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倡导精英教育——对话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 M" \; f# C l8 G! ?作者:钟岷源 来源:南风窗 2009-06-20$ {2 N3 \. J) p
! w2 {+ Q3 F1 ?' V3 B# Y* \
“他总是让人感觉亲切,并深深感受到他的朴实和厚淳,他平实而不平凡,他有着不一般的人格魅力。”——这是厦大的一位学生所描述的自己眼中的朱崇实校长。9 f; P0 v+ I5 M2 w
0 P8 _5 r! q% q. L- {正是这位校长,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富有感情地说了这么一句,“我的今生,注定要与厦大紧紧相连。”
, u; ?7 l: `( V+ j& [; ]: i; ~+ f/ q+ l! f. G2 a
朱崇实于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其后由国家公派赴南斯拉夫等留学,并获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厦大从事教学,先后任厦大8年的副校长,7年前出任校长。他说,“我在厦大整整32年了。32年里,我走过许多地方、许多大学,可最让我珍惜的还是能够在厦大美丽的校园里,安安静静地做学问做事业。”
+ w8 j7 j3 ^" E- {8 m# P' e& w0 B! J8 v2 o- U W4 k( B7 [
坐落于鹭岛东南之滨的厦门大学,创立于1921年,花园式的校园依山傍海,自然的景致与人文的底蕴和谐交错。在此平静而宜人的氛围之中,本刊记者就高校改革的热点和趋势,与朱崇实校长进行了深入的对话。4 b( C' b+ ]% G7 p9 u; e* t* @/ l' p
8 x. J1 M, |- _/ T8 l c6 s0 X0 e
1%的大学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O4 a- n- B* l2 s$ h C/ ?
* Z" M0 {. S: v# Q+ s; l$ H, n( d! N
《南风窗》:4年前,你在山东大学的一次演讲,引发了“高尔夫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论,一向低调的你不经意间成了名人。
' Z/ _; U5 j8 a6 ?# Z1 |/ O; }& {4 f: p1 V6 s5 C6 i0 ~$ x3 r
朱崇实:是啊,但当时的舆论忽略了我说的一句重要的话,“精英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H' W! }8 n1 q/ s9 F7 [
5 w8 ?' h4 [0 s' g) d# y( O 《南风窗》:在社会强调教育公平的语境中,你却倡导精英教育,为什么?) q# o( r4 M" r. @* j$ V- H
. C: }* }$ h& k' j) l O 朱崇实:我想首先应对什么是精英要有准确的理解。现在有人把精英等同于贵族,把精英理解为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群体,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什么是精英?我的理解:精英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愿意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能够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并能以自己为榜样带动自己周围的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紧紧地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办学,但千万千万要注意,我们的教育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甚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它既要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 O) d# [7 U' r* m3 F. Q3 A
4 r- z% Y6 w4 V) C. g4 O9 Z; e/ b
《南风窗》:记得你说过,中国至少要有1%的大学为未来培养领袖型的人才。
6 \& R7 K& h/ L" v2 o2 r
! U0 O" n& `! k" z 朱崇实:没错。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我觉得,中国现在有2000多所大学,99%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1%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目标要和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样,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6 I- p0 Q* V: S1 V9 d
) p' _/ i+ x# v+ X4 @ 《南风窗》:就是说,我们的名牌高校应该和国际接轨了?# r8 c! L- K- Y4 y$ ]3 L
6 J) u4 k" b/ } 朱崇实:是的。中国一流的大学若不能与国际接轨,那么中国如何能够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主要力量呢?美国不少大学校长就明确提出,他希望所培养的学生不单单是在自己的国家和社会成为领袖型的人,而且要成为世界的领袖,他主张他的学生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如果我们中国没有这样一批学校,没有这样一批校长具有这种眼光,而只是焦虑我的学生将来出去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那是不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 C( X% Z$ N2 V, E
% C2 k8 [ h' H' e 创新型人才全球标准相似
; X5 I: I" G' c! b8 G8 s1 f. A3 ?
" u- t& s$ s1 a 《南风窗》: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怎么理解创新的概念?
