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2|回复: 0

《孙子兵法》军语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9 15: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傅 朝  来源:互联网  2006-11-12

内容提要:用现代词汇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孙子兵法》中的军语进行梳理分析,对其概念系统的内容、范围、渊源、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孙子《孙子兵法》军语 汉语 词汇 军事研究 古代

军语是具有专门术语性质的一类词汇。长期以来,古代军语研究的成果主要见于辞书编纂。一般认为,对古代军语“全面、系统的研究探讨,尤其是把现代词汇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汉语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罕见。”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古典军事学和汉语词汇的研究。
陈学凯先生指出:“我们对《孙子》的研究,特别是有关中国古典军事学概念范畴的研究,尚无多少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出现,这也是《孙子》研究在许多领域里尚属荒漠,且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开展对中国古典军事学,特别是对《孙子》十三篇的概念范畴体系的研究,将会极大地提高《孙子》研究的层次和力度,深化扩展《孙子》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就某一部专书的词汇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找出其概念系统的发展和联系,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早已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孙子兵法》被尊为兵经,并被誉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十部典籍之一。因此,认真研究《孙子兵法》中的军语,搞清其概念系统的内容、范围、渊源、变化和发展规律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独具特色的概念系统和概念范畴的构建是一门学说的基础。

《孙子兵法》作为一种成熟的军事学说,具有完整的概念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当然离不开军语。这些军语色彩鲜明,独具特色,大多成组现:如“五事七计”的“道、天、地、将、法”;为将“五德”的智、信、仁、勇、严;组织编制的曲制、官道、主用;谋攻形势的形势、奇正、攻守、勇却、虚实、进退、常势、恒形、劳佚、治乱、势险、节短等;形兵之法的度、量、数、称、胜;心理战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闪击战的夷关、折符、开阖、亟入;攻城作战的踞堙、蚁附、并气、积力、武进、料敌、取人、易敌;野战行军的趋、处、倍道、兼行、乡导、营军、委军、汲役、伏奸;军需供给的奉、籍、辎重、委积;地形的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中原、平陆、斥泽、丘陵、深溪、潢井、葭苇、山林、翳荟、沮泽、高陵;隘形、亡地、险阻、高阳;火攻作战的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行火、发火、起火;相敌和用间的策、作、形、角、索、验、敌情、间事;兵制的军、旅、卒、伍、师、吏、车、徒、上将、上军、选峰;治军的法、令、赏罚、分数、治兵;军事心理的五危、六败、必死、必生、岔速、廉洁、爱民、夺气、夺心、朝气、暮气、锐气、惰归等;兵器和器械的车、驷、甲、胄、弓、矢、驽、戟、盾、矛、橹、革车、轻车、大车、蔽橹、悬陲、旌旗、金鼓等。

这些军语既大量吸收了传统兵学中的语词,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战争频繁的国家之一,也是军事理论最发达的国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时期的兵书就有:《大夫种》兵法二篇(兵权谋家);《楚兵法》七篇(兵形势家);《蚩尤》二篇(兵形势家);《师旷》八篇(兵阴阳家);《苌弘》十五篇(兵阴阳家);《鲍子兵法》十篇(兵技巧家);《伍子胥》十篇(兵阴阳家)等。

尽管这些原著早已亡佚,但一些常用的军语还保留在《孙子兵法》中则是毫无疑义的。如《军争篇》中的“金鼓”、“旌旗”就引自《军政》。但《孙子兵法》又不囿于成说,而是对古典军事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反映在语词使用上就是独立创建了许多新的兵学概念。如关于庙算知胜的“道天地将法”;地形的“通挂支隘险远”;兵者六败的“走驰陷崩乱北”;九地中的“散轻争交衡重圯围死”;五种间谍的“因内反死生”等。这些新创建设的概念又大多予以定义,这也是《孙子兵法》的一个特点,有效地避免了古代汉语的多义性和意合解悟的歧义、含混和不确定性,从而准确严谨地规范了孙子兵法学的概念范畴。

二、孙子军语和《孙子兵法》的理论内涵

古汉语中的军语,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尽相同。北洋陆军编译局1906年出版的《军语》中把军语分为十类:战事、队形、地形、行军、驻军、宿营、供给、工程、演习、军器。另一研究敦煌变文古代军语汇释的文章把军语分为五类:兵器、兵制、兵略、兵技、兵阵。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孙子兵法》中的军语大体分为兵略(包括庙算、谋攻、形势、兵书)、战道、兵技(包括战术、火攻、心理)、行军、供给、地形、兵制、治军、用间、兵器等十类。相比而言,除有关兵阵的术语缺略外,其他各类皆有反映。可见,《孙子兵法》中的军语门类比较全面。

