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9|回复: 0

DV:影像艺术的盗火者   ――看"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9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湖南卫视《城市语文》供稿
总策划:荔荔在目
编导:于涛
新视听 http://www.sina.com.cn 2002/07/30 14:00  


  
      DV(Digital Video数字视频)已经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正如2002年3月31日湖南卫视《城市语文》播出的《DV:影像艺术的盗火者》专题片。也许,内地许多观众知道DV的概念,是因为"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那是1996年,青年导演贾樟柯凭他的《小山回家》夺得了该届比赛的金奖,然后受到了国外电影投资界的信
任,继而拍出了《小武》、《站台》,一跃成为了"亚洲电影闪电一般的新希望",从此蜚声国际。

  其实,DV作为一场民间影像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香港的独立影像历史也开始于那个时候,应该说,那时走在了全亚洲的最前端。今年,这个一年一度的比赛已经进行到第七个年头了,不久前在香港艺术中心揭晓并展映了得奖作品。香港艺术中心电影与录像部经理、第七届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主办方评委郑女士说:"我觉得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有生命力的、很活跃的东西,而在80年代的时候有点沉寂。从1992年起我们重新开始了这项活动,每年参加的人数大概三四百个。每年都有新的参加者。有一个独立导演组成的团体叫'影意志',最重要的是想发行他们的作品。"

  深圳有一家"物质生活书吧"定期举办"物质生活之DV下午茶"观片活动,凤凰卫视也有一个栏目《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时代》,还有一个藏酷新媒体空间也举办DV放映专场……这些信息表明,在内地喜欢DV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已经开始拿起DV机用最真实的记录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印象与理解。

  获得此次比赛公开组金奖作品的是《圆本是角》,作者以3个分别天生是盲、哑及聋的伤残人士的特殊生活体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崭新大胆的影观经验,盲、哑、聋,分别是一老一中一青,3个不同的角色在片中都没有露面,但导演通过一种平实的拍摄手法,加上画外音,现场声音及中英文字幕,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一个新的演绎角度。

  《圆本是角》的导演林健雄说:"最初想拍这个的时候,考虑的是电影的语言。电影组成的3个基本元素是图像,文字和声音。我读书的时候就想,假如这3种元素拆散再重组,会发生什么情况?于是想到找3种不同伤残人士的情况代表3种元素:聋、盲、哑。3种人分别代表声音、文字、图像。

  他还说:"一个圆形,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球,或者一个地球,两者都可以,一个圆球里面如果要你找一个角出来。我想有两个答案,你可以答,圆形根本没有角。"事实上,因为轻便隐身,DV最初多被用来拍纪录片,这些年在大陆风起云涌的DV影像风潮,多是纪录片,像《流浪北京》、《广场》、《彼岸》、《江湖》,直至去年的《铁路沿线》。这些导演的目的是用影像表达个人关怀,内容中心制,在拍摄和编辑技巧上,都不太讲究,这次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也有两部纪录片,很有意思,虽然它被评委们大加肯定的一些尝试和突破并不新鲜,但香港地缘特色,可能也起了作用。

  《涂,跑》就是本次比赛"最佳记录短片"获奖作品,片中真实地记录了香港涂鸦者的心态。这些年轻的涂鸦者一样惧怕惩罚,但同时又坚定的认定,涂鸦是他们努力实现理想的方向。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涂,跑。因为在香港,涂鸦是一种违法行为,评委们更多地因为题材禁区给了分。

  《陈秀珍》是一部关于一个酷爱红色的老太太的纪录片,片子同时纪录了作者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充满了"后设记录片"的层次感,因为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情侣作者两人都不懂老太太的潮洲话,纪录赖以存生的沟通平台岌岌可危,堪堪影射香港这个"移民之城",但作者后来与老太太发展出了渐进渐变的情感,公然摆放其中,挑战传统"隐形记录"观,也是短片重要得分点。该片导演曾翠珊说:"在香港不是很多人喜欢拍记录片的,我和我的男朋友一起拍这个片子。我们两个都很喜欢记录片,因为是自己可以做的东西。我就有一天遇到这个红婆婆,很想知道她背后的故事,就去拍了。就是这样去拍了这个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语言不是最大的问题,可能有时是听不懂。我们真的可以沟通,我不知道是不是心灵相通。"

  独立短片及录像没有商业票房的压力,导演可以从容自由的尝试他们的拍摄实验。DV为这种实验提供了一个廉价的平台,随便你玩风格,玩概念,不必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就像世界著名的纽约电影节,干脆不设任何奖项,为的就是让从组办人、参与导演,到观众,都是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愉快的欣赏电影精品"。就像这次比赛,短片其他形式比如剧情片、恐怖片,甚至科幻片的探索,也蛮好玩的。

  本届的银奖作品是麦海珊的《看不见的身体》。这部片子总长有60分钟,大部分是空镜头,但又显得那么实。这是一个关于身体状态、疾病的联系、城市与时间、空间理念的个人记录片。里面没有音乐,作者认为噪音就是音调,文字就是节奏。作者把积埋于心底的感性诗化成由声音和字幕,空镜头组成的影像日记。与《圆本是角》一样,作者在演绎角度上尝试了自己的表达理念。但这个作者更强调拍摄者自身的诗化的内心感受,和个体的独特气质。

  《蜘蛛巢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沟通的故事,片中人渴望被爱,默默关怀,悉心照料,真诚恳切,却始终无声无息。在影像效果上,不如前面两部作品讲究,但这种效果更有真实生活的质感,非常符合影片内容上的感觉。

  《微笑》讲述的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平淡生活,他们走过了一些场景,经历了一些事情。这只是一个平淡愉快的二人世界。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Wednesday Creamy Cake》玩的是摄影,导演把一个很深的精神分析题目讲得非常影像化,配合心理分析的语言表达,给人以心理恐惧的感觉。

  《零时零刻》和《极度惊慌》都是以恐怖为表达内容的,《零时零刻》是平民味道的通俗恐怖片;《极度惊慌》是青少年组的金奖作品。

  《主题》描述了个人对都市空间的感受,剪辑很有节奏感,后期的处理重组了世界,制造了多向性的层次空间。

  香港人喜欢用"行开吓"来形容想轻松、想旅行的心情,一部叫《行开吓》的动画片组金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一次旅行中的感受。

  我们一度的疑问是,对DV这样的载体,整个一个简易的工具,是否适合拍摄多角色、大场面的剧情片?是否应该回归纪录,把纪录做到极致,是否应以短片为主,不以长片主打,面对以上的作品,我们放弃了追究,原始和粗鄙的生机勃勃本就是伴生的。

  给人的感觉是,100多年前法国人发明电影叩开了一个时代的大门,这门大众艺术横空出世。而便宜简单的DV的普及,让以表达个体心智,描绘社会真实为目的的民间影像运动,像涌动的地火一样,呼之欲出。随着网络电影数字制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虚拟偶像的出现,制作一部电影,已经可以完全不用借助任何的摄影或录像器材。在不久的将来,您一个人安坐家中,就可以在您的电脑上实现您的电影构思了,然后,您把作品发到网上,就会有众多身处不同国度的朋友看到您的电影。也许,这种网上电影制作和交流的方式永远不能真正取代电影院的存在,但至少,没人能再垄断影像的表达权利。个人电影时代来了,电影的复兴时代,也就真的来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0:17 , Processed in 0.0762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