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6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strich 于 2009-8-26 12:07 编辑
作者: 康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3版 245页 平装
简介
大学课堂对于学生和教授意味着什么?大学在他成长的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弯坎坷,人们始终把他奉为神殿.除了作为知识圣殿外,真正赋予它的是大学精神--知识创造的愉悦和独立批判的享受.作为精神圣殿,它给了无数崇尚精神操练的学子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家园.而哈佛赠予每一位学子的经典之举也让我过目不忘."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是我在哈佛园所受到的最为强烈的感受.
后 记 | |
| 我的朋友林家阳在我即将启程赴美时,托人捎来了德国最好的速写本和笔,以满足我想在查尔斯河畔画风景的心愿。没想到,哈佛的课程安排从早到晚,我只能每天在去学院的路上尽饱眼福,但终究未能完成一幅画。这一遗憾却成就了我的另一偏好——评点课堂。这几年,我时常去北大和清华听课,听各种风格的课,我喜欢细细品味课堂上教与学的对话,这部分出于我的博士课程的需要,也出于我对教学中知识、智力、能力、态度等元素如何交换增值过程的着迷。没想到,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堂上,我接触到了与国内课堂迥然不同的一种授课风格,给了我一种别样的灵感,于是素描下了这一过程。通常晚间,研读过案例后,我就把白天课上的情景记录下来,由于时间所限,也有许多是回国后追记的。其间,我曾向《科学时报·大学周刊》的主编卢小兵女士提起过,她以编辑的敏锐眼光一眼认准应该让大家共享我的感受。于是,就有了这本小册子。
我无意对两个国家大学的教学风格进行评点,只是我亲身感受了另一种风格,希望记录下来。这其中,萦绕我脑海并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大学课堂对于学生和教授意味着什么?大学在它成长的近千年的历史长河这饿,曲折坎坷,人们始终把它奉为圣殿,除了作为知识圣殿外,真正赋予它的是大学精神——知识创造的愉悦和独立批判的享受。作为精神圣殿,它给了无数崇尚精神操练的学子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家园,而哈佛赠予每一位学子的经典之句也让我永远难忘,“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是我在哈佛校园最为强烈的感受。
我很感受教育部领导给了我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结识了一个富有朝气、乐于创新、团结紧张的团队。我要特别感谢卢迈秘书长和薛谰教授,作为首界培训班的组织者,他们倾注了很多很多,他们对公共管理理念的精辟见解以及对我们的期望使我终身受益。
衷心感谢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过我的所有老师,没有他们精彩的讲授,就没有这本小册子,他们给了我重新整理与思考问题的空间。感谢达奇教授热情洋溢的回信,他对我没全班的鼓励仍历历在目。感谢赛奇教授为我们顺利成行并完成课程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感谢曹若珊女士像对她三个月大的女儿一样对我们班无微不至的关照,她还为该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联络工作。
我还要感谢给我们班授课的胡鞍钢教授,他对国情透彻的分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共同合作并完成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其基点就是以公共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报告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对我们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劳作是最好的宽慰。
和我相识的老师、同事、朋友、同学、记者,他们给了随笔许多开放有益的评点,感谢他们是因为我相信我们有共同的基本价值认同和取向。卢小兵女士以她的职业敏锐和热情,策划了这本小册子,她和卓晓辉、胡少卿等编辑就哈佛教授谈教学作了越洋访谈的首次尝试和大量译文工作,他们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做的报道和评论通过《科学时报·大学周刊》在校园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本书所做的经典设计和精心编辑。
康 宁
2003年6月14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