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13|回复: 13

12月3日播出《森林之歌》自然篇之《容颜 绿色版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22: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森林之歌》首页 | 政论篇|自然篇 | 放映厅 | 美景收藏 | 幕后花絮 | 档案馆 | 下载中心 | 《森林之歌》论坛 | 博客





放映厅


[回放]《森林之歌·绿满天涯》>>更多









风向标
12月3日播出《森林之歌》自然篇之《容颜 绿色版图》[播出日历/分集介绍] [壁纸/音乐下载] [官方博客]









  • [url=]幕后花絮[/url]
  • [url=]热门话题[/url]


雨中吃面



滑索渡河



我们与大熊猫在一起


更多





森林美景大比拼:伟岸



森林美景大比拼:冷艳



森林美景大比拼:生机









我想说两句!看看别人说啥去论坛逛逛









美景收藏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森林之歌》主题音乐 ............................. 试听 下载
《森林之歌》片头音乐 ............................. 试听 下载








档案馆 更多







人物谱


《森林之歌》主创








[url=][/url]
[url=]团队风采[/url]












知识堂

森林书架
影像记录

延伸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容颜 绿色版图
来源:CCTV.com  2007年09月20日 13:41  


  
  

[内容速览]  这是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森林之歌》摄制组用三年的时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我们进入人迹罕至的森林中,感受大自然的严酷和恩赐,聆听最原始的歌声。我们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记录它最初与最后的身影,记录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

专题:《森林之歌》官方网站

      这是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森林之歌》摄制组用三年的时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

    在我们熟悉的人类社会之外,在被逐渐遗忘的自然世界,生命在欢唱。我们进入人迹罕至的森林中,感受大自然的严酷和恩赐,聆听最原始的歌声。我们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记录它最初与最后的身影,记录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

    这棵小云杉身高十六公分,头顶的三组枝杈,表明它已有三岁。在它的身边,是南迦巴瓦峰下古老的云杉家族。西藏云杉长成后身高能达到七十米,胸径超过两米。这里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片森林。
    四千万年前,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下,青藏高原逐步隆起。
    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北的行程被山峰阻隔,在藏东南一带形成丰沛的降水,于是就有了中国蓄积量最大的林区。
    南迦巴瓦是藏东南的第一高峰,山下的云杉林里郁闭阴暗,树木之间只有几米的间距。这里是世界上最拥挤的针叶林。


    我们看到的小云杉将要讲述它与阳光的故事。高原紫外线的强度是平原的十多倍。如果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短短几个小时,小云杉就会被紫外线杀死。身边的长辈们茂密的树冠把阳光隔开,为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庇护。但现在,三岁的小云杉已经坚强了许多,它需要更多的阳光来帮助成长,被老云杉树冠层层截留的光线已经无法满足它的需求。小云杉身边有一棵侏儒树,已经有十几岁的树龄,因为没有足够的阳光照射,这棵云杉永远无法长高,不出二十年就会死亡。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季风沿着山脉向上攀升,浩荡而刚劲。缺乏营养的巨大枯枝从老云杉的身上断裂,更多阳光落到地面。小云杉不会放弃好运的眷顾,它将回应自然的恩赐,努力长大。

    小云杉和高原一起迎接着季节的变换,也参与世界上海拔最高森林里的生命轮回。
    大约要经过两百年的时间,小云杉才能长成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大树。
    植物的一生,是对阳光展开争夺的一生。和西藏云杉几百年的生长期不同,森林里有的植物是只争朝夕的健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开始向天空冲刺。武夷山脉的峡谷里,毛竹笋在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在春天阳光的催促下,四十天就能长到二十多米高,生长最快的时候,一昼夜能长高一米。这是一场关于速度的竞赛,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得最高,谁就有资格享受充分的阳光。

       竹子的高度和直径在竹笋出土后的很短时间内完成,然后它就不再长高长粗,只是变得更加强壮。毛竹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株。竹笋生长的力量来自地底的庞大根系,竹鞭连缀着整片竹林,在植物学家看来,一片竹林其实就是一棵植株。成年的毛竹承担着哺育后代的任务,它们把从阳光中获得的营养,通过地下的竹鞭输送给新生的竹笋。

