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5|回复: 1

张者长篇《桃李》引起北大师生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7 22: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稿:龚静娴
来源:文艺报

---------------------------------------------------------------------------------------------------

     东方网7月2日消息:由中篇小说《唱歌》《跳舞》而引起文学界关注的作家张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桃李》在北大引起争议并得到北大师生普遍关注。

日前,在北京大学校园附近的万圣书园,召开了一次区别于文学评论样式的研讨会。北大师生冒雨参加讨论。北大教授谢冕、曹文轩等到会并与曾就读于北大的年轻作家张者以及闻讯到会的清华大学学生共同讨论了由于《桃李》的出版而引发的话题。

《桃李》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样宏大的社会转型作为小说的舞台,表现的是某名牌大学法学院里的一群师生的故事,让一群新的知识分子的灵魂进行自我曝光,作者的笔墨是辛辣的,讽刺是刻薄的,但在辛辣、刻薄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撕心裂肺的悲怆和哀鸣。《桃李》别有意味地写出了校园里那样一种血脉相连的师承关系,这就是园丁和桃李的精神血缘的承传。

与会的师生对这部作品的真实性表示认同,认为作品中揭示的当代校园以及知识分子的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具有普遍性。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以知情者的身份,极大限度地表现了生活的可能性、人物情感的可能性,并在揭示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思和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情怀。


 
 楼主| 发表于 2004-1-7 22: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李》:校园小说 影射北大?

文/刘育英
来源:http://www.law-walker.net/old/detail.asp?id=1443
更新时间:2002-8-10 11:26:53        


-----------------------------------------------------------------------------------------------

大学校园:最后一块净土也不复存在。


  谢冕教授上来就说:“我是不是邵景文?”“你是不是蓝教授?”《桃李》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对号入座的校园小说,是灰色知识分子的真实表达

   《桃李》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对号入座的校园小说。在它的讨论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上来就说:“我是不是邵景文?”他还有些调侃地问他的博士:“你是不是蓝教授?”曾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孟繁华连忙摆手更正:“我不是,我不是。”二人的玩笑使现场顿时轻松起来。


  邵景文和蓝教授在《桃李》中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类型的法学教授。邵景文被弟子们尊称为“老板”,是学术和实践俱佳的研究生导师,平日开宝马,住别墅,风流倜傥,律师事务所也开得成功。而蓝教授是人们心目中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耐得住寂寞,又醉心于书斋,同时,还显得和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当校园爱情的关键词已经变成同居和在校生结婚的时候,蓝教授还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反对本科生谈恋爱。


  客居北大 感受变迁


  联系到北大校园曾轰动一时的几件大事,读者尤其是北大的师生,很难不认为作者在影射北大,这在讨论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199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一位博导在海南被小蜜杀害。故事的一个版本是:博导早年出身贫寒,一番奋斗后,终有所成。后来博导在海南代理了一个官司,拿到了一辈子都没拿到过的50万元,置办了房产和汽车,随后自有美女相伴。由于外界无从而知的原因,教授被杀。在书中,老板死于为情人梦欣置办的万柳公寓。书中还有另一起死亡故事,30多岁的孟博士由于年龄焦虑,杀死了25岁的室友雷博士,然后自杀,很容易让人想起北大光华楼里两个博士的故事。蓝教授的女儿蓝娜,在校园内和恋人李雨偷食禁果时,被校卫队抓了个正着,北大的学生说,确实有过类似的事情,主角是一个学术权威的女儿。


  作者张者,想写一部校园小说的想法可以追溯到读中文本科的时代。1999年的张者正在北大法律系读研究生,博导事件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和极大的想像空间,在写作的三年里,由于夫人留校的关系,张者得以继续客居北大,感受北大的每一个变化。


  “是不是北大并不重要,我只是以校园为背景,很多人觉得很像,这正是我的成功之处。”张者说。《桃李》的责任编辑脚印是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她看完后,觉得是她们大学发生的事。“《桃李》的最初定位是得到市场和文学界的认可,目前已基本上达到了这个要求”,《桃李》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王干说。


