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xychy

并非革命性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 06: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释

to xychy:

我就是姚子渊,从昨天的 WWW 服务器日志里发现来自这个论坛的访问,于是注册了用户名进来看看:)

自从 12/13 日那篇新闻以后, 我又增加了很多重要的概念: Classes, Contexts, Reconstructive Macros. 现在我正在为泻 demo 做准备 (比如调查目前市场上的 state of the art)).

先回答您的质疑:

“我认为,单纯解决歧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解决机器翻译碰到的很多问题:例如,省略的复原,指代词的所指,以及必须由上下文确定的语义推理,等等。有些并不是歧义,而机器未见得能够选择合适的译语。例如,“取消资格”、“取消约会”和“取消禁令”三个“取消”的意义不一样,英语就必须用不同的动词表示(不信你可以查汉英词典),机器就必须描述三个不同的“取消”的句法语义条件,并和英语相应的动词对应。由此可见,按照姚的方法不见得就能翻译出合格的文字。因此,说求职就必须学他的方法可能为时过早。”

1. 省略的复原. 我的对策是: 要求作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如被省略的对象属于哪个 class,或指代前文出现的哪个成分。

2. 指代词所指。作者必须指明所指的是哪个成分,通常计算机程序可以自动选择默认的指示成分。"Contexts" (看我后面提出的文章) 的使用可以减轻作者的工作量.

3. 上下文确定的语义推理. 这个问题有点含糊. 如果是作者在讲述他经历中的一个特定情节, 他可以在每个场合出现时先定义必要的"角色", 就像一段 C 代码块 (code block) 由标示符声明 (identifier declaration) 开始一样, 也可以比喻成剧本的开场白. 然后在文中引用这些角色. 这就是我提出的 "User Contexts". 如果是客观的某个特定场合出现的用语 (例如机场), 那么这个场合可能用到的所有用语都可以定义在一个 context 里, 然后作者拿来参照. 这就是 "Task-Oriented Contexts".

4. “取消资格”、“取消约会”和“取消禁令”. 这个属于词语搭配 (collocation) 用法, 可以用我后来提出的面向对象方法解决. (http://www.babelcode.org/docs/classes.html)

请注意我不会常来这个论坛. 如果对我的计划感兴趣, 可以:
1. 订阅主页上的邮件列表;
2. 关注 blog: http://babelcode.crazylife.org/
3. 写信到 info#babelcode.org (把 # 替换成 @).
 楼主| 发表于 2004-3-7 17: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姚同学的执着十分佩服。在当今甚为繁忙的现代社会,谁会愿意动脑筋把自己要说的话翻译成格式化的符号,再让机器翻译成其他文字或语言?就像世界语无法全面推广一样,要推广你这样类似编程的语言不仅必须花很大的人力物力代价搞一个自然语言转换为你设计的语言,还必须为每一种目标语言设计不同的翻译程序,不论是其他语言转换成你设计的语言,还是汉语,都增加了一个手工翻译过程,而这是一个人们最不喜欢的需要动脑筋的过程。即使你费尽千辛万苦搞成一个系统,没人愿意使用也枉然。所以我坚持我的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4 02:32 , Processed in 0.0628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