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纪念恢复高考30年
作者: 衣俊卿 来源: 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 2007-06-19 07:51:32
东北网6月19日电 昨天,黑龙江省在哈尔滨举行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衣俊卿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30年的高教事业 一座永远的丰碑——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的讲话。其全文如下。
教育是最神圣的阳光事业,是导引人类告别洪荒、走出蒙昧的理性之光。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启蒙,人类还会在物我不分的漫漫长夜中沉默不语。大学是人类社会的火车头,它承载着引领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任,它用智慧的火种耀亮人类不断前行的风雨历程。而教师则是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高擎着的理性火炬,是教育永远的脊梁和风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大学的日子,无法想象没有教师的日子,就如同无法想象没有阳光和雨露的日子。然而,我们的确经历过那种关闭大学、放逐教师的梦魇般的岁月。正因为如此,处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的“一九七七”,便无可争辩地凝结成了伟大的永恒!
3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堪称我们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拐点”,它不仅是结束十年动乱、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走上正轨的先声,可以说恢复高考制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源自于教育的启蒙和科学的催生。因此,站在今天的历史起点上,无论如何评价30年前恢复高考制度的伟大意义,无论如何赞颂30年间高等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都不为过。
一、从少数精英的“象牙塔”到大众化的教育平台
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契机,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从此,中国高等教育逐步以开放的姿态,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经过几代高教工作者的辛勤努力,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从少数精英的“象牙塔”变成大众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平台。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历史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全方位的。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实力的增强可以用很多数字来说明。高考30年,录取人数从1977年的27万到2006年的567万。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大国,构筑了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的大众化的培养平台。就黑龙江省而言,1977年,仅有20所普通高校,2006年达到65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授权学校12所,硕士学位授权学校1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9.2万人,增长了22.8倍;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首批招收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万人,增长了122倍。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稳步提高。30年来,高等教育不仅实现了规模的扩张、教育资源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对高等教育改革了解不够全面,一些人对近十年来的招生规模扩大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出现了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甚至得出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的结论。如何正确评价目前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承认,在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教育质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在高等学校迅速扩大规模时,教学资源和条件在某些时候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指出,在学校规模扩大和教学质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些人习惯用传统大学作为参照系来论证今天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然而,我们不应忽略一个事实: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高等教育不仅规模狭小,而且质量底下,并没有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高质量”。概括起来,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至少存在以下弊端:许多学校学科门类单一,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学生的专业定位过于僵硬;教学管理体制僵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小;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僵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欠缺;人才培养规格过于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改革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如果客观地、公正地、全面地评价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承认,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相比,它有了很大的进步,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来看,五分之一的入学率同百分之一的入学率相比,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质量,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着全社会普遍的创新,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没有规模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没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从教育资源来看,现今的大学有了很大的飞跃,今天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现代信息手段和先进技术手段、丰富的教育资源、前沿的知识、创新的观念、活跃的思想等,都是传统大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不可否认,高等教育还有许多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但是,我们可以有信心地断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其一,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导。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实现了历史性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等观念,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观念、服务社会等观念深入人心并支撑和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特别重要的是,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流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不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质量观来“剪裁”和“扼杀”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先天差异,而是以多元质量观为统领,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个性的培养是创新的源泉,是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
其二,先进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现代高等教育既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在今天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格局中,70%~80%专业都属于技术、工程类专业或者是离不开现代实验条件的专业,缺乏先进的教学和实验条件,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世纪之交,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条件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以“扩招”前后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为例:普通高校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分别由1999年的1534万平方米、646万平方米、9.9亿元、1626万册,提高到2006年的5087万平方米、1998万平方米、52亿元、4270万册,分别是1999年的3.3倍、3倍、5.2倍、2.6倍。
其三,高水平的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30年来,特别是世纪之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学校纷纷把高水平、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当作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科建设、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现今高等学校的师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还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5人,另与海外共享院士10人。通过实施″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长江学者26人,龙江学者52人,引进优秀海外学人230余人。全省高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6人。2006年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3.68万人,是1977年的4.6倍,尤其是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1.6%,副教授以上的专任教师比例达43.5%。通过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聚集了一批学术精英和教学能手,带出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一批强势学科和专业,造就了一批面向未来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在他们的辐射带动下,高等学校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二、从远离社会的上层建筑到支撑现代社会的内在动力机制
