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13|回复: 7

清明节当代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9 10: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节当代文化内涵:传递责任亲近自然
来源:人民网 2008-03-28           

     清明节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下周五,我们将迎来首次列入法定假日的清明节。曾经被古代文人墨客、志士先贤赋予无限内涵的清明节,在当代社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现代人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延续传承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

  清明传递责任文化

  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说,清明节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农耕文化的悠久文化中产生的清明节,对于祖先的尊崇和同归桑梓的认同感。这一思想发展到今天就是要强化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尊敬,从中汲取动力和知识,站在前人的背上,向更高峰攀登。同时珍惜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惜春正命,珍惜青春年华,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变幻多姿多彩,体现出最大价值。这两者共同构成一种责任文化——对祖先、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人来到世上不可能总是索取,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享受权利就要恪守义务。对别人尽义务就是帮助别人,一个人帮人,互助友爱的社会才是最美好的。

  清明倡导孝道伦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黄涛是将清明节列入公众假期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清明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仍然承担着很多社会功能。例如,它能够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通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人们对先人的孝敬和思念的情感有了适当的表达方式,获得了精神慰藉与平衡。和他人一起扫墓,祭祀共同的先人,也联络了同他人的感情。在农村,清明祭祀祖先是团聚祖族人的重要方式。其次,它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建设没有同步发展,社会上有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清明节俗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而且,它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海外侨胞。弘扬包括清明节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祭祀游乐平分秋色

  说到清明节,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祭祀、扫墓,那一抹淡淡的哀伤挥之不去,清明节似乎总是脱离不了悲伤、肃穆、沉痛的基调。其实,清明时分,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正是一派好风光。宋代吴惟信就曾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黄涛说,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旧时,清明时节的郊野之中,众人春游的场景是非常盛大热闹的。当时游乐活动在清明节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这样一提到清明节,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扫墓上。

  有学者认为,清明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那么,祭祀与游乐能并行吗?黄涛认为两者并不矛盾。第一,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出于人的本能冲动,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这一时光,人的这种冲动或要求是难以抑制的。第二,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这样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纯做春游。第四,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正是这样。

  创新民俗生生不息

  清明节象征着族群生命的绵延和个体人生的抒发,这是其永恒的主题。但是,民俗的变异性特点决定了它会随着经济基础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而不断发展。新的民俗不断产生,旧的民俗不断消亡,从而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高巍建议,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活动基础在社区、学校,在基层。除了为家人扫墓外,社区、学校内的革命先烈、人文志士的纪念碑(地),也应该成为祭奠的地方。国家可以利用清明节的机会举办对民族祖先、革命英烈的纪念仪式,强调民族的认同感和对革命先辈的纪念。鉴于清明节扫墓与踏青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把郊区墓地参拜与春天旅游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发表于 2008-3-29 11: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清明“文”气重

2008-03-28   朱玲 人民网   

    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将于4月4日到来。截至昨天北京市文化局统计的数据,在今年“清明节”前后10天时间里,全市18个区县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达115项,其中祭扫活动16项,群众文体活动31项,讲座、展览70项,踏青、绿化活动7项。

  另据透露,我市正针对其他两个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传统文化节日进行专家研讨,今年北京的端午文化节、中秋文化节也将有详尽计划出台。

  ■北京人的清明节弘扬京味儿文化

  据介绍,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既蕴含着祭扫、追思的凝重,又充溢着踏青游玩的欢笑。当今中国百姓熟悉的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活动,最早都是古代的清明节习俗。

  “包括拔河。唐玄宗曾在清明时举办大规模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也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昨天,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文光称,“北京的清明节将过得与别处有所不同,会体现其地域特色。像风筝、蹴球等,都是富有京味儿的。”据了解,评书名家连丽如将携弟子于节日期间为宣武百姓奉上传统评书名段。古代清明节百姓喜闻乐见、当今北京人不甚熟悉的游戏“踢蹴球”,将于今年清明“登陆”丰台,举办专门的蹴球表演赛。与风筝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将“飞”入崇文、怀柔、通州、顺义等六个区县。譬如,海淀将举办大型“曹氏”风筝节;风筝名家、“鹰王”王赤峰,将走进西城青少儿图书馆,教小朋友们制作风筝。

  ■大型“清明诗会”将举行

  除了风筝,诗歌也有望在清明节期间“热闹”一把。据记者了解,今年北京清明节期间,与诗歌相关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至少有8场。第七届“法源寺丁香诗会”也将于今年清明期间举行。

