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1|回复: 3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 17: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去世当天还阅读近3个小时
2009-06-23   作者: 朱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主讲人简介


  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兼《党的文献》杂志主编,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悲患与风流——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毛泽东之魂》、《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文人毛泽东》等10余部。

  电视、电影文献片作品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新中国》、《使命》、《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大国崛起》等10余部。

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存在和升华方式


  据陈晋介绍,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生存和升华方式。

  那么,毛泽东读书有哪些特点呢?陈晋介绍,第一个特点是读书之广博让人叹为观止。毛泽东去世后,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毛泽东图书整理小组,整理出近10万册书。毛泽东在不少书上都有批注圈画。他读而未藏的书就更多了。另外,毛泽东读书很偏、很深,一般人不大读的书,他都涉猎。比如毛泽东说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俗语,是出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何典》,当时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毛泽东读书是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在去世当天他还读文件、读书11次,近3个小时。

  毛泽东读书是真读,是发自他内心的对知识、对思考、对思想的一种渴望。因为这种渴望,他才有一种真读精神。《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红楼梦》,以及二十四史中的一些传记,他都反复读过。另外,毛泽东读书还有一些习惯。一是读书的时候习惯做圈画,喜欢做批注,他曾经读过一本仅10万字的《伦理学原理》,批注就写了1.2万字。对同样内容的书,他喜欢找各种版本、各种观点的书对照来读。在读《拿破仑传》时,还专门找来英国人、苏联人写的不同的版本,了解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拿破仑的看法。

  除了写心得、批注以外他还喜欢跟别人讨论。在延安时,他专门组织读书小组,每天晚上读十多页,读完以后就讨论对这十多页的看法,要讨论出思想。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就是这样读完的。

积累胸中日月 营造人间天地


  毛泽东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对他来讲,不仅是吸收知识、丰富谈吐,最重要的还是促进、指导他的实践。“毛泽东是在了解各种主义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晋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深刻理解并接受的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而不是别人?陈晋说,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真正对历史有影响力的人除了他当下的功业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建功立业后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价值。人民越来越关注毛泽东得以成功的思想智慧、精神风范、经验方法,包括他的个性情怀。

  因此真正的伟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绝不是一世一代,他的思想和精神完全可以超越时空。陈晋介绍,有人做过一个调研,在中国的10个城市,对1250个人进行了调查,其中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请列出10个。”结果在中国人的眼里,排在前三位的思想家是毛泽东、孔子和马克思。


  陈晋说,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当中,他对前人和同时代的人创造的思想、提供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是很注意吸收、扬弃和发展的。陈晋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毛泽东通过读书积累营造了他的“胸中日月”,他有了胸中日月才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创造了“人间天地”。所以,今天解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就是从他的胸中日月到人间天地的梳理过程。这就是毛泽东的读书形象。

毛泽东一生读书的阶段性特征


  陈晋把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概括为这样几个主要阶段。一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主要是完成从修学储能到寻找真理的过程。概括起来,他主要阅读了四类书籍,即传统的文史典籍,近代以来“睁眼看世界”的著作,新文化运动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的书籍和马克思主义书籍。这些书不仅帮助毛泽东修学储能、修身处世,也为他后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下了伏笔,并且帮助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谈到此,陈晋特别指出,从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读书经历可以看出,在五四时期掀起大风浪的风云人物,都是一色的知识分子、读书人。这些青年都是通过大量阅读比较后才确立了信仰,而一旦选择就不轻易改变,就会坚定地守望它、维护它、实行它,可见读书获得的精神力量何其巨大。

  毛泽东读书历程的第二阶段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一阶段,毛泽东主要是宣传家和实践家。他擅于用书宣传,用读书来指导实践。由于时常带兵打仗,又处于偏远山区,这一时期毛泽东读书非常之难,常常是无书可读,精神生活处于极度饥渴之中。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写信给上海中央,要求代买《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书籍寄来,特别是在战争中获得的《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几本书,他更是当宝贝,读不胜读。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高峰时期。毛泽东用异乎寻常的精神坚持读书、发愤读书。这个时期读的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军事学著作、文史哲著作、时事政治类四方面,这些书为毛泽东写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使他在当时成为理论权威。陈晋总结说,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使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走完了他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的最后一段历程,这里“领袖”的概念,不仅是政治的、军事的,还是思想的和理论的。值得指出的是,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即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还有一个根本主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读书历程中的又一高峰。涉猎范围更加广博了。仅就1972年以后的情况来看,他读历史传记,从《晋书》、《三国志》、《史记》等史书中选了23篇传记。他读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荀子》、柳宗元、刘禹锡、章炳麟等人的著作。还读了庾信、白居易、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等人的辞赋诗词等。晚年毛泽东错综复杂的心态和至深且巨的情感世界,使他不得不从中国古典作品中寻求心志的勉励和抚慰,反映了毛泽东晚年普通人的感情。

毛泽东提倡读书“授人以渔”


  对于编书、荐书和讲书的经历,陈晋认为这成为毛泽东习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很注意通过提倡读书来“授人以渔”,由此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和倡导读书,也成为了毛泽东特殊的政治领导风格。

