言接觸的經驗來觀察,「語言縱向的變化和橫向的變化,正是文白異讀發生的兩種原因。更具體的說,因為有古今語之異和方言的差異,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文白異讀。[3]


(一)              文白異讀的成因
文白異讀形成的原因,依楊秀芳(1982,1993)的說法,第一種文白異讀的發生,為歷時性的。在一地區的方言口音(即原來的白話音),普遍在一般民眾生活中使用,再受到漢民族文字系統、古典文獻的影響,語言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古代語言又被文字所紀錄下來,之後人們以其生存時代的「今音」來閱讀「古語」紀錄的文獻,自然會發生種種問題,並進而衍生出讀書音的傳統,藉著直音、讀若、譬況、反切、訓讀等的方法,將讀書音予以紀錄。比較之下,口語音隨時間不斷演進,活躍在民眾之間的口耳相傳、生活上的用語;而讀書音成為紙上的語言材料,保存了古音類的紀錄,故從時間上看來,文讀是較古的形式,白話為較新的形式。筆者析如圖一。

                              
歷史演變           字
而來的口語音                 


------------------------------------------- -----------------------------------------
                                                      現時語音
          生活中的白話音                        的文白共存
------------------------------------------------------------------------------------------------
圖一:縱向的語音變化

  第二種文白異讀的發生,為共時性的。由於中國幅員廣大,方言眾多,各地的方音不同,接觸之後彼此發生影響。這種橫向的影響,產生了兩項語言變動,一是最常見的同化,程度上有的完全同化,有的部分同化,使本地系統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另一是外來語言的累積,增加了新的讀音或詞彙,也增加了新的語言負擔。方言發生接觸,多是移民移入外來語,或地方學習標準語,而且輸入外來語的,大部分是弱勢的一方,相對於原來習得的母語語音,這些外來語必是和學識、新科技或書面文字結合的,標準語也可能是結合於文學語言或典籍,因此,輸入一地區後融合,與本地的語音和外來的語音也形成了白話----文讀的對應關係。筆者析如圖二。

  -----------------------------------------------------------------------------------------



標準語                        
      新詞彙        ()   當地  ()          
          () 白話語   ()              
外來語……                                         
   ……….
---------------------------------------------------------------------------------
圖二:橫向的語音移借

  以上這兩個文白異讀發生的成因,雖為主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因素裏,亦有著不少變數,如:事實上受到與文字結合的文學語言、標準語的輸入、以及弱勢方言向強勢方言移借,而且從強勢方言中也原已存有文白異讀對應系統的情形觀之等等變項之繁雜,就一地區現存的文白異讀現象,實不能僅以此語言變化與語言接觸來單純視之。
  
(二)              文讀音的調整
  一般而言,文讀音由外來語音借入時,若是輸入當地系統所無的音系時,該地的系統會在讀音上作些許的調整,使文讀的聲韻調都較符合該地的發音習慣(許極燉,1996;楊秀芳,1993[4]
,就個別字來說,文讀聲母總不出白話聲母系統之外,而文讀韻母和白話韻不同的情形就比較多了[5],儘管如此,文讀韻母仍是依從白話韻母系統為主,楊秀芳(1993)認為:「外來的元音若與白話元音接近,本地人會用本地白話的元音去取代(也就是將文讀元音調整同本地白話元音),因此文讀的元音通常不出白話元音系統之外。不過,若外來元音與本地元音大不同,本地人只好勉力學習,即使不完全像,也獨立為一個不同的元音音位,因此,有時文讀元音也會超出白話元音系統之外。[6]……觀察文白異讀的聲調時,「文白調值相當一致。[7]」這種一致性的現象,並非因為強勢方言進入的調值正好與本地語言相同,而是否語音上的這種頑強習慣不易改變,在借入文讀音時,都調整得和口語系統一樣?值得再研究。但事實呈現在聲調的部分,是相當一致的。這些外來語音一旦進入當地文讀系統,也必然適用該地的音韻規則和變調行為。總之,文讀音的調整上,韻母的變化對應居多,聲母次之,而聲調是極少的,外來語音的進入勢必要調整為以本地白話音系統為準的,並形成新的文讀層。筆者析如圖三。


                              文讀音1
                       白話音1
   
     外來語音    ------------------------------------------------------------------

                               文讀音2
                       白話音2
                語音調整
圖三:文讀音的調整形成的語音現象(交集部分為單一語音或難定文白音者)

