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9|回复: 0

为独立电影 献上第一次 ——TRY-CAM独立电影大比拼 上:导演心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7 0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贺淑芳  
来源:南洋网


   

      他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抓机拍数码电影,而且不是每一个都是电影、电视制作系的学生。这些手忙脚乱、窘状百出完成的作品,出来的效果自然免不了有曝光、收音、光线、画面……等各方面的问题。
     
    第一次的经验是珍贵的,据说决定一个人继续创作的动力,在于他懂得爱惜自己的作品,那是个人的一种记录。一个人应该拍自己能创作的东西,而不是去拍他想拍的东西。
     
    《人间烟火》
     
    公开组的《人间烟火》是一部有关伦理的影片。故事叙述一个少女在哥哥车祸逝世后,独立面对嘈杂的家庭,然后努力振作的心路历程。《人间烟火》是制作费比较高的,大约2千零吉左右。导演叶国忠,原来也是本报前专栏作者准准,动画和广告设计工作者。他平常就喜欢电影,在看到独立电影比赛的广告时,便起了这个念头:为什么不把梦想变成现实?
     
    低资本电影,硬体设备不足,软体的表现即剧本和演技,就十分重要。《人间烟火》是其中一部演员表现纯熟得让人惊讶的作品。导演叶国忠找来的演员都有演出戏剧的经验,他们都是好戏之人,义务帮忙全靠友情协助。
     
    《69》
     
    另一部《69》的导演,也是持摄录机的新手:刘敏耀和张明勇,一个念土木工程,另一个则是广告系学生。他们起初拍周围的东西试验,上手之后,便尝试用音乐来带出感受,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运镜。
     
    制作费贴了大约600至700零吉,主要花费在于剪接,他们在Wangsa Maju一间小小的工作室用学生价300零吉租到最冷清的时档──半夜以后一直工作到清晨完成22分钟短片的剪接。
     
    为什么取名叫《69》?“这部电影有两个故事,分别讲一个有钱人和一个穷人的下场。6和9是同一个字,只不过掉转过来,头变尾,尾变头,就像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站高高找妈妈》
     
    曾心圆,广播系主修电影电视的学生。题材源自报章上某则新闻,报道某个小孩在城市里找妈妈的经过。她将之与自己离乡背井的感受联系起来,“大人要适应独自在外地的生活压力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一个小孩?”所以就有了《站高高找妈妈》的故事。
     
    剧本构思费时一个月,制作班底都是同学,总共是4个女生,各自分岗位担当制片、摄影、导演的任务,算是一次稍有组织性的磨炼。她说这次拍戏的教训是:“以后再也不会借各种不同的TV Cam来用,也不会再让70%镜头都靠手持,非要坚持借到三脚架不可。”
     
    《走》
     
    《走》,拍一个在餐厅当侍者打工的男学生的所见所闻,以旁白交代出一个人走在路上的各种想法,剧本无疑是强点,某些嘲讽尖锐得简直不留情面。里头一句“电影是我的外遇,文学是我的最爱。”原来现实刚好相反,编剧潘冠宏说“电影才是我的最爱,文学只是我的外遇。”
     
    导演是黄文智是多媒体系的学生,编剧潘冠宏则念广告设计。他们抽空在周末期间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拍摄,制作费才两百多零吉,“场地就跟我打工的那个老板借,可是戏里的老板不是真的老板,他是我们的制片。”
     
    圆一个电影梦
     
    虽然专业训练对拍好电影是一大帮助,然而,本地影视业的工作情况,使许多广电训练的学生却步。热爱电影而拍了《站高高、找妈妈》的曾心圆就这么说:“我曾经去片厂做过茄哩啡,观察他们的工作情形,发现整个大环境都很让人气馁。结论就是,我毕业后不可能投入这个圈子里。”
     
    听了甚觉戚然,这问题多年来依然在原地打转。叶国忠就说:“我出来工作以后,也发现大环境的限制。也许大环境的问题就留给大环境吧,而你就不妨大胆的说服自己,用负担得起的资金,拍一部电影、做一个梦。”
     
    虽说国内制片的情况不乐观,但有了一次拍独立电影的经验,大家都觉得还有成长的空间,以后还会拍下去。虽然他们很多都不是读电影系的,但影像几乎是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希望别人承认马来西亚也可以用电影来讲故事。”
     