  据市文化局介绍,4月2日上午在石景山区举办的“清明诗会”,将成为今年我市清明节系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如此规模的诗会,在近些年的北京比较罕见”。据透露,当日上午,8点半开始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任弼时广场祭扫完毕,八宝山对面的国际雕塑公园下沉广场将迎来诗意盎然。“清明诗会”将分三大篇章:其一是“清明怀古”,即吟诵古典诗词或对诗;其二是“红色诗词”,将分纪念毛泽东、周恩来诞辰等为主的“革命领袖篇”、吟诵与夏明翰、闻一多等相关的诗词“革命烈士篇”以及“当代原创篇”;其三是“祝福祖国的歌声”,届时以“春天”为主线吟诵诗歌——六旬、七旬老者将追忆建国前后的春天;中年人将追忆改革开放的春天;此外,也将通过诗歌展现2008年北京奥运前的春天。
发表于 2008-3-29 1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清明黄帝陵祭祖升为国家级大典

2008-03-14       环球网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又将受到众多海内外华人的祭拜。在这次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陕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王二虎、周一波、王西林联名提交提案,每年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政府或国内各省轮流承办,国家主要领导人担当主祭,各省负责人率团、港澳台代表、海外各国华人代表共同参加祭祀,电视全球转播,把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

  四位委员在提案中写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海内外华人尊崇和景仰的地方。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曾经亲自或派人祭过黄帝陵。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女真族执政的金国,蒙古族人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做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无一例外地以真诚和谦恭,隆重祭祀自己的祖先——轩辕黄帝。将黄帝陵祭祀活动上升为国家层面,这样有利于传播我们中华文化,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

  台盟陕西省委副主委、省台联副会长王二虎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今天黄帝陵祭祖就是在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在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在多年工作中,他常能感受到很多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黄帝陵祭祖就是他们表达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加快祖国统一步伐很有意义。

  “今天,黄帝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开启时代的象征、一个文化凝聚的标志。”王西林委员说,在全球范围内,有这样一个能够被所有中华儿女普遍接受的文化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表于 2008-3-29 1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清明节

2007-04-05    马佳  香港文汇报  
  
清明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自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极大关注,描写清明的诗词也像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数不胜数,那些悲情哀思与游春踏青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融化在一首首精美的诗词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清明》诗中前两句,曲笔描写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读来教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这该是清明时节的“主旋律”;而清明又称“踏青节”,正是大地回春、雨水增多、春耕植树、举家出游的好日子,所以该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轻松多了,有一种“阳春白日风花香”的悠闲意境。这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之所以千古传唱,大概正因它兼有愁苦与欢乐两种情绪,令人回味无穷吧!

与杜牧的《清明》相映成趣的,当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清明》,其曰:“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诗人生动地描绘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色,相比之下那些“野田荒冢”就微不足道了,而“雷惊”、“雨足”促成的“龙蛇蛰”和“草木柔”,更令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心情舒畅、愁郁全消,很有点“风梳万缕亭前柳”、“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味!

南朝诗人谢灵运《入东道路诗》是我所见较早的咏清明节诗。其曰“整驾辞金门,命旅惟诘朝。怀居顾归云,指途溯行飙。属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气氛比较舒缓,运笔也很从容,可见当时清明节是以踏青游春为主。再读诗圣杜甫,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正月,五十六岁的杜甫出三峡东去投奔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翌年清明前夕到长沙,作《清明二首》。诗中除写漂泊异乡和渐入晚年的况味外,更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的描述,江南阳春时节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尽入诗人眼底,洋溢着诗情画意,可见诗圣清明节的心境也不无明朗乐观。

“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笔下的清明节,和风、马鸣、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南国清明风光被这位大文豪演绎得何等潇洒俏丽!另一位宋人吴维信的七绝《清明诗》,也突出了游春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诗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半出城”三字即凸显了清明踏青的盛行,读之栩栩如在眼前;而“万株杨柳属流莺”句,更是写绝了柳亸莺娇的婀娜春色。入选《千家诗》的宋代黄庭坚的七律《清明》,也是百读不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中有雷鸣电闪桃李争艳的自然现象,也有生离死别贤愚难辨的人间悲情,引人扼腕思索。

提起清明节的悲情,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最为突出:“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古人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场面,历历在目令人凄然。我还读过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从字面上看,诗人的处境比较窘迫,非但“无花无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邻居借火点灯来读书,此诗恰好也从反面证明:清明原本应该是有花有酒、兴趣盎然的春天的节日。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郑板桥不愧为书画大家,一个“湿”字,写活了清明时节的气象特点和心境,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水交织着泪水。泪水是凝重、酸涩的,而雨水却充满着希望与活力。当泪水被清明的雨水冲刷之后,悲情也被绿色的希望取代了。所以人们会走出“围城”,去沐浴、拥抱嫩绿的阳春,让心变成一只自由翱翔的云雀。欣闻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议增加清明、中秋和除夕等为法定节假日,其不失为一种深层的人文关怀,所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发表于 2008-3-29 1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节祭祀扫墓渊源