    毛竹的故乡在中国,长江以南生长着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毛竹。这是一种慷慨的植物。竹林不会遮挡住所有的阳光,光和热量倾洒在地面,为竹林间的灌木留下生长机会,这里是生物学家眼中的昆虫王国,鸟类天堂,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中国种类最丰富的蝴蝶在竹林间翩翩起舞。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想了解植物之间激烈的生存竞争,请跟随我们,到阳光更充沛的南方去看看。海南岛尖峰岭下的热带雨林里拥挤不堪,每公顷土地上,每年有十五万棵幼苗生根发芽,但其中只有不到1%能够长大。围绕着每一棵树,每一粒种子,都有残酷的竞争规则在运行。       溪水中,青梅的种子随着水流开始了生命的旅程。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在十几天内萌芽,这些种子将会死去。河岸不远处,一棵倒木横在那里,这是上一年台风的作品。倒木的外表首先被速生速朽的菌类占领,不久,又被覆盖上苔藓。

    雨林地表上的营养物质足够多,但对于种子和小树苗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棵倒下的大树,为它们开辟出了一小片弥足珍贵的天窗,让阳光倾泻到地面。
    倒木旁,已经有一棵青梅树苗站住了脚跟。
    让我们来看看雨林中不同高度的植被分布。在潮湿的地面,菌类植物在雨季迅速生长。
    菌类植物的上面,棕榈科植物的叶子密密麻麻,肆意蔓延。
    而在树冠之下,藤本植物攀援缠绕其中,附生植物种类繁多。各种植物的叶子经过准确编排,层层拦截,到达地面的阳光已经很少。
    如果有足够的运气,几十年后,我们看到的这棵青梅树苗将长成大树,占据这片林窗的上空。
    在中国的版图上,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仅存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和藏东南。尖峰岭下的丛林养育了中国15%的植物种类,这里被称为“热带北缘物种基因库”。
    植物的生存竞争悄无声息,而昆虫之间的争斗则喧嚣得多。黄猄蚁的巢穴在海南木莲树的树枝上。这里也是它们捕杀食物的狩猎场。木莲为黄猄蚁提供了栖身之所,作为回报,它们让木莲免受食叶昆虫的攻击。

    即便是凶悍的胡蜂,如果入侵了黄猄蚁的领地,也会遭到抵抗。
    黄猄蚁显得不堪一击,胡蜂也不胜其扰。黄猄蚁的援兵不断赶来。
    这是一场力量与数量的对决。依靠团体作战,微小的蚂蚁战胜了庞大的敌人。
    只有在这样的微观世界中,才能感受到浩大丛林里的优胜劣汰和生生不息。
    现在,我们要讲述的是森林与水的故事。尖峰岭下的森林是中国降雨量最大的区域。持续的高温,丰沛的雨水,造就了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太多的雨水也会带来麻烦。森林里绝大多数的植被,经过漫长的进化,叶子大多细小狭长,这样可以尽快排去上面的雨水,避免腐烂。便于滴雨的叶尖也是这种森林得名“热带雨林”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雨量最充沛的区域,冬天,红松林中的积雪厚达一米。然而,它们并不能被树木直接吸收,雪中的森林其实十分干旱。

       阔叶的树木早已凋零,只有红松依然保持绿色。像所有干旱环境中的植物一样,红松发挥出了神奇的保存体内水份的功能。红松针叶的上表面,是不透水的坚硬革质层,它的呼吸孔深藏在背面的凹槽里,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内水份的蒸腾。
      独特的生存智慧使得红松在高寒地带发育良好,成为这里的顶级植物群落。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对水有着奇妙的适应性,这其中的代表是红树林。

    从东海舟山群岛,到南海北部湾,陆地和海洋交接的潮间带,都有这种植物在生长。它们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栖身之地就在海平面上。这片海陆之间的森林能够抵御台风、保护农田,也是许多海洋动物的育儿室。为了能够在海岸滩涂上生存,红树进化出了特别的本领。