(三)              文白音的相互競爭與層積
  本地語言層剛受到外來語言的進入時,白話音總是佔優勢的,到後來白讀常常退居劣勢(楊秀芳,1982,201993,831)。隨著歷史的演進,標準語的輸入,特別是在現今科技新知、新語詞產生與傳媒書面語言文字的帶動影響下,文讀形式的運用範圍日益擴張,而白讀在尚未消失之前,會有一個過程與文讀形式共存。新的一代中,同一組字表現為文讀形式的佔多數,再往後發展,白讀常是結合在固定有限的語彙。然而這只是一般的文白互競現象,自然也有例外的情形,白話音的保留一直不受時代的演進而轉變,反而改變了後來語彙進入的語音,調整成原來白話音的系統[8]
,如台語中的白話層都讀做重唇,且是非敷奉微分別讀同幫滂並明(f--p),這是唐代以前遺留,未經輕唇化的變化。可見文白讀音的競爭消長並無一定的標準。
文白互競後至於哪一種能存留,是不能以層為單位來討論的,沒有哪一層會取得全部勝利或全盤皆輸。依楊秀芳(1993)所言,文白相互競爭可以大到以一個自然類(natural class)為討論的單位,然而勝敗常常也僅是以詞彙為單位的,很少看到某一自然類全部獲勝。若以詞彙為單位來觀察文白異讀現象的競爭,則勝負的原則可以從基本詞彙來分析,也就是說,基本詞彙很容易保留白讀,從常用的、歷史悠久的詞彙一般用白讀,隨著新文明入方的詞彙多半用文讀,如:
  飛:(文讀hui)飛機、飛奔;
    (白讀poe)飛來飛去、起飛。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形,新文明的詞彙使用了白話音,而傳統詞彙則結合了當時的文讀音保留到現在,如:
  水:(文讀sui2)山水、風水;
   (白讀chui2)水利、水塔。
所以,文白互競的勝敗並無必然的道理,而結果則是文白音兩者都會因結合在固定的詞彙用法中,將文白兩音都保留了下來,甚至有的詞彙還造成了文白夾雜,形成混血讀音,如:「方」的文讀音為hnghong;白話音為png。但在「藥方(ioh8 hng)」、「地方(ti7 hng[9]」則是「白+文」的組合情形。

(四)              語言層的分析
  從層層疊積的文化異讀中,解析出歷史的分層,還原當初積累的過程,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分析語言層的主要兩部分工作是:一、決定那些音來自同一個語言層,二、決定各語言層各在什麼時代[10]
。「第一部分的工作,主要得依據漢語音韻史的各種線索,判斷那些讀音具有早期特點,那些讀音具有晚期特點。[11]」「第二部分的工作,主要是拿漢語音韻史作尺度,定出各語言層的時間。因為語言現象的掌握無法達到絕對分明的程度,所以定出的多半只是相對的時間關係。這部分工作的困難處,在於漢語音韻史可能提供不出足夠詳細的時代分劃表。[12]」無論如何,為層積的方言作詳細的語言層剖析,除了需要具備歷史音韻學的基礎外,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種分析牽涉到太多變數了。要精確分判語言分層,則必須對漢語史、漢語方言史的分布、變遷、移民等有著實際的掌握,並對每一時代的音韻結構有完整的看法,才能作出較好的推斷。

  方言接觸而後產生文白異讀時,起初文讀與白話語音有不同的應用場合,二者可以共存,隨後文讀用法漸為普及,進入了口語世界,發生文白混雜現象,相互拉拒而有了選擇和淘汰。競爭的結果,有的則因文白形式與固定語彙相結合得以保存下來,或文讀取代了白話,或文讀消失,也或者二者融合產生新的形式,文白也夾雜使用,則原來文白的社會功能逐漸消失(即因場合不同而使用不同語音),文白不再只是讀書與口語的不同形式,而可能代表不同的語彙意義或有不同的語法功能[13]
  歷史語言學家分析文白異讀時,首先是釐清不同的語言層。吾們可以發現,早期語言層積在底層,作為口語內容;晚期語言層多半是文讀的用法。從上述幾個分析來看,這種「白話層」、「文讀層」的界定並不精確。歷史層次的建立,一開始是為了社會需要,使用者只能理解口語和讀書兩種場合的需要,是不會分辨口語中是否還包括有較早期的文讀層。文白的混雜,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正是文讀層沈積到白話層的必經過程;換句話說,也正是文讀層到白話層的必然結果。語言層如此地層層累積,便自然地發生取代、消失、或融合等相互競爭的現象。所以在觀察台語的文白異讀現象之複雜,也應接受這種難以精確地界定「文、白」的實際現況。


三、文白異讀的基本對應情形:
雖然說文讀音與白話音的關係相當複雜交錯,但也非毫無章法可循,台語中文白兩者自成體系,其對應情形如下[14]


(一)聲母的對應
1.             (labial)(白〔p~ph~〕←→文〔h)
           漢語各方言均有輕唇音〔f(並有重唇音〔p〕即雙唇音),但
     台語卻只有重唇音而無輕唇音。中古音或輕唇音在台語分化為
     重唇或喉音(h)(聲調不列)

例如
音別
白話
pun
pue
phang
pang
phang
pu
pu
pe
put
pak

文讀

hun

hui

hong

hong

hong
ho.

