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
一九九四~一九九八
An Introduction to Academic Works on Mandarin Chinese Phonology in Taiwan
1994-1998
江 俊 龍 (Chun-Lung Chiang)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壹、前言
《漢學研究通訊》以五年為一個段落,報導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的概況,至今已是第四個五年。歲月悠悠,這項彙整選介的工作已歷時二十年,在檢討與前瞻之前,我們首先要向漢學研究中心表示最大的敬意。
本文接續何大安(1983)、姚榮松(1989)、王松木(1995)三篇文章。何文、姚文題目皆為:〈近五年來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分別發表於《漢學研究通訊》2:1和8:1、8:2。王文題目為:〈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 1989-1993〉,發表於《漢學研究通訊》14:3、14:4、15:1。基於傳承的需要,以及學者、同好的便利,加上本文撰寫的重點在「選」而不在「評」,筆者所以不顧學識粗淺,謹慎從事,庶幾能為漢語音韻之研究略盡綿薄之力爾。
臺灣地區的漢語音韻研究,從何文選介的88篇論著,到姚文選介的216篇,再到王文的251篇,篇數上是持續成長的。研究者的隊伍也日益壯大,王文統計了前五年的國內作者,人數已增至91人。在研究環境方面:聲韻學會的推展仍然在學術界扮演著重要的推動力量,而兩岸的學術交流也持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先後成立的「臺灣語文學會」、「臺灣語言學會」以及正在籌備中的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都為近年來本地的漢語研究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在這樣日益完善的研究環境底下,我們回頭檢視這五年的成績,在整體研究的趨勢上,是否朝向一個健康的方向前進?在聲韻學界的前輩們長年灌溉耕耘之下,年輕一代的學人是否有了良好的傳承?在學術開放的潮流中,兩岸三地甚至國際之間的交流,可曾獲致更進一層的研究成果?透過這次的觀察來結合更多的有志之士,期能帶領音韻學走向康莊大道,使之「蔚為大國」。
貳、編輯說明
本文所包涵的範圍從1994年到1998年,一共五年,為求體例的一貫性,基本上本文承繼何文、姚文、王文的體例。標題「臺灣地區」主要是指本地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無論發表於海內或海外,都儘可能加以搜集。海外學人或大陸學者來臺發表之論文,視為與本地交流之成果,一併收錄,其透過出版社在臺發行之專著,亦予以收錄,這些作者都在其姓名之前附加「*」,以示區別。
資料的來源,主要是根據漢學研究中心出版的《漢學研究通訊.期刊學術論文選目》、國家圖書館印行的《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聲韻學會編輯的 《聲韻學會通訊》逐一收集。
本文所指涉的「漢語音韻研究」採取較廣義的解釋,包括現代漢語語音學和方言學。去取的標準、條例編排方式悉同姚文。少部分發表於本年段期刊學報中的論文,若曾宣讀於1993年以前的研討會,且收錄於王文中者,為求減少統計上的誤差,則不予收錄。若干會前論文集若經修訂後正式出版者,則以後出者為選介的依據。至於在作者姓名之後有若干附加大寫英文字母者:「B」表示專著;「D」表示博士論文;「M」表示碩士論文。
全文共分七類,依序為:第一類總論,包括三個子題:(1)通論及音韻學史、 音韻理論與研究方法、(2)總集。第二至四類為歷史分類,第五類現代漢語,下分 (1)共同語、(2)閩方言、(3)客方言、(4)其他,第六類比較研究,第七類為工具書。
1. 總論
(1) 通論及音韻學史
1.1
邱德修 1994 王國維在聲韻學上的成就 中華文化 1:177-205
1.2
竺家寧 1994a 高仲華先生在等韻學上的成就與貢獻 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7-344 臺北:大安
1.3
竺家寧 1994b 王國維先生在唐代韻書研究上的貢獻 海峽兩岸王國維學術研討會論文 浙江海寧
1.4*
申小龍 1994 漢語音韻的人文理據及其詩性價值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8-435 新竹:清華大學
1.5
洪惟仁 1994 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50 新竹:清華大學
1.6
金周生 1994 「五聲」「十六聲」解 海峽兩岸王國維學術研討會論文 浙江海寧
1.7
陳光政 1994 哈佛燕京圖書館語言學書八類觀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5-135 新竹:清華大學
1.8
林慶勳 1994 論漢語語言學體系的建立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343-364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
江俊龍 1995 臺灣地區客家方言研究論著選介1989-1994 漢學研究通訊 14.2=54:145-148
1.10
王松木 1995 臺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1989-1993(上)(中)(下) 漢學研究通訊14.3=55:239-242,14.4=56:336-339,15.1=57:87-93
1.11
陳新雄 1995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考」序中國語文通訊 34:54-55
1.12
黃靜吟 1995 論項安世在古音學上的地位 中山中文學刊 1:65-78
1.13
王立霞 M1995 李因篤之生平及其音韻學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14*
朱 星 B1995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5
陳新雄1996a 陳志清《切韻聲母韻母及其音值之研究》序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6
竺家寧 1996a論臺灣地區的近代音研究 漢語音韻學第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福州 福建師範大學
1.17
竺家寧 1996b 臺灣聲韻學當前的研究狀況(上)(下) 音韻學研究通訊 17:36-37,18:36-37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 湖北武漢:華中理工大學
1.18
張光宇 1996a 論閩方言的形成 中國語文 1:16-26
1.19
張光宇 B1996b 閩客方言史稿 臺北:南天書局 278頁
1.20
蔡孟珍 1996 詩詞曲用韻初探 國文學報 25:291-309
1.21
郭乃禎 M 1996 載震《聲類表》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22
陳新雄 1996b 中國古音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 新竹:新竹師院
1.23
竺家寧 1996c 論近代音研究的現況與發展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42 新竹:新竹師院
1.24
竺家寧 1997 漢語音韻學第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聲韻學會通訊 6:65-72
1.25
何大安 1997 周法高先生行誼、貢獻 聲韻論叢 6:1-4
1.26
陳梅香 D1997 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27
陳 燕 1998 顧炎武對入聲的認識及其影響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1.28
都惠淑 1998 劉逢祿古音學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黃靜吟(1995)推崇與宋代朱熹同時的項安世,項氏傳世的古音資料有限,其理論主要見於《項氏家說》卷四〈說經〉篇,他提出考求古音的三個方法:歸納《詩經》用韻、考求古今方言、參照諧聲字,都為後世所採用。其所提「詩本音」的觀念,以及對古韻的分部,都對明清學者產生了重要的啟發及影響。
由於前人對於古代漢語方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瞭解不夠,加上對閩方言的層次剖析還沒有建立正確的認識,張光宇(1996a)探討閩方言的形成問題,認為必須從事有如考古類型學的層次剖析。從層次剖析看,閩方言的形成可分三個階段四個層次。包括:西晉、南朝、和唐宋三個階段,以及來自中原東部、中原西部、江東吳語區的白讀系統和長安文讀系統。作者又從層次問題、時代問題和地域問題三個方面對前人的學說作了評述,例如他批評羅杰瑞為了聯繫閩客方言而把客贛方言的關係拉遠,實為得不償失。他說:羅杰瑞既以古全濁聲母的兩種演變類型並存作為閩語的定義,其中清音送氣類型正是客贛共有的特點而不僅僅是客家語的特點。客贛關係無從否認,古南方說的假設不免基礎動搖。張光宇(1996b)由古至今,由北而南論述閩客方言的根源、形成與發展。閩方言主要根源在中原東部,尤其是山東;客家話的主要根源在中原西部,即今山西南部和河南。閩方言的形成問題已見(1996a),客家話則是西晉末年司豫移民在輾轉遷徙而於十世紀進入畬族天地與畬族通婚形成新興民系之後才有的名稱,客家人以「華夏冑裔」自居有其歷史的、語言的依據,只不過在血統上融入畬族因子而迭遭誤解。蔡孟珍(1996)探討詩、詞、曲三種韻文學用韻的概況及趨向,並以《廣韻》韻目為序,將詩詞曲韻部分合情形做一比較,分別以戈載《詞林正韻》、平水詩韻、周德清《中原音韻》、沈乘鹿《曲韻驪珠》為代表,做為比較的基準。郭乃禎(1996)全文共分五章:首章說明載震之生平著作,古音學研究與師承;第二章談《聲韻考》中的音韻觀念,條列其七類二十部,呈現其早期的古音分部概念;第三章主要在說明正轉與旁轉的分配方法,並比較《聲類表》九類二十部與《聲韻考》七類二十部之異同,說明二十五韻部以喉音字為標目之目的,並論其開合口、內外轉與傳統等韻圖之差別。第四章說明比較《轉語》與《聲類表》的歷來說法,並比較其古聲二十位之差別,說明同位與正轉,位同與變轉之關係。第五章說明載震在清代古音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地位及對後人的影響。陳新雄(1996b)介紹中國語音學自清代顧炎武以降的科學化研究,以及所謂考古派和審音派的成績。自高本漢以來,運用西方語言學理論及引用方言及域外譯音以推究上古音,為中國上古音構擬韻值的工作,各家的看法,仍有紛歧,如元音系統的數目,高本漢、董同龢、王力、李方桂、周法高等人的意見,都各有所取。另外,對複聲母的問題,看法也還很紛歧。至於上古的單純聲調,黃侃的上古十九聲紐,則取得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在上古音研究的未來展望上,作者認為尚須對漢藏語及其他語言的親屬語系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在比較語音系統上求得更好的結論,這樣也許對漢語上古音的構擬會有突破性的發展。至於方言的研究,作者也提示了以求取較早的方言形式為目標的途徑,來結合中國古音學的研究。何大安(1997)提到在周法高先生的五十多年學術研究歷程之中,重紐問題一直與他相終始。在不同的時期,周先生曾經是元音派、介音派,也曾是聲母派,而他最後採取了聲母說,則是經過了三十年的思考,可見其治學之慎重。周先生的重紐研究,可以說就是一部重紐研究史的縮影,正因為如此,第四屆國際暨第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紀念這位中央研究院院士逝世周年,特定為「重紐」問題的探討,藉以表彰其貢獻。陳梅香(1997)全面地介紹章太炎在文字、聲韻、訓詁等相關領域上的建樹與成就。其中有關聲韻理論的探析,主要從上古音、中古音和方言研究等三方面著眼,加以分析評論。針對章氏在古韻的分部和擬讀、陰陽對轉理論、古聲母的探索,都做了深入的分析與評斷。藉此可以看出章氏在上古音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古音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章氏的廣度與卓見。章氏在方言研究上的成績,尤其可貴,其對方言分區的看法,以及《新方言》中所透露的語音現象,可說為方言分區課題的探討,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2) 音韻理論與研究方法
