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清风洗耳 来源: http://my.hongxiu.com/105/1045938/
为了让我们无条件的听从与信服,我们的长辈在教育我们时,常常会抬出一些流传已久的“老话”或“名言”来作为其权威论据。出于对先贤伟人们的敬畏,我们当晚辈的对这些“老话”和“名言”从未产生过丝毫怀疑。不仅如此,我们还把这些教诲全当作指导我们做人行事的绝对正确的真理而牢牢地铭记在心。
近日上网浏览,不经意间读到了几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凡事特别“较真”的网络“达人”们的帖子,心里颇受震撼。原来长期流传的那些经常被长辈们用来教诲我们的“老话”“名言”,有不少其实是被严重歪曲篡改了的。至于当初为什么要篡改,从什么时候开始篡改的已经不得而知,但这些东西带给后人的影响却十分恶劣,完全违背了原创者的初衷。
比如人们经常听到的“以德报怨”这四个字,今人的理解多为孔老夫子主张以一种委曲求全的态度原谅和善待那些恶意伤害我们的人。历史的原貌却是孔子针对他的一个学生提出的“以德报怨,何如?”这个问题,十分明确地回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那你还拿什么回报德?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怨,以德回报德。)孔子的这个回答所展示的完全是一个头脑清醒、理智健全的血性汉子应抱的正确态度。掐掉后面孔子的原话,只把他的学生说的前半截话拿出来广为宣传,既扭曲和破坏了孔子的原有形象,又误导了不知多少后来之人,实在是罪莫大焉!
孔子还有一句话也被后人用得较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少人所作的解释是:孔子认为老百姓只能够加以驱使利用,不可以让他们懂得太多的知识道理。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几乎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到了传播真理、教化民众的崇高事业中。如此关心民众、爱护民众的一代伟人,怎么可能说出这等藐视民众、伤害民众的话来呢?原来,这句话孔子的确说过,但是他老人家说这话时的语气却跟后来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们完全不同。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懂得了(诗、礼、乐的重要性),那么就要任随老百姓去尽情的自由发挥;如果老百姓还没有懂得(这些道理),那么就要帮助他们弄懂。你瞧瞧,仅仅在断句上动了点手脚,就把原本很好的一句话歪曲得不成样子,使原本正直善良的孔子一下子就变成了历代帝王将相的帮凶走卒,岂非可恶至极?
至于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很多“老话”俗语,歪曲篡改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原话为四川方言“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指吃得苦不怕跑路才能够猎得着狼)、“无毒不丈夫”(原话为“无度不丈夫”,指做事有分寸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无奸不成商”(原话为“无尖不成商”,指卖东西时量斗不仅要装平,还要冒出个尖来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商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原话为“三个臭俾将,顶个诸葛亮”,指三个貌似平庸的普通军官凑在一起,也能抵得上一个诸葛亮的才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原话为“跳进黄河洗不清”,指黄河的水太浑浊。加一个“也”字变成世上就数黄河的水最清了)等。
这些讹传的“老话”俗语,都是在最关键的一两个字上或更改、或增减,意思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多问一个为什么,其实是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明显纰漏的。可由于我们一个是太敬畏长辈、太迷信名人权威;再一个是太懒得动脑筋、太缺乏求真求实的精神,结果落了个被一些前人“忽悠”、把谬误当成是真理的可笑又可怜的下场。
好在现在互联网上人才济济,许多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却又不乏钻研精神的能人高手们免不了会利用这个完全开放的公共平台,不时将他们的最新发现及时地展示出来,从而使我们得以不断地走出谬误,趋近真理,不至于再犯以前的那些因盲从和懒惰而犯下的过错。
这大概要算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又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