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9|回复: 0

影人儿 走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8 18: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孙 杰
编辑:东子?
来源:CCTV.com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03日 16:37
  

  
       一九九零年,第一次看到皮影戏的时候,感觉它像梦幻、象魅影,我很激动。一九九六年,拍摄皮影戏的时候,艺人精湛的演技,绝妙的唱腔,我很感动。然而,二零零二年,带着《见证》的重任,再次看到皮影戏的时候,我心痛。

  【回放·1996年】

  一九九六年,我决定去拍摄关于皮影艺人的纪录片时,源于曾有的那份激动与感动,特别是老艺人对皮影戏的迷醉。我在当时的编导阐述中说明了拍摄这个片子的要义:“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的一千年前作为一种奇妙的光影艺术——皮影已经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娱、梦想和希冀,而如今全世界各地的皮影戏大多走向没落,残余的道具也成了博物馆的珍藏品,但在中国的乡村,这种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依然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之夜。如今大多数艺人都已进入古稀之年,皮影戏的前景令人担忧。难道皮影戏真的会成为后人咀嚼历史的一个奇妙的梦境?也许本片就是要为今人营造一个梦,为后人圆一个梦。”

  可以说,我是带着“抢救”意识、带着对民间艺术的忧患意识去拍的,当时在乡村经常可以碰到电影与皮影同时演出的情景。银幕下熙熙攘攘,皮影戏旁,稀稀拉拉坐着几个老人和一群调皮的孩子。拍全景的时候,这样的场面会让人很感伤,而一旦进入皮影戏棚,看到老艺人认真而投入的表演,不仅仅是肃然起敬,更让人感动,让人热泪盈眶。

  老艺人郝丙历,拍摄时七十三岁,他表演的皮影细腻生动,在他的手中,皮影俨然有了人的灵气,人的喜怒哀乐,当地人说,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把皮影操纵的如此活灵活现。虽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十三岁演皮影戏的经历,老人出口成章,说出的话充满了乡土情趣。他的好搭档潘京乐演唱皮影戏极其投入,一台戏只有他一个人说唱,生旦净末丑,样样出色。他甚至可以把娇媚的小花旦唱得起伏婉转,情真意切。两位老人去过德国、法国、日本、台湾地区等,参加了张艺谋《活着》的拍摄。我当时最深的感触就是,两个老艺人是国宝。真心期望他们多保重。

  我们拍摄时正值隆冬,在寒风中演出,艺人们很辛苦,有的时候一直要演到后半夜,冻得实在受不了就砸口酒,一场戏下来,一个人也就挣三十来块钱。拍摄结束时,我曾经试图给郝丙历的皮影戏班子一些补助,但老人坚决地拒绝了,后来我听到他给其他艺人做工作:咱都老了,人家是给咱鼓劲哩,宣传出去对咱好,我今年七十三了,不知啥时候,阎王爷就召了,电视拍了能给咱留个影。

  拍摄中,郝丙历老人经常给我们念叨,皮影戏辉煌时艺人受到的高规格礼遇以及年轻姑娘投来的仰慕的目光。如今这些人和他一起步入老年,依然是他们最忠实的观众。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郝丙历不甘心皮影戏就此衰败,郝丙历想成立一个皮影协会,目的是培养新人,引起各方的关注。纪录片也是以老人的皮影协会梦为主要拍摄线索,纪录了老人艰难而发人深思的创办过程。在皮影戏中,老人是影人的“上帝”,他可以操纵“影人”的命运及“影人”的喜怒哀乐,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成了别人手中的“影人儿”。

  后来我听说,县上成立皮影协会的时候,郝丙历老人在外地唱戏。而且皮影协会成立以后,没有开展活动。

  2001年,郝丙历老人带着“遗憾”,带着精湛的皮影表演绝技离开了人世……

  【放象·2003年】

  郝丙历的墓在一个土坡上的一片乱坟中。没有墓碑,根本难以辨认。让人心酸。

  当我们来到郝丙历的好搭档——潘京乐家的时候,他的六儿子告诉我们,他爸复制录音带去了。

  我问复制什么录音带。

  老六说,他爸过去唱过的戏。

  我问谁录制的。

  老六说,不知道,但街上有人卖。

  我问,潘师不唱戏了吗?

  他说,戏少,而且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出去唱戏,不放心。

  我又问,你没跟你爸学皮影戏。

  他说,偶尔学,主要学雕刻皮影。

  我问他,演皮影挣钱,还是刻皮影挣钱。

  他只笑不语。

  一会儿,潘京乐老人回来了。看上去,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老,但明显腿有些不对劲。

  老人见我后,很激动。但后来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我试图说些以前的事,但我发现老人似乎拒绝回忆,他在回避,在逃避。老人给我拿出他的六儿刻的皮影,刻的还是不错。老人还告诉我,他保留着三、四箱老皮影。一箱的皮影足够演一台大戏及许多段子戏。前几天,一个南方人出资一万多块钱想收购一箱皮影,他没卖。后来我有幸拍到了一位来收购老皮影的南方商人。整个跟踪拍摄过程偷偷摸摸的象拍侦探片。那位商人后来告诉我,他把所有做生意挣的钱都买了皮影,走遍中国,他觉得还是华县的皮影做功最好,他希望以后开一个皮影博物馆。

  后来,我又去了其他几位皮影艺人家。有的艺人已经改行唱自乐班,因为来钱快。更多的艺人在雕刻或学雕刻皮影,因为来买皮影的人越来越多。我想起了八年前我在决定拍摄皮影纪录片时编导阐述中的那句话,“如今全世界各地的皮影戏大多走向没落,残余的道具也成了博物馆的珍藏品,但在中国的乡村,这种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依然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之夜……”心里不是滋味!

  在采访潘京乐老人的时候,老人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到这辈子为啥皮影戏要淘汰了?能消失了?十六岁演到现在,现在还演,娃不让我演,还演。咱有一个惭愧的是,为啥到我这一辈,皮影要被消灭了?”老人在问谁?

  问我?

  还是问我们?

  我们该如何回答!

  或许我们会冠冕堂皇地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已经列入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开始呼吁世界各国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展开了中国民间文化大普查行动。

  拍摄结束时,我给老人买了些东西,准备向他告别。

  来到老人家的时候,大门紧闭着,我推开门走了进去,屋里没人,但听到前房的屋顶上有低语声,我走了上去,看见老人与他的六儿,正从一个大包裹中小心翼翼地取出老皮影,地上已铺满了皮影。

  此时,刚好夕阳西下,老人的脸上洒满霞光。老人与展开的皮影相映生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0:36 , Processed in 0.0702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