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9|回复: 0

闽南文化之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1 13: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语言”系列报道④
本报记者 郑 娜 来源: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09-07/14/content_295412.htm《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9年7月14日   第 07 版)
 

南音


泉州讲古
 

布袋戏

 
高甲戏

  2007年6月,我国批准建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作为整体文化概念,首次为官方清晰认定。然而,闽南文化是什么?以闽南方言为根基的闽南文化体现哪些特征?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方言学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如龙先生。

  闽南话分布占全国海岸线的1/3

  问:闽南的概念是什么?

  答:闽南,从地理上指的是现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

  问:闽南文化区的概念是否通过闽南方言的分布来划分?

  答: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根基。闽南话的外迁主要是沿着大海走的。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也极为广泛。因此,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又是世界性的。

  问:闽南方言的分布如何?

  答:闽南方言是先从闽东南沿海向南北海岸线扩展,闽南话分布大约占据了全国海岸线的1/3。

  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比例最大的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海南帮”,估计占华人总数的70%。闽南迁出人口的后裔,估计粤、琼两省和台湾以及东南亚诸国都各有1500万之众,加上本土的1500万,应在6000万以上。

  方言见证闽南人与外族友好相处的历史

  问:闽南方言在海外流播中表现出了什么特征?

  答:在汉语方言中,没有一种方言能像闽南话这样,在向外播迁的同时,与外族语言有如此深度的接触和融合。

  以马来语为例。据研究,现代马来语中的闽南话借词有400多条。许多食品、用具乃至文化、风俗都是闽南人带到南洋去的,比如:薄饼(春卷)、红熏(旱烟)、鲑汁(酱油)、粿(年糕)、柴屐(木屐)等。闽南话中的马来语借词也有近百条。多是热带物产和器具,也有些日常生活用语,有的至今在沿海闽南话还在使用,如:五骹忌(不露天的过道)、沙茶、鱼末仔(鳄鱼)、十必仔(钳子)、洞葛(文明棍)、雪文(肥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借词是很常用的核心词,有些借词是双向互借的。例如:

  “吃”,马借闽的“食”音ciak,闽借马的makan(马干);

  “钱”,马借闽的ci,闽借马的duit镭(指铜板)。

  这种核心词的借用和双向互借的现象在世界语言的借词中实属少见。应该说,闽南话和马来语之间是一种少有的深度的接触和交流,这也是闽南人和马来人之间长期友好相处、平等往来的历史见证。

  台湾闽南话与本土闽南话毫无二致是奇迹

  问:闽南话在台湾的情况如何?

  答:今天台湾说闽南话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其中有泉州腔和漳州腔的细小区别。有些地方,如台中、花莲等地,泉州腔和漳州腔交错分布,情况十分复杂。特别是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人口向台北集中,两种口音日益混杂,形成了亦漳亦泉、非漳非泉的闽南话,这种口音的形成过程与厦门音相似,其语音特征几近闽南本土的厦门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闽南人在日本殖民者统治下50年,又因国民党统治,与祖国大陆隔绝了50年,现今的台湾闽南话和本土闽南话还是毫无二致。这种世界语言接触史上少见的奇迹,十分令人深思。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闽南人迁往台湾的时间较晚,出发地都是漳、泉两州,两处方言本来就相差不大,混居之后也就相互融合了。加上台湾当地没有其他强势语言或方言与之抗衡,这些都使得今天的台湾闽南话保持着最纯正的原乡特色。

  闽南方言构筑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问:闽南地区的方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闽南地区的戏曲、说唱品种之多,内涵之丰富,艺术之精湛,不但是各地闽方言所未有的,在全国各大方言区也是罕见的。单是在闽南话的形成定型地——泉州地区,就有梨园戏、高甲戏、南音清唱、布袋戏、傀儡戏、讲古、歌仔册、答嘴鼓等形式的语言作品。至今,在泉州古城、台南乡间,或新加坡的街头巷尾,还可以看到南音弦歌不断的情景,各种唱腔戏文、吹弹曲谱历经翻印,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可以说,闽南方言构筑了一座富丽堂皇、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宝库。

  问:闽南方言及艺术的生存状况如何?

  答:沿海地区新一代许多人已经说不来本地话。由于方言词语的淡忘,也由于地方戏的内容与现代生活差距太大,有的年轻人已经不爱看也看不来。种种因素都使方言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方言特色逐渐消亡。有些地方戏文历来只靠教戏师父口口相传,从未整理成书面材料,这些老艺人均已八九十高龄,故去一批人就丧失一批材料。闽南方言及文艺急需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4-28 11:34 , Processed in 0.1005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