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16|回复: 0

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全国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0 15: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阎真 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ID=22359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当今世界文化和文学的格局,新生事物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向我们提出理论的挑战。为了对应这种挑战,也为了对文学发展的动向进行理论性前瞻,2004年6月14日至16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共同举办、湖南零陵学院协办的“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文联的专家、学者、作家共8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网络文学的性质、定位、价值导向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对数字时代的文学转型、网络文学及其图像化审美嬗变等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思索和探讨。

    网络文学的本体论。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我国的出现还不到十年时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和现实,它的存在已经有目共睹,但对它的理论化描述,在学界则还有较大的分歧。本次研讨会就网络文学的本体定位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认为,新型媒介的出现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范式的诞生,网络新媒介产生了一种被称为网络文化的新型文化,并使网络文学具有了有别于传统纸质文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使文学从权力的垄断走向权利的开放,使文学重新回到自由的游戏时代,使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也使网络文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文学。这些网络创作的新质性体现了网络文学存在的独特价值,而网络文学的缺失就存在于它的特质之中。湖南大学文学院李阳春教授和湖南省文联林澎研究员则对网络文学的表达方式和社会效应表示了自己的质疑,他们认为,网络文学缺乏终极价值,是一种快餐文化、大众文化,文学要成为精品,仍须回到传统的文学的路子上去,而且,网络文学充斥着写作的随意化、语言的粗鄙化等负面文化因素,这对于年轻一代的汉语言能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中南大学何学威教授指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文学首先应得到人们的正视,宽容和理解。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民间文学,这些写手并不想当曹雪芹、托尔斯泰,他们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明白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而传统写作被精英所控制,被体制所把持,有大堆的编辑、专家把关,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其中,而现在他们可以了,所以,无不表现得欢天喜地。这是一种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网络文学的兴起或许是文学回归民间,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突破点。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许鹏教授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文化进步与文化下移总是相互伴随。传统文学把99%以上的大众从创作中驱逐了出去,它与文化进步的现象是相违背的。过去许多文学青年写了几十年都不能发表作品,现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网络文学在此处表现出了它的价值。另外,网络文学的首要价值还在于交流而不是传播,即交流的方式中表现出的过程互动、结果互动、平等互动,它体现了社会的时代特点和要求,而这在传统文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川大学中文系李自芬博士从文学概念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学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指,它是不断拓展、漂移的。人们用固有的文学观念去衡量网络文学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因为如果你从古代中国的文学观念去衡量今天的文学,它也不是文学。所以,我们始终要牢记文学本身仅是一个漂移的能指。这样我们理解和定位网络文学也就相对容易了。西南交大苏志宏教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主体间性进行了充分论述,他指出,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养生的有机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本然趣味,强调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等,对我们认识今天的网络文学主体哲学具有充分的启发价值。吉首大学刘晗老师对网络文学的理论边界的认识是,人们概念中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发表方式不同,网络文学应定位于传统无法到达之处,那就是超文本,只有超文本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直接回答了什么是网络文学的问题,他认为网络文学可从三个大的层次去考量:宏观看,也就是仅从传播媒介考量,所有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中观看,网上原创文学叫网络文学,就是首先发表在网上的文学作品。微观看,就是具有网络独特形式,脱离了网络就不能生存的文学,即超文本、互动文学。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对象是中观的,即网上原创文学,这是比较正确的选择。如果以宏观的网络传播文学为对象,显然过于宽泛,与传统文学也没有了显著的差异;如果以狭隘的网络文学超文本为研究对象,则数量不够,因为这种样式现在终究较少,其样本不具代表性。

    网络文学的研究立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文学给传统文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带来了全面的挑战。这既是一种现实的震荡,也是一种理论的震荡。许多文学原点问题都需要得到重新审视。

    《文学评论》编辑部胡明指出,互联网的出现,对于文学与人都是一个双重挑战,并必然带来文学自身的转型,我们所要做的是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条件文学生存和发展进行充分的理性思索和追问,从而为网络文学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价值平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王岳川指出,网络文学是人类发展的重大成果。这种方式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以前的技术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对这样的一种现象,向来的观点是,理论工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态度,当之起于青萍之末时,应大肆鼓励提倡,当其风起云涌、泥沙俱下时,应该理性的对待。现在的网络文学研究,刚处于萌芽阶段,如果轻轻的抹杀它,这不是理论工作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湖南省文联书记罗成琰等人认为,现在网络文学每天发表的数量已远远超出纸质传统文学,可以肯定它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需要认真对待与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从全球化背景下来思考网络文学,我们既要看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网络是这一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又要思索在这一趋势下,汉语言文化怎样表达自己的存在。当前,互联网中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不到1%,它意味着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的集体失语。在这样一种弱势下,中文、中国文化如何体现自己在世界的在场?厦门大学中文系黄鸣奋教授就网络文学热问题进行了中外对比,他指出,国外并没有我们国内的这种网络文学现象热,这是一个奇怪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第一个原因也许是国外的商业化氛围强,第二个原因也许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较早,多媒体而不是文字才是网络的第一语言,第三个原因是网络虽已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但西方现在深怀恐惧,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摄像设备、数据库技术日益普及以及像网络这样的跟踪和监视,无所不在的监视。所以,西方人现在不认为网络有我们想象的那种匿名带来的自由狂欢,因为窥视下不可能有狂欢的激情。中南大学文学院刘泽民教授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存在,消灭掉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是对它如何引导、规范,使之健康发展。但现在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滞后性的反思,而不是前瞻性的思考。主要表现为:1、从载体方面研究,把这一现象完全归结为载体的形式。但载体不能构成文学的品质、品格。所以这样的研究是有局限的。2、从传统视点衡量网络文学,靠左左不是,靠右右不是,需要更宽广的视野。3、网络文学的研究如果作为学术存在,还是要深入到本体论上去思考,从存在论上考量。欧阳友权教授对日前网络文学状况进行了扫描,概括为:媒体之长价值之短,形式之长内容之短,数量之长质量之短。具体表现为价值的非意识形态化,消除了审美承担,调整了人对世界的审美聚焦,对经典的消解,当然也是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山东大学中文系李衍柱教授则谈了当前诸多现象后隐藏着的理论危机,其中有许多就是由网络等新传媒所带来的。如,文学艺术终结论,文学与艺术的边界问题论,美学生活化问题,媒介革命论,读图论,数字化鸿沟等等。但是,他认为,危机是新理论产生的前提和条件,网络文学的出现或许就是新理论产生的征兆。中南大学文学院蓝爱国副教授指出,对于网络文学的理性认知必须摆脱单极思维路线。如果用精英的标准看待网络文学,我们会形成对网络文学独特特征的观念误置,认为网络文学缺乏固有文学的很多优秀特征,从而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形成质疑;如果我们用后现代的分析眼光分析网络文学,新潮的同时却容易丧失对网络文学中国性的深入,丧失对网络文学多元本土生活表现的审视。因此我们要提倡一种文学生态的观点,一种传统纸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共同构成中国当下文学生态的观点研究网络文学,这样的研究立场也许更能够看清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意义和价值。