来源: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0427 / 2007-03-28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扫墓在古代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周礼·春官·冢人》 :“凡祭墓,为尸。”可见古人有设冢人主持祭墓之俗,祭时要立尸。尸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 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穴是房屋,坟堆便是房顶。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人坟中。在修好的坟墓后,便陈设鸡、鱼、肉、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供品于坟前,点燃香烛,祭罢烧纸钱,或把纸钱压在坟头,又酹酒。  
  
  除扫墓及祭祖外,人们对野鬼孤魂尤为畏惮,也要把酒食与纸钱分给野鬼,求得地下先祖的安宁,也防鬼魂干扰阳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江苏·六合县》之岁时:“清明插柳于门上,男女或簪之。祀祖于家,祭扫于墓,插陌钱于墓上,或挂于墓边树上,谓可赆野鬼。”
  
  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因为坟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辖的缘故了。
  
  在祭坟时,民间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以上所述,多属于旧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扫墓也有只用鲜花束、花圈了。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祭扫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黄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复,其思想内涵就更为深远了。
  
  在古代,祭墓之礼是极为繁杂的,《周礼》记有“为尸”的习俗;《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绪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明代张岱《陶庵杂忆》记明孝陵祭祀之礼更繁。今天我们虽不必如此多礼,但于清明这一约定俗成的节日里,祭礼炎黄二祖及孔子先祖师,追怀华人之先祖,以利世界华人的统一团结,仍是需要的。建国后,政府曾派人前往陕西黄帝陵祭扫,这正表示了我们对先祖的艰苦创业的尊崇追忆及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如今,炎黄帝陵均已修整一新,供后人祭扫。
发表于 2008-3-29 1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梨花风正起: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诗歌独占鳌头

2007-04-02    魏运亨    新华网  
  
今年4月5日是清明节。在古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样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而“春分”“芒种”“处暑”等大多数节气诗歌则只有十来首。可以说,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清明是传统的祭祖扫墓、追思故人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写下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明代诗人高启的一首诗则反映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悲痛:“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节气,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宋代词人苏轼有一首《南歌子》写得有滋有味:“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另一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树、戴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唐代花蕊夫人有一首诗,专咏斗鸡乐趣: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则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发表于 2008-4-2 15: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节前话清明