hu

hu

hut
ho.k

2.鼻音(nasal)(白﹝m﹞←→文﹝b﹞,白﹝n﹞←→文﹝l﹞、﹝j﹞,
      
白﹝g﹞←→文﹝ng)(聲調不列)
(1)白﹝m﹞←→文﹝b
例字
音別
滿



白話
mng
mng
mng
mua
mia
mia
mi
mih
meh
man
文讀
bun
bun
buan
buan
bing
bing
bien
but
bik
bin

    mb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互補分布),故文讀音為﹝m~﹞而白話音為﹝b~﹞,“馬”(白﹝beh﹞,文﹝ma),面(白﹝bin﹞;文﹝mian)

(2)─(1) 白﹝n﹞←→文﹝l
例字
音別
白話
ni
na
na
nau
nia
niu
nua
nia
文讀

lien

lam

lim
lo.

ling

liong

lan

liong

   (2)─(2) 白﹝n﹞←→文﹝j
例字
音別







白話
ni
ni
nng
nng
nng
niu
ni
文讀
jiam
ju
ji
juan
juan
jiong
jiam

    (3) 白﹝g﹞←→文﹝ng
    “五”─白﹝go.﹞←→文﹝ngo.﹞,“我”─白﹝gua﹞←→文﹝ngo﹞,
“迎”─白﹝gia﹞←→文﹝nging﹞。

3.舌根塞音與喉擦音:白﹝kkh﹞←→文﹝h﹞(聲調不列)
  “許”─白﹝kho.﹞←→文﹝hihu﹞,
“寒”─﹝kuaN﹞←→﹝han﹞,“糊”─﹝ko.﹞←→﹝ho.﹞。
“行”─﹝kian﹞←→﹝hing﹞,“含”─﹝kam﹞←→﹝hamng﹞。

4.舌尖塞音與塞擦音:白﹝tthchchh﹞←→文﹝tch
(聲調不列)
“轉”─﹝t ng﹞←→﹝chuan﹞,“株”─﹝tu﹞←→﹝chu﹞,
“陣”─﹝chun﹞←→﹝tin﹞,“田”─﹝chhan﹞←→﹝tien﹞,“窗”─﹝thang﹞←→﹝chhong﹞,
“傳”─﹝thuan﹞←→﹝chhuan﹞。

5.齒音之塞擦音與擦音:白﹝chh﹞←→文﹝s﹞(聲調不列)
“參”─﹝chham﹞←→﹝so.msam﹞,“飼”─﹝chhi﹞←→﹝su﹞,
“手”─﹝chhiu﹞←→﹝su﹞,“樹”─﹝chhiu﹞←→﹝su﹞,
“成”─﹝chhiaN﹞←→﹝sing﹞,“像”─﹝chhiuN ﹞←→﹝siang﹞。

6.有聲母與零聲母:(聲調不列)
台語裡有些白話音為有聲母,文讀音為零聲母的對應,反之亦然。

(1)白話音有聲母←→文讀音零聲母
“延”─﹝thian﹞←→﹝ian﹞,“一”─﹝chit﹞←→﹝it﹞,
“雨”─﹝ho.﹞←→﹝u﹞,“瓦”─﹝hia﹞←→﹝ua﹞,
“遠”─﹝hng﹞←→﹝uan﹞,“葉”─﹝hio.h﹞←→﹝iap﹞。

(2)白話音無聲母←→文讀音有聲音
“畫”─﹝ue﹞←→﹝hua﹞,“胡”─﹝o.﹞←→﹝ho.﹞,
“閑”─﹝ing﹞←→﹝han﹞,“學”─﹝oh﹞←→﹝hak﹞,
“黃”─﹝ng﹞←hong﹞,“洪”─﹝ang﹞←→﹝hong﹞,
“限”─﹝an﹞←→﹝han﹞,“活”─﹝uah﹞←→﹝huat﹞,
“向”─﹝ng﹞←→﹝hiong﹞。

()韻母的對應
    台語音節的韻母在白話音和文讀音之間的差異較多而複雜,這也因為韻母的結構比聲母複雜,而有介音,主要韻母及韻尾三方面的對應。以下依單母音、複母音的陰韻及陽韻和入聲韻,按文白異同對應分述如下。
                        (前文讀音~後白話音)
1.陰韻母
(1)單母音﹝ao.oiu
1.文言音﹝~a﹞~白話音﹝~e﹞、﹝~ua
例:把﹝pa﹞~﹝pe﹞,家﹝ka﹞~﹝ke﹞。沙﹝sa﹞~﹝sua﹞。
2.~o.﹞~﹝~au﹞、﹝~ue
例:渡﹝to.﹞~﹝tau﹞,透﹝tho.﹞~﹝thau﹞,
初﹝chho.﹞~﹝chhue﹞,梳﹝so.﹞~﹝sue﹞,
蔬﹝so.﹞~﹝sue﹞。
3.~o.﹞~﹝~e﹞、﹝~au﹞、﹝~ua
例:果﹝ko.﹞~﹝ke﹞,過﹝ko.﹞~﹝ke﹞,科﹝kho.﹞~﹝ke﹞,
火﹝ho.﹞~﹝he﹞,報﹝po.﹞~﹝pau﹞,倒﹝to.﹞~﹝tau﹞,
老﹝lo.﹞~﹝lau﹞,歌﹝ko.﹞~﹝kua﹞,我﹝ngo.﹞~﹝gua﹞。

