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67|回复: 10

三陪理应称小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1 22: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说“小姐”是“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根据这个解释,中老年妇女被挡在“小姐”门外。
      《应用汉语词典》给“小姐”列了五个义项,头两项是分别说旧社会和未出嫁的,与拙文无关,从略。其余三项,一是“对以单身出现时的女子的尊称,不受年龄限制,六、七十岁仍可称为小姐”;二是“选美比赛中的优胜者”,例如香港小姐、世界小姐;三是“称担任某种工作的妇女”,例如导游小姐、礼仪小姐、空中小姐。根据这个解释,只要以单身出现,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在“小姐”的门槛内。
      笔者认为,这三个义项体现了时代特色,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切合人们的语用实际,因而管用——老实说,现在有的词典的解释不怎么管用,不但帮不了语言用户的忙,反而添乱。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一种三陪现象,词典该不该有所反映呢?《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1月)反映了,收了“三陪”,释义是“指在某些娱乐场所年轻女子陪唱、陪喝(或陪吃)、陪舞等带有色情成分的服务”。主条附录的“相关词语”是“三陪女”和“三陪小姐”。
      问题来了,提供三陪服务的“年轻女子”能不能称为“小姐”呢?这是个颇有争  议的问题。笔者相信,在环球华人社区,也只有在我国大陆才有争议,在台湾省和港澳特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无论陪什么都是一种职业,而且并无“三陪”之说,笼统地称之为“公关小姐”倒相当普遍。可是在我国大陆,“三陪”是被取缔的一种色情行当,正因为如此,才引发能不能称 “小姐”的问题。
      有人认为“三陪小姐”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小姐”的芳名、雅称,亵渎了“小姐”的称谓,于是我国中部某省城许多餐馆的女服务员拒绝接受“小姐”的称谓,改称“翠花”。“小姐,上菜! ”得改口说:“翠花,上酸菜! ”而南方珠三角一带的女服务员也躲着“小姐”走,人们得改口叫:“靓女,上菜! ”。
      “靓女”无须解释。“翠花”知名度也甚高,已当选为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紧接着WTO排在第六位。不叫“小姐”,要换称谓,有没有这个必要呢?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下改称“翠花”或“靓女”是否恰当,是否行得通。
      “翠花”是个专名,在大庭广众喊一声:“翠花! ”说不定有几个女孩子要应声回头呢!至于“靓女”,若“女”而不“靓”,非要别人以“靓女”称之,岂非强人所难?更重要的是这样称呼不是在跟国际脱轨吗?可我们整天喊的是跟国际接轨啊!
      要说“陪”,只要到香港澳门,又何止“三陪”?可是,在港澳,“小姐”并没有因此而定格为贬义称谓。即使在内地,“三陪小姐”也还没有成为“小姐”的同义词或代称。因此咋呼着把“三陪小姐”扫进垃圾堆,是不是“传统”得过头了呢?
      在扫除“三陪小姐”的同时,有人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三陪”以“女”称之,叫“三陪女”,以免亵渎、玷污了“小姐”。如此,岂不扩大了亵渎面玷污面了吗?因为“女”的外延比“小姐”大得多。何况,广大的语言用户要怎么称呼,也不是谁提个建议,做个规定就能够定下来的。联想到按摩,也有黄与不黄之分,难道还要分别以“女”和“小姐”加以区分吗?
      事物的名称,包括称谓是约定俗成的,得由广大群众说了才算数。《应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不是很好吗?既然从事导游、礼仪、机舱服的妇女都可以称为“小姐”,就不应该把从事“三陪”服务的“年轻女子”推出“小姐”的大门之外。
发表于 2004-6-11 2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称“小姐”的思考:小姐怎么就成了贬义词

北京某部门近日发出禁令:严禁工作人员称呼流动人口“小姐”等歧视性称呼。
  “小姐”到底是不是贱称?这个问题引起了激烈争议。
  小姐者,乃对年轻女子尊称,古时候只有大家闺秀、名门“千金”才可荣享此称谓。
  从新中国初期至“文革”期间20多年,因“左”的意识形态操纵,小姐一词被定位在剥削阶级范畴,被冰封多年。
  及上世纪7、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大地,也吹活了“小姐”。当时,被称为“小姐”者无不觉得声声入耳,比之同志、师傅之类,“小姐”暗示了尊贵、年轻、精致、时髦。在《国家公务员手册》中,小姐还被列为公务员的指定礼貌用语。
  然盛极而衰,短短数年间小姐一词从尊称变为贱称。“小姐”让人想到的不再是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或者是纯情雅致的小家碧玉,而是人尽可夫的三陪女。“小姐”不能乱叫,似乎已成了惯例