! t' c: J' ]& B
+ t/ I4 O- u+ W8 k; H 朱崇实: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包括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作出创造性的应用。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6 ~- s% H% C$ F) p8 E" v) p% }' v
6 b5 T' Y1 C' |$ l- J! c9 Q
应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成果的素质和能力。
! c6 i0 c# o$ h$ |: m. l# N
3 N. m7 u D5 o5 U' ` d 《南风窗》:有量化的标准吗?8 m/ J" n% |% ^8 g+ K5 v& S
/ e! ^; A0 e0 `
朱崇实:当然有,具体到本科生培养层面,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本科毕业生12项标准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的本科毕业生5项标准,都蕴涵着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
6 A! r* A ^6 t. q* C6 r0 v
) l4 c9 }6 K4 y6 u7 I5 u+ q 《南风窗》:这些指标对中国高校有何借鉴意义?- O+ p' F. O' ~$ |5 M( d$ [
% I- V# G8 z& J& q9 N, b# d9 ]: w! O
朱崇实:归纳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大学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五项基本特征:一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二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三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四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五是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 [) w$ Z* g. w, k- I a6 @( W
/ f3 S% u3 }, X4 F; U& B 一流师资成就一流大学
$ X Z, [% }( R4 d' X, `: w$ q" T2 C% h( p2 ^6 F. z
《南风窗》:怎么看待高校里头‘大楼与大师’的关系?也就是说,师资水平的高低对一所大学的影响。! q% a5 b5 U5 E) U1 `0 U
2 F! ]7 J, s- E3 J; ]+ j& { 朱崇实: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就等于有了一流的学术成就,有了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综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它们都荟萃了一批各个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事着人类最尖端的科研工作,其中一些人所做的工作已成为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i2 N/ N" i e3 _* a, h) A; g' G# ^+ x/ C
《南风窗》:厦大的情况呢?
, r0 Y v1 _ R7 ^# |- L/ }
( ?+ o5 v4 M" b1 W/ J 朱崇实:厦门大学自建校开始,就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早在私立大学时期,校主陈嘉庚就主张聘用一流的教师。他认为,“无为之费,一文宜吝;正当之用,千金慷慨。”创校之初,学校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洋银400圆,讲师可达200圆,助教可达150圆,均比一般学校高。经学校重金礼聘,私立时期的厦大,著名教授云集。改革开放以来,厦大狠抓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3 L+ C( l# T9 m6 g8 a- P
* ^/ y8 d/ f! l- t; _+ y2 M) C& H4 ]
《南风窗》:你认为一流大学的表现状态该是怎样的?
. @# Y3 h% U' h. r; F5 f$ F1 O6 {. _" _0 K3 ?# b. b
朱崇实:有远大理想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狂躁不已,而是要在奋斗中充满执著,在充满奋斗激情的同时不失平和与理性。远大的理想加平和的心态再加理性的思维,这是大学教育所应追求的状态。# J6 U+ X" W, G$ U& W/ |) S5 K
3 u& f B1 P7 y( x& y, J- p
学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
4 ^3 W# ~* M: a1 L
$ T# l7 ~7 l, @ W& D8 u& n/ T 《南风窗》:你曾说,只有学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是在怎样的场景下说这番话的?与学生谈心时?1 ^& U) Q: ~, q/ g: d
+ U4 {# [, M+ }! g 朱崇实:不是,是在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在我即席发言时提到。我是有感而发,是向台下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提出忠告,同学们非常认可。
1 E1 G! A4 Z; ~# M' I
' R, ^. f! H3 A: h s 《南风窗》:为什么?( \& Z* {) j9 b* L, I( A
' V% T% a7 q, T# X6 F
朱崇实:那时,我刚好看到台湾《中国时报》一篇新闻,题目是:《历数高学历新人七大罪状:“蓝领劳工”状信震动台大校长》。文章说,有些社会新人,活在高学历的光环下,有着过于自私,没有时间观念,身段不够软,缺乏谦虚,没有敬业精神,不够尊重工作,借口太多等七大缺点。我感到,这个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也值得同学们深深思考。6 l1 F& |7 d! J
4 B. t1 Z' g% ?$ [% K% l0 H
可以说,当学生时,在校园里表现得散漫一点、个性化一点,说话出格一点,甚至犯一些错,都可以接受,但走上社会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知识和本领,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还要有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我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精英教育的应有之义。: P- {: z, Q7 U7 q) n! S