  陈晋介绍,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和读书人,他要把书作为工具,作为教育的工具,作为理论创造的工具和理论普及的工具。因而当初在延安那么小的地方,能办起那么多各式各样的学校,这在世界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当时条件很艰苦,但为了培训、教育办了那么多所学校,从党校到抗大、妇女学校、民族学校这些都有,包括了青年学校、鲁迅艺术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等,这反映出毛泽东把读书学习作为我们党一种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而且毛泽东自己也编了很多书。比如说1955年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毛泽东自己看了一大批文稿和报告,选编了一本90多万字的书,叫《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他自己写序言,并为其中的文章写按语。这本书被称为“农业合作化的百科全书”。

  没有动力的事情是不能持续的。那么,毛泽东读书的动力是什么?陈晋认为,毛泽东读书的动力和目的是混合在一块的。他读书的动力有3个。第一,毛泽东早年读书的时候很推崇“圣贤”人格,他很看重有思想并且能够向人们传播思想的人格境界。第二个动力就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深刻体会到干事业,靠两条,一条是人才,一条是道理。只有靠道理支撑的事情才能持久去干。所谓道理,就是科学的认识,正确的理论。一个军队、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靠道理来凝聚,来干事情。因此他说,路线对了,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第三个动力,就是来自于他的个性,来自于他的读书人的个性,他的文化性格。同样体现为读书人都有的潜在的求知欲,但凡有一个知识空间要他去了解,就有一种足够的诱惑让他去克服障碍,去了解它。这种读书人的天生的求知欲,也是毛泽东读书的动力。人格理想、领导方式、文化个性,这3点应该说是支持毛泽东终身读书的动力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论读书与学习:学要胜古人 书要反复读
2009-06-16    胡为雄    学习时报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197697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毛泽东是怎样论读书与学习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学要胜古人。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依据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于革命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同时,毛泽东在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二、积学贵有恒。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他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例如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三、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四、广收博览。读书广收博览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曾这样说:“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这句话其实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自己的读书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到马列主义著作,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总之,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刊杂志,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

  五、系统钻研。毛泽东提倡博览群书,同时又提倡认真研究、系统掌握书本知识。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更是号召系统研究。他曾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他还强调:“从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六、勤动笔墨。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

  七、学思结合。毛泽东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八、不闭门求学。毛泽东主张,求学要结合社会的实际,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九、学离不开问。毛泽东认为学习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他主张学孔夫子的“每事问”。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十、要善于挤和钻。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这就是向木头“挤”,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是“挤”和“钻”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建国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十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毛泽东曾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事实上,毛泽东对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这两者都作出了表率。学而不厌首先表现在毛泽东长年坚持阅读马恩列著作及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学、史学等专著。毛泽东同时是诲人不倦的导师。无论是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还是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讲课,毛泽东都能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且循循善诱。

  十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故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的四大读书方法
2009-06-12    石仲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 人民网-《人民论坛》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可归纳为四点:

  其一,大量批注,言如珠玉。毛泽东读书有爱写批注的习惯。有的批注已经失散,目前出版的有三大批注集。一是早年读《伦理学原理》的批注,收录在1990年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中,约2万字。二是在延安时期读苏联哲学教科书等10本哲学书籍的批注,全部收录在1988年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约2.7万字。这本“哲学批注集”是我负责主编的,我接触到原件,看见毛泽东的批注文字密密麻麻,有的书页上下两端、边白中缝都是,有的书页圈点密集,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这反映了他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他读文学、历史古籍的批注,大多收录在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约3000字。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喷发。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有一个字,长的多达2000字。有的批注内容极为丰富,似串串思想“珍珠”,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

  其二,领悟真谛,掌握方法。毛泽东读书虽很刻苦,但不死板。他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领悟能力极高,没有丝毫的学理主义、书呆子习气。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优点,为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观点、方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这个“领悟真谛,掌握方法”的读书要领,在延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比较完整的强调学马列主义主要是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的“思想方法论”;在指导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其三,广收博览,发展创新。这是毛泽东读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毛泽东所以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还要指出的是,仅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他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来说,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不是完全充分的条件。毛泽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汲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这在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展现得非常清楚。

  比如,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讲矛盾问题,只使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概念,没有提出“矛盾的普遍性”概念;在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时只论述了它们的决定作用,没有讲矛盾地位的转化问题。毛泽东在该书上写了1200字的长批,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对此作了阐发,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哪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但到革命前夜时期及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就转化为主导方面了”,“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互相转变的”。根据批注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出,《矛盾论》先是抽象出了“矛盾的普遍性”概念,作出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两重含义的概括,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对矛盾特殊性的诸多情况作了精辟分析;并且明确提出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矛盾特殊性的内涵。这些论述,既将苏联哲学教科书向前大大地推进,在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原理,又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

  其四,考察社会,读无字书。毛泽东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作实际考察。他说过:“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读无字书,考察社会,这是他一生都非常重视的学习方法。早年求学时,他就表示:“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邀同学利用暑假,步行千里,“游学”农村,对长沙及洞庭湖周边多县作过社会考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读“无字天书”,广泛地接触社会实际,产生了要对自己国家的状况作研究的浓厚兴趣,致使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新民学会的学友旅欧勤工俭学,而他本人却坚持先留在国内,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个决策,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非常注重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状况,使他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后,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的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读书趣说“三”
来源:网易博客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

  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2 11:56 , Processed in 0.0918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