关于“小姐”的新闻与故事

  近日,北京右安门街道流动人口工作站规定,禁止工作人员称呼流动人口“小姐”、“打工仔”等歧视性称呼……
  由于嫌叫“小姐”不雅,而喊“服务员”又太土,湖北株洲许多餐馆里,服务员都被改称为“翠花”。为便于区分,经理还特地为她们编号为“翠花一号”、“翠花二号”等……

  一位普通的北方男青年,到南方出差时叫售货员“同志”被骂老土,习惯了称呼“小姐”之后回到北方,却被女同事们骂作“流氓”,无奈的他有苦说不出……

  从古代的尊贵到昔日的时髦再到如今的没落,“小姐”的起伏令人感叹,然而遭受同样命运的称呼又何止“小姐”一个。充满革命情感的“同志”被染上了“同性恋”色彩;亲切的“农民”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这些变化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化?

称呼变味的深入探究


暗访海南地下淫窝   词语含义会随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变化,改革开放后,卖淫嫖娼等腐朽沉渣在社会滋生,一些嫖客总是嬉皮笑脸地说找“小姐”,卖淫者亦以“小姐”自居。加之一些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小姐”泼污水,动辄写出极不负责任的大标题,如“某某市端掉三淫窝 拘留小姐近百名”等等,好端端一个“小姐”就这么被玷污了……

  虽然,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的确玷污了“小姐” 这个称呼,使其带上暧昧之意。但这个称呼真的就十恶不赦,非禁用不足以体现对女士的“尊重”了吗?如果因为容易产生歧义而泛化称呼的歧视意义,那我们还需要禁用多少称呼呢……

  如果不能叫女士们“小姐”了,那到底该叫什么?“同志”似乎太过正式,在今天还被某些人带上“同性恋”的含义,“师傅”和年轻靓丽的女孩总有些不那么匹配,叫“女士”,又透着那么点过分正经的别扭,叫“靓女”则地域性太强……

  有道是:“人一过百,形形色色。”“林子一大,啥鸟都有。”只要卖淫嫖娼存在,年轻的女性恐怕永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清白”“干净”的称呼,永远解脱不了称呼的困扰、无奈和悲哀。还是给“小姐”多一些珍惜宽容的好……

语言纯洁性正遭腐蚀

  信息爆炸时代,尤其是进入媒体与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语言与观念的正确传承面临着空前压力。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通过强制干涉的方式,保证本国语言的纯正性。
  俄语正在遭受来自英语的威胁,大量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进入俄语,年轻一代以说“英语腔”的俄语为荣。此事惊动了国家管理层,普京总统出面签署了一份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

  为维护法语的纯洁、防止英语单词入侵,法国政府日前对“E-mail”一词下达了禁令,政府各部、官方文件、出版物或网站都不得使用“E-mail”一词……

  虽然多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出面干预,但网络与媒体时代民众的语言习惯与观念能否因此而维持纯正还是未知数。对民众有强烈导向作用的网络与媒体任重道远。
发表于 2004-9-11 10: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小保姆”成禁语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4-6-8
----------------------------------------------------------------------------------------------

      右安门街道禁止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使用歧视性或易产生歧义的称呼

  北京青年报讯 以前对从事服务业的外地女性称“小姐”,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对于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的工作人员来说,今后就不再允许这样称呼。这是右安门外来人口工作站作出的新规定。规定禁止街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流动人口使用歧视性或容易产生歧义的称呼。

  据介绍,本市废止了针对外地进京人员的四项管理规定后,右安门街道外来人口管理站正式更名为流动人口工作站,并彻底改变以往“死看死管”的做法,而是做到“市民化对待、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在工作用语方面,除了禁称“小姐”外,还包括禁止街道工作人员称呼流动人口为“打工仔”、“打工妹”,管家政服务员叫“小保姆”,并把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纳入到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对违反者要给予通报批评。另外,还在工作人员中开展了“三尊重”教育,就是教育大家在工作中要尊重流动人员的人格、劳动和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

  据了解,在禁用“小姐”、“小保姆”等称呼后,右安门街道工作人员今后都要对外来人口称“同志”。对于这样更改称呼,一些人却认为没有必要。他们认为,称呼是社会发展中约定俗成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如此更改,反而显得生硬。但右安门街道有关人士对此解释说,像“小姐”现在就有一些歧义,“小保姆”等也含有不太尊重保姆的意思。通过更改称呼,最主要的是让大家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对外来人口的尊重。
发表于 2006-10-26 18: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一词何以难倒中国汉学家?