1.29
陳新雄1994a 訓詁與聲韻之關係 訓詁學上冊:89-160 臺北:學生書局
1.30*
吳世畯 1994 系聯同源詞的音韻條件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35-652 臺北:文史出版社
1.31
陳新雄 1994b 研究古音學之資料與方法 連山都守熙教授六秩誕辰論文集
1.32
施炳華 1994 閩南語注音符號式音標之擬定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 4:1-17 新竹:清華大學
1.33
董忠司 1994 試論「臺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的優劣及其在臺灣閩南語各次方言的適用性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 6:1-25 新竹:清華大學
1.34*
金鐘讚1994a 從音理上看塞音t與塞擦音ts之諧聲關係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447-456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35*
金鐘讚 1994b 論「同聲必同部」 第一屆中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5-195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36*
石 鋒 1994 送氣分調餘論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40-458 新竹:清華大學
1.37*
徐通鏘 1994 音系的結構格局和內部擬測法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4-352 新竹:清華大學
1.38
竺家寧 1994 語音分析與唐詩鑑賞 華文世界74:32-36
1.39
羅肇錦 1994 論「聲調」是漢語教學的第一條件 海峽兩岸語文研討會論文
1.40
羅肇錦 1995 臺語符號的商榷 臺灣研究通訊5、6期
1.41
竺家寧 1995a 詩歌教學與韻律分析 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64 臺東:臺東師院
1.42
竺家寧 1995b 析論古典詩歌中的韻律 兩岸暨港新中小學國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1.43
江惜美 1995 四聲探究 絃誦集 古典文學分論:11-22 臺北:書銘出版事業公司
1.44
竺家寧 1995c 論擬聲詞聲音結構中的邊音成分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北美漢語語言學第七屆會議論文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daison, U.S.A
1.45
陳梅香 1995 章炳麟「成均圖」古韻理論層次之探析 中山中文學刊 1:79-100
1.46
蔡宗陽 1996 論修辭與聲韻的關係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52 新竹:新竹師院
1.47
姚榮松 1997 重紐研究與聲韻學方法論的開展聲韻論叢 6:303-322
1.48
蕭宇超 1997 漢語方言中的聲調標示系統之檢討 聲韻論叢 6:767-784
1.49
林慶勳 1998a 音節結構與聲韻學教學 聲韻論叢 7:335-354
1.50
蕭宇超 1998 現代音韻學知識在語言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 聲韻論叢 7:355-370
1.51
陳貴麟 1998 近體詩平仄格律的教學實踐 從「倒三救」談起 聲韻論叢 7:459-478
1.52
董忠司 1998 試談教育部推薦音標方案中的閩南語音節結構與漢語聲韻學 聲韻論叢 7:371-398
1.53
康世統 1998 從聲韻的演變談中學國文教材中幾個字音的問題 聲韻論叢 7:179-522
1.54
李存智 1998 從語言學理論與語言教學論音標符號的價值 兼論國語注音符號的存廢與外語學習 聲韻論叢 7:415-436
1.55
許慧娟 1998 從現代維吾爾語的元音變化看自主音段理論 聲韻論叢 7:317-334
1.56
姚榮松 1998a 閩南語傳統呼音法在鄉土語言教學上的運用 聲韻論叢 7:541-570
1.57
羅肇錦 1998 現代漢語平仄應用的極限 論詩歌教學的一個誤解 聲韻論叢 7:437-458
1.58
林慶勳 1998b 等韻圖的教學方法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59
姚榮松 1998b 聲韻學教學的基礎建設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60
周世箴 1998 聲韻與詩歌:聲韻類聚的聲情作用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61
曾榮汾 1998 字頻統計法運用聲韻統計實例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62
謝美齡 1998 「合韻」、「旁轉」說及例外諧聲檢討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63
李仲民 1998 從布勤語言模型看方言田野調查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1.64
姚榮松 1998c 從「欸乃」一辭的音讀看文學語言的音韻問題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1.65
李鵑娟 1998 「合韻」現象源流考 林炯陽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455-475 臺北:洪葉文化
1.66
林慶勳 1998c 論聲韻學教科書內容的安排 中國語文學課程規劃 會議論文 臺北:臺灣大學
1.67
詹滿福 1998 〈正氣歌〉押韻及其音讀教學 聲韻論叢 7:523-540
1.68
林炯陽 1998 聲韻學的教學 中國語文學課程規劃會議論文 臺北:臺灣大學
董忠司(1994)介紹了TLPA的擬議過程及其優劣,並以臺北市、臺南市、鹿港、宜蘭四處的閩南語次方言為例,論述該系統的地域適用性。因其便於一般電腦鍵盤的輸入,是以具備了現代適用性。因此認為TLPA是目前最適用的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竺家寧(1995a)首先針對了現代韻文兒歌、諺語、現代詩作韻律分析,將主觀的音聲感覺作客觀的解析,揭發韻律的奧妙。另一方面也將唐詩依當時的音響特性,點出韻律之結構與搭配。最後指出:唐詩韻律的分析,需要一些古音知識,教學者應加掌握。竺家寧(1995c)把擬聲詞定義為:「客觀事物的聲音」,強調其「模擬自然之聲」的特徵。作者針對構成擬聲詞的一個重要成分 舌尖邊音,進行探索,發現漢語由古至今的擬聲詞,在語音結構上呈現了很大的共性,即次一成分總是帶舌尖邊音﹝l﹞。其他語言也有類似的現象,同族語言中的藏語、苗語也有例證。作者對這個現象做出了解釋:從發音性質看,﹝l﹞是舌尖抵住上齒齦,氣流由舌兩邊流出。這個動作比氣流爆發的塞音、氣流擠出的摩擦音要輕鬆自然得多,因此,全世界的語言幾乎都可以找到這個輔音(﹝r﹞可視為它的變體),它可稱為「基本輔音」。它和基本元音﹝a﹞、﹝i﹞、﹝u﹞結合,構成用力度最小,複雜性最低的音節。陳梅香(1995)首先說明章炳麟「成均圖」製作的動機,並從「成均圖的製作 符號-系統觀」、「韻目、陰陽與侈軸 形式-價值觀」、「對轉旁轉與聲韻與文字關係 二重價值的結構說」三方面的綜合歸納與分析,整理出「成均圖」的理論層次。作者認為「成均圖」的理論體系,是一個「形式而非實質的」體系,需要經由符號區別與制約的作用,再經對轉與旁轉的運動,以窺古韻的大概。蔡宗陽(1996)論述了雙關、析字、飛白、倒裝四種修辭方法與聲韻的密切關係。姚榮松(1997)介紹了重紐問題的形成,檢驗《韻鏡》處置重紐字和反切系聯的關係。而對於重紐現象的語音區別,則進入方法論的問題。作者指出:重紐問題的研究實即反映了聲韻研究的所有方法學的全部現象,因此它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問題也不會在幾十年內就解決,但是其方法學的討論也是無窮無盡的,任何一個階段性的突破,都將反映聲韻研究法的更上層樓。蕭宇超(1997)將漢語聲調結構理論的演變作整理性的分析,把現代音韻學的觀念引進傳統聲韻研究的領域,例如聲調標示系統中的多層次幾何結構,可以為漢語起伏調鋪陳有利的動機。許慧娟(1998)透過維吾爾語的元音變化來檢視自主音段理論,結果顯示:在元音和諧、元音升高以及元音弱化的現象本身或者在表現形式上詳細描述元音弱化的語境限制都彰顯出自主音段理論這個非線性模式的優勢,比較起傳統的線性模式,前者則更具有解釋性。詹滿福(1998)對〈正氣歌〉的韻腳提出解釋,尤其是第二、三、四段的押韻情況,不能以現代國語來判別,例如第二段是由「質薛月」通押(《廣韻》質屑薛月)所造成,主要元音接近﹝e﹞,收舌尖塞音韻尾-t。作者並以閩客方言及文天祥的家鄉話江西吉水話來比較,發現押韻的情形雖因入聲演變的不同而有各自的面貌,但韻尾大致上還算整齊。林慶勳(1998a)從國語和《廣韻》取材,說明音節結構在聲韻學教學的優點,包括:區分音節類型,說明音素存在之可能、只能、不能及明確解釋聲韻學術語等方面。這個方法若運用得宜,將可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習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蕭宇超(1998)從語言的音韻系統、語言間的音韻轉譯、音韻習得的階段特性以及音韻學理論等層面來探討現代音韻學知識在語言習得與教學上的重要性。作者以閩南語「娶某前」的「某」發生變調,而「娶某以前」的「某」不變調為例,從「韻律音韻學理論」(Theory of Prosodic Phonology)找出解答,其規則為:在同一個韻律範疇內,末端的音節不變調,之前的音捲全變調。「娶某前」的「某」處於「韻步」(Foot)中央,因此發生變調;「娶某以前」的「某」則位於第一個韻步末端,故無須變調。陳貴麟(1998)創「倒三救」一詞,主張唐人近體詩柪句的變化式原理應該從「末三字組」來思索。作者認為「平仄平、仄平仄」位於詩句末尾時,音節縫隙最小,三個字的聲律關係密切,就好像一個有機體或是可獨立運作的模組(module),姑且稱之為「末三字組」。