    电影企划也包括配乐。这次的TRY-CAM作品,有好几部电影的配乐都是本地创作。不同领域的创作串连起来,象锁链那样,一个牵动另一个。本地电影爱好俱乐部《声色男女》的企划人谭伟富拍的《高速公路》,便采用了本地摇滚乐队琅氓的创作《站起来》。至于《走》采用的主题曲更是自己的创作,原来,《走》的整支拍摄队伍也是平时夹band练唱的伙伴。
     
    冀望电视台增设播放独立电影的频道,配乐版权是一个现实的问题。ASTRO的活动执行人员钟珊珊表示,假若采用别人的音乐必须要附上版权同意书,所以他们也鼓励独立电影的策划也包括配乐的企划。
     
    奖项的实质意义
     
    虽然拍电影不一定志在夺奖,但是奖品始终有其实质意义。
     
    叶国忠说,由于拍戏不是单靠个人可以完成的事,从演员到技术人员几乎都找朋友义务帮忙。导演总无可避免的背负人情包袱。假如能获得奖项,或者奖品很丰富,感觉上就能松了一口气(你要拿什么来回报那些好意帮忙你的人?)。虽然朋友并无要求,但你就有那样的心意。
     
    对主办当局来说,一个实际的问题是要如何争取本地赞助商的信任,一切游戏规则按照商业和市场规律进行。钟珊珊说:“这是第一次办,赞助商也是想看看本地拍戏的群体有多大。他们也考虑到有没有可能在本地开拓市场的可能性。”
     
    万分诚恳,关于这次的比赛,各方都很肯定它具有推动独立电影创作的意义,加上电视台有这种优势,可以提供发表和广播的空间,且寄望TRY-CAM比赛还会延续下去。
     
    剧本说故事
     
    大部分参赛者都有企划剧本。曾心圆说:“写的能力不好,起初只画storyboard就想混过去,可是我的制片说不行!一定要写出剧本来。”
     
    创作之前,凡事都应该多看多想。曾心圆说:“我觉得我说故事的能力还不够强。可能观察、思考得还不够吧。平常搭车时,观察四周,也会想把脑中的故事变成画面。但我怕表达流于俗套,基本技巧的不足,会把一个看似还过得去的概念弄得很普通,浪费了以前的构想。”
     
    镜头和剪接
     
    刺激一个人投入创作的因素是什么?是不是要冲破以前已经形成的规范?刘敏耀和张明勇就这么想:“以前我们常常一起讽刺一些很差的电影,我希望以前嘲笑过别人的、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希望自己的影像很不落俗套,不要按照规定来拍。比如有些人讲镜头一定要这样摆、或者要从左移到右等等。我们都想要有自己的方式。老实说,我们第一次看见自己拍出来的画面的时候,哇,几乎没被吓死,怎会这么差的?简直像极了我们平常看到的电视剧那样。”
     
    怎么补救?
     
    “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剪接。我们按照音乐节奏来剪接,结果一看效果不赖。剪接是一种魔术,似乎这段多留一分、那段减少一点,效果就是另一部电影似的。”
     
    后记
     
    喜欢影像,千万不要因为文字不行,也别想用影像来取代文字。大部分我所接触的电影创作者都说自己很少阅读。这个年代,吸收影像的精华比巡游字里行间更容易。但是一个好的导演难道不该从文学里挖掘叙述的财宝?早在电影之前,文学已经展示了变焦距离的威力。一双上帝的眼睛,既出现在电影里(让观众居高临下看见所有的阴影与光明),也出现在文学里(从天空俯视地面探寻故事发生的场景)。
     
    文字,或许正是故事在影像诞生之前的容器。谁也知道悬疑大师希治阁对剧本推敲严格,他的名言是:电影在剧本写完后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只是执行而已。
     
    第一届TRY-CAM独立影展在Mines Resort City举行:5月3日上午10时大专组入围作品放映展、本地独立导演James Lee作品放映展及讲座;5月4日上午10时公开组入围作品放映展、香港导演谭家明座谈会、颁奖仪式。入场免费。第一届TRY-CAM独立影展由Astro与韩新传播学院联办、Canon为活动及奖品赞助商、南洋商报为指定报章、VMag为指定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9 15:31 , Processed in 0.0888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