    海桑是红树的一种。这种像竹笋一样伸出地面的,是海桑的呼吸根,它们在地面上延展的面积,要比海桑的树冠大出十多倍。

    泥沼里缺乏空气,根系就向空中生长,进行呼吸,这是红树的进化智慧。呼吸的同时,这些根系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抓住松软的淤泥,使红树和它脚下的土地能够对抗海浪和台风的冲击。

    海水每天涨涨落落,涨潮之后,低矮的红树林被海水淹没,成了漂浮在海上的绿洲。

    一般的陆地植物如果浸泡在盐水中,哪怕盐度只有海水的十分之一,也会被渴死。红树林生长的这片海岸,对陆生植物来说,实在不适合生长。

    然而,红树根系里的体液浓度比外面的海水还要高,产生的负高压可以从咸水中滤出淡水,并拒绝盐分进入体内。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与进化,每棵红树都成为一座构思巧妙的海水淡化工厂。

    潮水退去后,泥滩里的另一种居民活跃起来。

    雄性招潮蟹忙着梳洗打扮,然后高高地挥舞大鳌,展示着自己的力量。

    雌蟹是物质主义新娘,对洞房很是挑剔。它要先后视察一百多个洞穴,才会根据住房情况确定新郎的人选。
    这只雄蟹的新房看来没有达到婚姻的标准。

    红树植物的落叶和落花是招潮蟹的食物,尽管这片土地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充满腐烂有毒的气体,但招潮蟹已经非常适应红树林营造的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对出生地的留恋被书写在基因里。黑鹳每年春天都要飞越千山万水,从长江以南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边,生儿育女。在黑鹳承袭的祖先记忆深处,这里曾经是一片水丰草肥的湿地,即使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基因的密码也不会改变。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由雪山融水汇聚而成的塔里木河,是这片荒凉区域的生命之源。

      新疆这片离海洋最远的大地上,也有形态多姿的森林。雪山深处,有天山云杉,在哈纳斯湖边,也有天然纯桦树阔叶林。

    但是,在干旱的沙漠里,胡杨是唯一的大树。在沙漠中长成大树,形成森林,胡杨需要有其他树木不具备的独到本领。让我们浓缩胡杨一年的历程,来感受大漠里树木的坚韧。

    春天,风沙弥漫的时候,胡杨树梢发芽的声音,唤醒了地底的小生命。尺蠖等待十个月,就为了春天的盛宴。这是胡杨的劫难,几天之间,树叶就被尺蠖的幼虫扫荡一光。

    但这其间又有些微妙的平衡。天气越是干旱,尺蠖的数量就越多,胡杨叶子也损失得更严重,但在沙漠里,减少叶子却又能使胡杨降低对水的需求,帮助它度过春季的干旱。

    夏天是塔克拉玛干最难捱的时光,沙漠里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一百倍,中午的地表温度能达到摄氏八十度。胡杨生长的这片地方,被称为世界干极。

    在炎热的季节里,胡杨重新长出树叶。

    为了降低消耗,胡杨在同一棵树上长出不同形状的叶子。它顶端的树叶长得像杨树,宽大肥厚,便于吸收阳光,制造能量。树冠下面的叶子却像柳树,呈细条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塔里木河曾经绵延2400公里,滋养着两岸的绿洲,这条河没有固定的河床,水走过的地方,就会留下一片胡杨林,地球上超过60%的胡杨,生活在塔里木河两岸。

    无论是幼苗,还是百年老树,它们都在每年短短三个月的洪水季节,吸足一次水,来维持整整一年的生计。

    这也是黑鹳最好的时光,新生的小鸟已经长大。很快,它们将跟随父母飞到南方的温暖水域过冬,明年,它们会再次回到沙漠深处。

    一年里最绚烂的时刻来到了。秋天,胡杨树叶全部变得金黄。

    树木如果会做梦,胡杨梦见最多的,一定是水。


     我们看到了竹笋如何破土而出,也看到了青梅种子的随波逐流。对于每一个新生命来说,旅途充满偶然。许多生物都只能依靠数量的优势,来保证生命的传承。

    让我们再来看看红树苗的生存智慧。

    红树的果实成熟后,会继续留在母树的怀抱,吸收营养,发芽生长,直到长出一个小小的幼苗。这就是独特的胎生苗。

    胎生苗的根端比叶端要重,在脱离母体的时候,它们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笔直地插入滩涂,这是天生的自我种植能力。

