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29|回复: 0

哲学和风格的迷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8 10: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黄梵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网   2007-07-04 

    当青年作家意识到语言中有怡然自得的哲学时,用哲学来主宰文学的方法就产生了,文学不再是某个具体的队列、女人、蛹或茧壳。如同自己失去祖母以后,开始抽象地谈论所有人的祖母。即把语言视为人兽掺半的异灵,期待个人经验直接从语言中幻化出来。大家在语言中毫无目的地穿梭,为的是把打捞的哲理奉献给读者。他们几乎要把文学弄成哲学的序曲或变奏了。没有了对某根蜡烛、单个花朵的说明、迷恋或犹豫,在他们眼里,鸟儿的鸣啭哪能胜过皇皇哲学呢?是的,一切都变成泛泛说明,富有生气的形象、细节被看作是词语贫乏的标志。

    哲学就像男子气概被赋予给文学,乃至作家,谁会容忍自己的男子气概受到威胁或挑战?谦逊的品质自然在作家身上消失了。许多问题变成了不该问的问题,因为谁都怕受人嘲笑,说别人已经看清的,他还没有看清。当然,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随时准备不屑一顾或油腔滑调,仿佛面对松鼠,我们宁愿移开目光,去谈论松鼠的照片或松鼠木偶。其实在内心的精神深处,我们小心供奉着某种陈旧、懒惰,已失去智性活力的哲学,它企图教唆文学放弃对世界各种形象、细节的承担、创造。这种对世界粗枝大叶的爱既令人沮丧,也微不足道,仿佛是专为这个时代貌似高深实为肤浅的趣味准备的。那些隐藏在简单问题中的巨大真实、可能被窥见的启示,如同锒铛入狱的囚犯遭人唾弃,永远继续囚禁在那些简单问题中。

    作家迷信哲学,表面是为维护作品的纯粹,实则是通过遗忘,来遮掩细节的莫测,这样仿佛就把短暂的生命与永恒连接起来,这样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就有了不致让自己惊慌的,不变的方法、思维、风格。风格不再是感知世界时对语言的唤醒,不断的唤醒吗?它竟成了一成不变的制服、婚姻,而不是深不可测的智慧,更不要说那些不可言喻的声音,需要多种体裁、风格的临近。一个作家到了耄耋之年,让人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有前途,无非是通过一生的练习来克服哲学的抽象、含糊,学会在准确又富于暗示的层面,表现生动的形象、细节,深谙比哲学更为鲜活、短暂的生命,并诚心诚意地接受它。没有对生命细节明明白白的理解,也就谈不上对世界的想象与创造,语言风格也就成了弱智者的倚靠。

    当文学在帮我们揭示多疑的天性时,我们不能再对哲学的盘算无动于衷了,它对生命的遮蔽,怎么说都是不道德的。一个作家生活着,他想得对错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懂得驾驭某个坏天气的感觉,让视觉和心灵辨得出每个美丽月夜的不同,别让作品中的万物都好像死在哲学的病榻上。别让某个思想把他们的本性弄变样,不惜机械地根据思想的蓝图描画生活,然后把那种生活说成具有永恒的意味。我们之所以如此顺从语言中的哲学,完全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或索绪尔那番动人的阐述。但对文学来说,它如同死神的召唤,是文学苍白面容的祸首。我们应该觉察到漂亮语言之中隐藏的贫乏灵魂,当有人小心避免去临摹生活,却时常落入小心临摹思想的陷阱。

    语言风格本应是对个人经验的揣摩,它不该是产生难以觉察的内心声音的源头。我希望看到语言随同经验律动的文学景观。当我说文学首先应该是个人经验,并不意味他的生活是孤立的,正是通过他自己的生活,他与世上的千万种生活有了迷人丰富的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04:22 , Processed in 0.0859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