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刘涓涓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5-17 16:43
$ i! s- {, q# ]) r- ~( A3 J( S. s
1 n' H. e7 O8 L# t2 ?% E' ?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 b# p3 a0 P7 L0 W
7 W8 \- g. F+ S) i! _部分国际会议学术缺失隐藏利益链) O1 x; R% } O& F( P( q
6 _1 I' f9 {- J" h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9 D# S3 w2 @% |7 t" N; y
( o% M$ P7 I0 G( S' M 学术会议为什么这么火?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学术会议学术缺失背后隐现各方利益魔手。+ ], G; }: I' ^/ y; g
7 W! s1 R3 F2 {2 j. _1 p发论文成了参加学术会议的首要目标! ?7 @* @5 R1 [- s0 K' J0 w+ Y
. c7 a/ G( o( v5 g2 u
定期上网查看最新的学术会议信息成了刚从国外交流归来的张芳(化名)的“必修课”。4 Z- K p+ V& X2 r5 [8 b, b! p
) V8 M% n' _1 H( V6 w; }
北京不少高校都开始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张芳就是其中的一员。来自北京一所理工类大学的她有两年时间在英国读书,但是项目做得并不顺利,没有发表像样的论文。回国后急于毕业的张芳因为论文数量不够,在同学的点拨下,把目标瞄准在国内举办学术会议的论文收录上。与学术期刊相比,学术会议收录论文更容易,刊出的周期也会缩短好几个月。
' ^" N1 Z/ l- C# N% ?$ P$ v/ s! h! J. C$ V6 H, A3 m
张芳所在的博士班班长赵同学下手要更早些。
$ P( G6 S( u, t7 T/ M% ~9 h1 A# z; Z- I$ h) n4 w1 M
今年3月底,赵同学毕业论文的附录上整整一页都是发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论文,均被EI(工程索引)收录,而这些所谓的国际会议都是在国内召开的。这位班长甚至在一个学期发了4篇学术会议论文。
/ H2 Q, {, J u* s, g* l w+ D- G- w' V3 f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对中国期刊网上的数据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吓了一大跳:我国2008年发表会议论文高达171542条,2009年会议论文160043条,“这还是不完全统计的数字。”
) {7 ^8 H" }! p3 E
2 f& I o2 F3 j) O 沈阳介绍,在一些会议网站的留言或高校相关的学术论坛中,关于一项学术会议是否被EI、SCI(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成为最热门的问题之一,而在多如牛毛的会议中,在其首页的显著位置上大多都打着能被EI、SCI一类的检索的头衔来诱惑研究者们。
" C o4 \8 \0 k8 c9 o. Y7 @) @+ e. W( s" y: P. {$ v" G8 M2 ?
“因为这些是在校研究生们能否毕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求职中的重要砝码;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则可以列入自己的年度工作考核报告,申报课题的评审总结报告,甚至提职报告。”沈阳分析。
+ z$ p2 f. _1 j# a5 i. Z; ]
5 E& z4 _' g8 b8 r% `( [5 q$ M 他还发现,国内2008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有248万篇,而高校教师、在校生、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等有论文发表需求者合计超过1180万人。发论文从而成了一些研究人员参会的首要目标。5 R% R. U/ u3 }; u
" [& G& _, v- ~* ?0 H 华中地区一所高校的老师赵岩(化名)博士论文投出两个月,就收到组委会关于文章被录用的通知。* L- u# X. h0 r% G' X+ t$ k7 t, C
+ o% w1 F& ]% w1 d) M9 j. L 让他诧异的是,草草投出的论文居然没有任何审稿意见,找博士班的同学一问才知道,投过学术会议论文的同学虽然接到邮件,说是经过专家评审论文被录用了,但是全都没有审稿意见,“大家差不多都是百发百中,一次性过关。”
8 b/ O! g$ c& Z. o- b, s$ d* a# h! i% |0 u4 W9 b: H, K0 c- h
手捧厚厚一本论文集,赵岩多少还是有些心情复杂,除了前面几篇是知名教授的约稿之外,很多论文一眼就能看出是和自己一样粗制滥造的产品,实验不完整,推理有漏洞,甚至一篇文章里错别字都能找出不少。) ~; x, q, u( e, z
1 m: k% m& F+ e5 V4 t 登上会后的旅游车那一刻,赵岩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都是一帮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
. [0 G' e& U0 N% @, U) \. T x! j8 i7 Y# l& `/ b* p: `+ ]
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
: J# Z; R: A8 x, y( j- ?
