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7|回复: 5

朦胧诗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3 17: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79649.htm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这一概念,事实上自产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它来自评论家章明的一篇评论的题目《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这些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好的影响,过于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有时显得晦涩,整体意境显示某种荒诞而诡异的色彩,有时还呈现某种灰暗低沉的情绪。其实这一概括并不足以涵盖后来所说的朦胧诗的全部,而且文章里面涉及的诗人也没有一个是后来被公认为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但有趣的是,“朦胧诗”这一简单化的命名后来却成为约定俗成的名词。不过,在另外一些支持朦胧诗的评论家那儿,朦胧诗代表一种新的“崛起”,当时有三篇非常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即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先生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当时还是吉林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这三位评论家正好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一些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说为朦胧诗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如今读来虽然已无当初震撼,但还是不错。有些甚至可以说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朦胧诗自《今天》杂志始,当时被誉为代表性诗人的是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五人”的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如今这五人各自东西,北岛仍然是重量级的,却主要改写随笔;顾城惨死异国他乡;杨炼还在到处漂泊,诗作却已很难引起兴奋;江河隐姓埋名,离群寡居,与外界很少来往;只有舒婷一人功成名就,在诗坛的影响力却与日俱下。其他当时活跃的朦胧诗人,如今更是不见踪影……诗人黄灿然说十年就能看出一个诗人是否有生命力,此言不假。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诗歌和诗人总是屈指可数的。另外一方面,却有一些当年算不上风云人物甚至还有些落寞的诗人,经过时间的淘洗,其重要性却日显突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17: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城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6456.htm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所在单位解散,成为待业者。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5月应邀出访欧美等国,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合著

1979年,北京一张区办小报(《蒲公英》第三期)刊登了一首诗“生命幻想曲”。几万份报纸一售而空,顾城高兴极了,因为这是诗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心交 给世界。这首诗确定了顾城应走的道路,同时奠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他决心“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 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象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顾城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

【作者小传】: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年代】:现当代

【作者】:顾城

【作品】:别(在春天,我把手帕轻挥)

【内容】:

在春天,

我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份飞……

【年代】:现当代

【作者】:顾城

【作品】:远和近

【内容】: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出自——顾城:《一代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0: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河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9079.htm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代表作]

《没有写完的诗》

一、 古老的故事

我被钉在监狱的墙上
黑色的时间聚拢,一群群乌鸦
从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历史的每个夜晚
把一个又一个英雄啄死在这堵墙上
英雄的痛苦变成石头
比山还要孤独
为了开凿和塑造
为了民族的性格
英雄被钉死
风剥蚀着,雨敲打着
模模糊糊的形象在墙上显露
残缺不全的胳膊手面孔
辫子抽打着,黑暗啄食着
祖先和兄弟的手沉重地劳动
把自己默默无声地垒进墙壁
我又一次来到这里
反抗被奴役的命运
用激烈的死亡震落墙上的泥土
让默默死去的人们起来叫喊

二、 受难

我的女儿就要被处决
枪口向我走来,一只黑色的太阳
在干裂的土地上向我走来
老树枯干的手指
脸上痉挛的皱纹
我和土地忍受共同的灾难
心摔在地上
女儿的血溅满泥土
孩子的泪水在我脸上流着
孩子的眼泪也是咸的
冬天,一条条小河在冰冻
河流停止了歌唱
姊妹、女儿和妻子
衣襟被撕破,头发飘落
浪花飞溅岩石
我的头发像一片大海
父亲、丈夫、儿子
手在头发的海洋上颠簸
骨节沉闷地响着
船舶、森林粗犷地生长

三、 简短的抒情诗

像在梦中
我成了女孩子
来到这世界
吱吱叫着的石子路
踩碎影子
我赤脚跑来
血滴融进
露水
一颗颗红玛瑙闪动起伏的胸脯
为了嫩绿的心
黎明时开放
我把青春纯洁的骚动献给了革命
手臂洁白的桥
寻找太阳
不再怕星星在水中颤抖
书脊的林子,夜的摸索
我变成一颗星星
不再颤抖

四、赴刑

欺骗的风蒙住窗子
屠杀在进行
我不能躲在屋子里
我的血不让我这样做
早晨的孩子们不让我这样做
我被投进监狱
手铐、脚镣深深嵌进我的肉里
鞭子在身上结网
声音被割断
我的心像一团火在嘴唇上无声燃烧
我走向刑场,轻蔑地看着
这历史的夜晚,这世界的角落
没有别的选择,我选择天空
天空不会腐烂
我只有被处决,否则黑夜无处躲藏
我是在黑夜中诞生,为了创造出光明
我只有被处决,否则谎言就会被粉碎
我反对光明不能容忍的一切,包括反对
沉默
周围挤满了被驱赶来的人群
黑压压地挤满被夺取光泽的人们
我也站在这群人中
看着自己被处决
看着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尽