# P& ~5 s7 q1 L0 d 《南风窗》:你提倡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自由发展,具体如何?3 V" r9 X: Q2 v+ {2 Z p, H
. o/ }8 l& |' {0 z& U" v 朱崇实: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按大类招生两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潜力分专业;加强研究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建设,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重视课堂外的学习效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领导才干、社会活动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加强体育工作,健康体魄、健康心理使人更加自信、宽容,能够承受更加艰巨的工作或任务;推行校院二级管理制、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学中;加强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希望宿舍成为同学们喜爱的家;专业实验室等向本科生开放,建设好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开放的理工科实习车间和社会实践基地等。' F9 x/ A* T/ e( d& [
8 ^: o2 ]+ k) |. d0 ~% ^
应尊重和维护大学自主权
. c0 Q' o6 v+ H3 h' i+ ?6 `. o
* g) Y: n/ B5 t 《南风窗》:怎么看待大学校长这个角色?他是官吗?% C) g; P, P N3 Y1 R! s+ e& a) }' x
j+ W# F) }; j, H 朱崇实:“官”是有特定含义的,大学校长不是官,也不应该是官。大学校长是这样的一个职务,他要对学校的全面发展负责,要负责行政管理,更要把握学校的学术方向和文化传承。$ p) b6 r; Z y0 r) b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每个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把握这个目标方向是校长非常重要的职责。* M3 O9 ]6 g+ M6 }7 k! W
/ b" H+ P6 B- F4 u- [
《南风窗》: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如何体现? d- A5 @: v7 v
8 s) V# L5 M! L) {' a$ G 朱崇实:作为校长,他应该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握正确的方向。大学校长不仅要把握方向,还要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大学校长还要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即他能够使几万名师生员工对自己的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如果哪个校长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学校一定是成功的,这个校长也一定是成功的。
; ]$ ]8 W- P' K3 B9 ~1 Q5 z9 f8 o: p) f
《南风窗》:都说你是一个善于改革的校长,是吗?
- P* x) v8 ^0 w: Q! E) q# {+ N; a/ Y# U4 j5 ~6 V7 R6 ?
朱崇实:在我的任上,推行了“全员聘用制”,面向国内外招聘人才,我主张赋予各学院充分的自主权,并在招生制度改革上,进行了国家政策允许的尝试。诸如此类的改革,几年来稳步推进,善于改革的说法,就这样来了。
% J. C0 l- q. r/ g- n' v
$ r; t+ i( \! O; \9 h* x 《南风窗》:媒体常说,中国的大学校长难当,因为杂事多、干预多,你的感受呢?3 ?, t, |, ?# k
$ u4 V, \ o# w) j' j+ D 朱崇实:有同感。因为国内大学的校长与国外不太一样,除了要为学校筹集资金,引进人才之外,还要考虑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以及大学与所在地的关系等等事务。
' [/ h2 N; j* r( u# e% x2 y
( r, ]: |6 q& ^5 |( s2 D: A1 v 《南风窗》:这些“杂事”是不是导致大学行政化的主要原因?
: @2 Q% c' C+ W, Y. k9 @( `. t
, q6 }8 A( F* i% p3 H5 `# ?1 k; ~& Q" v 朱崇实:这里面涉及尊重和维护大学自主权的问题,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的行政化趋势是世界各国都在普遍关注和担忧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克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最为紧迫的应该是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以及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 K4 K" w7 E' T9 u% q0 R! C; h( C# z# z2 L) U
我们的公立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政府主管的,大学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作为投资者、政府作为管理者,对大学具有领导权、调控权和监督权。大学必须为国家服务,对政府负责,在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法规政策的指导下规范办学行为。但是,政府作为主管者,要特别注意维护大学的自主权,要让大学的党委和校长拥有充分的、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校特点自主办学的权力。
7 S6 C0 Z. @5 V X" G 8 M9 G, f% `! t/ ^
“没有围墙的高校”! R; |5 N* @. t- ^0 h+ n
% o; O1 I7 Z( @# d 《南风窗》:怎样描述厦大的气质和个性?5 n( ]& b( O! w8 `- b; |1 q
" t5 v5 n( {* O/ M 朱崇实:厦门大学是由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名牌高校,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出资创办的高等学府。陈嘉庚先生所处的年代,是中国社会最贫穷、最落后、受尽了外侮和欺凌的年代,他非常想改变这种状况,并明确提出,中国要变化,关键要提高国人素质。要提高国人素质,关键是要办好教育,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因此,厦门大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4 Q5 e1 W' D9 \/ S. C
5 y8 L% m% @) Q+ V 《南风窗》:办学理念方面,厦大遵循什么?