作者:付瑞雪
来源:http://bbs.56.com/data/881/881409.html?jid=72758


在第十四届德语国家汉语教学大会上,“小姐”一词难倒了中国汉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在会上颇为尴尬地说:“如果我在北京街头向一位陌生女士问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则会挨骂”,“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轻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决不能称呼小姐。以前客人称女服务员为小姐很普遍,但在今天却是禁忌。在大众场合不可随便称小姐,但在五星级酒店却是例外。”

“小姐”一词竟然难倒了中国汉学家,笔者除了惊讶以外,随即查阅了商务印书馆于1996年7月修订的第三版《现代汉语词典》。这本被印刷187次的工具书,这样解释“小姐”一词:(1)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2)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

可见,无论旧时还是现代,“小姐”一词都是尊称和褒义。这样“好”的一个词语,为何令汉学家如此为难,不但不敢在国内随便称年轻女子为小姐,而且在国外甚至国际汉语教学大会上也不敢理直气壮地介绍“小姐”一词的尊贵含义呢?

近十几年来,随着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大肆兴起,起先在这种场合里称服务的年轻女子为小姐,也是尊称。但是,随着歌舞厅、按摩室等各种娱乐休闲场所的“变味”, “小姐”这个尊称渐渐地就有了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那就是指“三陪女”、性服务女子的含义多一些,贬义含义大于尊称含义。“小姐”这个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敬语和尊称,就这样被糟蹋了。

“小姐”一词由几千年的尊称含义到今天含有更多的贬义成分的变迁,不只是“小姐”一词的尴尬,而且折射的是社会上某种丑态。“小姐”一词被糟蹋,到“二奶”、小蜜以及情夫情妇等词语的泛滥成灾,这些道德败坏的东西长期存在,不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正在毒害和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早已深恶痛绝。下决心铲除腐朽和“黄色”东西生存的土壤,就必须铁腕整治 。

我们希望恢复“小姐”一词尊称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希望在再次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把“小姐”一词的尊称改为“贬义”。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7: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陪理应称小姐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说“小姐”是“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根据这个解释,中老年妇女被挡在“小姐”门外。
《应用汉语词典》给“小姐”列了五个义项,头两项是分别说旧社会和未出嫁的,与拙文无关,从略。其余三项,一是“对以单身出现时的女子的尊称,不受年龄限制,六、七十岁仍可称为小姐”;二是“选美比赛中的优胜者”,例如香港小姐、世界小姐;三是“称担任某种工作的妇女”,例如导游小姐、礼仪小姐、空中小姐。根据这个解释,只要以单身出现,无论年龄大小,无论什么工作,都在“小姐”的门槛内。
笔者认为,这三个义项体现了时代特色,贴近现代社会生活,切合人们的语用实际,因而管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一种三陪现象,词典该不该有所反映呢?《新华新词语词典》收了“三陪”,释义是“指在某些娱乐场所年轻女子陪唱、陪喝(或陪吃)、陪舞等带有色情成分的服务”。主条附录的“相关词语”是“三陪女”和“三陪小姐”。
问题来了,提供三陪服务的“年轻女子”能不能称为“小姐”呢?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相信,在环球华人社区,也只有在我国大陆才有争议,在台湾省和港澳特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无论陪什么都是一种职业,而且并无“三陪”之说,笼统地称之为“公关小姐”倒相当普遍。可是在我国大陆,“三陪”是被取缔的一种色情行当,正因为如此,才引发能不能称 “小姐”的问题。
有人认为“三陪小姐”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小姐”的芳名、雅称,亵渎了“小姐”的称谓,于是我国中部某省城许多餐馆的女服务员拒绝接受“小姐”的称谓,改称“翠花”。“小姐,上菜! ”得改口说:“翠花,上菜! ”而南方珠三角一带的女服务员也躲着“小姐”走,人们得改口说:“靓女,上菜!
“靓女”无须解释。“翠花”知名度也甚高,曾当选为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紧接着WTO排在第六位。不叫“小姐”,要换称谓,有没有这个必要呢?我们不妨先讨论一下改称“翠花”或“靓女”是否恰当,是否行得通。
“翠花”是个专名,在大庭广众喊一声:“翠花! ”说不定有几个女孩子要应声回头呢!至于“靓女”,若“女”而不“靓”,非要别人以“靓女”称之,岂非强人所难?更重要的是这样称呼不是在跟国际脱轨吗?可我们整天喊的是跟国际接轨啊!
要说“陪”,只要到香港澳门,又何止“三陪”?可是,在港澳,“小姐”并没有因此而定格为贬义称谓。即使在内地,“三陪小姐”也还没有成为“小姐”的同义词或代称。因此咋呼着把“三陪小姐”扫进垃圾堆,是不是“传统”得过头了呢?
在扫除“三陪小姐”的同时,有人提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三陪”以“女”称之,叫“三陪女”,以免亵渎、玷污了“小姐”。如此,岂不扩大了亵渎面玷污面了吗?因为“女”的外延比“小姐”大得多。何况,广大的语言用户要怎么称呼,也不是谁提个建议,做个规定就能够定下来的。联想到按摩,也有黄与不黄之分,难道还要分别以“女”和“小姐”加以区分吗?
事物的名称,包括称谓是约定俗成的,得由广大群众说了才算数。《应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不是很好吗?既然从事导游、礼仪、机舱服务的妇女都可以称为“小姐”,就不应该把从事“三陪”服务的“年轻女子”推出“小姐”的大门之外。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8: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过国际小姐最接轨