L+ F! T3 Z1 U; P 坐头等舱,住星级宾馆,吃中国美食,甚至还能游山玩水,而这一切全部都免费……针对一些热衷于在中国开会走穴的“洋专家”,有网友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这样一句口号,“不在中国开会,就在到中国开会的路上。”+ a; y# T) J! m) V4 B0 @
/ B2 q% u f3 q: }4 c) p& y
近年来,一些 “会虫子”频频出现在我国,这背后,源于组织方的需求:会议可冠以“国际化”的名头。
2 s; l$ I" h( f" p' P" I
! @/ X+ X! V# } e$ ?$ R6 k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闵应骅将一些单位对举办学术会议的热衷总结为四大利好:给单位扬名;给课题扬名;给个人扬名;借会议大量发表文章。
* B, ~+ N9 W4 G- f' N9 s2 F) l7 a$ q% t% M( }
比如对一个单位而言,一年举办多少国际会议,是“政绩”的一部分——项目结题、学科建设、人才计划申报、院士评选等考评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指标:举办了几次高层次学术会议、作过多少次学术会议的报告。, Q3 _9 b+ f4 q* U
4 O! P8 A* r$ @! I& l 此外,一些课题或项目经费中,也有专门对于举办学术会议的列支,“这也是一笔不能不花的钱。”
+ B$ e8 }1 N$ X7 ^4 d' w' f5 T2 i& X6 T0 {
如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各地建立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00多所。基地建设中要求:各重点研究基地每年须主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对此还有专门的预算经费。
* |2 y2 T4 b% B- m" ^
' s: u% j: B5 u7 V! e4 i# l& h l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称,“管理部门对于经费的审批会关注上次的钱是如何花的,是否花完,通过这种形式花掉经费后无疑有利于申请到下一批更大的款项。”
3 F. N2 V8 Z% `; B1 s* C0 |: u3 H# x, m, C! Z
召开学术会议也是一个单位建立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扩大知名度、结交各类资源掌控者的好机会。
M! K# Q8 k5 u- v$ k1 f$ |% _7 h' d6 g! H+ s& c' c
北京一家科研单位的老研究员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在某技术领域,我国从未在国外的某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几年前,单位引进了一位海归人才,这位人才跟国外相关领域专家有些联系,去年在中国主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借此与一些“大牛”建立起联系,今年连续在该期刊发表了三篇文章,这也打破了国内的纪录,单位里又是出海报又是跟上级汇报,成为一大盛事。而最关键的是,“这就是对政府报告、要钱的加分点。”
) a7 w% |* e0 I3 U& ~% y
* S* E& l, h; q& h+ Z, x: `! r9 H “有这样的突破,一方面是我国的科研提升吸引了国外研究者的目光,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归功于这次学术会议。”这位老研究员感慨,自己现在收到最多的邮件就是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学术会议邀请函,“他们已经谙熟了这样的套路。”
) E9 a2 h0 n; W0 B
% h5 p7 i; S' I2 V5 G/ @! S学术会议注册费涨价赛房价
* ^" o; r8 L5 p0 C