来源:http://live.beijingww.com/live/news/2008/3/78/1@78.htm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很好地描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今天,我们就特别请来了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清明节的风俗。敬请关注!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京味访谈》。马上就到清明节了,可以说清明节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年的清明节跟往年不同,它第一次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今天我们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同时也是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老师,来跟我们一起聊一聊清明节这个话题。王老师您好。
(14:14)王作楫:您好。
(14:15)主持人:在24个节气中可以说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就是清明节,为什么把它定为节气呢,有什么说法吗?
(14:16)王作楫:24节气中,清明恰恰被称为节气,排在单数位都是节气,清明前后要种瓜点豆,清明又定为寒食节。后来由于节气和节日的发展,谈玄宗就搬诏书,制订了三大归节,第一个就是把清明和寒食合二为一。7月15称中元节,第三个是十月一。
(14:17)主持人:这个节日正式提法从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您刚才说的唐朝吗?
(14:17)王作楫:实际上起于唐、定于宋,它高峰出现在明朝以后,掀起了纪念性的高潮。过去中国人不叫扫墓。
(14:18)主持人:要说起清明节的话,大家第一印象是祭拜扫墓?
(14:18)王作楫:西周开始就有了上坟的习俗,虽然没有定为清明节,但是这种习俗在西周开始就有了,那个时候没有规定的日期,就是清明前后都可以,一般人都认为它源于寒食节,如果说源于寒食节就更早了,那就是春秋时代了。三国时代没人给诸葛亮修建庙宇,就在路边纪念他,所以就留下了这样的话语。清明节扫墓不要铺张、不要浪费。
(14:20)主持人:可以说清明节过去赋予了很多的丰富内涵,扫墓祭拜都有哪些含义,主要有哪些仪式呢?
(14:21)王作楫:一般是官祭,所谓官祭也是祭他的祖先,有的祭黄帝、炎帝,自己的祖先也有林;官祭时候要带着很多的人。还有一种是民祭,官俗和民俗合二为一就成为中国真正的祭拜。扫墓就是对前人的一种祭拜,这是不忘祖先,不忘为我们创造社会和建立中华民族的革命志士们,在清明节的时候对他们祭拜。但是清明节是一个既有寄托我们对前人的哀思,同时又是充满了收获和期望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后要种瓜得豆,就孕育着我们大秋的时候要取得大的收获。
(14:23)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它意识着万物生机的开始?
(14:23)王作楫:对。
(14:24)主持人:习俗上来讲清明节扫墓只局限于清明当天,还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的时间里都是可以的呢?
(14:27)王作楫:按照传统的中国民俗文化来讲,清明扫墓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清明的前十天、后十天单数的日子。因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大家追求的阴也希望他们的亡人在地下有一个安息。后来第二个说法是清明节前七后三天,普通人在清明节当天是不上坟扫墓的,清明节是僧人扫墓的时间。
(14:28)主持人:僧人扫墓这也是中国传下来的传统吗?
(14:29)王作楫:不光中国北方、南方也是这样。我出去调查,也问过好多僧人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出家了,做僧人了必须在那一天扫,我们要告诉我们的祖先说“对不起、我们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了”。
(14:30)主持人:扫墓的高峰是什么时候?
(14:31)王作楫:白天。过去有一种习俗可以理解,在太阳出升之后,在太阳落山之前,这其实是一个白昼。这时候你也看得清墓碑,也认得准,不会出错。寒食节跟清明合并成为清明,那时候“敬火”,大家都吃冷的东西。
(14:31)王作楫:烧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民间传说来的,过去有一个秀才姓辛,他家里很穷,他母亲去世了,于是他就把他的母亲放在土抗上,用树枝遮挡起来,后来有一个朋友里他家作客问他是什么,他说这是我母亲的遗体,她刚刚去世,为了报答母亲的生育和养育知恩于是就没有埋,是为了多陪伴她几天;后来他这个朋友的母亲也去世了,他也学着秀才那样不接着埋,其实他不知道人家母亲去世是冬天,而他的母亲夏天,于是他就把母亲弄到寺庙里面,结果第四天  就有味了,小和尚就给他烧纸,先县令说你怎么烧我的母亲呢,老和尚非常聪明说这不是烧,而是给他送一点钱,县令高兴,于是以后民间就传开了烧纸这一说法。
(14:33)王作楫:撒鲜花也是很好的祭祀方法。
(14:33)主持人:除了撒鲜花以外,还有什么呢?
(14:33)王作楫:植树也是很好的方法,插柳也是很好的方法。民间新宿当中有这样的一种谚语叫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也有说法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其实变猪狗是有说法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不戴柳,红颜变号手,意思是如果你不戴柳,以后皮肤就会变得粗粗的,有一句话俗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行”,这说明柳树非常好活。