在詞底層音節形式的處理上,這個「末三字組」的第一字跟第二字具「衝突感」,第二字跟第三字也具「衝突感」;這兩個衝突感能產生步律上的振盪效果。第三字呼應第一字而表現「和諧感」,使得前面的柪律獲得一種新的平衡。作者並實際分析了杜甫詩作中完全活用末三字組的聲律功能,以呈現詩中的完美畫面。董忠司(1998)分析了閩南語的音節結構,並從中觀察〈教育部推薦臺灣閩南語音標方案〉除了受到傳統聲韻學的影響之外,另有所開展以合乎實際的需要,如鼻化成分,喉塞韻尾等。康世統(1998)就漢語聲、韻、調的演變,談韻腳的音讀、譯音的音讀、狀聲詞的音讀、及假借字的音讀,主張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所編《重編國語辭典》為依據。李存智(1998)從語言學理論與語言教學的實際運用探討音標符號的價值與功能。作者認為:每一套音標符號的制度皆有其語言特質的背景,因此,也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國語注音符號的制定兼顧了字形與字義,所以比一般的音位音標多了識字的功能。相較於大陸的〈漢語拼音方案〉,注音符號更有其適合漢語的價值。姚榮松(1998a)分析閩南語傳統十五音呼音法的運用,認為應從認識45個韻母,再呼八音〈七調〉,在配十五個聲母的順序實施,才可對母語的認知有更深切的反省。羅肇錦(1998)從現代漢語聲調歧異複雜的現象回到聲調的本質、入聲的本質、平仄的本質問題,探討詩歌教學平仄應用的極限。作者廣泛比較了官話和方言的聲調特徵,舉北平、天津、濟南、西安的調形、調值做比較,不管調形或音高都有平仄之間互相矛盾的現象;僅剩的隱性特徵,可延長或不可延長性,也一樣沒有任何規律可尋。另外,東南方言的聲調特徵上,除了入聲的塞音尾帶有詩律上分辨平仄的條件外,其他都無從靠方言的聲調去體會平仄所表現出來的節奏。作者最後指出:「漢語的詩歌教學不應該再有這種平仄律的誤解,而對閩客語的教學,也不能不顧慮可以使用平仄律的語言功能極限。」林慶勳(1998b)首先介紹等韻圖與韻書的關係,接著介紹《韻鏡》聲母、韻母、聲調的措置,最後介紹反切的利用。姚榮松(1998b)在比較研究與內部擬測這個子題中,推崇幾篇國內外學者的重要論著,同時建議中文研究所必須開設「歷史語言學」、「漢藏語言學」、「漢語方言專題研究」三門課程,正視這方面師資不足的危機。周世箴(1998)探討了聲情意象綜合解析模式之運用,並且進一步探究聲情與意象的互動。曾榮汾(1998)提供了一個從語料統計去觀察聲韻的方法。例如中古四聲對應國音的情況,除了《音略證補》所附〈聲調變化表〉的原則之外,若能搭配字頻統計法來觀察,則能更為周詳。謝美齡(1998)從音理檢討段玉裁「合韻」說及戴震、孔廣森之「對軸」、「旁軸」說,並從《說文》之例外諧聲印証文字與詩韻具平行現象。其中「合韻」說之可能性,則以龍宇純先生的古今音變及方言音異來解釋。另據詩韻舉證古人以方言入韻之事實,以證異部「旁轉」說之不可輕信。李仲民(1998)則以奧地利學者布勒《語言理論》中所提出的語言模型為基礎,檢視現今語言調查的方法。
(3)總集 個別文集或會議專輯
1.69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等 1994 聲韻論叢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 414頁
1.70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等 1994 聲韻論叢第二輯臺北:學生書局 476頁
1.71
竺家寧 1994 近代音論集 臺北:學生書局 269頁
1.72
陳新雄 1994 文字聲韻論叢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12頁
1.73
清華大學 1994 中華民國聲韻學會第12次年會暨第3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新竹:清華大學 549頁
1.74
竺家寧 1995 音韻探索 臺北:學生書局 326頁
1.75*
黃耀坤 1995 音韻學引論 臺北:書林出版社209頁
1.76
新竹師範學院 1996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
1.77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等 1996 聲韻論叢第五輯臺北:學生書局 481頁
1.78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等 1997 聲韻論叢第六輯臺北:學生書局 918頁
1.79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等 1998 聲韻論叢第七輯臺北:學生書局 576頁
1.80
竺家寧、*趙秉璇 1998 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434頁
竺家寧(1994)1977至1992年有關近代音的論著,計十三篇,內容包含《四聲等子》、《九經直音》、《聲音唱和圖》、《韻會》及其他語料的探索。竺家寧(1995)的內容重點在於上古聲母,特別是複聲母方面。全書18篇文章,有探索傳統材料的,如《說文》、《經典釋文》;有介紹西方漢學家研究成果的,如白保羅、蒲立本;有評述大陸方面研究概況的,可以說全面的呈現了當前複聲母研究的發展情形。由中華民國聲韻學會與各大學及學術團體輪流舉辦的聲韻學論文研討會,至今已舉辦十七次,其規模由全國而至國際,成果可謂豐碩,誠如陳新雄先生所言:「自此以後,我方學者多次參加大陸音韻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亦多次來臺參加本會所舉行之學術研討會。今大陸學術研討會,論文宣講後,設特約討論之方式,多謂吸取我方之經驗,可謂已收顯著之交流效果。」當然,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更使會議增色不少。由於第一屆至第七屆之研討論文篇數較少,因此《聲韻論叢》一、二輯遲至1994年才刊行。第五輯收錄中正大學所舉辦之第十一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第六輯收錄臺灣師範大學舉行之第四屆國際暨第十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第七輯收錄逢甲大學舉行之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其間有兩屆未刊行於《聲韻論叢》,僅見會前論文集,分別是清華大學(1994)及新竹師範學院(1996),目前正計畫以專刊方式,正式由學生書局出版。至於1998年第十六屆之論文,收錄於第八輯,1999年出版。第十七屆的評述,則留待下個世紀來進行。
2. 上古音
2.1
李存智 1994 從現代方音看匣、群、喻的古音構擬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6-261 新竹:清華大學
2.2
金慶淑 1994 從《廣韻》同義又音字研討上古幽、中部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4-212 新竹:清華大學
2.3
柯淑齡 1994 從黃季剛先生「古無上聲說」論古聲調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457-478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李添富 1995 從「音韻結構」談古音韻分部及其發展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 24:7-20
2.5
王迺貴 1995 上古「入聲韻」 以「詩經」押韻現象為例 輔大中研所學刊 4:81-98
2.6
陳文吉 M1995 《楚辭》古韻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7
竺家寧 1995 說文省聲的語音問題 陸宗達先生九十周年誕辰紀念會暨《說文解字》學術研討會論文 北京師範大學
2.8
李存智 D1995 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9*
吳世畯 D1995 《說文》聲訓所見的複聲母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10
鄭振控 D1995 上古漢語聲調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11
金周生 1995 《史記、太史公自序》韻語商榷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華嚴
2.12
陳新雄 1996 曾運乾三十韻攝搉議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4 新竹:新竹師院
2.13*
吳世畯 1996 從諧聲看上古四等流音說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5-144 新竹:新竹師院
2.14
陳瑤玲 1996 江有誥《詩經韻讀》韻字注音試探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20 新竹:新竹師院
2.15
黃智明 1996 江沅《說文解字音韻表》與段玉裁《古十七部諧聲表》之比較研究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5-360 新竹:新竹師院
2.16*
金鐘讚 1996 由「右文說」論《說文》亦聲字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34 新竹:新竹師院
2.17
黃靜吟 1996 從段玉裁〈詩經韻表〉與〈群經韻表〉之古合韻現象看古韻十七部的次第 中山中文學刊 2:195-209
2.18
楊素姿 M1996 先秦楚方言韻系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9
孔仲溫 1997 論重紐字上古時期的音韻現象 聲韻論叢6:245-284
2.20
陳新雄 1997 怎麼樣才算是古音學上的審音派聲韻論叢6:451-470
2.21*
畢 鶚 1997 甲骨文所見若干上古漢語複聲母問題蠡測 聲韻論叢6:471-530
2.22*
吳世畯 1997 李方桂諧聲說商榷 聲韻論叢6:531-558
2.23*
金鐘讚 1997 論喻母字「聿」的上古聲母 聲韻論叢6:559-572
2.24
盧淑美 1997 楊慎的古音觀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逢甲大學
2.25
陳新雄 1998 上古陰聲韻尾再檢討 聲韻論叢7:1-34
2.26*
金鐘讚 1998 段玉裁的歸部與其「古十七部諧聲表」 聲韻論叢7:35-58
2.27
龍宇純 1998 上古音芻議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 69.2:331-397
2.28
王松木 1998 試論敦煌寫本《禮記音》與徐邈音的同異關係 敦煌學 21:71-78
2.29
吳疊彬 1998 上古漢語的邊音韻尾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2.30*
吳世畯 1998 部份《說文》「錯析」省聲的音韻現象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2.31
陳梅香 1998 《說文》連綿詞之音韻現象探析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2.32