. ]) n3 C; D7 h5 P$ j, d8 u “学术会议注册费涨得赛房价,以前1000元左右的注册费现在都是2500元左右,翻了一番,菜买不起了,会也开不起了。”在科研人员聚集的科学网上,这样的留言俯拾皆是。+ ^6 ]1 X! G! w
4 B. F8 |5 A5 X5 v5 M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一场会议收入往往也相当可观,虽然不排除纯粹进行学术交流的正规会议,但也不乏一些单位抱着赚钱的目的举办会议。7 B+ M0 K* L5 C- v8 b% L
2 ]5 T" I7 |9 ?5 h- u5 S7 k 华中地区一所重点高校的张教授曾协助学院办过两次学术会议,他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千人以上的学术会议不在少数,按照1000人与会,可以收取注册费和论文发表费、住宿等各项费用,人均3000元,就有300万元,除掉邀请大腕演讲费用,支付给国外出版机构费用,租用场地、住宿安排,一场会议往往可以赚到100万元左右。0 k% T* Q/ k6 F4 a$ D
2 \8 g0 n& y) Q8 u0 L, w 此外,如果会议达到一定级别,还可以拿到学校一笔数目可观的补贴。+ N& O- Y6 y1 H( F/ }3 u
/ C0 }( [3 m3 l 与此同时,一些会议还招募公司代表,名义上为其提供商机,实为收取大量的会议赞助费,“这就是借学术会议大肆赚钱的实质。”
* |+ |# ~& S- a+ _+ P y
! _4 e7 n4 t/ t7 T) d; f 有学者实录了某省一次风湿病学会会议日程表其中一天议程:
) s* e: ]5 ?5 z, ?) `. {
# s% ?& N6 I, q3 M 9时30分至11时30分,硬化症讲座;. Z1 x _8 B$ Y- r1 p. W& }
/ _4 k$ k4 Q( k5 j! [3 z& `6 v- ~( K/ ] 11时至11时20分,A公司产品介绍;7 A0 f; e- x9 C" G$ F
1 F" g) }2 w& |) R" x( Y8 { 11时20分至11时40分,B公司产品介绍;
; _3 a: `6 w0 v- D1 E/ }9 T5 b: ?, f9 \' C
11时40分至12时,C公司产品介绍。
4 i! [' i( r; P. ]8 X% Y. \) ~3 T9 ~# B, A# y. F
14时至15时30分,皮肌炎讲座;+ V3 b1 R6 E# J- r u0 x
& Z0 s5 T, Y' m& r; y* R 15时40分至16时,D公司产品介绍。
) J6 B" v7 k6 V. B; M6 D( D7 A; c/ m
18时至21时,E卫星会。
8 V9 f2 q% v1 C) K' b
: b0 N! G; x* F c: a# f “学术会议从头到尾感受不到学术气氛,实际已变成了药厂的‘药品推销会’。”这位学者感慨之余做了一项统计:总共两天半的会,会议有效时间980分钟,药厂发言及其促销活动却占了595分钟。& V0 Q3 E6 K7 d
5 L8 |( M+ U" u# c" K h 学术会议蕴含无限商机,有人则看准了这样的机会,由此催生出会议公司,专门来张罗各种“学术会议”,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o- U$ s R. I' {: y. F5 f
4 t9 k4 a2 x; Y* i. m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对媒体透露,这些会议公司,多为从国外引进的所谓高级人才所开办,他们一般就是租个办公室,雇几个懂外语的员工,便可开始组织筹办国际会议。这种会议公司的主要收益,来自于与会人员交纳的参会费。费用一般在每人2800元以上。即使这样,也有市场需求。% L4 }2 z1 x: a' M( E; T
& l5 X! i6 g1 ^2 k& e& x6 U “这种会议也就召开一天,上午搞个开幕式,下午分组讨论一下,连闭幕式也没有就结束了。”在邱均平看来,这些会议公司,也是造成国际会议泛滥的根源之一。“原本我以为这种公司只在武汉有,后来通过同行了解到,原来北京、上海也都有类似的公司。他们的利润很大,一年能赚上百万元。”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