4.~i﹞~﹝~e﹞、﹝~ai﹞、﹝~ia﹞、﹝~ui
例:皮﹝phi﹞~﹝phe﹞,尾﹝bi﹞~﹝be﹞,提﹝thi﹞~﹝the﹞。
眉﹝bi﹞~﹝bai﹞,裡﹝li﹞~﹝lai﹞,利﹝li﹞~﹝lai﹞。
蟻﹝gi﹞~﹝hia﹞,寄﹝ki﹞~﹝kia﹞,騎﹝khi﹞~﹝khia﹞。
氣﹝khi﹞~﹝khui﹞,遺﹝i﹞~﹝ui﹞,梯﹝thi﹞~﹝thui﹞。
5.~u﹞~﹝~i﹞、﹝~o.﹞、﹝~ai
例:女﹝lu﹞~﹝li﹞,子﹝chu﹞~﹝chi﹞,私﹝su﹞~﹝si﹞,
四﹝su﹞~﹝si﹞。母﹝bu﹞~﹝bo.﹞,雨﹝u﹞~﹝ho.﹞,
扶﹝hu﹞~﹝pho.﹞,普﹝phu﹞~﹝pho.﹞。私﹝su﹞~﹝sai﹞,使﹝su﹞~﹝sai﹞。

(2)複母音
1.~ai﹞~﹝e﹞、﹝~ua﹞、﹝~ue
例:帶﹝tai﹞~﹝tetue﹞,袋﹝tai﹞~﹝te﹞,胎﹝thai﹞~﹝the﹞,
差﹝chhai﹞~﹝chhe﹞。帶﹝tai﹞~﹝tua﹞,大﹝tai﹞~﹝tua﹞,
賴﹝lai﹞~﹝lua﹞,蔡﹝chhai﹞~﹝chhua﹞。
解﹝kai﹞~﹝kue﹞,界﹝kai﹞~﹝kue﹞。

2.~au﹞~﹝~a
例:飽﹝pau﹞~﹝pa﹞,孝﹝hau﹞~﹝ha﹞,炒﹝chhau﹞~﹝chha﹞,
教﹝kau﹞~﹝ka﹞。
3.﹝~iau﹞~﹝~io.
例:表﹝piau﹞~﹝pio.﹞,釣﹝tiau﹞~﹝tio.﹞,
笑﹝chhiau﹞~﹝chhio.﹞。

4.~iu﹞~﹝~u﹞、﹝~au
例:久﹝kiu﹞~﹝ku﹞,舊﹝kiu﹞~﹝ku﹞,丘﹝khiu﹞~﹝khu﹞。
流、劉﹝liu﹞~﹝lau﹞,九﹝kiu﹞~﹝kau﹞。

5.~ua﹞~﹝~ue
例:花﹝hua﹞~﹝hue﹞,瓜﹝kua﹞~﹝kue﹞,外﹝gua﹞~﹝gue﹞,
畫﹝ua﹞~﹝ue﹞。

6.~ui﹞~﹝~ue﹞、﹝~e
例:衰﹝sui﹞~﹝sue﹞,罪﹝chui﹞~﹝chue﹞,
炊﹝chhui﹞~﹝chhue﹞。灰﹝hui﹞~﹝hehue﹞,
歲﹝sui﹞~﹝se﹞,飛﹝hui﹞~﹝pe﹞,儡﹝lui﹞~﹝le﹞。


2.陽韻母
()文讀音的m韻尾
1.~am﹞~﹝~aN
例:擔﹝tam﹞~﹝taN﹞,三﹝sam﹞~﹝saN﹞,敢﹝kam﹞~﹝kaN﹞,
藍﹝lam﹞~﹝naN﹞。

2.~iam﹞~﹝~iN
例:添﹝thiam﹞~﹝tiN﹞,染﹝laim﹞~﹝ni(liN)
閃﹝siam﹞~﹝siN﹞。

3.~im﹞~﹝~iam
例:臨﹝lim﹞~﹝liam﹞,針﹝chim﹞~﹝chiam﹞,
甚﹝chim﹞~﹝chiam﹞。

()文讀音的n韻尾
1.~an﹞~﹝~uaN
例:單﹝tan﹞~﹝tuaN﹞,炭﹝than﹞~﹝thuaN﹞,
山﹝san﹞~﹝suaN﹞。

2.~ian﹞~﹝~iN﹞、﹝~iaN﹞、﹝~in
例:邊﹝pian﹞~﹝piN﹞,變﹝pian﹞~﹝piN﹞,
天﹝thian﹞~﹝thiN﹞。件﹝kian﹞~﹝kiaN﹞,
顯﹝hian﹞~﹝hiaN﹞,健﹝kian﹞~﹝kiaN﹞。
面﹝bian﹞~﹝bin﹞,憐﹝lian﹞~﹝lin﹞,眩﹝hian﹞~﹝hin﹞。

