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7-23 18: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构建与课程开发的研究
% G& A/ ~! K n+ c作者:徐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 510631 来源:http://218.22.0.27/lwk/cw085.html1 A6 J6 @4 w$ m
3 q& ^# C, c1 J @ ) q1 W' r3 T2 x! b
[摘 要] 本研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状况学习的理论构建一种网络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并根据这一学习模式开发基于网络学习的课程。这一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有别于浏览式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形式,它是以学习者的对话和讨论等交流方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发现学习课题,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发送、与他人协作完成学习课题的学习模式。本论文将阐述建立基于Web的主题学习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将介绍基于这一模式所开发课程的概要。
" E/ f* A* ]+ W# }% P 2 _$ U/ g) j4 E
[关键词] 网络教育、主题综合学习、学习的共同体、网络课程开发、建构主义、状况的学习、分散认知。+ G- }& y' M L- F4 Y- v: P
: L' T% W i* K1.问题
+ I x2 U3 j& M) ^: |: j; m) o* M
90年代末期,在我国,基于网络的教育和教学开始发展起来。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网络教育的形势,教育部在2000年10月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网络“校校通”工程。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利用网络开展多校间协作学习的课程。而且,从现阶段我国的网上课程来看,几乎都是基于传统的程序教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浏览”性课程。这类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说明型(Tutorial Model)CAI系统为原型的网络课程的特征是,虽然利用了“E-mail、聊天室(talk)、WWW、Eews”等网络技术,增加了“即时性双方向交流”,但这种“双向交流”只是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等少数个体的交流。众所周知,近年来,在教育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理论和思想受到普遍关注,对交流活动中学习的重视逐渐扩大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地进行构建的。基于这一理论所创建的共同学习的环境必须具备的因素是,建立可供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共同学习的环境。另外,90年代初,Lave&Wenger(1991)提出“状况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理论,强调学习经常是埋藏于状况之中的,这里提到的状况是指: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或角色来参与某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来建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学习的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这种情况的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实践的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学习就是向这一实践的共同体进行“正规性外围的参与(J. Lave & E.Wenger 1991。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过程。 同时,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关分散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研究成果表明,知识或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分散存在于众多的他人之中,自己的知识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得到改善(佐伯 胖等,1998)。因此,根据以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状况学习的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关于分散认知的研究的成果,在建立Web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时必须包含以下3个要素。2 q+ u9 t6 g, C( L T% A
: E- i8 K& X! }2 Z+ e/ U7 M7 J
, o) W9 d5 D+ _: A* |- J-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0 q* j7 w% E% s2 Y f2 A. w }
; b- t! T( y$ j' O
- 参与某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建立社会实践的共同体。 * c9 i) }7 S( v( _4 X5 ^' t: x. y
^8 }1 g/ f) V: I7 m
- 构成一个有众多的不同经验的学习者参加的学习的共同体。 . h) ]4 Q+ y$ ?7 V4 w$ l7 j
可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还没有一个基于建构理论主义理论和状况学习理论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构建起来的网络课程。因此,创造一个包含以上三个要素的Web环境下学习模式并开发其课程,就成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当前最紧迫的研究课题。
2 p; @, S o$ ^ - W& H6 C! e9 D7 b& n" J3 n( y
2.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的构建: A% V# Y" _7 L& E7 Z3 p0 @6 E
" i" F# v9 Q% i! M9 G- I5 j
基于以上的思考,著者认为,Web环境下的学习形态应该是:在一个既定的共同学习主题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地开展参与社会、参与自然的实践活动,利用网络技术所提供的WWW,News,E-mail,talk等工具,在具有不同经验的学习者之间广泛地交流,将交流结果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履历和共享知识展示在网上,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这一模式,著者把它称为“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此模式用图(2-1)表示如下。