& Y! r+ T# o- w. o2 `3 L: e; X
/ n( w* g( j# D! x ` 朱崇实:可以概括为四种精神:第一是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第二是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第三是抗战时期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第四是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每种精神的后面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作为载体。抗战时期,厦门大学内迁闽西艰苦办学,当时的校长是萨本栋教授。萨校长是厦大改为国立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他带领厦大度过了8年抗战,维持并发展了厦大。6 `" ~. P( b& ]
& Q8 F& g& [! g$ F
《南风窗》:怎样感受这座高等学府绵长而坚韧的精神脉络?
& `6 I. y8 X! \3 ~ z
/ e" C z0 H- t5 r, W, i2 D 朱崇实:一所大学,有没有魅力,有没有感染力,在于它的积淀,也就是那些一代又一代人编织、演绎和传送的人文精神。在中国众多的高校中,很少有哪个学校有“校主”一称;而厦大人不仅有自己的校主(陈嘉庚),而且把“校主”的精神与文化融入每一个学子的心灵,并使其随着他们的成长发扬光大。) X- T9 e! g. ^; v3 d' Q a
% z+ {+ M" B+ ?0 @
《南风窗》:为什么说厦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高校?# }9 u1 ]! T; u" M" V/ h
8 Q9 ]; a& [. v# [2 g$ a# f
朱崇实:是这样,前些年厦门市举行的“十大城市名片”的评选中,陈嘉庚先生和他一手创办的厦大都榜上有名。很少人能像陈嘉庚一样,能在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里,留下自己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 h( M8 J% e& T3 j& T$ }( Q4 ?
$ Y* ^: i5 _9 R# Q1 K: B/ E 因为厦门只有厦大这么一所重点高校,厦门市政府和人民是真心实意地把厦大当成了自己的学校,把嘉庚精神和厦大当成了自己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厦大也就成了这座城市里“一座没有围墙的高校”。普通市民可以在厦大图书馆里看书,可以在校园里散步,可以旁听各类专家教授的讲座……厦大以一种平和、开放的胸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 I9 L* U6 l* r( o
* z% @. N/ n" t4 f6 i4 W0 Z# R 对台湾建设有特殊贡献' U! O3 b7 j2 |* J
0 O1 n! G' }& s3 j' Q8 s+ Z% z4 k
《南风窗》:印象中,厦大对台湾的建设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贡献,是不是有很多的毕业生过去工作?
9 P- v5 g- x. a; E% |) ?# d3 Q5 r( e" W) X4 {' o
朱崇实:厦大有许多著名的学子来自台湾或祖籍在台湾。例如卢嘉锡学长、张克辉学长,他们当年都是台籍青年的杰出代表。上世纪60年代台湾启动了著名的十大工程,这十大工程成为推动台湾经济起飞的强大动力。在这载入史册的十大工程中有六大工程是由厦门大学毕业的校友主持或参与主持建设的。著名的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创始人何宜慈教授是厦门大学机电系1944届的毕业生;著名的台湾中横公路建设总指挥、时任台湾公路局局长的严启昌先生,是厦门大学土木系1949届的毕业生;还有著名的台电、中钢等都有厦门大学学子参与创建。
& g1 B5 S J. c: [0 P$ m6 ^( ]( o: C. d: ^; ]# F
《南风窗》:两岸高校交流方面,厦大始终走在前沿,目前厦大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情况如何?* H! s4 p( l. \4 w/ @9 }) g
朱崇实:众所周知,福建与台湾之间有着深厚的“五缘”,再加上厦大与台湾本来就渊源深厚,这些都为厦大与台湾高校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台湾高校在光电、半导体方面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已与厦大的物理机电工程院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在厦门大学就读的各类台湾学生有200多位。厦大还与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 m$ T7 V8 f6 x
- C+ z" g+ ^$ e, \3 E 《南风窗》:现在两岸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什么?- W, w- M: r1 c; ], r9 I5 v
& \4 x+ j+ p! s7 r g! \% U
朱崇实:主要是如何让双方学生、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并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上能够有所突破,比如可以考虑共建实验室,聘请更多的台湾教授到厦大的一些院系任教,让更多的厦大学生到台湾的大学学习。
: {9 D; V: r4 d x. p) E! g6 j- q/ n) J4 s+ m/ ], C
两岸互认学分、学历将使更多的学生亲历两岸高校精品课程,感受两岸名师风采,益处很多。不过,考虑到目前两岸学分互认标准、学制学年差异等问题,要做到更广范围的学分互认,两岸高校还要作出很多的努力与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