崔教授说,在北京街头向陌生女性问路,肯定不能叫人家小姐,以免挨骂。到南京,崔教授就甭担心了,因为小姐“是目前南京市民用来称呼陌生年轻女性的最主要称呼语”,“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都有把‘小姐’称呼语作为泛称的趋势” (葛燕红:《南京市“小姐” 称呼语调查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南京的情形跟我国台湾、港澳特区相同,跟新马泰相同,跟北美、西欧等华人社区相同,南京接轨接得可到家了,是真正意义上的跟国际接轨。我想,在内地,肯定不止南京一地如此。令人惊奇的是一南一北,深圳、北京最开放,可是在“小姐”的称呼上好像还没有开放,或者说开放了,又倒退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7: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加引号,难倒汉学家!

小姐加引号,难倒汉学家!
吴祚来
小姐一词被另一种特定职业借用了,我们用什么新词来代替小姐?现在媒体上用加引号的方式来表达,但我们在平常说话的时候,如何使用引号呢?
    据报道,在106第十四届德语国家汉语教学大会上,小姐一词难倒了中国汉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在会上颇为尴尬地说:如果我在北京街头向与新闻出版机构一位陌生女士问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则会挨骂。”“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轻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决不能称呼小姐。
    其实不仅仅是小姐一词,还有同志等词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当民间低俗话语浮现在主流媒体时,我们要不要考虑我们民族语言的尊严与纯洁性?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是否应该有所作为?
    现在小姐同志都有了新的语义,这种语义一旦被主流传媒认同,并进入公众视线,它就被赋予了主流文化的意义,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新华字典》将不得不在相关条目下作出另类的注释。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民众集体无意中对语言纯洁性的漠视,就像随地吐痰一样,只考虑自己一时使用的方便与语言快感,而全然不顾及民族语言的尊严。其次,是媒体的传播,民间恶俗语言在一些电视台、电视电影与报刊上随意传播,使这种侵蚀语言纯洁性的现象得以普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与新闻出版部门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监管文字的流通,这种病态的流通,直接损害了我们的语言文字,同时取消或丑化了词语本身的语义。本来我们称年轻未婚女性为小姐,非常妥帖,现在我们的小姐一词被另一种特定职业借用了,我们用什么新词来代替小姐,我们又能用什么新词来代替同志?特别是同志一词,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还在广泛使用,现在媒体上用加引号的方式来将其作另类表达,但我们在平常说话的时候,如何使用引号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语言异化情况呢?是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心态中有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就是社会与个人从心理上不敢正视某种社会现象与事实,就顾左右而言他,妓女与同性恋这一现象刚出现的时候,公众不能正视这一现象的自然合理性,觉得如果使用其本词表述让人心里不舒服,于是就转用寻常词语代替,这种代替就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开来,它使我们的民族语言变得病态。
    借用传统语言有两种,一种就是上述的病态的借用,它使我们使用语言时无所适从;另一种是无害的借用,譬如粉丝被借用来指追星者,斑竹借指版主,无害的借用使语言多一些趣味,在网络上自由使用并不会损害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曾有过文字标准化宣传与清查活动,对街道与广告标牌都进行过干预,我们希望看到语言文字委员会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广电局为新出现的文字借用而导致语言混乱的现象进行清理,并有具体的规则来制约限制这种侵害语言文字纯洁性的现象。一些词语已被损害,我们要做的是预防更多的词语被玷污。 [2006-10-23,上海语言文字网]
发表于 2007-8-6 16: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作者:李成军  来源:http://my.clubhi.com/bbs/660230/messages/3068.html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 键 词】称呼语  小姐   “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1]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坐下来谈谈。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意义之广,范围之宽,空前少有。

二、“小姐”称呼语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代社会中,“小姐”称呼语成为高雅而带有一定敬意的贵称并迅速泛化,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决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显然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学成因。

