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0|回复: 0

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2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杨明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http://www.rwfd.fudan.edu.cn/xueshu/zhuanjia/guanyu.html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13-15日在我校举行。学者们就古代文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近年来的古文论研究,应该说是成绩斐然。 除已面世的大量专著、论文之外,就笔者所知,还有数种规模宏大、由著名学者主持和参与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或已告竣工,即将出版。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着我校学者的劳绩。例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已获多项重要奖励,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也已获得学界的好评。

在这次研讨会上,王运熙先生曾说到,目前古文论研究的队伍,大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来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一是原来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前者的优点是对古代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比较熟悉,接触古代文献较多;不足之处对各种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当代海外的种种新论,可能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后者则相反,其长处首先表现在理论探讨方面,而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献的了解可能相对不够。王先生说这两部分学者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最理想的是既有深厚的国学根柢,又有敏锐的理论眼光、深刻的理论分析能力。但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就一个个个别的学者而言,往往各有偏胜。笔者完全赞同王先生的分析。学者们应该了解自己的短处,不断提高自己;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学术个性。这样,就整个古文论研究界而言,便可以百花齐放,互相补充。也正是由于学者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学界的状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将仍是多元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划一。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尊重学术个性,方有学术的繁荣。与此相关的有一个成果评价问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不同,成果的形式也就不同,比如有的篇幅短小,有的鸿篇大论;有的考证一字一句之微,有的作宏观的论述。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有所轩轾于其间。成果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所考是否确凿,所论有无新意,而不在于所论范围的大小和著述的形式。

为了提高研究质量,关键恐怕还在于研究者提高自身的素养。无论是为了使自己具有较敏锐而深刻的理论目光,还是为了培植较深厚的国学根柢,都必须静下心来,沉住气,努力多读书,多思考。所谓理论思维,应该融化到研究过程之中,可以是如盐入水,不见痕迹。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体例是传统的,但从其取材、分析、评述中,往往可发现编写者的理论思考。例如对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数十年来,学界的认识是有所变化、逐步深入的,(关于此点,可参看《文学遗产》今年第五期所载董乃斌《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兼评傅璇琮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一文。)"通史"之中其实融汇着编写者这方面的理解。理解一新,犹如立场一变,观察问题的态度、方法便发生变化。至于所谓国学根柢,尤其应该强调积累。经史子集都应尽力多读一些,万不可研究什么便只读什么。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不惮反复精读。我的导师王运熙先生曾这样教导我们,据我所知其他著名学者也都这样教导他们的学生。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逐步正确地解决问题,那是研究者最快乐的事情,那样产生的文章也是最有意思的。古文论研究者最好不要自我局限于古文论研究之中,至少该将古代文学与古代文论交融贯通。只有通过长期积累,才能获得质的飞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罢。  

本文摘自于校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0:01 , Processed in 0.100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