    但这项技术并不是所有幼苗都能掌握好,成功者将留在家中成长,失败者还有另一次机会。

    没有扎根的幼苗被潮水带走。小树苗的表皮富含苦涩的丹宁酸,使海洋动物对它们失去食欲。同时丹宁酸也是很好的防腐剂,即使在海上漂流一两个月,树苗都不会腐烂。

    漂流的胎生苗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停止一切光合作用,等待着与滩涂淤泥的接触。一旦到达海滩,就可以落地生根。

    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世界上最细最小的沙子。而在沙漠中随风传播的胡杨种子,重量只有万分之一克。

    每年秋天,塔里木河洪水来临的时候,胡杨就派出上亿颗轻盈的种子,到广袤的沙漠中寻找那条有水的河流。

    这些种子只有一周的时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抓住了这亿万分之一的机会,就有可能长成沙漠中最高大的树。

    另一种植物的生存之谜更是一个传奇。这棵被当地人叫做杉霸公的银杉树,年龄超过三百岁,遗世独居在越城岭海拔1400米的峭壁上。化石证据表明,银杉在四百万年前曾经遍布欧亚大陆。而在杉霸公被发现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这种树在二百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已经灭绝。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天,银杉展开新生的针叶。叶子背面的两条白色气孔带是它的呼吸器官,也是和其他杉树截然不同的特征。

    气温上升之后,雄花在风的帮助下,把成熟的花粉撒向空中。此刻,同一棵树上的雌花,便会在花雨中完成交配。

    一粒银杉的生殖细胞从形成,到种子成熟需要31个月,中间包括两次越冬和两次休眠,这种奇特的生殖周期被认为可能是冰河时期以前的遗传。



    现在,全世界只在云贵高原东缘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4000多棵银杉树。但绝大多数树木都已进入老年,极少发现青壮年的植株,它的繁殖之谜吸引了越来越多生物学家的目光。

    我们知道,银杉能存活到今天,与云贵高原的高山深谷关系密切。这里是青藏高原往东过渡的第二级台阶,一系列的盆地、峡谷和典型的喀斯特山地,让一些古老的植物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大自然的一息血脉,在这里得以保全。和银杉一样,铁杉、福建柏、鸡毛松、鹅掌楸等活化石级的植物也在这里延续香火。

    动物也是云贵峡谷复杂地形的受益者。

    白鹇又叫银鸡,它们的祖先还能够飞翔,可这里丰富的食物让它们的翅膀退化,如今只能在地面等着食物从天而降。
    森林里还住着一种古老的哺乳类动物,鼯鼠。这种松鼠的近亲是哺乳动物中,极少数能够滑翔的特例。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的植物版图上,除开只占一小部分的热带雨林,其它都是季节性森林。遵循四季的变化,森林更换着各自的容颜。这也意味着森林里的居民必须根据时令,调整各自的食谱。

    要体验季节性森林,最合适的地方是秦岭。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绵延八百多公里的山脉阻挡了北方来的寒流,同时汉江河谷又使东南季风得以长驱而入。秦岭也是黄河和长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南北两坡,分别呈现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不同景观。丰富的气候类型和多样的植被,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独特的山地野生动物乐园。



     朱鹮在溪水和池塘边找到小鱼和泥鳅。春季的山脚下,能听到它们恋爱的歌声。

    1981年,鸟类学家在秦岭发现朱鹮种群,当时仅七只。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它们的数量已发展到了一千余只。

    隐居在南坡的大熊猫也在春天进入发情期。母熊猫将动情激素涂蹭在树干上,向雄性发出邀请。



    大熊猫天生喜欢独居,像这样几只大熊猫同时出现在镜头中的情景极为罕见。

    母熊猫高高在上,等候树下的追求者们争出胜负。

    为争夺配偶受伤,已经成了目前野生大熊猫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

    秦岭是人类最容易在野外见到大熊猫的地方。

    秦岭中没有熊猫的天敌,真正威胁它生命的,是自己的胃口。熊猫的食物以箭竹为主,但和其他熊类表亲一样,它们生就一副肉食动物的肠胃,竹子的营养很难被吸收。熊猫不得不每天花费十四个小时进食,娱乐的时间对它们来说太少了。