(一)改革开放20年来,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并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真正称为“半边天”,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型社会群体,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一种合适而恰当的称呼语去指称他们。

(4)“几位,抱歉抱歉,过来晚了。”进来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年轻女人,左手里拎瓶法国白兰地,右手上托盏高脚玻璃杯,跟在她后面的小姐捧着一盘水果,笑盈盈地说:“这是我们酒店的徐经理,给几位先生敬酒来了。这个果盘是我们徐经理送给几位先生的。”贾晓抢先搭话:“不敢不敢,徐小姐您太客气。”
         ——于卓《望京》《当代作家》1998年第6期

(二)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语言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既欠准确,又单调、陈旧;如果仍然用它们去指称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未免显得过分严肃而拘谨,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iss(小姐)”、“Mr.(先生)”及“Mrs.(夫人)”和“Ms.(女士)”渐渐深入到国人的言语交际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审美情趣日趋雅致。[3]于是启用雅称,迫使土里土气的“同志”、“师傅”退居二线,让位给听起来高雅脱俗的“小姐”、“先生”等称呼语。

(5)白小姐是绝顶聪明的,她肯定详知我的心理。她把目光收到我的身上,做恳谈的样子,问:“画家先生,你怎么看模特儿?”
她是模特儿?这也不可小瞧,你知道她给多大的画家当模特儿?我得说点道理给她听听,免得她真心以为我是个傻瓜。我说:“小姐,模特儿是画家的艺术之母。模特儿是活的艺术,画家是对模特儿的主动模仿和表现,以艺术手段达到与模特儿的生命底蕴与自然美的情态相契合,就创造出艺术品。”
     ——宋清海《鸟的背景是天空》《广州文艺》1998年第2期

显然,在90年代的言语交际中,“小姐”称呼语已普遍使用。

(四)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汉语面称中,年龄常常为人们所看重。男性喜欢以年长自居,而女性渴望青春貌美,“小姐”的语义特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在性别标志上,“小姐”可与“先生”、“男士”配对;在年龄特征上,它没有“女士”年龄上的模糊性,又比“夫人”显得年轻、活泼而轻快。因此,“小姐”是称呼女性的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

(6)四位佳丽早已等候在那里了,向他俩鞠躬道好,有位小姐还说宋先生好,朱怀镜就看了这小姐一眼。
         ——王跃文《国画》《当代》1999年第1期

这里,“小姐”是“佳丽”,你能说不年轻貌美吗?女性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还喜欢什么呢?说者体面,听者悦耳,既高雅又脱俗,全社会自然会接受它。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发表于 2007-8-6 16: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姐”的历史及贬化的背后

作者:周一农  来源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91966/ 路德维希 (北京)2007-06-16 22:48:33   
 
       平静地考察一个词义的历史变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的词尤其如此。
    
                                                                                    一
    
    作为一个称谓词,“小姐”给当代人最深的印象是,刚刚迈入新世纪,它的感情色彩便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当时的传媒给了不少的关注:
    
      (我)见一位穿着很时髦的年轻女子路过此地,便很有礼貌地、学着电影电视里对年轻女子的叫法:“小姐,请问……”话没问完,那女子却破口大骂起来:“放你的屁,谁是小姐……”后来得知,“小姐”这一称呼在那座城市里“名声”很臭,“小姐”只是对那些“三陪女”、“发廊按摩女”的俗称。(杨裕奇《称呼的困惑》,载《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3日)
    
更多的报道,则从标题上便能一目了然:
    《别叫我“小姐”》(《北京日报》2000年10月17日,王宁江文)
    《“小姐”为啥失宠》(《杭州日报》2000年11月10日,陈鲁民文)
    《“小姐”可称》(《新民晚报》2000年11月11日,郝明松文)
    《莫给“小姐”树牌坊》(《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2月19日,李晓英文)
    《北京整顿歌舞娱乐场所,“小姐”不敢再“上班”》(《人民公安报》2001年9月24日,张弘文)
    综观这些文章,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隐含了一个诧异:“小姐”怎么啦?
    
