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40|回复: 3

什么是词牌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6 1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22722.html?fr=qrl3

什么是词牌?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朋友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 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下注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

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

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词调说略

自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那么到底什么是词牌?词牌是怎么来的?其中又有些什么讲究呢?

所谓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唐、宋的时候还没有“词牌”这个称呼;明、清时把曲调的名称叫“曲牌”,于是就把“词调”的名称叫“词牌”。所以讲词牌,离不开词调。

古代的词是合着曲子唱的,词调是合于某个曲调的歌词形式。词调的构成包括:1.调名,即词牌;2.分片(阕),以分上下两片居多,短的不分片,长的有多片;3.句数和字数,多采用长短句,也有五言、六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如《浣溪沙》为上下片各七言三句);4.韵的位置和押韵方式(有的中间要换韵);5.字的声调(以平仄为主)。

词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教坊曲。唐玄宗时设立教坊,汇集乐曲,据记载有300多个曲调,其中有一半成为后来的词调,如《菩萨蛮》《浣溪沙》《梦江南》《木兰花》《长相思》等,《采桑子》也可能来源于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宋代也有教坊,还有制乐曲的大晟府,也收集制作了许多词调。有的来自民间,如《歙乃曲》《苍梧谣》(又名《十六字令》)。有的是词人自制的,如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就是词人经过扬州时所作的。

词牌作为词调的名称,它的取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因人因事而取名,如《沁园春》因汉代的沁水公主园而得名;《念奴娇》因唐玄宗时一个钟爱的宫妓念奴而得名;《雨霖铃》则是唐玄宗入蜀时,连旬下雨,“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王灼《碧鸡漫志》)。有的由词句而取名,如宋代周邦彦有《一剪梅》词,其第一句为“一剪梅花万样娇”,取前三字为调名。有的用他人词中的语句作为该词调的别称,这种情况较多见。如《沁园春》别名《东仙》,因为宋代张辑的《沁园春》中有“人间世,听江湖诗友,号我东仙”的句子;又名《寿星明》,因宋代李刘词中有“争劝殷勤称寿觞。愿此去,龟龄难老,长侍君王”的句子。《念奴娇》因有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后人就用《大江东去》《大江词》《酹江月》来作别名。也有的以词的内容作词牌名,如自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但这种例子很少。

在词牌中,我们常会见到“令”“近”“慢”等不同的名称,这与词调的类别有关。令,也称小令,一般称字数不多的小调、短曲子,如《如梦令》《十六字令》;有时也在某些小令的词牌后面加“令”,如《卜算子令》《浪淘沙令》,所指是相同的。慢,指慢调,慢曲子。慢调字句长,韵少,节奏比较缓慢,音乐节奏有抑扬变化、悠扬动听的特点,如《声声慢》《扬州慢》等。不带“慢”字的《雨霖铃》等也属于慢调。有的将小令扩展为慢调,如《采桑子》为双调(即分上下两片)八句四十四字,《采桑子慢》则为双调十九句九十字;《木兰花》为双调七言八句五十六字,《木兰花慢》则为双调二十句一百零一字。“近”的字数介于小令和慢词中间,如《好事近》《祝英台近》。

明代顾从敬将词调按长短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这也只是相对的划分,如《卜算子慢》只有八十九字,也应视为长调;《念奴娇》为一百字,也有人称之为《百字令》。

词调还可以有不同的变体。有的可以减字。如毛泽东词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木兰花》词为双调七言八句五十六字,《减字木兰花》在第一、三、五、七句各减三字,为双调八句四十四字。有的可以增加字句,称“摊破”或“添字”。如《浣溪沙》为双调七言六句四十二字,《摊破浣溪沙》在《浣溪沙》的上下片末各添一个三字句,成为双调八句四十八字;《添字采桑子》则在《采桑子》的第四、第八句各添二字,成为双调八句四十八字。

相关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调数目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22722.html?fr=qrl3

词调是指词的曲谱, 万树的词律中分660调, 1180余体. 清钦定词谱中收录有826调, 2306体. 同一词调有时也允许字数和音节略有不同.

词调类别

1. 按字数区分.
宋《草堂诗馀》中第一次把词分别小令, 中调, 长调. 清代毛先舒则把58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 59-90字之间的称为中调, 90字以上的为长调. 但是这种分类标准并非绝对的. 一般上来说, 把短调和小曲称为小令, 令或者小调. 如:三字令, 如梦令, 惜春令等等. 而把字数比较多的中调称为引或者近. 如千秋引, 清江引, 诉衷情近等. 长调又被称为慢调, 如扬州慢, 声声慢等.
2. 按分段的形态区分
按分段的不同可把词分为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一首词称为一阕, 而一阕一般分为二段(又叫二片). 上半段为上片或者前片, 下半段则为下片或者后片.
3. 调名的起源
(1). 来源于地名:西河, 甘州令, 石州慢, 扬州慢等;
(2). 来源于人名:虞美人, 昭君怨, 念奴娇等;
(3). 来源于事实:好事近, 归田乐, 雨霖铃等;
(4). 来源于物名:珍珠帘, 玉蝴蝶等;
(5). 以内容命名:诉衷情, 感恩多, 别怨等;
(6). 以词体命名:三字令, 百字令, 字字双等;
(7). 来源于古人诗句:蝶恋花, 满庭芳等;
(8). 从词句中得名:一剪梅, 江南春等;
(9). 从经史诸子文句中得名:于飞乐, 高山流水等;
(10). 沿用前代乐曲名:长相思, 风入松, 谪仙怨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词牌名和曲牌名?它们一样吗?

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37694.html?fr=qrl3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等,名色多至几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可据以填写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

其相同处:
①曲和词都是句式不等长短句。
②曲有曲牌,词有词牌,有些曲牌词牌相同或相近。
③曲和词都重视平仄,韵脚、定格等也都讲究。

不同处:
①曲有衬字,某些曲牌还可增减字句;词的字数有一定,这是曲与词最重要的区别。
②北曲无入声,入声已入派“三声”,以平、上、去、分平仄,有些曲牌不仅要分平仄,还要分“上、去”声;词以“平、上、去、入”分平仄个别词牌如《满江红》只能用入声押韵。
③曲的韵脚密,甚至句句押韵,平仄互押常见,且一韵到底;词的韵脚疏,仅少数词牌可转韵或平仄互押。
④曲牌可叠用,不同的曲牌还可连用,如“带过曲”“套曲”;词牌只能单用。
⑤从语言上看,曲十分口语化,通俗清新,甚至曲牌的名称都非常俗;词比较典雅庄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3:45 , Processed in 0.0712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