李鵑娟 1998 顧炎武陰入相配說再商榷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李添富(1995)從音韻結構與空格理論的啟示中檢討古韻的分部,認為陳新雄先生取自鄭庠以來諸家析分的結果,從其分不從其合,創立古韻三十二部說,是目前最為精審的結論。不過,就「音韻結構」的角度而言,陳先生的古韻部系統中,「宵」、「藥」一組沒有與之相配的陽聲韻部,作者認為是美中不足,並假設這個空位可從「東」、「冬」、「蒸」、「侵」諸部韻字中,重新離合,使之恢復。王迺貴(1995)從傳統聲韻學古韻分類的角度切入,探討《詩經》入聲韻。說明上古聲調「陰陽入三分」的分類原因、《詩經》的協韻現象,也說明古人如何運用「入聲」於詩歌創作上。陳新雄(1996)訂正了曾運乾古韻三十攝中的兩處標目,分別是衣攝和益攝。另綜合曾運乾、王力二家之說,將王力古韻三十部諧聲表之諧聲偏旁,歸入曾氏三十攝而有所考訂。吳世畯(1996)為了解釋部份例外諧聲以及「喻四字跟四等韻字相諧」的聲系,認為上古四等韻字帶流音 l ,例如曉母四等的形式應為:[*skhl->xi-]。陳瑤玲(1996)論述江有誥的注音改讀,著眼於誦讀時韻腳能否和諧,同時還兼顧等、呼的問題,如陽部以陽韻改讀庚三,唐韻改讀庚二。黃智明(1996)參校段玉裁、江沅師徒二書有關聲首立廢之作法,以彰顯二氏古韻學說之發明與局限。金鐘讚(1996)探討右文說與亦聲的本質,考察《說文》內部之體例,認為亦聲是《說文》的一種特例,兼有會意字和形聲字的特點。楊素姿(1996)結合可信的先秦楚方言語料,進行音系方面的研究,並加以構擬。孔仲溫(1997)嘗試把「重紐字」從中古時期推溯到上古時期,觀察它們在上古時期的用韻現象與諧聲分佈情形。陳新雄(1997)是一篇回應大陸學者唐作藩的論文,內容是有關審音派古音學家的認定問題。畢鶚(1997)討論甲骨文的複聲母,同時介紹語言類型學、共性現象理論、生成音位學對於複聲母構擬的益處。吳世畯(1997)指出李方桂諧聲條例中的八條錯誤,加以修正並重新擬音。金鐘讚(1997)批判了李方桂對喻母四等字的上古聲母擬音和「聿」字的擬音,藉由「其、箕」的假借關係提出其見解。陳新雄(1998)客觀評述了中外學者對於上古韻尾的意見,綜合各家的看法,提出更為周全的假定。金鐘讚(1998)分析段玉裁的歸部與「古十七部諧聲表」、「今韻古分十七部表」、「詩經韻分十七部表」的關係,以釐清何者合乎規律、何者不然。龍宇純(1998)論上古音聲韻系統,多所主張,如論上古韻部及擬音時,舉四十餘組自幽部轉讀入微文部字例,證實上古陰聲不具g、d韻尾。吳世畯(1998)根據何九盈所舉42條的許慎錯析省聲,檢視其中的音韻條件,發現在被省聲字與省聲字之間都有密切的關係。認為吾人對《說文》省聲的解釋,音韻學的立場可以不同於古文字學。陳梅香(1998)以段注和大小徐本《說文》的比對,釐析《說文》聯綿詞的音韻現象。文章中也著重探討了聯綿詞的聲母所具複輔音性質的可能性。
3. 中古音
3.1
葉鍵得 1994 論「故宮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一書拼湊的真象 北市師院語文學刊 1:67-92
3.2
孫玉文 1994 中古尤韻舌根音有重紐試證 清華學報 24.1:155-161
3.3*
黃坤堯 1994 《史記》三家注之開合現象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479-488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4
李義活 1994 庾信詩歌用韻考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511-524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5
李貴榮 1994 從《廣韻》又音論《廣韻》之性質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525-540 臺北:文史出版社
3.6
陳新雄 1994a 《廣韻》二百六韻之擬音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 新竹:清華大學
3.7
陳新雄 1994b 《廣韻》二百六韻擬音之我見 語言研究 2
3.8*
臼田真佐子 1994 論李燾《說文解字五音韻譜》標目的讀若與《集韻》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24 新竹:清華大學
3.9
林炯陽 1994 斯四二七七號,列一四五六號法忍抄本殘卷王梵志詩用韻考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489-510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10
耿志堅 1994 晚唐五代時期古體詩及樂府詩用韻考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5-124 新竹:清華大學
3.11
林裕盛 M1995 宋詞陰聲韻用韻考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2
陳美霞 M1995 白居易詩文用韻考及其與唐代西北方音之比較研究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3
張宰源 M1995 《古今韻會舉要》之入聲字研究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4
洪藝芳 M1995 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 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5
竺家寧 1995 試論重紐的語音 中國語文 (北京)﹝總247﹞4:298-305
3.16
龍宇純 1995 支脂諸韻重紐餘論 漢學研究 13.1=25:329-348
3.17
姚榮松 1995 巴黎所藏P2011王韻的新校記 國文學報 24:373-404
3.18*
周祖謨 B1996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300頁
3.19
陳貴麟 1996 論中古群匣為三母緣自連續式跟離散式兩種音變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1-232 新竹:新竹師院
3.20
王松木 1996 敦煌《俗務要名林》殘卷及反切研究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3-252 新竹:新竹師院
3.21
黃智明 1997 切韻射標版本異文初探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逢甲大學
3.22
孔仲溫 1997 《龍龕手鑑》音系研究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23
竺家寧 1997 西晉佛經並列詞之內部次序與聲調的關係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創刊號:41-70
3.24*
平山久雄 1997 重紐問題在日本 聲韻論叢 6:5-36
3.25
丁邦新 1997 重紐的介音差異 聲韻論叢 6:37-62
3.26
龍宇純 1997 中古音的聲類與韻類 聲韻論叢6:63-82
3.27*
薛鳳生 1997 試論《切論》音系的元音音位與「重紐、重韻」等現象 聲韻論叢 6:83-106
3.28*
余迺永 1997 中古重紐之上古來源及其語素性質 聲韻論叢 6:107-174
3.29*
鄭張尚芳 1997 重紐的來源及其反映 聲韻論叢 6:175-194
3.30
竺家寧 1997 重紐為古音殘留說 聲韻論叢 6:285-302
3.31*
黃坤堯 1997 《經典釋文》的重紐現象 聲韻論叢 6:323-370
3.32
陳貴麟1997a 論《韻鏡》重紐的邏輯原型及原型重估後的音值 聲韻論叢 6:415-436
3.33
李存智 1997 論「重紐」 變遷的音韻結構聲韻論叢 6:437-450
3.34
陳貴麟 D1997b 切韻系韻書傳本及其重紐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35
葉鍵得 1997 陳澧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條例析論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28:275-296
3.36
林炯陽 1997 〈韻鏡校正〉補校 東吳中文學報 3:23-24
3.37
王松木 1998 論敦煌寫本「字寶」所反映的音變現象 聲韻論叢 7:59-84
3.38
楊素姿 1998 「辯四聲輕清重濁法」之音韻現象平議 聲韻論叢 7:85-120
3.39
竺家寧 1998 巴黎所藏P2901敦煌卷子反切研究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3.40
吳聖雄 1998 張麟之《韻鏡》所反映的宋代音韻現象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3.41
李添富 1998 《韻會》匣合二母的音韻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3.42
楊素姿 1998 沈約「聲病說」之音韻現象探析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3.43
孔仲溫 1998 論《龍龕手鑑》香嚴音的音韻現象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3.44
何昆益 1998 李登《聲類》音韻現象試探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陳美霞(1995)旨在探討白居易詩文的用韻現象,因其能反映當時的實際語音,故歸納其韻部分合,可明其所根據的語音基礎。張宰源(1995)則探討《韻會》入聲字的音變情形以及塞音韻尾消失或演變的過程。姚榮松(1995)根據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伯希和敦煌切韻寫卷編號2011的《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原卷,校正姜亮夫《瀛涯敦煌韻輯》中所錄P2011鈔卷前十頁之所得凡182條,並逐條與劉半農《敦煌掇瑣》所錄王韻對校,以明其得失。陳貴麟(1996)關於匣、群二母的古音擬測,選擇了濁舌根塞音的立場。作者假設「匣」母先跟「群、為」二母分家,為連續式音變,共時條件是j介音。其後「群、為」二母發生離散式音變,貫時條件為gj-/j-在詞中音類裡面的競爭,最後發生突變性更替,於是將其中之一推移到新的音位上。這個增生的音位就是為母。王松木(1996)主要是探討《俗物要名林》反切結構的特點,並藉由客觀的統計數據,歸納出制約反切結構的語音條件,進而援用「優選論」(optimality theory)的理論框架,析論《俗物要名林》反切結構的衍生模式。24、25、26三篇是專題演講稿,平山久雄(1997)介紹了重紐音值在日本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三根谷徹的解釋,認為在音位的層次上,重紐是聲母包含顎化成分(四等)與不包含顎化成分(三等)的對立。作者進一步指出:在語音的層次上,重紐是相當複雜的現象,其語音表現視聲母、聲調及方言等條件而有所不同,如此假定才能理解重紐在《切韻》反切上與外國借音上反映的具體狀況。丁邦新(1997)探討重紐的介音差異,首先舉梵漢對音、漢越語譯音、高麗譯音等擬音資料詳加考察後,擬測切韻時代到《韻鏡》時代的介音。龍宇純(1997)指出:研究中古音,聲類方面應以字母家之言為準,三十字母即是三十聲類,三十六字母即是三十六聲類,不可稍涉主觀;韻類方面應依韻圖之列等為準,同等的韻類相同,異等的韻類相異,亦不容任情玄想。薛鳳生(1997)從嚴格的音位學觀點,推測《切韻》音系中的元音音位,並據以解說該書分韻的道理,以及所謂「重紐、重韻」等現象。余迺永(1997)先由歷時之縱切面指出重紐來自不同之上古音韻部,且就其諧聲所涉中古韻類於上古韻部之組合情況,上推詩韻三十一部為四十一部;次由共時之橫切面,分析重紐三等韻反切上下字之措置形式,判別重紐二者音素分別及構詞性質。鄭張尚芳(1997)認為重紐不但上古存在,切韻以後也造成諸多影響。重紐成為韻系分併的重要條件,如宋本《廣韻》末附《辨四聲輕清重濁法》以重四「翹絹避臂必匹一并名輕」為輕清,重三「嬌眷廟眉兵明卿」為重濁,說明至少宋代還以重紐AB類作為分「輕清、重濁」的一種標準。竺家寧(1997)由「上古複聲母的遺留」立論,為重紐A、B類字提出一套新的解釋。認為韻圖放在「支脂真諄祭仙宵侵鹽」諸韻三等唇牙喉音位置上的那些字,是聲母後面帶有l成分的字。相對應的四等位上的字則不帶l成分。黃坤堯(1997)考察《經典釋文》的重紐現象,主要從「支脂真諄祭仙宵侵鹽」諸韻兩套唇牙喉音與舌齒音切語下字的分佈情形,分析《釋文》重紐的整體結構。陳貴麟(1997a)分析《韻鏡》各轉的重紐,作者認為重紐三等和四等後來有混雜的情況,可能是詞中音類擴散或是鍊移速度不一致的結果。李存智(1997)則是從音韻變化、結構調整的觀點探討重紐。王松木(1998)藉由對比《字寶》、《俗物要名林》、《開蒙要訓》所呈現的音變規律,考察唐五代西北方音歷時推移的情形。竺家寧(1998)研究P2901的反切注音,認為其中反映了方言的差異。並且從注音中提到「中國音」,可見其背景是中原以外的地區。在時間定位上,則證實為唐代的語言。因此,可將之視為唐代的某種方音。吳聖雄(1998)從張麟之《韻鏡》的異常歸字觀察宋代音韻現象如:神禪不分、為喻無別、三四等混同以及韻部的合併;根據《韻鏡》序例則觀察出濁音清化、知照相混、床禪不分、重紐三四等混同、東鍾相混、先仙相混、平分陰陽、濁上變去等現象。
