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 20: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德怀:各华语地区语言现象的异同值得研究
与上文有关的石定栩、王冬梅、刁晏斌、郭熙、汪惠迪诸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归根结柢便是内地、台湾、香港以及各华语地区的汉语/华语近百年来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最终又怎样达到各地区当代华语的现况。至于外语/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在百馀年前已经开始发生。王力先生在他1942年完成的《中国现代语法》下册第六章“欧化的语法”一开始便说:
最近二三十年来, 中国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太深了, 于是语法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种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新语法, 我们叫它做欧化的语法。咱们对于欧化的语法, 应该有两种认识:第一、 它往往只在文章上出现, 还不大看见它在口语里出现, 所以多数的欧化的语法只是文法上的欧化, 不是语法上的欧化; 第二、 只有知识社会的人用惯了它, 一般民众并且没有用惯。
1942年前的“二三十年”, 便是1912-1922年, 也正是民国初创到新文学及国语发轫时期。因此, 正如刁晏斌先生所说, 石、王二位文章里所讨论的现象, 其中许多在“国语”初期已经出现了。我这篇小文要讨论的, 是对现在常常出现的“变体”这个词提出一些想法。
1. 就大陆而言, 正式的、最权威的语法标准, 是否仍是1958年现代汉语普通话定义里的“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其後半个世纪以来, 虽有学校教科书的“暂拟语法”及多位名家著作, 语法标准是否仍处于争鸣状态还是已经定于一尊?如果已有标准语法, 应以哪本出版物为准?
2. 台湾方面, 1894年甲午战争之後进入日治和日语教育时期。1945年後国府第一件事便是在台湾引入国语教育, 以填补语文教育的真空状态。因此台湾语文的语法, 基本上应该还是国语语法。六十年以来, 台湾也出版了不少语法专著。至于是否已有一套为大众接受的“标准语法”, 恐怕还无定论。
至于台湾当代“国语”的语法, 受外语及方言的影响到何种程度, 希望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学者能有提示。
3. 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早期统称“南洋”。“南洋”时期, 华人子弟多进华校, 华校师资多来自中国, 那时来自中国的年青教师为南洋华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学生说华语, 写白话文, 回国升学语文方面问题不大。到了1950-1970年代, 语文师资多来自台湾。1980年代之後, 大陆的影响力增大。现在新马等地华语“规范”之争, 主要是“国语派”和“普通话派”之争。但是具体情况,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多有不同。
4. 香港的情况与上面所说的又有不同。香港在英治时期, 前清的影响消退得较为缓慢。(长期保留“大清律例”中容许的某些习俗, 例如纳妾习俗到1980年代才被视为非法。) 语文中的文言成分保留较多, 新文学的影响稍为滞後,“国语”口语几乎没有引进。二战前後学校虽用内地中华商务的“国语”课本, 但是是用粤语读“国语”。香港大学 (二战前香港唯一的大学) 中文系要到1937年许地山教授来到才开始有些新气象。现代汉语课程在大学里不够重视。
至于中小学, 政府资助学校只请有本地文凭的教师。反而私校能聘请大陆或台湾来的教师, 因此早期某些私校学生往往能讲国语及写较流利的白话文。1950-1980年代期间, 学校语文教材不出现大陆的范文。现在一般中学毕业生听普通话演讲仍有困难。幸而, 六十年来, 陆续有来自大陆、台湾和本地有卓见的学者作家记者, 他们在充斥本地方言的报章杂志及出版物之中及之外为较规范的白话文开拓了不少空间。
至于英语, 外地人一般认为香港人会英语, 其实这是误解。早期, 英语是香港“高等华人”的“专利”, 现在, 会一些英语单词的香港人不少, 但真正能用上英语的却不能说多。此外, 如果说香港中文语法受英语影响, 也正如王力、刁晏斌诸位先生所说, 是早已有之。
最后再谈谈“变体”这个词。现在大陆学者似有滥用“变体”这类词的现象。如从1919年的五四算起, 台湾香港的书面语(不谈俚俗文体)可算是“旧变体”, 反而大陆书面语应是“新变体”, 新旧都是相对而言, 不意味任何褒贬。月季玫瑰的新变种往往是越变越美丽。但是请不要把堂兄表哥改称为堂弟表弟, 甚至改称为侄子外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