; F2 v n! D0 w$ ] z! t
/ t: c1 r' v- C# B# X' t3. 开发的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课程的概要
1 j2 e1 d' Q$ y& \基于上述主题综合学习的模式,在由著者主持的华南师大“综合$ E2 ^9 S( R: Y/ \
' ^+ C6 w9 W; J' g+ A) V
图2-1 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概念图- l3 v$ X: V! U! U6 ~4 h
8 s, R5 r! k; z学习网络课程开发小组”开发了5门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范例课程。其各课程特征和内容概要如下。# _: J% \" s9 f9 u/ o
" v( F7 R- G9 Z) _) \9 d3.1 课程名称
6 U/ i5 a$ g+ n5 t) m, ?* W9 s1 ]5 O$ q6 l, t& B. G* h
这里是小灵通信息台。
/ S4 @3 e) k. p: _儿童自然探奇。
( d( p; f8 r. A0 m/ Z# {生活中的新发现。
# W0 Q* Z h7 E4 `1 Y! v/ L' t d/ oGlobal Chinese Schools Project (全球华语学校协作学习)。
3 C, t( M P# J- ^& ?0 C6 K1 _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 i! R$ m0 h v: @* G
3.2. 各课程的形式
# Z. X# k5 l. T
6 b; M% v8 l0 K+ N/ V3 a(1)这里是小灵通信息台。
! s3 f, B9 I9 N! v/ H" F
2 R3 m0 ]& f) m5 ?$ I以信息教育为主,以小学低年级为对象,开展信息的收集、发送接收、体验信息共享的经验。本课程中使用的由课题组开发的平台,是采用便于低学年儿童和教师使用的写字板和板报形式。按照本课程规定的主题,儿童们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学习,然后自己选择可以用于发送的题材,通过发送信息得到采用和在网上展示以及同他人的信息进行比较,体会发送信息的价值。本课程学习的主题,设计为同学科学习内容相互渗透,主要围绕着自然、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能等学科,设定在各个学科中也可以开展学习活动的主题,每月更换一个题目。主题学习要求和目标在学习网页上展示,力图在各个学科学习内容易开展范围内开展学习。 T) J) r$ i( c, O
4 l2 M1 l4 K" Y(2)儿童自然探奇
4 ~$ H. \8 O' ~. z! V1 r. R6 Y
“儿童自然探奇”是以小学生为主要学习对象的自然探奇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发现的能力和态度”,其中心主题是,参与自然,体验发现的过程和经验。儿童们通过与自己身边和地区的自然接触,观察环境的变化,从这一变化中提取信息,分析这一信息,根据这一分析生成关于学习目标的概念,经过验证,检验假设。学生通过这一学习引起对自然的关心,学会发现的过程,利用因特网与全国各个地区的朋友们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时使他们的探究心和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体会各个地区自然的不同之处,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e* T& @" x( j/ z
调查、观察、观测(实验的观察)等发现的报告的方法是,利用照相机(数字照相机和普通照相机)或利用简单的图形和绘画制作软件,文字稿写作用工具等,在指定的网页上展示文字和形象数据。另外,本课程展示平台上将开设参加学校之间联络和协调具体研究事项的瞬时书写展示板。+ A. B8 H) s6 `" L% f
; s$ I2 x: j( ~2 f* J
(3)生活中的新发现5 a: A5 g, ?# u! Q( b- O- a) Y
) F9 ?/ |) Q# ^
“生活中的新发现”课程是为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性所设计的课程。学习方式是在参与社会,参与生活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技术去从事思考、设计、制作。在本课程中提示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具体的运用发散思维的技法,根据这一指示开展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课题。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对于生活中新发现、自己的新想法、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对不可思议的事情提出调查研究方案,通过各种媒体查阅信息或向他人请教后解决问题,并完成创造的作业,在网上展示结果。经过参加学习的同学相互提问,评价等方式互相促进,有共同兴趣的学习者可以展开网上讨论。
6 L6 n5 |$ }2 b. Z% F$ B* v" y$ q7 E" b8 H. C3 x1 o
学习的内容或解决的课题是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问题为主,并考虑到学生发展特征设置的。学习成果的展示板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在指定学习主题下,用于展示共同学习成果的揭示板;另一种是自由主题下的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小组用展示板。2 P0 n8 c8 F: q, F6 @
3 s9 f6 H. J0 c0 v6 i(4)Global Chinese Schools Project (全球华语学校课程)7 Q* Z, M" { P& ~
% Z- v# x% I4 I! z+ r“华语学校项目”是利用因特网将国内学校和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欧美国家的华语中小学连接起来,根据各种不同文化和传统、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进行多样的信息交流和作品、意见的交流,加深相互的理解,促进相互启发,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2 n1 f1 V) ~6 J
g* L# V0 x0 s. x本课程的主题思想是,超越学校和地区、国家框架,理解并参与国际社会。课程的特点是,对于异文化可以利用同一语言——汉语进行交流,从而消除了不同语言所造成的障碍;异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国内学生对在外华人的理解,和在外华人对所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这两个阶段进行。这对几乎没有过与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国外中小学进行交流经验的国内中小学来说,无疑是个好办法。. o- _5 U! x& j/ B* ~6 O
" N3 D0 s$ D1 j) _( m! V; O本课程分为共同主题学习和个人自由主题学习两个专题,所利用的平台包括:文字(可登载数字式照片和一般照片)展示板和视听展示板。共同主题的学习内容由课程统一指定,如:“七夕的传说”、“彗星的传说”等。通过各自的不同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广泛地交流各种信息、作品、意见,开展网上讨论,由此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促进相互启发,开阔视野。个人自由主题的学习内容可通过板报板,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交流,共同主题学习可以利用即时揭示板开展讨论,并统一展示。; ^! h/ ~4 _* t+ L# @