    网络文化的审美嬗变。对于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带来的审美变化,与会代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论辩由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阐述的视像快感引出。他认为视像化时代改写了过去的美学,纯粹诗意的精神性的美被身体的美学所取代。首先,视觉美感是图象带来的思想的消费与生产。新的理论体系已经放弃了曾经有过的理论理想,调整了理论范围与理论情怀。其次,视象审美不存在以往的功能性要求,是非常直观的日常生活乐趣。网络文学一样摆脱了以往的文学功能性,写作本身就是文学的意义。中南大学文学院聂庆璞博士赞同此一观点,认为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有两大突破:一是审美立场的突破。传统的审美是精英化的审美,即以极少数人的审美代替大多数人的审美;以极少数人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经验作为所有人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经验。网络文学恰好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突破: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就写什么,无须求证别人(编辑等),无须别人来评价好坏、对错。这是一种审美的巨大改变。二是审美形式的改变,比如文本形式的改变,读屏对读书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多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象体验的改变等,实质是审美方式的突变,即由想象性的体验快感变为享受性的经验快感,纯粹精神性的快感(美感)变为器官性的快意。这不是一般性的改变,而是巨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定家副研究员认为,文本离不开图象,因为文字的审美最终需要复活为图象来进行,所以,以图象代替文本可不可行?广东金融学院人文系杨林教授认为,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文化内容中,视听等多媒体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又平常的文化触摸方式,因此,文学的美学研究只能是在网络技术的背景中展开才能有效和有力。王岳川教授首先肯定了读图解放了我们的视野,但是,他指出,读文乃是“读”灵魂、读传统,文是对图的透视,文的深度是图无法达到的。华东师大朱国华博士质疑了技术上的乐观主义。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与资本、经济相关。乐观主义者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期待有可能落空。网络目前是权利的真空地带,因其无体制化而不被体制所承认。至于形式上的改变也没有真正出现。现在网络好像会给我们带来文学新的未来,实质上可能更加糟糕。因为网络一样受制于经济与资本的控制。零陵学院邓楠教授则从网络空间的不规范角度对网络文学研究的价值提出疑问,他认为网络文学的研究也许需要从扩大到网络文化的角度得到对自身理论内涵的确认和丰富。中南大学文学院阎真教授从创作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哲学价值进行了反思,他指出,网络及其文学似乎已经成为人性恶的发泄出口,网络空间的伦理颓败导致网络这一自由空间的理想描述显得十分无意义。这种情形中的网络文学及其文化需要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更进一步展开批判的思考。超文本的美学特性是关于网络文学审美嬗变的另一问题。苏州大学中文系杨新敏教授认为超文本的阅读动力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探索。其意义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是对未完成行为的设计,是现实人生困境的虚拟演示?超文本作者对文本的阅读性控制非常低,这种主体间性产生了文本间性,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读者与文本间的交流。但不管如何,叙事总要组成逻辑链条,所以超文本总是在叙事的临界点设置锚点。因此,超文本中的作者也并不是完全无能的,它是随机性与控制性的统一,通过控制实现随机性。刘晗老师则从阐释学角度探讨了超文本问题。一是消解了传统阐释中的二元对立问题。传统的诠释是一种非对等的二元对立思想下的诠释,它偏向于作者,是一种独断性的诠释学。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消除了原始存在的二元对立。二是消解了原作的优越性。不论是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强调原作对复制品的绝对优越性,但是,网络中的数字化复制是没有所谓的原作与复制品的,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两天的会议很快过去,通过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网络文学是当下理论界值得高度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中南大学文学院在出版“网络文学教授丛书”基础上举办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非常有价值,相信这次研讨会必将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产生良好的影响。

【原载】 《理论与创作》2004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12-13 13:22 , Processed in 0.0815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