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08|回复: 3

“枇杷并非此琵琶”----同音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3 16: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 _1182773154656.html
摘自《汉语知识趣谈》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有个农民怕自己种的西瓜被别人偷去,于是,他在田头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一行字。
    有一天,一个过路人看了牌子后,下地摘了两个大西瓜,抱着就走。
    农民指着那人说:“站住,你偷了瓜就想走,回去看看田头的牌子吧!”
    过路人说:“我看过了,上面不是写着:下田摘瓜,发款十元!我还没有找你要钱哩!”
    让人白摘了两个大西瓜,还得向人家“发款十元”。究竟应当怪谁呢?虽然是个笑话,却说明了写别字的危害性。
   “发”与“罚”读音相近,也属于同音(音近)误写。
发表于 2007-8-4 15: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8-4 17: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考略

刘静 撰(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 《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12月第17卷第4期77-78页

      提起琵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中所描写的情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押声声思,倾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囊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涅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蓑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独特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表现力无不令人拍案叫绝,被誉为“弹拨乐之王”。《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乐曲的演奏,表现出万马奔腾,杀声震天的战斗场面;《夕阳箫鼓》的优美旋律使人置身于水波荡漾、江山如画的绿阳江上;《月儿高》的宁静夜色;《赶花会》轻快的音乐形象,使西南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倩影呼之欲出。
“琵琶”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投乐之一,对于它产生的年代,在古代文献中无确切记载,但从相关的文字推算,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名称的由来。初名“枇杷”,从字形上看,枇杷从木,是由木制而成的。东汉时期的“枇杷”到魏晋时期称为“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指出:“琵琶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枇,引手却日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即因弹奏方法而得名。

      在秦汉至唐一段时期,“琵琶”二字曾作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那时候,不管琴秆长的、短的、圆形音箱的、梨形音箱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的、弦数少的、横着弹的、竖着弹的,凡是奏法相似的一律称为琵琶,而不是某一个弹拨乐器的专用名词。到了宋代,才开始使用琵琶这一名词,由广义为狭意.专用于称呼梨形音箱的曲项琵琶。

      在秦代(前221年至207年),人们根据鼓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直柄、圆型音箱、两面蒙皮、竖抱、用手演奏的弹拨乐器,名“弦”,又名琵琶。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兴之秦末,盖苦长城役,百姓弦者而鼓之。”到了汉代,约在公元前105年,中国人民又参考了筝、筑、箜篌等乐器,创造出一种木制直柄、圆形音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拔的乐器,也称之为琵琶,后人称这种琵琶为秦琵琶。晋代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以善秦琵琶而闻名于世,故人们又称秦琵琶为阮成,简称为阮。

      公元四世纪(约在公元350年左右),随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有一种曲项琵琶,半梨形木制质音箱,四弦四柱(即只有相位而无品位),横置胸前,用拨子弹奏的四弦琵琶和用手指弹奏的五弦琵琶传入中国的北方,公元551年以后又传入中国的南方。为适应中国歌舞艺术的发展,在隋唐时期大大地兴盛起来,被视为当时的重要弹拨乐器之一,唐代大曲库用它来颁奏。

      唐宋以来,在上述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琴杆与琴面上设四弦、四相、九至十三品的琵琶,用手或义甲弹拨(即假指甲或用拨子弹奏的)的琵琶。

      关于琵琶的演奏方法,它是随着琵琶这件乐器的形成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由于曲项琵琶经西域传人内地,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使用了多年。阮采用手弹方法,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一套较丰富的演奏方法,这样,在北魏时期,两种方法相互借鉴和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了用手弹琵琶的演奏方法。历来多数人认为在唐代贞观(公元(627—649年)之前用拨弹奏。唐段安节在《琵琶录)中记载:“贞观中(公元638年左右),裴洛儿弹琵琶,始废拨用手,今所谓掐琵琶是也。 但在北魏时期云岗石崖(公元460—494年之间开凿)里已经有不少弹奏琵琶的雕刻形像,而手弹琵琶的使用时间至少要在云岗石窟开凿之前开始应用了,以后经过了极其漫长的时间。才把这种方法加以推广。

      宋元以后的琵琶,吸取曲项琵琶的形式,结合奏琵琶的一些优点改革而成,原始的曲项琵琶有相无品,甲拨子弹奏,经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音乐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吸收了阮的多位、手弹等优点,发展成为十四个柱(品位),由拨弹为手弹。在形制、音域、演奏效果诸方面已与原先的曲项琵琶大不相同了。

      到了明清时期,琵琶的样式大体和现在所见的相仿。建国后,琵琶有了更大的发展,除了音箱进行丁更合理的改革之外,由丝弦改为钢丝或尼龙缠钢丝弦,增加为三十一个柱位(六相二十五品),具有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一个调,扩大了音域和音量。

      琵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多以杰出的演奏家所处地区来命名,如:“无锡派 、“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等。也有以姓氏命名的,如:“汪派”等。

      传统琵琶曲由于记谱原因及演奏中即兴成分较多,使得同首乐曲有不同的演奏方法、风格,甚至在乐曲的章法上也出现较大差异,这些都成为区分琵琶不同流派的标志。

      在琵琶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演奏技巧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右手技巧有:“弹挑、双弹、勾抹、扫拂、剔、摇指、摭、轮”等;左手技巧有:“口令、推拉、擞、打、泛音”等。中国优秀的琵琶演奏家曾到世界各地演出,许多外国友人被这古老的民族乐器发出的音律所折服,弘扬了民族音乐,随着琵琶的不断发展创新.将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琵琶艺术。
发表于 2007-8-4 17: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秦代(前221年至207年),人们根据鼓的形式

謝謝站長補貼,但有的文章難字是由作圖呈現,因此直接Copy這些字不能顯示的。

在秦代(前221年至207年),人们根据鼓的形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5 01:02 , Processed in 0.0636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