4. 近代音
4.1
王松木 1994a 《西儒耳目資》的聲母系統 兼論明末官話的語音性質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5-94 新竹:清華大學
4.2
李靜惠 1994a 拙庵韻悟音韻「顎化」商榷 問學集 4:34-44
4.3*
鄧興鋒 1994 例說「中原音韻」的術語混用現象 兼與王潔心先生商榷 大陸雜誌 89.2:3-5
4.4
吳傑儒 1994 有關蘭茂「韻略易通」的幾個問題 大仁學報 12:35-42
4.5
趙德華 M1994 《全明傳奇》合韻現象研究 以滬嘉地區作品為研究範疇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王松木 M1994b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金周生 1994 從李漁「別解務頸」試說曲律上的幾個問題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599-614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8*
尉遲治平 1994 明末吳語聲母系統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8-370 新竹:清華大學
4.9
陳貴麟 1994a 《杉亭集‧五聲反切正韻》音系探賾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天津:南開大學
4.10
李靜惠 1994b 《拙庵韻悟》聲母系統之研究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2-161 新竹:清華大學
4.11
姚榮松 1994 《中原音韻》入聲問題再探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563-598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12
吳傑儒 1994 《韻略匯通》之入聲系統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615-634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13
龍莊偉 1994 《五方元音》與元韻譜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6-141 新竹:清華大學
4.14
竺家寧 1994a 《大藏字母九經等韻》之特殊音讀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57 新竹:清華大學
4.15
竺家寧 1994b 《大藏字母九經等韻》之韻目異讀 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 天津:南開大學
4.16
陳貴麟 1994b 《康熙字典》所附韻圖的音系基礎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2-173 新竹:清華大學
4.17
李靜惠 M1994c 拙庵韻悟音系研究 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4.18
宋怋映 M1994 等韻精要音系研究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4.19
林慶勳 1995a 論《等切元聲》與詩詞通押的合聲切 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 高雄:中山大學
4.20
金周生 1995 「元阮願」韻字在金元詞中的押韻類型研究 輔仁國文學報 13:79-117
4.21*
野間晃 1995 《渡江書十五音》與《彙音寶鑑》的音系 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 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4.22
楊惠娥 1995M 《拙庵韻悟》研究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23
林金枝 M1995 《本韻一得》音系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24
林慶勳 1995b 《中州音韻輯要》入聲字的音讀中山人文學報 3:21-36
4.25
陳貴麟 1995 《杉亭集五聲反切正均》音系與江淮官話洪巢片之關聯 中國文學研究 9:63-88
4.26
吳傑儒 1995 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 國立屏東商專學報 3:147-181
4.27
楊徵祥1996a 《蒙古字韻》疑、魚、喻三母分合研究 第一屆南區四校中文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 高雄:中山大學
4.28
楊徵祥 1996b 《蒙古字韻》輕脣音聲母非敷奉之分合研究 雲漢學刊 3:55-66
4.29
楊徵祥 1996c 《蒙古字韻》「重紐」問題試探第二屆成功大學中文系系友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臺南:成功大學
4.30
楊徵祥 M1996d 蒙古字韻音系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1
竺家寧 1996a 論近代音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42 新竹:新竹師院
4.32
竺家寧 1996b 論臺灣地區的近代音研究 漢語音韻學第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福建師範大學
4.33
宋韻珊 1996 關於韻法橫圖入聲字的兩個問題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3-264 新竹:新竹師院
4.34
羅燦裕 M1996 《類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4.35
林慶勳 1997a 《中州音韻輯要》收-n音節表 中山人文學報 5:65-80
4.36
林志華 1997 《等韻易簡》與《直圖》異同之比較 第十五屆聲韻學研討會論文 臺中 逢甲大學
4.37
蔡孟珍 1997 元曲唱演之音韻基礎 第十五屆聲韻學研討會論文 臺中 逢甲大學
4.38
陳梅香 1997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清濁」現象探析 聲韻論叢 6:573-612
4.39
李靜惠 1997 試探《拙庵韻悟》之圓形音類符號 聲韻論叢 6:613-636
4.40*
朴允河 1997 《等韻一得》所表現的尖團音探微 聲韻論叢 6:637-662
4.41
林慶勳 1997b 論《等切元聲‧韻譜》的兩對相重字母 聲韻論叢 6:663-682
4.42*
岩田憲幸 1997 《同聲千字文》所傳《中原雅音》記略 聲韻論叢 6:683-698
4.43
龔秀容 1997 切韻正音經緯圖探析 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逢甲大學
4.44
宋韻珊 1998 試論《五方元音》與《剔弊增廣分韻五方元音》的編排體例 聲韻論叢7:137-154
4.45
陳梅香 1998 《新方言》語音現象探析 以江蘇、浙江兩地為主 聲韻論叢7:213-256
4.46
竺家寧 1998a 《山門新語》姬璣韻中反映的方言成分與類化音變 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190-195 北京:中華書局
4.47
竺家寧 1998b 論山門新語的音系及濁上歸去問題 中國音韻學第五屆國際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4.48
楊徵祥 1998a 《韻會》所引「蒙古韻」考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4.49
金周生 1998 《中原音韻》「鼻」字的音韻來源與音讀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4.50
宋韻珊 1998 《增補剔弊五方元音》的聲母系統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4.51
向惠芳 M1998 潘耒《類音》研究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2
楊徵祥 1998b 論元代的唇音聲母 漢語音韻學第五屆國際研討會論文 長春: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4.53
龔秀容 M1998 《切韻正音經緯圖》音系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興鋒(1994)主要討論《中原音韻》中「合口」一詞的內涵,認為應指閉口音,但書中也有把閉口韻稱作「閉口」而不稱「合口」的地方,可見其術語的使用並不統一。王松木(1994)從記音方式、斷代音系的擬構、歷時音系的轉移等方面探討《西儒耳目資》,藉以確立明末官話音系的語音基礎。金周生(1995)探究「元阮願」韻字在金元詞中的押韻類型,發現「元阮願」韻字因聲母不同,影響到主要元音的發音,使得在金元詞中產生了特殊的押韻現象,可證這種音變在《中原音韻》編成之前就有了,其時代甚至可再上推二百年,追溯到北宋末年。林金枝(1995)依據可靠的材料,採取逐字逐韻的分析,全面討論了《本韻一得》的語音系統。其中疑母獨立而與喻母有別,是其顯著的特點之一。林慶勳(1995b)探討《中州音韻輯要》入聲的反切,由於該書編撰者在反切之下加上「北協」的直音或反切,比較南曲中州音與北曲中州音的差異,林先生分別擬出兩種讀音,發現除韻尾稍有不同外,南北之異不如想像中的大。陳貴麟(1995)指出《杉亭集五聲反切正均》音系與江淮官話洪巢片之關連,藉以說明地方韻圖用於歷史語言研究時的方法和限度。楊徵祥(1996d)針對《蒙古字韻》9126個韻字逐一檢析,構擬其語音面貌。竺家寧(1996a)對臺灣近代音的研究作了綜合的敘述,不但提供了研究的材料和方法,更指出未來發展的方向。林慶勳(1997b)探討《等切元聲‧韻譜》的十一個相重字母,乃為因應南北語音清化之後的區別,以及古今音變對照的需要,所反映的語音實際面貌。向惠芳(1998)揭示潘耒對於音理的分析與反切改良的努力,並指出其局限及影響。龔秀容(1998)則探討《切韻正音經緯圖》的語音系統,觀察其所表現的歷史音韻現象。