3.~in﹞~﹝~an﹞、﹝~un
例:陳﹝tin﹞~﹝tan﹞,閩﹝bin﹞~﹝ban﹞,鱗﹝lin﹞~﹝lan﹞,
趁﹝thin﹞~﹝than﹞,陣﹝tin﹞~﹝chun﹞,
震﹝chin﹞~﹝chun﹞,}伸﹝sin﹞~﹝chhun﹞。

4.~un﹞~﹝~ng
例:門﹝bun﹞~﹝mng﹞,孫﹝sun﹞~﹝sng﹞,
昏﹝hun﹞~﹝hng﹞。

5.~uan﹞~﹝~ng﹞、﹝~uaN
例:川、穿﹝chhuan﹞~﹝chhng﹞,飯﹝huan﹞~﹝png﹞,
園、遠﹝uan﹞~﹝hng﹞,酸、算﹝suan﹞~﹝sng﹞,
官、棺﹝kuan﹞~﹝kuaN﹞,換、販﹝huan﹞~﹝huaN﹞,
拌﹝puan﹞~﹝puaN﹞。

()文讀音的ng韻尾
     1.~ing﹞~﹝~in﹞、﹝~an﹞~﹝~iN﹞、﹝~iaN
      例:升﹝sing﹞~﹝chin﹞,興﹝hing﹞~﹝hin﹞。
瓶﹝ping﹞~﹝pan﹞,等﹝ting﹞~﹝tan﹞。
平﹝ping﹞~﹝piN﹞,病﹝ping﹞~﹝piN﹞,
姓,生﹝sing﹞~﹝siN﹞。名﹝ming﹞~﹝mia﹞,
定﹝ting﹞~﹝tiaN﹞,聲﹝sing﹞~﹝siaN﹞,
行﹝hing﹞~﹝kiaN﹞。

   2.~ong﹞~﹝~ng﹞、﹝~ang
  例:方﹝hong﹞~﹝hng﹞,當﹝tong﹞~﹝tng﹞,
黃﹝hong﹞~﹝ng﹞。夢﹝bong﹞~﹝bang﹞,
動﹝tong﹞~﹝tang……

   3.~iong﹞~﹝~ng﹞、﹝~ing﹞、﹝~iuN
  例:丈﹝tiong﹞~﹝tng﹞,兩﹝liong﹞~﹝lng﹞,
向﹝hiong﹞~﹝ng﹞。中﹝tiong﹞~﹝ting﹞,
弓﹝kiong﹞~﹝king﹞,胸﹝hiong﹞~﹝hing﹞。
張、場﹝tiong﹞~﹝tiuN﹞,量、糧﹝liong﹞~﹝liuN﹞,
楊、養﹝iong﹞~﹝iuN﹞。

3.入聲韻母
文讀音的入聲韻尾﹝~p~t~k﹞的白話音除了少數例以外,大多數均
為﹝~h﹞的對應。
()~p﹞韻尾
例:答﹝tap﹞~﹝tah﹞,合﹝hap﹞~﹝hah﹞,盒﹝ap﹞~﹝ah﹞。

()~t﹞韻尾:﹝~uat﹞~﹝~ch﹞、﹝~uah
例:絕﹝chuat﹞~﹝cheh﹞,雪﹝suat﹞~﹝seh﹞,
月﹝guat﹞~﹝geh﹞。撥﹝puat﹞~﹝puah﹞,
末﹝buat﹞~﹝buah﹞。

()~k﹞韻尾
 1.~ik﹞~﹝~iah
  例:役﹝ik﹞~﹝iah﹞,擇﹝tik﹞~﹝tiah﹞。
 2.~o.k﹞~﹝~o.h
  例:薄﹝po.k﹞~﹝po.h﹞,卓﹝to.k﹞~﹝to.h﹞,
作﹝cho.k﹞~﹝cho.h﹞,閣﹝ko.k﹞~﹝ko.h﹞。
 3.~io.k﹞~﹝~io.h
  例:約﹝io.k﹞~﹝io.h﹞,略﹝lio.k﹞~﹝lo.h﹞,
弱﹝jio.k﹞~﹝jo.h﹞,卻﹝khio.k﹞~﹝kho.h﹞。


()聲調的對應
  文讀音與白話音在聲調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不過仍有若干相異之處。
1.   讀音的第2(上聲)對應於白話音的第7(陽去)
例:五﹝ngo.2﹞~﹝go.7﹞,雨﹝u2﹞~﹝ho.7﹞,兩﹝liong2﹞~﹝lng7﹞,
老﹝lo.2﹞~﹝lau7﹞,有﹝iu2﹞~﹝u7﹞,耳﹝ni2﹞~﹝hi7﹞,
遠﹝uan2﹞~﹝hng7……