8 h/ Q1 h0 B$ I- D(5)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_% M z" x- D1 Q
; W+ U2 E! a+ q i* S( ?( S! T本课程设定为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从事科学调查研究以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和国际理解为目的的。) A6 t; U# P4 O; b2 U3 k+ i& v& U% m
. R. O/ u& { u) w. z% o9 R
结合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中有关的信息,开展全球性的调查、讨论、展示调查结果,达到信息共享。学习内容是共同主题学习。如,结合地球环境日,对世界各地的气候、环境污染状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流和森林保护的经验进行调查,网上公开数据、信息共享。; D* n1 ~ o9 e# i2 Z
6 D: Y9 E, g/ K+ I: x4 M学习课题设定为一年1~2个主题。参加学校为Global Chinese Schools Project (全球华语学校协作学习,简称GCSP)课程学校。
# g' h. T' E" }" B% Z7 i( B" X8 m2 e% o" a2 |- x+ X
比如,“从某城市水资源和用水的关系中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可分别调查世界各大城市的供水情况,污水处理能力情况,地下水资源,使用情况,人口状况,由统计结果建立函数关系式,由此推断全市供用水情况,以此作出对未来的预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9 X4 w" v; @! n9 `) l! h8 L' a
/ o, g( q* [2 y3 L- a0 {( J
4.今后的课题
. e6 y# b, N T0 M+ \. ~/ d, m: V7 d" k2 d, Y7 T& b Q4 v& F/ ]# B
本研究所开发的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课程,预计在2001年9月到2002年2月开始在“全国100所综合学习网络课程试验学校”中试验实施。届时将对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模式的有效性,以及这类课程的学习内容能扩展到什么程度(深度、广度)、与现行学科学习内容的关系、学习素材抽出方法、学生用学习活动计划和课程表,学生用教材,便于教师指导用的指导手册开发与制定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Web环境下主题综合学习课程开发的模式。
1 {; _6 b* ^' k- d9 v1 @) r) x& I* _6 m
谢词 本论文的成果是众多研究者共同研究的结晶,借此机会对参与综合学习网络课程开发的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ISNET PLAN”小组的成员,李克东、穆肃、许晓安、张新华、黄娟、王俊辉、纪婷婷等各位深表谢意。/ g: y7 W/ i* ~6 E8 K6 `
) h1 N$ M3 G; u2 r; j
参考文献- ^3 M) |, m. q' ^
Kafai,Y. & Resnick, M., 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Desiq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LEA, 1996.+ p8 d5 C# [5 ^3 Z
Le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e; k7 I5 d1 A. }: ~
岗本 敏雄 编著 网络时代的 教育工学1 新范式篇 森北出版 2000。3 {$ U+ u/ J4 d. x+ y
Salomon,(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t8 S. G5 m8 ` C
佐伯 胖等(编) 分散智能的实践 岩波讲座 现代教育8 信息与媒体 岩波书店 1998。
- q! X+ _3 }1 \& J: {8 J0 _2 \ ]7 J9 T5 Y9 O* s( H
---------------------------
( S5 v# u6 b7 W' {) u8 N6 r5 S; N9 a) `9 l
著者简介
c7 n& Z* H2 v7 T8 M/ D6 I徐晓东 男 1962年5月生。2000年7月归国后,任华南师范大学电教系副教授。6 t/ \' D1 U/ \3 l: l( E
学历:1984年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 l, c' P# R' E. G% ^. w$ n1989年 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国岗山大学进修。# V# w- a( U" a: o3 l5 F h
1995年 毕业于日本国岗山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专业 获硕士学位。
1 F- ^5 \4 b' O' F! T6 o6 E2000年 毕业于日本国岗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智能开发专业获博士学位(Ph.D)。- c4 W& {( ^9 P0 i
学会活动:日本教育工学会会员,日本心理学会会员,日本教育心理学会会员,日本创造学会会员。
, G5 t- s; W8 k! |& @( ~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教育内容与方法学、信息教育、认知与学习。% ~4 S5 d7 \2 t, W; _
8 C0 W& ^% n4 @8 F主要著作:论文:" @( |* Q4 H1 n9 ? N, M! H' }
徐 晓东,2001 中小学综合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 Vol.93,pp65-70。
3 U: \5 m e6 K$ U) m; u; m6 GXu xiaodong,(2000) The Effects of Divergent-Thinking Training on the Creative Writing of Haiku。Jap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0 P/ o! B, {/ o, B3 ~
Vol.24,No.2,pp99-110.# Q& A8 R# J- l
Xu xiaodong,(1999) A Study of the Universality of Divergent Thinking in Language Domain. Journal of Japan Creativity Society. Vol.4, pp62-71.
6 P- `! a( @; OXu xiaodong & Hasegawa,Y,(1997) Divergent thinking as a general,domain-transcending skill?(1),Japan creativity society, No17,pp152-156.
" x) ]* H0 O& z$ ?& @, CXu xiaodong,(1996) 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Leaners in the Learning Methods with Tutorial Mode CAI and Monitorial System.JCET,No4,pp485-189.
9 O$ ^: X0 o+ H# K等论文20余篇。2 e3 g+ z3 x" A3 P( T
; T6 q4 c# ]: f, q! O# {
5 o' D- y, O6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