                                                                                二
    
     其实,“小姐”并没怎么的。作为一种称呼,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追根溯源,它旧时便不是什么“王谢堂前燕”。
    
     宋时,它多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子,像宋人钱惟演的《五堂逢辰录》里就有“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这样的说法,显然它指的是宫廷里的婢女;在马纯《陶朱新录》、岳珂《桯史》等书籍里,也有把官宦人家的姬妾叫做“小姐”的;古代轻视民间艺人,也称民间女艺人为“小姐”,比如,宋代洪迈的《夷坚志》里,就称一位林姓的乐妓为“林小姐”。
    
     元代以后,“小姐”一词开始转而成了对官僚富家待字少女的尊称。比如:

    例[1]: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元·王实甫《西厢记》)
    例[2]: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媆媆小姐来。(明·朱有墩《元宫词》)
    
      这都是把富家少女称作“小姐”的。赵翼在《陔馀丛考·小姐》中写道:
    
            今南方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
    
       可见,至清代“小姐”已多指绅仕宦家中的青少年女子。像《红楼梦》中的迎春、探春就被称作“二小姐”和“三小姐”。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直至建国之前,“小姐”一词的内涵指的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势力以及影响的名门望户的“大家闺秀”。实质上,它成了一种在世俗意识中比较高贵的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的称呼伴随其赖以存在的、旧的社会基础的坍塌与崩溃,开始走向边缘并失落,文革期间更是成了人们避若瘟神的资产阶级“寄生虫”的代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与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小姐”一词重新被激活,并因时尚趋向及流行同化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一次流行开来,并一时间大显中兴之势。从称呼的角度,具体的可分为两条路径:
    
      职业+称呼:导游小姐、导购小姐、导乘小姐、护士小姐、调度小姐、热线小姐、售楼小姐、茶艺小姐、促销小姐、模特小姐、美容小姐、公关小姐、礼仪小姐、秘书小姐、服务小姐、足球小姐等等;
    
      区域+称呼:空中小姐、上海小姐、西贡小姐、亚洲小姐、环球小姐等等;
    
      一轰而上,争奇斗艳。而就接受来看,有人曾在1995年底,对210位40岁以下的、不同工作性质和生活状态的上海女性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71.25%的人经常被称作“小姐”。(参见李明洁《风情万变看“小姐”》,载《咬文嚼字》1996年第11期)这说明此时“小姐”的内涵已由旧时的对社会地位与身份比较高贵的未婚女青年的称谓,泛化成为对所有年轻女子的尊称;其中有的甚至是荣誉度非常高的称呼,像“足球小姐”和“环球小姐”的称呼几乎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但谁也不曾联想,有一种小姐———“三陪小姐”会异军突起,独占鳌头。
    
                                                                              三
    
  回顾“小姐”一词的几度轮回,除了上世纪后半叶这一次沉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之外,另外三次,变得都有些耐人寻味,其一,是元明时期的贵族化;其二,是改革开放初的平民化;其三,便是眼下这次的贬化,也叫做魔鬼化。
    
      对其贵族化的解释可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四川地方称“母”为“姐”,所以对未做母亲的少女,便在前面加上一个“小”字;这倒与宋代吴曾的看法相同,他在《能改斋漫录》中曾经说到:“妇人之称姐,汉魏已然。”也有人以为,“小姐”本是宫女的称呼,人们引以为荣,自然推及对富家少女的尊称;还有人从《说文解字》里找出了一个“奼”字,《说文》曰:“奼,少女也,从女乇声。”段注:“坼下切”,于是便推断“小姐”即“小奼”等等。
    
      平民化的动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加上“小姐”在近代世俗意识中所形成的“高贵的”的词义蕴涵,于是,它的使用自然便带上了一种尊敬和自谦的意思;其次,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伴随西风东渐而来的大量的文化交流,人们在发现它与英语中的miss、法语中的mademoiselle有着某种对译关系的同时,也读出了它“举止得体、穿着讲究”的文化附含;有人经调查后发现:
    
       44.76%的人称衣着考究的中青年女性为小姐,而称衣着破旧者则只有18.01%。(李明洁《风情万变看“小姐”》,载《咬文嚼字》1996年第11期)
    
       第三,从后现代的审美时尚看,年轻永远是令人向往的,这样,“小姐”的使用就不单意味着“尊敬”,而且还隐含着对“年轻”、“高雅”的赞美,所以,在不少地方,大多三四十岁的女性虽然已婚,但“小姐”仍旧是她们喜爱听到并经常听到的称呼。
    
       对于贬化的分析同样是复杂的。从语义演变自身出发,有人引进了“葛氏定律”(即“劣义驱逐良义定律”):
    
       当一个词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同时存在好和不好的两种意义的时候,这个词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好的意义会因躲避该词中同时具有的不良意义的影响,而逐渐被迫退出该词的领域。
    
       其实,这种“以劣逐良”的趋势最早是发生在铸币流通时代的经济学中,在今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都能看到它的映射。
    
       从社会心理来看,量子力学中的一句话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能量大的电子就比能量小的电子更容易出现在距离以外的任何位置上。
    