2.   讀音第5(陽平)對白話音第1(陰平)
例:貓﹝biau5﹞~﹝niau﹞,模﹝bou5﹞~﹝bong﹞。

3.   文讀音第8(陽入)對應於白話音第4(陰入)
例:落﹝lo.k8﹞~﹝lak﹞,腹﹝ho.k8﹞~﹝pak﹞,伏﹝ho.k8﹞~﹝phak﹞。


四、本次取樣語料的分析:
本次的語料取自《臺灣閩南方言記略》,頁43-50,除方言差不做分析外,共有422個字音。語音分析項有五種,即「聲母」、「介音」、「主要韻母」、「韻尾」、「聲調」等。其各項具有變化的百分比例,情形如下:
「聲母」:51對,對應變化比為34.42%
「介音」:7對,對應變化比為33.18%
「主要韻母」:60對,對應變化比為70.97%
「韻尾」:6對,對應變化比為2.84%
「聲調」:22對,對應變化比為13.51%
但若將「介音」、「主要韻母」、「韻尾」視為單一「韻母」項,則其對應變化比高達85.07%。儘管本次分析百分比例中,並未分析出在以上五項的對應中,至少有兩項以上同時發生的對應者,但仍可以發現在這次的方便取樣的語料中,韻母的文白異讀對應比起聲母(34.42%)為多,且聲調(13.51%)的對應最少。
個別對應情形與百分比如下:
(文白音對應項,總共422對)
聲  母(51, 145條)
對 應
數 量
備  註
1
s-chh
14
3.32