5. 現代漢語
(1) 共同語
5.1
鄭傑麟 1994 國語發音及符號表音的幾個問題屏東師院學報 7:235-263
5.2
黃金文 1994 國語中i的發音部位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99-527 新竹:清華大學
5.3
黃金文 M1995 現代漢語11r的語音、結構及來源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鄭傑麟 1995 國語聲調音位的探究 屏東師院學報 8:257-276
5.5
董忠司 1995 臺灣漢語方言影響下的若干「國語」聲母變體(初稿) 語文學報 2:1-28
5.6
張明在 1995 從國語與閩南語聲韻的關係談臺灣地區國音在閩南音化的影響之下產生異讀的現象 輔大中研所學刊 5:349-364
5.7
謝國平 1995 Third Tone Sandhi in Mandarin Chinese:A Speech Production Perspective 英語研究集刊 21:175-193
5.8
陳建平 1995 A Stady on the Third Tone Sandhi and Its Patterns in Chinese Mandarin 復興崗學報 54:1-18
5.9
李添富 1995 輕聲性質的再探討 王靜芝先生八秩壽慶論文集:239-254 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所
5.10
吳琇鈴 1996 從字構音韻學的角度看漢語的辭彙性輕聲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5-288 新竹:新竹師院
5.11
林英津 1997 滑有猾骨兩讀義隨音異 第十五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中 逢甲大學
5.12
徐芳敏 1997 老國音與切韻音 聲韻論叢 6:785-826
5.13
張屏生 1998 國語「兒化韻」音值的檢討及其相關問題 聲韻論叢7:399-414
5.14
蕭宇超 1998 ㄦ化(尾)音變(一) 縮短現代音韻與傳統聲韻的距離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鄭傑麟(1994)探討了幾個注音符號的音位、名稱和音值問題,並且對ㄦ化韻詞的注音方式提出建議。董忠司(1995)認為臺灣「標準國語」聲母的變異,有:音位簡化、音值硬化、音讀分化和音讀不定。簡化後的聲母系統和北京語的分支 東北官話,有相似之處。吳琇鈴(1996)認為漢語的詞彙必須有先後的層次排序(level ordering),而且,詞彙性輕聲必須透過構詞規型(morphological template)的觀念才能得到較完整的解釋。張屏生(1998)檢討「兒化韻」的音值,並且指出:「兒化」的語音變化,主要是詞根語素和後綴「兒」合為一個音節的合音現象。這個「兒化音節」的音值是受到音節結構的限制所做的調整,並不是籠統的在韻母末尾加上捲舌動作。
(2) 閩方言
5.15
張屏生 1994a 潮陽話與閩南地區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 中國學術年刊 15:311-374
5.16
陳瑤璣 1994 關於臺灣閩南語之特質 國文學報 23:273-312
5.17
蕭宇超、潘科元 1994 從語法結構看臺語變調的疑難雜症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7.1-23 新竹:清華大學
5.18
林香薇 1994 廈門話的成音節舌根鼻音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9.1-26 新竹:清華大學
5.19*
鄭良偉 1994 教學參考用的臺語輕聲規律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15.1-33 新竹:清華大學
5.20
陳淑娟 1994 臺南歸仁方言的音韻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集:17.1-17 新竹:清華大學
5.21
陳麗雪 1994 臺灣話讀書音的變調與文法的關係 以〈愛蓮說〉為例 閩南語研討會論文 新竹:清華大學
5.22
董忠司 1994 七十餘年前的臺北市方言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6-318 新竹:清華大學
5.23
王福堂 1994 閩北方言中弱化聲母和第九調的我見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6-439 新竹:清華大學
5.24
張屏生 1994b 金城方言的語音系統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2-282 新竹:清華大學
5.25*
溫端政 1994 浙南閩語的音韻特徵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9-467 新竹:清華大學
5.26
董忠司 1995a 試論潮州話ou韻的形成 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 海南海口:汕頭大學
5.27
董忠司 1995b 從語音的階層關係試探潮州話和閩南語、臺灣語諸次方言的聲韻異同 新竹師院學報 8:291-314
5.28
蕭宇超 1995a Tone Stability of the Personal Pronouns in Southern Min.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i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Osaka, Japan. (co-author:Huiting Huang and Meihsiu Chen)
5.29
蕭宇超 1995b Parameterizing adverbial tonal operations in Southern Min:A semantic-discourse aceount 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 臺北:臺灣大學
5.30
施炳華 1995 用閩南語吟誦古詩 成功大學中文學報 3:135-159
5.31
林香薇 M1995 閩南語自成音節鼻音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5.32
張光宇 1995 閩南方言的形成 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 海南海口:汕頭大學
5.33
林修旭 1995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Taiwanese tone sandhi revisited:an experimental Study ICCL-3 第三屆漢語語言學國際會議論文 香港
5.34
洪惟仁 1995a 廈門音與漳州音開合口對調(flip-flop)的歷史原音 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35
洪惟仁 1995b 漳泉方言在臺灣的融合 國語文教育通訊 11:84-100
5.36
張屏生 1995 湖西方言的語音系統 以東石村的方言為例 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 海南海口:汕頭大學
5.37
陳永禹 1995 閩南語最高層音韻規則試探 國科會計畫
5.38
陳永寶 1995 臺灣閩南語押韻之俚諺探究 中興大學中文學報 9:291-328
5.39
陳淑娟 M1995 關廟方言「出歸時」的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40
楊秀芳 1995 臺灣閩南語音韻研究 國科會計畫
5.41
徐芳敏 1995 古閩南語幾個白話韻母的初步擬測 兼論擬測的條件 臺大中文學報 7:217-251
5.42
蕭宇超 1995c Pronominal Tone Sandhi of Southern Min Spoken in Taiwan:A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Semanties and Phonology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70(上):167-195
5.43
林珠彩 M1995 臺灣閩南語三代間語音詞彙的初步調查與比較 以高雄市小港區林家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5.44
洪惟仁 1996 從漢語音節類型看閩南語聲母的鼻化、去鼻化規律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3-76 新竹:新竹師院
5.45
蕭宇超 1996 再論《臺灣閩南語的特殊變調》 a後綴的層級排列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9-172 新竹:新竹師院
5.46
張屏生 1996 同安方言及其部份相關方言點的「仔尾調」音變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7-200 新竹:新竹師院
5.47
盧廣誠 1996 臺閩語虛詞的特殊變調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7-332 新竹:新竹師院
5.48
鍾榮富 1996 臺灣閩南語的韻母結構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1-376 新竹:新竹師院
5.49
王 旭 1996 臺灣閩語音韻的實驗研究:音節結構與音段分析 教育部八十五年度獎助鄉土語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2.1-13 新竹:清華大學
5.50
石曉娉、蕭宇超 1996 金城方言的仔前變調重新分析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9-302 新竹:新竹師院
5.51
丁邦新 1997 從閩語論上古音中的g和r 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 泉州:華僑大學
5.52
林慶勳 1997 臺語歌仔簿押韻現象考察 以「人心不足歌」為例 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 泉州:華僑大學
5.53
洪惟仁 1997 閩南語鼻音與濁音的互補分析 第五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 泉州:華僑大學
5.54
歐淑珍、蕭宇超 1997 從「韻律音韻學」看臺灣閩南語的輕聲現象 聲韻論叢 6:865-896
5.55
陳雅玫、蕭宇超 1997 閩南語重疊副詞的變調分析:從「儉儉a」談起 聲韻論叢 6:897-916
5.56
吳淑美 1997 閩南語的音韻分析 東師語文學刊 10:53-67