      对照“小姐”词义几次“出格”的变动轨迹,有一点可以说明:它比其它词语有着更大的张力和更高的能级。进一步看,词义变了,客观世界却没变;可见,是人观念与情感的迁移导致了义位的沉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用者的两种心理欲望:
    
      第一,求雅。作为一种存在,“三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历史上便有过不少称呼的符号:“野鸡”、“婊子”、“神女”、“秋娘”等等,只是俗得让人有些羞于直面,不换个说法,恐怕难以开口。
    
      其次是求新。1978年时,莱昂斯提出了一个“新奇价值”的理论:
    
      符号形式越新颖,新奇价值越高,信息量就越大。
    
      “小姐”词义的更替并传播都正符合了他的这一理论。
    
                                                                        四
    
  就社会而言,怎么解释恐怕并不是太重要,问题在于:“小姐”遭污染了,以后的年轻女子该如何称呼?有人觉得:“不能因5%的交际花,而贬了95%的莲花。”(郝明松《“小姐”可称》,载《新民晚报》2000年11月11日)也有人指出:“要在小姐前面加姓氏。”(《对女士该怎样称呼》,载《解放日报》2002年9月20日)还有的地方,“小妹”替下了“小姐”;而武汉则在“翠花,上酸菜”这句时髦语中截取“翠花”二字来作为“服务小姐”的代码等等。
    
(选自《词汇的文化蕴涵》/周一农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版)
发表于 2007-8-6 16: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叫“小姐”称什么?

作者:陈绍谟  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76/126/20020919/826730.html

     背景

    去海南旅游,到饭店吃饭,杯盘狼藉时,朋友招呼:“小姐,埋单!”没想到服务员小姑娘不理不睬。以为服务员没听到,朋友提高嗓门:

    “小姐,埋单!”没想到服务员扔来一个白眼,附带硬梆梆的一句话:“你才小姐呢!”朋友愕然。

    又听说南方人在天津,也不谙对女士的称呼方法,在饭店也称呼服务员为“小姐”,服务员不理,改称“大姐”,仍然没有回应,无奈,只好直呼“服务员!”,没想到这次服务员马上应声而来。

    时代发展到今天,作为曾经通行一时的对年轻女性的称谓,“小姐”这个词,似乎已带上了某些暧昧的含义,以至于要惹人白眼,遭人摒弃了。那么,不叫小姐又叫什么呢?“同志”这个词似乎太过正式,在今天还被某些人带上“同性恋”的另一层含义,“师傅”和年轻靓丽的女孩总有些不那么匹配,叫“女士”,又透着那么点过分正经的别扭。

    对年轻的女性到底该怎么称呼才又有时代气息、又得体熨贴呢?请读者朋友各抒己见。

    称“女士”比较恰当

    现在女性的心思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别人叫她们什么都不开心,着实让男士们头疼不已。尤其是小姐这个称谓,很容易引起误会。

    对不熟悉的女性,而且在公众的地方,如果不用“小姐”来称呼她们,那叫她们什么呢牽在大街上问路,称呼他们“女同志”,纪念“激情燃烧的岁月”牽好像不太恰当;那“Miss ”或“Lad y ”吧,我们似乎也没有那么崇洋,况且你这样说,她们还以为你是神经病;“女士”

    还好吧牽我盘算了半天,好像还是“女士”比较恰当。“这位女士,请问人民广场怎么走牽”蛮有绅士感觉的牎其实这些称呼的选用不是最关键的地方,重要的是你要抱着正确的态度和对别人尊敬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给对方好的印象,可能乐意为你解决问题。

    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不断的磨合中得到升华。(韩鹃)不妨按职业来称呼对年轻女子,不叫“小姐”称什么好呢牽笔者感到,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因职业不同有所区分。在饭店吃饭,不妨直接称呼“服务员同志”,既亲切又自然。在医院,就称某医生,某护士;在学校,称某老师,名正言顺;在商店,称营业员或售货员,也顺理成章。总之,以职业来称呼是妥当的,也是容易接受的。

    而在办公室职员中间,“小姐”的称呼还是非常流行,在国外亦然。可见,对年轻女性的称呼,可依职业而定。(范正青)

    还“小姐”两字清白

    我挺喜欢“小姐”这个词的,真的,叫着顺口,听着顺耳。可是自从它和某种特殊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以后,就不敢轻易用了,否则在饭店里会没人理你,甚至还要遭人白眼。

    其实招谁惹谁了牽女同胞们,不让我用这个词我用什么呀牽我的经验是:在外边吃饭的时候,不要叫“小姐”,直接喊“营业员”,简单明了,直接体现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在其他场合和年轻女同胞打招呼的时候,不妨仍使用“小姐”这个词,不过语气要好一点,轻一点,“态度决定一切嘛”。如能配上一个微笑就更完美了,这样一般不会引起女士们的不快。