2
h-*
13
3.09

3
s-ch
11
2.61

4
h-p
10
2.37

5
m-b
9
2.13

6
h-kh
7
1.66

7
ch-k
6
1.42

8
ch-t
5
1.18

9
g-h
5
1.18

10
h-ph
5
1.18

11
k-kh
5
1.18

12
ch-chh
3
0.71

13
hN-h
3
0.71

14
ng-g
3
0.71

15
s-h
3
0.71

16
t-th
3
0.71

17
chh-s
2
0.47

18
h-k
2
0.47

19
k-h
2
0.47

20
ng-k
2
0.47

21
p-ph
2
0.47

22
*-m
1
0.24

23
*-u
1
0.24

24
ch-*
1
0.24

25
ch-h
1
0.24

26
chh-h
1
0.24

27
chh-kh
1
0.24

28
chh-t
1
0.24

29
chh-th
1
0.24

30
ch-l
1
0.24

31
ch-l/j
1
0.24

32
ch-t
1
0.24

33
ch-th
1
0.24

34
h-*
1
0.24

35
h-k
1
0.24

36
i-*
1
0.24

37
k-*
1
0.24

38
k-chh
1
0.24

39
kh-h
1
0.24

40
k-s
1
0.24

41
l-n
1
0.24

42
m-*
1
0.24

43
n-h
1
0.24

44
s-ch
1
0.24

45
s-chh
1
0.24

46
s-chh
1
0.24

47
s-kh
1
0.24

48
t-ch
1
0.24

49
t-chh
1
0.24

50
th-l
1
0.24

51
th-t
1
0.24

聲母變化百分比總計
34.42

65.58




介  音(7, 140條)
對 應
數 量
備  註
1
*-u
66
15.64

2
*-i
29
6.87

3
i-*
20
4.74

4
u-*
17
4.03

5
*-o
4
0.95

6
i-u
3
0.71

7
u-i
1
0.24

介音變化百分比總計
33.18

66.82




韻  母(60, 299條)
對 應
數 量
備  註
1
a-e
50
11.85

2
i-e
30
7.11

3
e-i
21
4.98

4
i-a
19
4.50

5
ai-e
17
4.03

6
au-a
17
4.03

7
o-au
14
3.32

8
o-a
13
3.08

9
o-e
13
3.08

10
u-i
12
2.84

11
u-ai
8
1.90

12
ai-a
7
1.66

13
e-a
6
1.42

14
i-ai
5
1.18

15
ou-au
5
1.18

16
u-au
5
1.18

17
e-ai
4
0.95

18
ou-e
4
0.95

19
u-a
4
0.95

20
u-ou
4
0.95

21
i-u
2
0.47

22
*-u
1
0.24

23
a-aN
1
0.24

24
a-au
1
0.24

25
a-e
1
0.24

26
a-i
1
0.24

27
ai-b
1
0.24

28
ai-e
1
0.24

29
ai-i
1
0.24

30
ai-i
1
0.24

31
au-m
1
0.24

32
au-u
1
0.24

33
e-a
1
0.24

34
e-au
1
0.24

35
e-ia
1
0.24

36
e-u
1
0.24

37
i-a
1
0.24

38
i-a
1
0.24

39
i-ai
1
0.24

40
i-aiN
1
0.24

41
i-ia
1
0.24

42
i-o
1
0.24

43
i-ou
1
0.24

44
i-ou
1
0.24

45
m-i
1
0.24

46
o-a
1
0.24

47
o-ai
1
0.24

48
o-au
1
0.24

49
o-au
1
0.24

50
oe-e
1
0.24

51
o-oe
1
0.24

52
ou-a
1
0.24

53
ou-a
1
0.24

54
ou-i
1
0.24

55
ou-u
1
0.24

56
ou-u
1
0.24

57
ui-e
1
0.24

58
u-o
1
0.24

59
u-o
1
0.24

60
u-ou
1
0.24

韻母變化百分比總計
70.97

29.03




韻  尾(6, 12條)
對 應
數 量
備  註
1
(-k)-(-h)
5
1.18

2
(-k)-*
2
0.47

3
(-p)-*
2
0.47

4
(-t)-(-h)
1
0.24

5
*-(-h)
1
0.24

6
*-(-I)
1
0.24

韻尾變化百分比總計
2.84

97.16




聲  調(22, 57條)
對 應
數 量
備  註
1
2-7
15
3.55

2
3-1
6
1.42

3
3-7
6
1.42

4
2-3
3
0.71

5
7-2
3
0.71

6
7-3
3
0.71

7
2-1
2
0.47

8
3-1
2
0.47

9
3-4
2
0.47

10
7-1
2
0.47

11
7-5
2
0.47

12
1-3
1
0.24

13
1-5
1
0.24

14
3-4
1
0.24

15
4-1
1
0.24

16
5-2
1
0.24

17
5-7
1
0.24

18
7-8
1
0.24

19
8-1
1
0.24

20
8-3
1
0.24

21
8-4
1
0.24

22
8-7
1
0.24

聲調變化百分比總計
13.51

調
86.49




五、文白異讀的教學方法:

語言做為母語與外語的獲得,有著不同的過程,所謂母語教育,不應該是母語的學習(learn),而應該是母語的習得(acquire)。這種分別也有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而要著眼的則是學習者為哪些人?是初學的兒童、成人、甚至外籍人士?還是做為成人的第二語言教學?確定了學習者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的前置分析,才能安排教材與教法。但做為針對外籍人士的學習,則應站在外語教學的角度。
湯廷池(1994)認為:「今後台灣的母語教育所應努力的方向是:盡量以『習得語言』的方式學自己族群的母語或其他族群的語言,然後再以『學習語言』的方式來補救『習得語言』效果之不足。……不能僅依賴學校或僅以學童為對象,而必須推廣到家庭讓父母來共同參與。如果電視與廣播節目裡也聽不到一點母語的聲音,那麼不但母語的『習得』必然失敗,而且母語的『學習』效果也必然事倍功半而大打折扣。[15]

他建議母語的教學,「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階段宜採取「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來注重耳聽、口說與會話訓練;到了小學中年級階段就可以利用「口說教學法」(Oral Approach)來訓練句型的運用與變化,並注重口語(白話)與書面語(文言)詞彙以及白話音與讀書音的區別;文字的大量介紹不妨等到小學高年級甚或國中階段,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真正欣賞也不妨延到國中或高中的階段」[16]
。這樣的觀念與建議在理論上是相當有根據的,幼兒初學時,多半在過程中自行嘗試而習得母語,學校的教學,不僅要著重在學習者的習得與輸出的機會,給予實際的情境,指導鼓勵學習者聽與說,更進一步到讀與寫的技能學習。學習者是不知不覺的,語言使用時也憑藉語感。
但台語做為外語或做為成人學習者的學習時,則是不同的教學方式設計。由於這類的學習者,對語言己是有為的學習,而非自然而然的習得,因此,意識性的、有為的教學是必要的。設計一套完整的文白語音教學也是須要加以關心的部分。
台語文白異讀的現象,如前所述是如此的複雜難明,然在教學上若做此安排陳述,必然造成學習者的學習負擔,太多規則的記憶反而阻礙了台語的學習,筆者認為實際的語言現象才是教學時應關心的部分。關於詞彙的文白異讀音,應將所有現用的文白異讀音同時列出,設計實際的事物內容於課程中,讓學習者了解不同語音使用在不同的場合,例外現象的說明也是必要的。語言分析者整理歸納出最常用的詞彙先施予這類詞彙的教學課程設計,真實的情境配合有意義的學習,針對文白異讀字的理解與使用認知,學習者自可明白漢語方言異讀現象,也能進一步做出類推,讀出正確的詞彙。至於前幾節的對應分析,可做為教師與中、高級學習者的參考。以下,若以「戴」字為例:
首先讓學習者大致理解了口語場合與文讀場合的不同,如類似這樣具有意義的句子所組成的篇章來設計課程內容----


hit位戴(ti3)帽仔的先生,受人愛戴(tai3)。」(台)


  在這段句子中,附上相關的圖片,甚至影片等,除解說句意、話意外,也要說明白話音的「戴(ti3)」的語境與語用,以及「愛戴(tai3)」的書面讀音原因,詞彙表中列出該字詞所有的語音情形,並附上幾個文白讀音個別的詞條,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也可自行分辨讀出。
  接下來的幾個字詞,不妨也設計在i-ai的對應,如:

知(ti-chai)「書達禮e影尊敬長輩」(台),
利(li7-lai7)「鋒的刀仔真」(台)