5.57
程俊源 1998 臺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 聲韻論叢 7:277-316
5.58
董忠司 1998 臺灣「茄苳」探源的若干問題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59
洪惟仁 1998 閩南語的音系衍化類型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60
鄭 縈 1998 宜蘭方言的語音變化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61
張屏生 1998a 臺灣閩南語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差異 臺灣語言與語文競賽研討會論文 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5.62
張屏生 1998b 彰化鹿港方言的語音系統 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5.63
張屏生 1998c 澎湖縣白沙鄉閩南語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 日本中國語學會第48回全國大會論文 日本:熊本大學
5.64
Yuchau E. Hsiao, Yamei Chen 1998 Adverbial Tonal Phrasing in Southern Min:Semantic and Discourse Parameters 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379-396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65
王芸亭、黃婷鈺 1998 閩南語鹿港方言母音轉變之社會調查 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397-418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66
洪惟仁 1998 閩南語輕聲及其語法、語用分析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419-449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67
張屏生 1998d 臺灣彰化鹿港方言的語音系統 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2.1-13新竹:清華大學
5.68
蔡素娟 1998 Bootstrapping into Taiwanese Tone Sandhi (自力進階到臺灣話連讀變調) 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6.1-30 新竹:清華大學
董忠司(1995b)採用注意層級分析的「階層關係」,來觀察潮州話、閩南語(漳州話、泉州話)、臺灣語(如臺南話、臺北話)等次方言的聲韻,藉以呈現潮州話的地位。結果顯示,潮州話和閩南語有親切的血統關係,與臺灣語則關係較為疏遠。洪惟仁(1996)針對閩南語聲母鼻音擴散方向和聲母去鼻化的問題,從語言類型地理學的觀點加以分析。鍾榮富(1996)處理臺灣閩南話的複合元音、三合元音、元音與輔音韻尾的結構規則,第一個原則是:複合元音內一定要有一個高元音;第二是異化限制:複合元音內不能含相同的後音特徵。陳雅玫、蕭宇超(1997)從討論各類重疊副詞在句法上和語義上修飾功能的互動關係以及其對相關變調的影響,歸納出副詞聲調範疇的構成條件:若副詞在語義上修飾相關的動詞片語或該片語中的成分,則該副詞與此動詞片語形成同一個聲調範疇。若副詞在語義上非修飾相關的動詞片語或該片語中的成分,則該副詞須單獨形成一個聲調範疇。
(3) 客方言
5.69
李存智 1994 四縣客家話通霄方言的濁聲母[g]中國文學研究 8:23-38
5.70*
鄧曉華 1994 客家方言的音韻特點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新竹:清華大學
5.71
徐桂平、蕭宇超 1994 從句法結構看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陰平變調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新竹:清華大學
5.72
陳彩娥 1994 客語和國語的語音對比 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2.1-35 新竹:清華大學
5.73
呂嵩雁 1994a 桃園永定客家話語音的特點 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3.1-19 新竹:清華大學
5.74
呂嵩雁 1994b 海陸客家話的連讀變調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3-305 新竹:清華大學
5.75
鍾榮富 1994a 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 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12.1-15 新竹:清華大學
5.76
鍾榮富 1994b 客家方言的唇音異化研究 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5.77
張月琴 1994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連調變化 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17.1-15 新竹:清華大學
5.78
董忠司 1994 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 客家語研討會論文集:19.1-18 新竹:清華大學
5.79
羅肇錦 1994 四縣客語附著成份結構功能分析 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5.80
呂嵩雁 1994c 臺灣客家次方言語音探究 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5.81
呂嵩雁 1995 桃園詔安客家話語音系統 第一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 中壢:客家雜誌社
5.82
張光宇 1995 論客家話的形成 清華學報 25.2:161-180
5.83
羅肇錦 1995a 四縣客語虛詞的功能結構 第一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127-153 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5.84
羅肇錦 B1995b 臺灣客家話的結構與應用 臺北:洪葉出版社
5.85
羅肇錦 1996 主客、贛客、畬客 客話特點的認定與客族遷徙 第二屆客家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
5.86
鍾榮富 1996 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 教育部八十五年度獎助鄉土語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15.1-20 新竹:清華大學
5.87
范文芳 1996 竹東腔海陸客家話之語音現象 新竹師院語言學報 3:215-237
5.88
徐桂平、蕭宇超 1996 苗栗四縣客語的三疊變調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3-316 新竹:新竹師院
5.89
呂嵩雁 1996 臺灣詔安方言稿 教育部八十五年度獎助鄉土語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16.1-19 新竹:清華大學
5.90
鍾榮富 1997 臺灣六堆客家話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 國科會計畫
5.91
詹滿福 1997 由〈哥子鑿鑿,哀子白杓〉試論梅縣客家話與苗栗四縣客家話的差異 第二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友暨南區四校中文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35-48 臺南:成功大學
5.92
吳中杰 1998 從歷史跟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以臺灣為例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93
張屏生 1998 東勢客家話的超陰平聲調變化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94*
劉綸鑫 1998 次濁部份隨清流 客家方言聲調特點綜述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創刊號:40-48
5.95
江敏華 1998a 臺中東勢客家話35調的性質與來源 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15.1-27 新竹:清華大學
5.96
江敏華 M1998b 臺中縣東勢客家語音韻研究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97
蕭素英 1998 海陸客家話送氣聲母對聲調之影響初探 教育部獎勵漢語方言研究著作得獎作品論文集:16.1-19 新竹:清華大學
5.98*
周日健 1998 五華客家話兩字組連讀變調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99
鍾榮富 1998a 六堆地區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100
鍾榮富 1998b 臺灣六堆客家話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II) 國科會計畫
5.101
羅肇錦 1998 臺灣漳州客家話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究會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4年客家方言的研究情形,拙作1.10已介紹過,這裡不再重複。整體而言,由於受到學術團體的積極推動和政府的獎助,這幾年已產生不少高素質的論著,可以和傳統音韻學取得互補。范文芳(1996)介紹竹東海陸客語的聲韻調系統及變調規律。江敏華(1998b)研究東勢客家話的音韻系統,特別對其35調的性質與來源做更深入的剖析,將之視為「小稱變調」的一種。
(4) 其他
5.102*
張 琨 1994 漢語方言中的*th>h/x和*tsh>th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5.1:19-36
5.103*
村上之伸 1994 咸攝一等在吳語裡的演變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75 新竹:清華大學
5.104*
王洪君 1994 從開口一等重韻在現代方言中的不同表現看方言的層次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75 新竹:清華大學
5.105*
