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3-3 06: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
to xychy:
我就是姚子渊,从昨天的 WWW 服务器日志里发现来自这个论坛的访问,于是注册了用户名进来看看:)
自从 12/13 日那篇新闻以后, 我又增加了很多重要的概念: Classes, Contexts, Reconstructive Macros. 现在我正在为泻 demo 做准备 (比如调查目前市场上的 state of the art)).
先回答您的质疑:
“我认为,单纯解决歧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解决机器翻译碰到的很多问题:例如,省略的复原,指代词的所指,以及必须由上下文确定的语义推理,等等。有些并不是歧义,而机器未见得能够选择合适的译语。例如,“取消资格”、“取消约会”和“取消禁令”三个“取消”的意义不一样,英语就必须用不同的动词表示(不信你可以查汉英词典),机器就必须描述三个不同的“取消”的句法语义条件,并和英语相应的动词对应。由此可见,按照姚的方法不见得就能翻译出合格的文字。因此,说求职就必须学他的方法可能为时过早。”
1. 省略的复原. 我的对策是: 要求作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如被省略的对象属于哪个 class,或指代前文出现的哪个成分。
2. 指代词所指。作者必须指明所指的是哪个成分,通常计算机程序可以自动选择默认的指示成分。"Contexts" (看我后面提出的文章) 的使用可以减轻作者的工作量.
3. 上下文确定的语义推理. 这个问题有点含糊. 如果是作者在讲述他经历中的一个特定情节, 他可以在每个场合出现时先定义必要的"角色", 就像一段 C 代码块 (code block) 由标示符声明 (identifier declaration) 开始一样, 也可以比喻成剧本的开场白. 然后在文中引用这些角色. 这就是我提出的 "User Contexts". 如果是客观的某个特定场合出现的用语 (例如机场), 那么这个场合可能用到的所有用语都可以定义在一个 context 里, 然后作者拿来参照. 这就是 "Task-Oriented Contexts".
4. “取消资格”、“取消约会”和“取消禁令”. 这个属于词语搭配 (collocation) 用法, 可以用我后来提出的面向对象方法解决. (http://www.babelcode.org/docs/classes.html)
请注意我不会常来这个论坛. 如果对我的计划感兴趣, 可以:
1. 订阅主页上的邮件列表;
2. 关注 blog: http://babelcode.crazylife.org/
3. 写信到 info#babelcode.org (把 # 替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