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5|回复: 0

2007,谈主义的一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1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严搏非 来源:学术中国 2007-12-26

  今晚是平安夜,2007这就快到年尾了。人们在这一年中曾经怀有过很多的希望和焦虑,现在将原封不动地伴随着更多的希望和焦虑延到下一年。最近几年,大规模的社会分化已经成形,所有的问题也已充分呈现,无须再争,但应对的思想和方案却始终阙如,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在这一年的言论中,胆识兼具的不多,能够触发变化的更是不见,但很多朋友在有一点上却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就是:又到了谈主义的时候了。

  出版上对这一话题的应对,却是寥寥无几,很少有可以成为直接的思想资源的,国内的思考更是完全出不来,尽管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西方古典学、西方左翼理论的介绍还是不少,但在对当下问题的读解上,总体似不如去年。于是,能说的书竟没有几本。

  今年四月,浙江人民出版了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也许是今年挑破沉闷的第一本书。波兰尼这本出版于六十年前的书,于今天仍有很大的相关性。虽然这本书的最精彩处在于经济自由主义发展背后的观念史,但波兰尼所提的“双重运动”,仍具有对今天的解释力。波兰尼所说的“双重运动”,是指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会同时存在一个反向的保护性社会运动,这些保护性反向运动与市场运动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构成了一系列对市场主义进行限制(有些是彻底改造)的政治安排,它包括法西斯主义、列宁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但二十世纪的历史显然选择了最后一项,即选择了意味着市场主义与政府规制结合、经济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结合的罗斯福主义。这本左派经典用30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说明了一个道理,市场主义虽然是一种有着基本逻辑和价值缺陷的经济体系,但民主政治却是限制和改造它的唯一出路。私有化和多党制仍是基本的选项。这是一套可以直接用来反思中国当下道路选择的论述。

  五月和六月,中央编译出版社连续挑破沉闷,接连出了几本与“主义”相关的书:科尔奈的《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论》和《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六十年》。这三本书正好构成近两年争论的三个主要问题:一,要不要进行政治改革?二,政治改革后会怎么样?三,什么才是自洽的市场经济?先说第一本。科尔奈的这本厚达600页的大书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这部书是科氏一生追求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总结,他在这本书中超越了他早年著《短缺经济学》时的单一经济分析立场(我相信这主要是话语环境改变的原因),而对社会主义体制给出了一个包括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的整体性的批判,而从这整个的批判中,科尔奈推导出一个对中国当下相当残酷的结论:社会主义的改革不可能在社会主义体制内成功。这意味着我们目前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二元分裂,在科尔奈的逻辑框架内不可能走向重叠,要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就必须超越现有的政治体制。第二本《奔向自由》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组织的一部文集,作者大多是当年参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高官或智囊,1985到1990苏联巨变时期的政治实践者。他们在二十年后重提往事,评估那段惊涛骇浪的历史。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虽然多少能看到一些“下台干部”的失意、看到对今天俄罗斯的不满,但他们都一致地同意,正是戈尔巴乔夫坚定、普遍的人道立场,使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发生根本转向,使今天的俄罗斯人民和前苏联国家的人民有机会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公正和人道的社会。最后一本《概念与交锋》的作者来自于西方,与前两书的作者在冷战时正处在敌对阵营,这是位大量从事政治实践的经济学家。也许由于作者本身的实践性,使这本书有个很好的特点,它能将复杂的理论常识化。这本书讲了二战后六十年间主要的世界历史:两个阵营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交锋,但实际上,正象书的副标题,这些交锋均可被抽象为“市场观念”通过各种政治方案和自我调适,逐渐为大部分世界所接受的“六十年”。

  除了上面说的几本,在争论主义的这一年中,有一本书必须被提及,这本书以特殊的方式介入今年的争论,那就是在各级干部和不少知识大众中流传了半年多的《货币战争》。这本建立在对一部美国虚构电视片的抄袭之上的“编著”,被某些力量挑选出来成为赤裸裸的专制辩护。按《货币战争》的描述,300年的资本主义历史其实是一个金融家族精心组织的阴谋,于是,几百年的现代性被取消了,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史也被取消了,它试图告诉正在接受市场观念的中国人民:你们面对的只是西方的一场持续了几百年的阴谋。这本书在十七大前两个月大规模传播,形成了一次大面积的意识形态污染。

  2007年,国内作者的作品按本文的视角,文章要比书好,当然更好的是会议,是那些还没能发表的部分。就文章而言,年初,有《炎黄春秋》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民主社会主义”,年尾,赵鼎新先生有一篇《民主的生命力、局限与中国的出路》发表。这篇文章在理论及实践分析上的清晰难得一见,显示出“批判的武器”的强大力量,此外,文章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可实践性,甚至可作为一个直接的政治选项或政治方案,可惜此文刊在香港的《领导者》杂志上,国内读者不易读到。而另一些高质量历史反思类作品的出现,虽不在直接讨论当下的道路选择,却也为今天的争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这类作品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突破性的高点,最有代表性的,则有杨奎松的《开卷有疑》和沈志华的《中苏关系史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20:42 , Processed in 0.0763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