等,可藉以再鞏固學習成效,並經學習者的自行類推,無形中加強了語音對應的認知。
  現今多媒體教材發展,成果豐碩,網路科技也能結合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呈現語言教學所需的情境與測驗練習,因此在內容的設計安排上,多關注在文白異讀音的對應情形,設計妥善的教學內容與順序,相信不論做為母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都會是一項利多。


六、結語及建議:

台語文白異讀的現象受了歷史語言的層層積累,造成了相當繁複的交錯,益使現時文白異讀的使用情形,無法截然地二分,白話音與讀書音的使用時機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儘管無法全面認定其界線,但做為教學上基本的分判準則,就基本詞彙而言,還是相當具有效用,由於台語文白異讀情形大致還成系統,教學設計上大可予以善用,配合心理學的認知作用與類推能力,學習者可以事半功倍地學習台語語音。語音課程上,從前置分析、整體規劃教材與順序、執行、評估、修正的系統性教學設計,九年一貫教學的推動,更注重領域內與領域間的共同學習,從語文教育,搭配地理課的教學(地名的讀音),自然課的天氣教學(氣象預報的演示),國語的課程等等,一以貫之,相信對真實語用現況的描述與教學會是最有意義,最正確的教學方式。
然而在研究探討上,也發現了幾點建議。筆者認為台語本字或書面的記載方式,應儘速加以統一,目前台語的書面資料或文學作品或古時典藉,其書寫的系統真是自成數家,這個現象對於教學與學習者而言是一大負擔。其次對於方言差的認定,畢竟在台灣真實的語用現象有著各個腔調的呈現,但若做為教學時的考量,不妨以一兩個腔為主要的教學,偶而旁及介紹其他腔調的發音方式,但須不影響語音教學為主要的考量。建議當局在標音或書寫的系統上定下標準,本字的確立及早定案,鼓勵語言學習工具書的編纂及研究。
再者是關於歷史語言的研究,台語語音豐富的歷史層積,需要相關的專家學者投入研究,如詞源學者,漢語音韻及音韻史學者,音韻對比研究,漢語方言學者等等,藉由研究成果,思考並設計出妥適的課程教學。而最後則是教師的培訓,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基本的語言知識與語言教學的觀念,不只得懂得抽象的「教學觀」與原則性的「教學法」,還得對具體的「教學技巧」下一番功夫。


主要參考資料:
林武憲(2001)<閩南語教學統整的探索>《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3-300,台北:台北市立師院。
姚榮松(2001)<多元語文教學與台灣語言的變貌>《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5-272,台北:台北市立師院。
高明誠(2001)<國臺語「破音字」比較研究>《中國語文》526,頁57-61,台北:中國語文。
張振興(1993)《臺灣閩南方言記略》,頁43-50,台北:文史哲。
張學謙(2000)<台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的多面向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1,頁89-118,台北:中央研究院。
許極燉(1996)<台語的訓讀、訓用與文白異讀之辨>《臺灣風物》46:1,頁158-180,台北。
許極燉(1998)《臺灣語概論》台北:前衛。
湯廷池(1994)<「母語」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際>《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61,台北:台灣師大。
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北: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
楊秀芳(1993)<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頁823-849,台北:大安。
廖坤靜(1999)<從台語之美談鄉土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9,頁50-55,台北。


字辭典部分
許極燉(1992)《常用漢字台語辭典》,台北:自立晚報。
  修(1991)《台灣話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編(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北:台笠出版社。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高雄:敦理出版社。
楊青矗(2001)《台華雙語辭典》第八版,高雄:敦理出版社。
董忠司(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
本文所討論的語音現象,基本上為台灣地區現用的閩南語,本文以「台語」稱之。囿於筆者所學淺疏,語音的情形則主要參查自以下三部字辭典:
董忠司總編纂《台灣閩南語辭典》2001,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 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1991,台北:遠流出版社
 許極燉編纂《常用漢字台語辭典》1992,台北:自立晚報。

[2]
見 楊秀芳(1993),頁823-824

[3] 見 楊秀芳(1993)頁825

[4] 白話音絕大部分為依循當地原有的語音系統,且為當地生活上普遍口語的使用,非經外來語音的輸入,故較無語音調整的問題。

[5] 本次取樣的語料分析所呈現的也是如此。語料中文白異讀對應百分比,在聲母變化項計有
34.42%,而韻母變化部分(並考量介音、韻尾的對應)計有:85.07%422項中有63項非韻母部分的變化)。

[6] 見 楊秀芳(1993)頁828-829

[7] 同註6,頁829-830

[8] 參見 楊秀芳(1993),頁831-836

[9] 「地方」也有讀成te7 hng(文+文)的情形。

[10] 同註6,頁836

[11] 同註10

[12] 同註6,頁841

[13] 同註6,頁844-845,及許極燉(1998)頁90-92

[14] 參見 許極燉(1998)頁150-159,及 陳修 主編《台灣話大辭典》附錄,頁2076-2080

[15] 見 湯廷池 著(1994),頁55

[16] 同註15,頁56-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9:29 , Processed in 0.08320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