  欲望时代 迷失人生


  张者自己认为,与过往的校园文学相比,《桃李》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架设了一条校园通往社会的管道。特别是法律专业,是整个社会的冲突点。邵景文的律师事务所,就是这样的一条管道。几乎每个案子都和权力、金钱交织在一起。邵景文母亲房屋的楼梯被占,一家人只好天天从户外架设梯子出入,身为名校法学教授的邵景文无能为力,最后还是邵的夫人通过父亲在当地的权力,解决了问题。其他一些校园小说,往往描写的是封闭条件下的大学生的风花雪月,语言也非常矫情,时代已经不是那样的了。


  “这本小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它第一次接触到学校的负面。以往有揭露官场腐败的文章,但是没有揭露校园的,人们还认为学校是一片净土。”王干说。小说描写了邵景文和他的硕士博士等一干弟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弟子们在老板的律师事务所打工,老板发给弟子工资,导师从过去的精神楷模变成经济上主宰自己的人。邵景文接受客户送给自己的“梦欣”小姐。本科生刘唱为了考上研究生,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请孟博士、师兄王莞代考,而正统的老学究蓝教授的女儿蓝娜为了钱跳脱衣舞。


  欲望在校园里涌动着,王干一直比较关心校园生活,“从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我意识到这种变化,实际上《桃李》主要反映的是转型期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在当代,反映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时代欲望膨胀、道德迷惘的小说不在少数:刘震云的《新闻》揭示了文化人的金钱欲;李晓的《继续操练》则揭示了教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闻;池莉的《不谈爱情》批判了某些知识分子门弟观念的势利和“清高”;刘恒的《白涡》揭示了读书人。张者的小说则带有一种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忧思。


  《桃李》的典型性容易让人误以为今天的校园生活已经堕落到小说里描写的程度。而张者却认为,校园中最主要还是鲜花灿烂,小说不是头版头条,是一种副刊的东西,是生活皱褶里的东西,小说不是主流。


  小说的结局是邵景文被杀死了,身上有180个刀口,每个刀口里放了一粒珍珠。张者说,他想给人们留下希望,“采取非常戏剧化的结尾,就是想给读者一种提醒,别把它当作太真实的,真实的生活是给人以希望的。”





  张者:以悲悯的态度写作


  《桃李》一书让张者颇有了些名气,尽管他住的是筒子楼,依然一副学生打扮,让人看不出一部《桃李》让他有将近100万元的进账,聊天的主要话题是校园里的知识分子。


  新闻周刊:有的人说你写作的态度是冷漠的,比如很冷漠地看着邵景文死去,就你本意而言,你是想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写作吗?


  张者:我是在用一种悲悯的态度在写作。比如邵景文这个人物,是悲剧色彩很浓的人,看热闹的人会用一种伦理道德的观点,会觉得老板很坏,其实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首先他在学术上是立得住的,其次他对他的学生很好,对家庭也很负责。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邵的结局就是一种彻底投入的结果,就是彻底的消灭,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新闻周刊:邵景文是否有坚守的东西?


  张者:有,说到底,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老板都养小蜜,哪个被杀了?因为他是知识分子,他要坚守自己的东西,一坚守,就要造成毁灭。


  新闻周刊:知识分子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时候,是应该选择投入还是坚守?


  张者:彻底拒绝或投入都是不可取的。要有个度,既是投入的,又是疏离的才行。


  新闻周刊: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迷失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


  张者:中国是一个转型期,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向一种交换关系,现在的社会单纯的学术是不能反映出价值的,必须把学术转换为经济。校园知识分子只能拿知识来交换金钱,金钱本身又反衬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强大的经济利益使他一下子就迷失了,知识分子的选择太难了。


  新闻周刊:知识分子是否可以在市场的大潮中追求经济利益?


  张者:这种追求是对的,关键在于适可而止,把握住。什么叫知识分子?这个头衔代表一种理性,理性使一个人自己把握自己。北大法律系还有很多教授,律师事务所做得很大,课上得也很好,首先自己要有定位,事业的追求达到一种高度以后,才有其他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14 05:03 , Processed in 0.1216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