    我真正想说的是———让我们去掉“小姐”这两个字中暖昧的成分,还它一个清白。多么好的两个字,不用了多可惜呀。我真想对所有美丽的女同胞们真诚而坦然地说一声:“小姐,您好。”(王勇)

    叫声“靓女”不靓也乐

    查阅最新版本(1999年版)的《辞海》,其中“小姐”词目里有这么一个解释:“宋元时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后转为对未婚女子的敬称”。可见,对于“小姐”这个称呼的使用,有一个从贱称演变为敬称的历史过程。

    如今在我国某些地方如果把年轻的女性称为“小姐”则会遭人白眼,这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小姐”这个曾经“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称呼已经逐渐从一个尊称再一次演变为贱称的事实。或许是到了改一改“小姐”这个称呼的时候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称呼语的语义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很大,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至于对年轻女性的称呼,我觉得有两个地方的叫法,不但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还比较得体熨贴。一是称“madam ”:这本是英语文化中对妇女的尊称,可以理解为“夫人”、“太太”、“女士”和“小姐”等,但是在香港尤其是在一些高级写字楼的场合,对一位女性一个非常礼貌的称呼就是一句“madam ”。一是叫“靓女”:这是近几年来广东人对年轻女性的一个最为流行的称呼。尽管有的女孩子本人外表可能真的长得不怎么样,但是被人左一句“靓女”右一句“靓女”,心里也非常高兴,所以也乐意接受。

    比较两种称呼,“madam ”这样的称呼太过洋化,只适用于像香港这样英语普及率较高的地方,我们还是使用广东人对年轻女性的称呼———“靓女”比较适宜。毕竟,“靓女”一词不应该只属于那些美貌如花的女性专有名词,还应该是所有引领时尚、拥有内在美的时代女性的代名词。(赵周贤)

    可在“小姐”前加姓氏

    “小姐”这个很是体面的称呼,被社会的不良妇女霸占后,许多年轻的女性便不再乐意接受它了。前几月,去云南闲散,在某小镇吃饭,招呼服务员,一开口就很自然的几声“小姐”,不想,这就有了麻烦,几个年轻的女服务员都怒目相向,十分的仇视我,其中一人走到我面前,颇愤愤地说:“找‘小姐’上别处去,这里没有‘小姐’。”

    闻言,才知自己是犯了忌,赶紧一恭到地陪不是,这才挽回了形势。

    回来之后,见到年轻的女性嘴巴就哆嗦。怕又乱开口闹出什么纠纷。那么,不叫小姐能叫什么呢牽实在是难煞卿卿牎“同志”这个称呼固然高尚,但不能辨出性别,而小妹、大姐、阿姨之类的又太俗气,奈何牽几个月琢磨下来,才算有了些眉目。这里就把我的经验贡献出来。倘是知道对方的姓名,那么你可以很放心地叫“李小姐”“王小姐”的,她是决不会生气的。不良妇女只是注册了“小姐”这两字,前面加了姓就不属她们所有了。要是不知道对方姓名,我还是有办法的,用密斯牗miss 牘唤她,虽然这密斯也即是小姐,但发音不同,也可避去麻烦,不过,这样一来,就有点30年代小说的味道了。(惠民)

    还是称呼“同志”好

    小姐称呼用于日常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往往能使对方反感,甚至引起不快和争执。仔细想来,我认为“同志”的称呼恰能很自然地弥补诸如“小姐”、“老板”、“师傅”、“老板娘”等等在一些方面的不足和尴尬。因此,在一般的场合下对年轻的女性称呼“女同志”比较适宜,既大方又妥贴,至于其他人都可以类推如“男同志”、“小同志”、“老同志”等等。(朱赓荪)

    称呼也可入乡随俗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风俗不一,对女同胞的称谓各地都不一样,出差旅游,每到一地不妨先作调查,了解当地对女性的称呼,以免叫错。

    笔者数十年采购跑下来,积累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北方地区女性爱用“姐”作称呼,如果你知道对方姓氏,便叫“张姐”、“李姐”,年龄稍大的叫“大姐”,绝对没错;西北地区叫“姑娘”、“大嫂”;广州地区还是可以叫“小姐”;在大理白族,称呼年轻女子为“金花”,而在彝族地区,未婚女性则被称为“阿诗玛”。至于海南笔者未曾去过,不知该作何称呼,还需去过的朋友介绍。

    《解放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5:37 , Processed in 0.0737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