五、没有写完的诗

我死了
子弹在身上留下弹坑像空空的眼窝
我死了
不是为留下一片哭声、一片感动
不是为了花朵在坟墓上孤独地开放
民族的感情已经足够丰富
草原每天落满露水
河流每天流向海洋
这久远的潮湿的感情
难道被感动的次数还少吗
……

我被钉死在墙上
衣襟缓缓飘动
像一面正在升起的旗帜


《星》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
弄脏的销售
揉皱的纸练习本的方格子墙上
我涂抹一片又一片

一颗又一颗星星
歪歪斜斜又大又亮

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合欢树叶合上的时候
情人的眼睛,和
孤岛上飘浮的声音

我来到海边
寻找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
一个人走向另一个地方
一大片银白的波浪向我展开
遥远地响着
许许多多细小的山峰微微闪动
小鸟似的点点繁星徐徐飞起
所有的鱼群都已离去
月亮又小又孤独
像一段被人遗忘的小小的回忆

我站着经历死亡
身边
几块岩石 几只木船
一动不动
几千年海和手的劳动
一阵阵狂风一阵阵汹涌
仅仅留下
岩石,硬壳似的
船。实在而空洞
一颗又一颗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还带着希望

我也被留在这里看星星
寻找那颗又大又亮的
把我带走
回到无边的地方
任性地燃烧
每个夜晚都站在那儿
笨拙而又明亮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
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照耀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0: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岛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830.htm


[ ①北岛,原名赵振开。曾用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生平简介

1949年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1978年前后,他和诗人芒克创办《今天》,成为朦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1989年4月,北岛离开祖国,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北岛曾著有多种诗集,作品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英文版简介请点击http://post.baidu.com/f?kz=85988471

☉关于其作品: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与顾城诗选》,中短篇小说集《波动》,译著诗集《现代北欧诗选》,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

代表诗作:《回答》、《一切》等。


☉北岛创作年表  

1949年 生于北京。  

1966年 因文革中断高中学业。  

1969-1980年 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工人,其中混凝土工五年,铁匠六年。  

1970年 开始写作。  

1974年 完成中篇小说《波动》初稿。  

1978年 完成第一部诗集《陌生的海滩》,自己油印出版,印数一百本。同年年底,和芒克、黄锐创办民间文学刊物《今天》,其早期诗作、短篇小说和《波动》首次发表在这里。  

1979年 《波动》定稿。  

1982年 完成诗集《峭壁上的窗户》。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波动》及英译本。  

1986年 完成组诗《白日梦》。广州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北岛诗选》。  

1987年 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集《归来的陌生人》。自1987年至198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教书。  

1988年 初次访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访问作家。  

1989年 四月到旧金山开会,应德国DAAD邀请在柏林住四个月,再到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年 获瑞典笔会图卓尔斯基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居住九个月。完成诗集《旧雪》。自1990至1991年,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书。  

1992年 在荷兰莱顿大学任驻校作家。完成诗集《走廊》。  

1993年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在天涯》,收入《旧雪》和《走廊》。应法国文化部邀请在巴黎翻译法国诗歌,同年八月搬到美国,在东密西根大学任杰出客座教授。  

1994年 在密西根大学国际中心任访问艺术家。参与创建国际作家议会并担任理事。  

1995年 搬到加州戴维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系任客座教授两年。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午夜歌手·北岛诗集  一九七二·一九九四年》。  

1996年 完成诗集《零度以上的风景》,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终身荣誉院士。  

1997年 参与筹备第一届香港国际诗歌节。  

1998年 完成诗集《开锁》及散文集《蓝房子》,由九歌出版社出版。获美国古根汉姆奖金。  

2000年 完成散文集《午夜之门》。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任访问艺术家。自同年秋天起在美国威斯康辛柏洛伊特学院英文系教创作课,并任驻校诗人至今。  

2001年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任客座教授。  

2002年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东亚系任客座教授。获摩洛哥诗歌之家阿格那国际诗歌奖。  

2003年 为柏洛伊特学院组办第二届国际诗歌节。  

2004年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语系任客座教授。  

2005年8月 出版《时间的玫瑰》

☞·相关作品链接:

☞ 北岛诗集:http://www.lingshidao.com/xinshi/beidao.htm
☞《失败之书》在线阅读:http://book.sina.com.cn/nzt/1097405108_shibaizhishu/index.shtml
☞《波    动》在线阅读:http://post.baidu.com/f?kz=42879775
☞关于北岛和诺贝尔的评论:http://post.baidu.com/f?kz=91577252 http://post.baidu.com/f?kz=82720464
☞其他评论:http://post.baidu.com/f?kz=91572012


╔——————————————————————————————————————╗

┋☆更多相关请访问百度贴吧-北岛吧:http://post.baidu.com/f?kw=%B1%B1%B5%BA

╚——————————————————————————————————————╝


②新西兰北部的大岛.
【位置】
西南以库克海峡与南岛相隔,北自北角,南至帕利瑟角,相距816公里.

【相关数据】
东西最大宽度320公里,面积11.48万平方公里。人口244.2万(1986),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5%。土著居民毛利人,大部分在北岛。

【简介】
首都惠灵顿,位于岛南端。岛形曲折,多半岛和海湾。沿岸有肥沃平原。中部山岭起伏,多火山,以鲁阿佩胡、埃格芒特和塔拉韦拉等火山最有名。岛上最大湖泊陶波湖,四周有厚层火山物质,形成海拔400-700米的高原。怀卡托河为最大河流。林木繁茂,多湖泊、温泉,风景优美。建有国家公园,为旅游业要地。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次为肉类、乳制品、木材等加工。工业产值占全国总值的四分之三,奥克兰为最大工业中心。其他重要城市还有哈密尔顿、北帕默斯顿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0: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舒婷

来源|:http://mcard.gd.chinamobile.com/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北戴河之滨

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 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 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北京深秋的晚上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
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桔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假如没有你
假如不是异乡
微雨、落叶、足响

假如不必解释
假如不用设防
路柱、横线、交通棒

假如不见面
假如见面能遗忘
寂静、阴影、悠长



我感觉到: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为往事
成为记忆
你闪耀不定的微笑
浮动在
一层层的泪水里

我感觉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岁月
才能在世界那头相聚
我想请求你
站一站。路灯下
我只默默背过脸去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致大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
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请你把刚写完的歌,交给我
我要一路播种火花
你已渐次埋葬了破碎的梦
受伤的心
和被损害的年华
但你为自由所充实的声音,决不会
因生命的消亡而喑哑
在你长逝的地方,泥土掩埋的
不是一副锁着镣铐的骨架
就像可怜的大地母亲,她含泪收容的
那无数屈辱和谋杀
从这里要长出一棵大树
一座高耸的路标
朝你渴望的方向
朝你追求的远方伸展枝丫
你为什么牺牲?你在哪里倒下
时代垂下手无力回答
历史掩起脸暂不回答
但未来,人民在清扫战场时
会从祖国的胸脯上
拣起你那断翼一样的旗帜
和带血的喇叭……

诗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
生命因你不朽的诗而伟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3 22: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多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36125.htm

多多,当代诗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白洋淀插队,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系朦胧诗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等,还有多种外语译本诗集。 多多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过讲座和朗读,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旅居荷兰近15年后,多多于2004年回到国内,被海南大学文学院正式聘为教授,并承担讲授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文学课程。现有花城出版社出版《多多诗选》行世。


多多
性别:男
职业:电影放映员
籍贯:意大利西西里岛
经历;小时候,爱看电影,为此惹了不少麻烦,和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员艾弗多成为朋友.
     青春期的时候,经历一次失败的恋爱,服了一年兵役,为理想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中年的时候,成了一个举国闻名的、事业有成的导演.后在艾弗多去世之际,返回故乡


作品

  居民

他们在天空深处喝啤酒时,我们才接吻
他们歌唱时,我们熄灯
我们入睡时,他们用镀银的脚指甲
走进我们的梦,我们等待梦醒时
他们早已组成了河流

在没有时间的睡眠里
他们刮脸,我们就听到提琴声
他们划桨,地球就停转
他们不划,他们不划

我们就没有醒来的可能

在没有睡眠的时间里
他们向我们招手,我们向孩子招手
孩子们向孩子们招手时
星星们从一所遥远的旅馆中醒来了

一切会痛苦的都醒来了

他们喝过的啤酒,早已流向大海
那些在海面上行走的孩子
全都受到他们的祝福:流动

流动,也只是河流的屈从

用偷偷流出的眼泪,我们组成了河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5 13:29 , Processed in 0.0670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