    夏季,高山灌丛和草甸恢复生机,羚牛登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夏季乐园。这种重达半吨的动物是登山高手,能在陡峭的山地健步如飞。

    正是这里的高山密林阻挡了人类活动的入侵,才保留了中国中部,包括秦岭、大巴山和神农架一带最后的原始森林。
    秋季是季节性森林的富足时光,森林里色彩缤纷。



    山林中的精灵秦岭金丝猴出场了。公猴是猴群中的领袖,最强壮的那只可以占据山谷中最高大的红桦树,俯视领地。今年新生的小猴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难,只知道嬉戏玩耍。它们还能依靠母亲的哺乳,不用自己去觅食。

    山林里新鲜的树叶是秦岭金丝猴的主要食物,秋天,它们的食谱中又多了成熟的果子。猴群可以敞开肚皮,尽情享受森林的馈赠。

    秋天也是母猴最容易受孕的季节,争风吃醋的暴力事件就经常发生在这个时候。

    游荡在猴群之外的单身公猴,开始引发篡权的战争。

    这次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功,单身公猴还要孤独的度过冬天,等待明年的机会。

    与此同时,长白山的森林里,动物们正在等待最后的美食。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23: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白山有东亚大陆唯一完整的高山苔原带,再加上低海拔的岳桦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这里浓缩了从中温带到北极寒带几千公里的植物景观。长白山最具特色的森林是红松针阔叶混交林,这里的树种丰富,野生动物种类也最多样。林中的主角当然是红松。这棵红松王是400年前火山爆发中唯一的幸存者,其余树木,都是重生于火山灰烬。

    红松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东北林区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出产地。

    红松的叶子和其他针叶树一样,几乎很少动物能食用,但它有松果。长了两年的果实现在已经完全成熟。它们脱离母体,降落到地面。

    红松籽释放出强烈的香味,把森林里的居民吸引过来。

    如何打开松果,动物们各有高招。

    灰松鼠尖利的门齿,就像是为剥开松果专门设计的。

    对于花栗鼠来说,红松的果实显得太大了,它必须仔细研究,找出松果的薄弱之处。

    腊嘴雀的喙非常有力,能轻松地将松籽的坚硬外壳啄开。

    平时以昆虫为食的山雀,也更换了食谱。

    冬季到来之前,这是森林里最后一顿美餐。

    吃饱喝足,花栗鼠在青苔上蹭去粘在嘴上的松油。

    五子雀忙着把松籽塞进树缝,这是它过冬的粮仓。

    灰松鼠小心地把粮食藏到地下。冬季来临前,一只松鼠要建立五、六十个这样的小粮仓,每个仓库里有三、四十颗松籽。红松的种子也因此进入土壤,获得发芽的机会。

    红松用美味的种子作为报酬,雇用动物们担任播种的农夫。红松和森林里的动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互惠关系,造就了红松林完整多样的生态体系。

    从冰原,到大漠,从海洋,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

出品人   赵化勇    廖晓军    杨继平
总监制   张长明   袁正明 
总策划   高 峰    褚利明  曹清尧


总导演   陈晓卿    马伟平
导演    李太山   
摄影    蒋季平  牛向方  
文字统筹  张立宪

创作指导    Michel Stedman   Peter Hayden
摄影指导  Neil Retting   Robert Poole  


声音总导演 杜晓辉
作曲    程 池  郭思达
音乐编辑  柯芊芊  涂 灏  
解说    杨大林
动画制作  水晶石数码
音效制作  和声创景
校色    央视数码
剪辑    冠华世纪
合成        王  萱
责任编辑    李  洁

制片主任  林 森
制片    王宏宇  祖庆林  全克华    于彦奇
            郑  杨
剧务    祖 萌  白 林  沈可伟


技术保障  栗晓斌  国 雯
技术总监  李宏虹  陈 默
制片人      马伟平  陈晓卿
总制片人  魏 斌  杨  波  栗  栭
监制    张  宁  金志成

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
中央电视台
联合摄制

责编:郭翠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13:45 , Processed in 0.0726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