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4|回复: 1

应标本兼治刹造假之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3 13: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王永志(中新社评论员) 来源:中新网  2009年7月1日   
5 a6 I1 C* u8 }0 e6 _* T " i! d6 M2 c5 O+ C- s1 l
大众瞩目的“新统计法”,在二十七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此间媒体评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造假现象将受法律约束,这是一个治本之道。
" R5 S2 ?" a# d8 D9 k# a) A0 S6 y0 \3 y/ k4 n- h0 _
最近一段时间里,造假、剽窃、抄袭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网络,引来各方热议。此中既有官场中人,也有所谓“象牙之塔”的高等学府人士,还有官商结盟上下其手。   
- e$ q# F  a6 N) w& G6 H, e' N
! I) k. M+ z: ]$ U  W6 I( i还是让事实说话吧。重庆巫山县考生何某是重庆市文科状元,这本是天大喜事,可是他在媒体寻寻觅觅之下却玩失踪。原因无他,他的身份,由汉族变为成土家族,可再享二十分的加分。而其父乃巫山县招办主任,其母亦为官员。拔出萝卜带出泥,巫山县副县长亦坦承,女儿高考前也改民族身份。 1 T% O4 K" g/ w  J  N) R* M

/ s: n. A0 Z5 C* X  e- U! w5 v还是在本周,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六连号”的摇号丑剧水落石出,确是官员与中介联手操作以牟利。 # h( d" j( n% p2 f

1 H4 I$ K+ _- X* Y9 u! F而在此前,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抄袭文章,并牵出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挂名的内幕。而不到三十岁的湖北宜城市长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亦闹得沸沸扬扬。 9 {9 E& s  m! ^  x0 ^; I, ]/ `

" @" p, ~1 ]" t& h+ Z9 d4 H所有这些,应该只是冰山之一角。而这些案例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愤慨、质疑,在于它能给造假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好处,同时又违背社会公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尤其在社会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的当下,更是众口铄金,千夫所指。 + m" o7 C- v& K" Z- ^6 X

  ?) N6 k7 N8 ]" O9 o如何遏制愈演愈烈的造假之风,除了构建完善的法制体制外,还应在各个层面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重典”提高其造假成本,以儆后尤。
+ I  [* Z0 g6 t& ?/ N) z9 I1 ~1 x: ^! Y4 }$ T4 X% H
同时,也应反思制度上的缺陷。比如有些地方以GDP论英雄,看GDP增速快提拔官员,这就使得一些官员统计注水甚至篡改统计数据,以便青云直上;再如经济适用房原意是为购买不了商品房的人而推出的,而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差价,使得一些人瞒报收入,甚至与官员串通,从中获利。
6 k  L. M- n, x, |  D$ j. E" ~) U
此外,社会笑贫不笑娼、不吃白不吃的浮躁心态,也应该净化净化。以重庆巫山考生何某为例,凭借其学习实力,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学,应该毫无问题。他的家长为什么还要变换民族身份加分呢?不外有本事操作置换身份,以及不这样做就吃亏两途。
- e" `# R3 ^8 {4 d" F* d! H1 @4 d# y$ z6 j* v  U+ w
中国的统计数据,曾因多种原因受到诟病,但人们也看到中国统计在“不出假数”方面的努力和进步。相信随着新统计法的实施,会有长足的进步。而最近冒出来的造假事例,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一些当事人也受到应有的惩戒。只要标本兼治,造假之风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而遵纪守法、自重自律的行为将越来越受到尊重、弘扬。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3: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濒死的一个表
* a! `& @' ^& t+ S作者:刘洪波 来源:凯迪社区  2009年7月1日 $ z0 i# r* v& Z: \
0 O: E( u! u3 p1 s" e- J
有关学术造假的报道,呈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今年已来,媒体报道后已被认定为抄袭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抄袭,上海大学教授陈湛匀抄袭,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此外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等涉嫌抄袭,另有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控抄袭后被鉴定为“过度引用不当”。 $ [8 v9 q5 h. F