笔者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孙子兵法》的军语多集中于兵略和战道。其中反映兵略的军语119条,约占整个军语的24%,短语89条,约占整个军语的29%;反映战道的军语约为62条,约占整个军语的12%,短语102条,约占整个军语的33%。可见《孙子兵法》的重点是着眼于对战争实践和战争规律的认识和探讨,其概念系统既全面完备又重点突出,从而深刻反映了孙子兵学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观与方法论。正是凭借这一概念体系,孙子天才地把古典军事学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把零碎的战争智慧构建成了辉煌的科学体系。

由于对孙子军语缺乏了解而造成误读的情况随处可见。我们翻检近几年来出版的孙子译注,甚至一些权威注本和流行的说法,都不乏许多欠妥之处。仅以《计篇》为例,褚良才博士早就指出了《孙子校释》中对“诡道”和“胜”字阐释的错误。今再举几例。

1、地、道:《计篇》首句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察目前的注本大多把“死生”句作为首句的补充,译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误!这是既不明孙子的章法,也不清“地道”的真意。从意法上看,孙子言简意丰,决无重复之处。这里“兵者国之大事也”是说战争的重要性,接着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是说战争的重要程度,而是提出战争决策应考察的内容和范围,是概括和引起下文的。“地、道”句,是互文见义的,即死生存亡之“地”和死生存亡之“道”,是指战争生死搏杀所涉及到的内外环境和政治上的道义。与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无涉。孙子提出决策要首先考察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与现代决策理论不谋而合,也正可见其高明之处。

2、为势、佐外兵势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概念,一般是指运阵排兵后形成的战场态势。但《计篇》中的“为势”是讲为了“佐外”,这就值得进一步分析。原来在《孙子兵法》的概念体系中,“外”有明确的含义,即内”指国内或后方,“外”指国外或前线,书中大量有内证,都是这种含义。如《作战篇》中的“屈力中原,内虚于家”,是指国内空虚;“内外之费,宾客之用”,是指用于国内和前线的花销。《用间篇》中的“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内外也指前线和后方;“为诳事于外”,也是指国外。既然“为势”的目的是“以佐其外”,那么“为势”的内容当然是讲国内要做的事情。即用“因利制权”的方法进行广泛的战争动员,以形成万众一心支援战争的大好局面。

3、算:算,又叫筹或策,是古代计算时间时采用的一种工具,一般用竹木或骨片制成,直径一分,长约六寸。庙算是古代兴兵作战之前,高层领导在庙堂上用算畴对影响战争胜负的各项因素进行分项评估计算打分的一种决策方法。用算筹作工具,可以直观的演示敌我各项因素的优劣。所以,“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其中的算,均应译为“算筹”、“筹码”,即得到筹码较多的一方胜利。目前流行的译法“分析谋划”皆误。证之以现代预测决策中分项打分的科学方法,除了BVGR54计算工具由算筹改为电子计算机以外,其基本思路几乎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孙子的高明之处。

三、《孙子兵法》军语的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中的军语影响深远。这些军语规范了东方古典兵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孙子兵法》第一次使古典兵学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古典军事学真正上升到高层次理论思维的层面。其理论抽象离不开概念的演绎。《孙子兵法》中的彼己、虚实、强弱、形势、奇正、分合,都是用来揭示战争制胜的普遍规律的;“五事七计”的众寡、优劣、地形、九地、军争、利害、胜败、谋攻、五危、六败,都是规范制胜条件的,学兵者不可不把握其精髓。就像孔子儒学中的“仁、义、礼、忠、孝、悌、恕”等概念一样,《孙子兵法》不朽的价值也正在于具有了系统科学规范的概念体系。而孙子军语正是在其概念体系范畴中扮演了中心地位和核心角色,从而成为后世兵学的圭臬和模范。

这些军语大量进入了全民语言,成为汉语的基础词汇。一些人可能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绝不会不知道下面这些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君命有所不受”;“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其实不仅这些成语广为传诵,几乎所有反映孙子重要概念系统的军语也都进入了全民语言。

这些军语还作为重要词素,构成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民族语言,特别是孙子独创的兵学术语,如庙算知胜的“五事七计”;将领五德的智信仁勇严;形兵之法的“度量数称胜”;谋攻战道的攻守、众寡、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形势、劳佚;军事编制的军旅卒伍;军事装备的甲、弩、戟、盾、矛、橹;将领心理的“五危、六败”;战场九地的天涧井牢罗陷隙,通挂支隘险远,散轻争交重等,都成为现代汉语的构词要素,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之中。

参考文献
褚良才.《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1—5页、第94页。
张永言.《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2页。
陈学凯.《论〈孙子兵法〉对古典军事学的贡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第1页。
王心裁.《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第293页。
褚育才.《中国古代军语研究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第94页、第111页、第36—37页。
吴九龙.《孙子校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7页。
傅 朝.《孙子兵法的章法和语词训释》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99页。   
傅 朝.《孙子兵法详解》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第29页。
摘自《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6 19:55 , Processed in 0.0981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