30年来,高等教育不仅自身在规模、条件、实力、质量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它的社会功能越来越丰富,从人才培养到科技进步,从文化创新到社会服务,其作用和影响力日渐增强,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日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已经不再是远离社会的封闭的象牙塔和上层建筑,而是现代社会得以健康运行、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因此,我们在盘点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各项具体成就时,一定要全方位、多视角地认识和挖掘现代高等教育的丰富的社会功能。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等教育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从“受教育权是现代国民的基本权利”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的地位。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使人民的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受教育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不断增加。应当说,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巨大的进步。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理性经济和主体经济,它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高科技含量和高知识含量,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和创造性的主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少数社会精英,而是对全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要求。因此,无论从每一个体自身现代化的需求,还是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出发,都没有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只有尽最大努力为更多的青年创造就学机会的责任和义务。
30年来,高等教育共招收了3600余万名有志青年,仅黑龙江省,30年累计向社会输送了98万余名普通本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为全国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今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科技领域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是向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开放,并且已经通过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选派实用人才。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民素质的提高,为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身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科技创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大学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的园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在基础研究方面,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从近年高校承担和完成国家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看,高校获得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约占全国的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约占全国的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约占全国的61%、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约占全国的59%。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高校研究人员占全部研究队伍的90%,占有80%的研究成果,社科基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2004年度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份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8%、58%、59%,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在已公布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高校所占的份额分别是:52%、61%、3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均为高校完成。此外,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
在黑龙江省,高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部委属重点实验室32个,省重点实验室2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高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国际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4个。这些已经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科研基地和平台。
3.高等教育社会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文化精神的根基在大学,大学是社会主导文化精神的发祥地。大学的文化功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大学教育从根本上是一种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它自觉地把本土的、民族的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品质、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等融入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在获得专门知识的同时内在地建立起关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等基本关系的人文素养。大学的这种文化启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优秀文化得以千秋传承、源远流
长的重要途径。就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讲,这种文化传承对于文化精神的锻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符号。例如,如果把哈尔滨的20多所高校抽掉,它马上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荒原。再比如,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如果拥有一批有影响的高等学校,它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将会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现代社会,大学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载体,而且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成为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在美国有一种说法:“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在中国,同样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们无论如何无法想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壮丽和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的生成。
4.高等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高等教育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近30年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高校发展,是缓解社会矛盾的稳压器,它为社会的稳定、建构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有效地缓解了百姓、大众对文化的渴求和教育的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需求的较好满足,教育的需求已经上升为中国民众的主要需求之一。1996年的并轨和1999年的扩招,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民众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需求。3600万名大学生的入学,满足了3600万个家庭和数亿民众的教育和精神文化需求,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并给更多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其次,高等教育在社会体制转轨时期起到了稳压器和解压阀的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体制转轨造成下岗职工增加,农村人口增长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扩大,这些下岗职工的子女如果再没有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他们因下岗而诱发的失望和绝望就会无限叠加和放大,转变为社会的巨大的不稳定因素。近10年来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扩大了这些人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也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希望和良好的社会期待。一名大学生就可以稳定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人群。另一方面,这些受过教育的子女就业、发展起来之后,都正在以各种形式反哺家庭和家乡,从而改变家庭的命运和家乡的面貌。
再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作出了贡献。现在公众普遍对高校教育存在一种误解,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不断扩招,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熏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带来了产业结构与社会分工的变革,最明显的就是对体力劳动力需求降低,同时对技能型和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激增,因此,没有现代知识背景的人更难获得就业机会。此外,社会人口总体数量是一定的,不扩招将有很多学生上不了大学,提前三四年进入就业市场。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积极地延缓了就业压力,所谓积极延缓,就是将数以百万计的待就业青年从社会拉到大学校园之中,在直接延缓4年就业的同时,通过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素质,也提高了他们的择业能力甚至创业能力,使他们从就业压力制造者转变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负责任地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仅没有造成就业压力增大,而且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总而言之,恢复高考制度不仅使一代人走出了知识的荒漠、文化的荒原和精神的迷惘,更恢复了一个国家对科学和人文的尊敬,为一个民族带来了希望和曙光。教育是最神圣的阳光事业,她将照亮人类的明天。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明天的社会发展,谁拥有了发达的高等教育,谁就将拥有美好的明天。在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知识不仅改变命运,更能成就梦想,教育不仅成就未来,更能创造希望。经过30年的艰辛创业,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是,展望未来,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希望高等教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怀着对命运的责任、对事业的执著、对生命的感激、对未来的希翼,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进一步满足大众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权利。希望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更加关注与呵护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守望者。让大学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圣地,成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让人类因为有了大学而永远有希望,让未来因为有了大学而更加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