9 S& G  ~1 `. ^0 Z( t放在一个学术规范尚存的地方,上述事件中无论哪一件都会使事主在学术界难以存身,而在中国,学术的标准已经模糊,是非已经混淆,廉耻已经丧失,于是,一些涉嫌者才可以继续混迹学林,才会有学术不端行为铁证在案而被官方撇清。这样的学界,这样的学人,又进一步证明了学术污秽的严重程度。
3 G, G9 D: P- ]) W1 S& B7 r% b3 j  f- l% `* b5 `
上述事件得以成为新闻,并不表示抄袭属于例外。抄袭是普遍发生的,它可能已经成了中国学术的“潜规范”。抄袭不例外,被人指认出来才是例外。学术界对抄袭行为已经容忍和默许,尴尬不在于抄袭,而在于抄袭被指认出来。论文与著作的数量、教授的数量、博士的数量,都在爆炸性增长,学术的进展则是另一回事。 1 j/ G" @9 W$ ^) P! w$ J
" N, `4 M8 }: }9 U- B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认为,接连爆发的抄袭事件,能够显示抄袭行为的严重程度,因而引发学术清洁行动。然而,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想当然。接连不断的事件,起到的作用,只是使一个被关注的事件迅速从焦点变为非焦点,每一个事件都只是使直接相关者有些不自在,新的事件出现了,目光转移了,焦点被覆盖了,相关人也就解脱了,自在了。
% a9 k7 m0 w$ v9 b/ ?: d1 ~- g- k7 v9 a
一起学术抄袭事件是否被认定抄袭,有着耐人寻味的密码。一个硕士研究生、一个教授或者副教授,在抄袭行为被指认以后,容易被认定为抄袭;而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被指认抄袭了,就不太容易被认定为抄袭了。上述事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云南中医药学院院长李庆生,抄袭没有被确认,甚至被确认为“没有抄袭”,不在于事实上是否抄袭,而在于有更多的资源,包括学术机构的权力资源和学术界的人脉资源。
2 T4 H3 \  J6 d6 e5 U- u# ?7 H6 w. A. {% E- N  I1 N
学术抄袭事件被不断报道,原因不在于学术抄袭比之于其它领域的抄袭更加普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相比于别的不端行为,抄袭有“白纸黑字”为证,所以更加容易指认,而学术恰好要以发表“白纸黑字”为基本样式。可能,欺世盗名的行为虽然无处不有,但人们多少对学术界还高看一眼,还有一些要求。可能,学术抄袭被报道,仅仅在于学术抄袭具有被报道的可能性,它既是体制与权力的一部分,又不是纯粹的体制与权力;它既有公共性,又不至于引起公共突发事件,所以学术抄袭行为可以在涉嫌之时就被报道,而官员腐败则不会仅仅有人指认就被报道。某种意义上,整个学术界可能都会产生“软杮子”的感觉,不是进行一场自我的救赎,而是认为“我们好欺负,才会被报道”,就像安徽阜阳认为媒体报道阜阳的丑闻,在于阜阳没有足够的能量一样。
# X1 x: K1 e8 U, W$ R  m, T) b0 }1 ^5 I0 |& f  c$ F5 n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污染的严重程度,在于它既普遍又深入。普遍到无所不在,深入到沦肌浃髓。参照系已经转变,社会行为不以合法性为标准而以不受惩罚为标准,不以道德合格为标准而以道德最丑陋者为标准,不患违触法条但求逍遥法外,不以行为不端为耻而以社会上还有更恶劣的情形自安。 + g8 y3 u" ~0 }' }" Y/ K  k
/ M& _0 \2 z( ?) a
学术在濒死之中,这是肯定的。但学术状态是被制造和加予的,更为根本性的因素不是学术自身。没有学术自治,学术被纳入高度的权力治理结构之中,使得学术独立成为奢望,学术正在死亡,貌似学术的东西生长出来,抄袭只是表象之一。学术界自我清洁的可能已不存在,权力运行方式对学术发展逻辑取而代之,使得学术机构成了官场的分部,社会权力在低约束或无约束状态下产生的种种弊端映射到学术上来,于是有丑闻的校长不会辞职,大学会为有丑闻的校长掩盖,人心的评价已经没有作用。 % F+ B* l6 U- O% O

- i- s0 E, a. S8 m4 ~也许你原以为学术界会稍微清洁一点,但事实上它已被抹平了,跟别的领域、别的界别一样平。“世界是平的”,这是别有异致的一种。有一部分领域或者一部分职业先污秽下去,没有一部分领域或一部分职业先清洁起来,我们亲眼见到了它的发生。 8 F: A' y2 \5 T# W2 q' Y6 {
* P7 z! A, j' f- [4 r
还有一个清洁的领域吗,还有一种名誉的职业吗,为什么,是市场平等地冲决了一切,是权力使一切平等地下行?想清这个问题,大概能够在乱相纷呈的事件中找到病根。这个社会,市场最多是个大副,权力却是永远的船长。   
& |2 [# F& D8 c  i, j$ N- I  M( ^/ g3 {; q8 ]  K6 w* W! L: L) u+ ^
学术批评网(www.criticism.cn)转发 2009年7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10-11 03:29 , Processed in 0.0276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