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霜叶红

吴语中不好写的字跟常写错的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0: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11、介音的变化

吴语的合、齐、撮三呼明显少于普通话。

北方话加上介音,可以影响声母,主要见于喉牙音声母(g,k,h)。“江、降(gang)”转为(giang),等于(jiang),吴音同“缸、杠<karn>”;“项、巷(hang)”转为(hiang),等于(xiang),吴音谐音“行<ran>”;“家、加(ga)”转为(gia),等于(jia);“间、减(gan)”转为(gian),等于(jian);等等。加上介音,并使主韵开口变小。“粳(gang)”转为(gieng),等于(jing),吴音同“缸<kan>”;“界(ga)”转为(gie),等于(jie),吴音同“尬<kar>”。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12、声调问题

单字调:

古汉语有四声八调,也就是 “平上去入”四声,因为声母清浊不同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声。100年前的上海话和现在绍兴话是这个格局。

大致上,普通话保留了阴平、阳平、阴上(第三声),阳上和阴去、阳去组成了第四声,入声分别派入其它声调。

吴语中,浊声母配阳类声调,反之清声母配阴类声调。目前的上海话已经上声和去声不分了,而且发展到今天,阳平声和阳去声、阳上声都合并了。

通过,上海话和普通话的声调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规律:

1,普通话里阴平声的字,上海话总以上是阴平,清音声母。但是不同于普通话的是,上海话阴平声是降调,有人觉得像普通话的第四声。比如:冰、丁等等。

2,普通话里阳平声的字,上海话总体上是阳平,浊音声母,声调也略升,但要低一些。

3,普通话里第三声,也就是阴上声的字,上海话上去不分,是阴去声,但是声调略平,有人说是像普通话第一声。

4,普通话里第四声的字,上海话大部分是浊音,也可以有部分清音,声调阴去。

5,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这个需要自己留心,或和其它南方汉语对照。

联拼变调:

上海话有两种变调:
1,广用式,适用范围较广,是结构相对紧密的一些词汇。

2,窄用式,使用范围较窄,主要是结构松散的一些单词。从语法上看,用窄用式的一般是动宾、主谓、联合、偏正结构的词汇或短语,这些词汇或短语当中的两个不同的成分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也可以理解为两个词,因而产生了节奏组紧密和松弛的差别。

我们在拼写的时候,广用式按照一般规则联拼,必要时候使用隔音符号,窄用式在语义丁顿处用“-”联接两个词组,并省略掉隔音符号。窄用式有不少可以广用、窄用两读,这样按照广用式处理。

广用式变调比较简单,主要看第一个音节是“平”是“仄”,后面的音节改变不了词调。
如果第一个音节是平声(阴平),整个词调呈下抑趋势。反之,如果第一个音节是仄声,平声(阴平声)之外声调,整个词调呈上扬趋势。这类词,除了第一个音节之外,声调可以不标。

窄用式不同,可以理解为是两个词联起来,所以在语义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的单字调也是体现出来的。比如:“礼拜三lihpa-se”“礼拜四lihpa-syh”词调不同,平声的“三”和去声的“四”的声调是体现出来的。

有些词,单字调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连读变调是不一致的。比如:“炒面tsohmih”和 “炒面tsoh- mih”。前者,广用式是名词,一种食品;后者,窄用式是动宾结构,表示动作,炒-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1 21:28 , Processed in 0.0603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