(14:35)王作楫:从惊蜇一直到清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植树季节,不是只限于惊蜇那一天清明这一天,但是清明这一天是植树的高潮,现在有很多人植很多山楂树的陪伴坟墓。
(14:35)主持人:植什么树也有讲究吗?
(14:36)王作楫:山楂是阴阳,山楂外面是阳,切开了是阴。这是老百姓的一种信仰,它既代表了阴,又代表了阳,另外它像红的小灯笼,希望在世的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是一种吉祥文化。
(14:37)主持人:现在网上祭祀也是非常流行的,北京网上祭祀的网站都开通了,比如在网上给自己的亲人点一首歌曲或者送一束花,你觉得怎么样?
(14:37)王作楫:这种方法非常好,比如父母不在他所工作的城市什么的,不如在网上纪念一下,送一束鲜花,也表达了我们对前人的哀思、怀念,只要心意到就可以了,我倒主张这样做。
(14:38)主持人:文明祭祀包括你刚才说的植树、鲜花之类。清明节扫墓是不是最主要的活动,除了扫墓以外还有其他的吗?
(14:40)王作楫:不是最主要的活动,清明节还有一个郊游踏青活动,立春我们有迎春、点春、咬春,为了把春天留住就咬春,就是所谓的吃春饼;扫墓只不过是祭祀天人和人文的和谐,人身心健康了,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好处。
(14:43)王作楫:还有一种习俗是放风筝,原来放风筝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意义,比如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起来迎风招展,心旷神怡,过去放风筝放到一定高度以后把风筝剪断,寓意是让他自由了,也有的叫扔灾。还有一种娱乐活动是拔河,春天到了大家最盼望的是春雨,为了雨水我们就玩拔河的游戏,大家玩这个游戏是想把天河翻一个个,让天下起雨来。
(14:43)王作楫:女孩子最爱玩的一种游戏是跳房子,有跳六间的,跳九间的,跳二十四间的,每一个间数都有固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最后跳二十四间的时候是中国农村女孩子最喜欢玩的,为什么呢?是因为它是按照中国的24个节气排起来的,她跳到清明时候把包扔在那里面,兜里陶出另一个包调换一下,这个包里肯定是包的豆子,这寓意着种瓜得豆。还有一种游戏是斗空竹,中国人、特别是北京人你富了就叫做“斗起来了”,所以就斗空竹。
(14:44)主持人:和其他地方相比,老百姓在过清明节的时候,有没有更加不一样的风俗呢?
(14:45)王作楫:老百姓有一些自己的玩法,比如说食俗,这时候吃炸货,炸馓子、炸麻花;再一个是吃野菜,炸香椿鱼,希望是吉庆有鱼、年年有鱼,清明的野菜刚刚出来不是特别多,这时候就树上找了,比如吃柳芽、槐花,当然现在不能吃,否则就是破坏环境了。
(14:46)主持人:很多网友留了很多问题,他问清明节穿衣服有什么要求?
(14:46)王作楫:过去雨水之后天气会有一些变化,惊蜇之前大地还没有完全解冻,到清明这个季节,俗话说清明后寒食天,意思是冷还在。就是因为雨水之后春雨下来了,吸收了地面的热量,避免出现倒春寒,倒春寒出来以后北京人就叫“春悟秋冻”,这个倒春寒往往出现在清明前后十天。
(14:47)主持人:有一位网友问清明节的时候会不会要下雨,雨水跟清明有没有特定必然的联系吗?
(14:49)王作楫:没有,有一首诗大家可能都看到,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大家希望下雨。我们从这首诗里也可以了解到,清明节在人们心目中也有一些习俗,这首诗很短,但是它展示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时候有一个节日是鬼节,老天都在流泪;“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路上的行人像断了魂似的,这种季节没忘了吃,没忘了喝所以才有了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51)王作楫:有人去烧纸他,我居然看到了他用纸糊的冰箱、彩电、他还给他爸烧了两个小秘,我问他母亲还在吗,他说在,我说你这种做法根本不尊重你的母亲。
(14:51)主持人:网友问网上祭祀会不会传统变味了?
(14:52)王作楫:不会的。清明节也是即春节以后家人团聚的又一次好机会,家庭和睦了,社会就和谐了。
(14:52)主持人:今天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清明节历史的大课堂,也让大家知道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重要的活动以外,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活动郊游、踏青、放风筝,在这里预祝大家在首个清明节的小长假里能够过得有意思,时间关系今天直播就到这里,再见。
发表于 2008-4-2 15: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

2008年04月02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是清明节被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的第一年。把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 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内涵,既体现了尊重传统,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清明时节,人们怀着深深的感情,缅怀先烈,寄托我们的哀思;祭扫祖先,企盼先辈的安息,这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深厚感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祭扫也成为弘扬优良传统、促进文明新风的一种活动。如,有的推广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有的引导群众采取植树、献花,这些文明健康环保的祭扫形式,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清明是集中出行扫墓的时节,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焚烧各种祭品,容易引起火灾。还有某些封建迷信活动也容易抬头。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做好预防。

  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应当积极组织和引导。要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制定清明节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应急值守、重特大事故报告制度,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做到处置及时妥当、措施得力有效,确保清明祭扫文明、安全、有序进行。民政部门应对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指导和督促殡葬服务单位抓紧制定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引导群众有序祭扫。殡葬服务单位需要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价格管理措施、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公安部门应当制定疏导方案,认真做好交通疏导工作,保障祭扫场所和周边的交通畅通,并协助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维持秩序,及时处置祭扫活动中的治安案件。交通部门应当加强运力调度,合理增加前往祭扫场所和重点祭扫地区的车辆和班次,延长车辆运营时间,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各客运站和码头需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确保旅客出行安全。森林和草原防火指挥机构需要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安全检查,加大巡查密度,及时发布森林、草原火险和火灾信息,严格管理野外用火,发现火灾及时扑救。工商部门应当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管理,集中清理打击非法销售封建祭祀用品的活动。城市市容管理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城区内流动商贩非法销售殡葬用品和随意焚烧祭祀物品的行为。

  过好被确定为全国法定节假日的第一个清明节,对于今后的清明节有重要引导和示范意义。各地区要积极开展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弘扬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群众过一个文明平安的清明节,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愿今年的清明节平安祥和,充满文明新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2 02:51 , Processed in 0.106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