鄭良偉、*曾金金 1994 聲調語言中重音的類型第四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臺北:中央研究院
5.106
張光宇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 中國語文 6:409-418
5.107*
潘悟雲 1994 吳語的主體層次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92-396 新竹:清華大學
5.108*
游汝杰 1994 吳語的音韻特徵 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6-391 新竹:清華大學
5.109
蕭宇超 1995 從各個部門的介面看韻律結構的功能與重組 國科會計畫
5.110
羅肇錦 1995a 滿清統治與漢語質變 語言政治與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
5.111
羅肇錦 1995b 試論國語聲調中的滿蒙語現象 彰化師大國文系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112
竺家寧 1996 等韻精要與晉方言 首屆晉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5.113*
村上之伸 1996 漢語「蠶豆」的地理分佈及其解釋 「佛豆 」和「羅漢豆」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5-158 新竹:新竹師院
5.114
李存智 1996 從漢語歷史音韻與現代漢語方言論「日」母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86 新竹:新竹師院
5.115
張光宇 1996 漢語方言的區際聯繫 語文新論 語文研究15週年紀念論文集:26-27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5.116*
許寶華 1997 中古陽聲韻類在現代吳語中的演變 聲韻論叢 6:699-718
5.117
周世箴 1997 南京方言中照二化精現象 聲韻論叢 6:719-766
5.118
江文瑜 1997 國語和臺語帶有疑問語助詞之句子的語調研究 聲韻論叢 6:827-864
5.119*
平田昌司 1997 漢語方言音節類型「鬆緊」的南北差異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 4:291-32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120
羅肇錦 1997 從臺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演變的幾個規律 臺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5.121*
黃坤堯 1998 宋代詞韻與現代方言 聲韻論叢7:121-136
5.122*
朴允河 1998 略論十九世紀上海方言的聲調及其演變 聲韻論叢 7:191-212
5.123
黃金文 1998 創新之間 從博山方言論「入聲演變」、「方言分群」以及「聲調及原調」 聲韻論叢 7:257-276
5.124
程俊源 1998 北京音系梗攝二等文白異讀的音韻層次與地域來源 由「打」字談起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125*
朴允河 1998 上海方言當中k(i)變為th(i)的時期探討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5.126
江文瑜 1998 疑問語助詞、語調、和語調下降三者互動關係之跨語言研究 以國語、臺語、泰雅語為例 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345-378 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5.127
吳中杰 1998b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閩客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琨(1994)以許多現代漢語方言中透母吐氣清舌尖塞音*th丟掉塞音成分,讀成h/x;清母吐氣的舌尖塞擦音*th丟掉了擦音成分讀成吐氣的舌尖塞音th的現象,參考切韻,觀察早期的漢語音韻系統在各地方言中的演變情形。張光宇(1994)探討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歸納起來,就時代來說,主要分為南朝和現代。東遷、西播和南移發生在南朝,北進發生在鴉片戰後的現代史;就內容來說,吳音東遷是漢字音的「整批外銷」,吳語南移則是西晉中原「官話」夾六朝吳語以俱下。平田昌司(1997)討論四個問題:「帶濁流」聲母在中國境內的分布情形、「帶濁流」聲母和音節的「鬆緊」對立關係、音節的「鬆緊」對立所引起的漢語南方方言特殊音變、音節「鬆緊」現象在漢語方言的南北差異。羅肇錦(1997)從十二個臺灣語言的聲調現象歸類,由於濁音清化而造成的規律有四:平分陰陽、全濁歸去、去聲分陰陽、入聲分陰陽。聲調異化作用所造成的規律則有國語新調、上聲變調、閩南語變調、四縣客語變調等情形。江文瑜(1998)指出:國語和臺語疑問句呈現語調全面提升之現象,而泰雅語疑問句語調的提升較為局部。另外,國語與臺語中的疑問語助詞均為整體語調下降的一部分。
6. 比較研究
6.1
陳瑤璣 1994 臺灣閩南聲韻與日本音讀 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6.2
董昭輝 1994 閩南語的變遷與日語的變調 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6.3
董忠司 1994 畬語和閩南語的關係(初稿) 第27屆國際漢藏語言和語言學會議 巴黎:Centre International d' Etudes Pedagogiques de Sevres
6.4*
瀨戶口律子 1996 抄本「琉球譯」和「球雅」的關係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8 新竹:新竹師院
6.5*
朴萬圭 1996 廣韻聲母的韓國漢字譯音音讀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9-116 新竹:新竹師院
6.6
李仲民 1996 從《華夷譯語》試論十四世紀「人」母的音值 第五屆國際暨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3-344 新竹:新竹師院
6.7
龔煌城 1997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兼顧上古*-rj-介音對中古韻母演變的影響) 聲韻論叢 6:195-244
6.8
陳瑤璣 1997 古漢語音韻對古今假名之影響 國文學報 26:271-315
6.9
吳聖雄 1997 日本漢字音能為重紐的解釋提供什麼線索 聲韻論叢 6:371-414
6.10
吳聖雄 1998 由長承本《蒙求》看日本漢字音的傳承 聲韻論叢 7:155-190
6.11*
金鐘讚 1998 論摩多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6.12*
朴萬圭 1998 就漢梵對音收-t/-l韻尾試論韓漢入聲譯音收-l 韻尾 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朴萬圭(1996)透過廣韻聲母韓國譯音的音讀分析,探究其中與中國音韻相關的音韻線索,明其演變的軌跡。龔煌城(1997)主要從漢藏語的比較,證明重紐三、四等分別起源於-rj-與-j-不同的音節結構。吳聖雄(1998)經由對長承本《蒙求》內部線索的探討,了解長承本注音的基本性質不是對讀音的描述,而是多種材料的混合。並且指出:日本漢字音的傳承,不只是口耳相傳,也有紙面作業的途徑。
7. 工具書
7.1
胡鑫麟 1994a 分類臺語小詞典 904頁 自立晚報社
7.2
胡鑫麟 1994b 實用臺語小字典 700頁 自立晚報社
7.3
周玟慧 1995 讖緯韻譜 中國文學研究 9:41-62
7.4
林炯陽、董忠司 1996 臺灣五十年來聲韻學暨漢語方言學術論著目錄初稿(1945-1995)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94頁
周玟慧(1995)將讖緯中的音韻資料,分類整理成韻譜的形式,提供查檢之用。包括韻表、韻譜、合韻譜三項。林炯陽‧董忠司(1996)所收論著條目十分詳盡,分類也很詳細,有相當大的索引價值。
參、結 語
經過以上的分類整理,可以看出近五年來漢語音韻研究的成果分佈情形。大體而言,每一個領域都有基本的收穫。第五類現代漢語的表現,尤其突出,應與近年來本土意識的抬頭有關。茲將本期分類統計的篇數,表述如下:
1994-1998 國內 海外 總計
通論及音韻學史 26 2 28
音韻理論與研究方法 35 5 40
總集 10 2 12
上古音 24 8 32
中古音 36 8 44
近代音 48 5 53
現代漢語 111 16 127
比較研究 8 4 12
工具書 4 0 4
302 50 352
本文所選論文共計352篇,平均一年約有70篇,數量上再一次超越前期。和五年前相比,足足成長了40%,可謂豐收。但是如果就個別領域來比較:總論部分合計增加42篇;歷史分期部分合計短少4篇,呈現負成長的局面。即使近代音象徵性地增加一篇,在整個研究上,還是一個失衡的現象。現代漢語增加了68篇,是各類中的翹楚。比較研究則大幅減少了9篇,值得注意。工具書則是從無到有,有4篇。
由於歷年來諸多學者的努力,為漢語音韻學的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於是能順利地進行通論及音韻學史、音韻理論與研究方法等更進一步的探索,反映在「總論」上的成績,值得喝采!然而在此良好的基礎之上,吾人未能加以拓展研究的材料和面向,則殊為可惜!期許下一階段能突破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研究的瓶頸,為漢語音韻學開創新的紀元。
「現代漢語」和「比較研究」的消長,值得關注。陳新雄先生在〈中國古音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對上古音研究未來的展望時,提示我們要在這兩方面多下功夫。他說:「……古韻韻讀的重建……恐怕尚須對漢藏語及其他漢語的親屬語系作更深入的研究,而在比較語音系統上求得更好的結論。也許這樣對漢語上古音的構擬會有突破性的發展。對複輔音的重建,也許有較為可靠的張本。」目前國內學者從事這類比較研究的人有如鳳毛麟角,這對整個漢語音韻研究的提升,將帶來負面的影響。
接下來繼續觀察研究團隊的人數:
1994-1998 國內 海外 總計
通論及音韻學史 18 2 20
音韻理論與研究方法 22 4 26
總集 2 2 4
上古音 21 3 24
中古音 24 7 31
近代音 21 5 26
現代漢語 54 15 69
比較研究 6 3 9
工具書 3 0 3
總計 171 41 212
實際發表人數 128 39 167
由上表得知,近五年來各類研究的作者,單純合計有212位。不過當中有多位作者的研究領域是橫跨多方面的,我們扣除這些重複計算的人數,實際參與的國內學者有128位,比上期增加37位;海外學者39位,增加了18位。合計本期實際參與的總人數有167位,比五年前增加55位,成長49%強。大批生力軍的加入,將為承繼漢語音韻學研究作好準備。
本階段個人發表篇數在6篇以上的學者,也從上一階段的10位增至16位,這些貢獻卓著的先生依序是:竺家寧(25篇)、陳新雄(11篇)、羅肇錦(11篇)、張屏生(10篇)、林慶勳(9篇)、董忠司(8篇)、洪惟仁(8篇)、蕭宇超(8篇)、鍾榮富(7篇)、陳貴麟(7篇)、張光宇(6篇)、姚榮松(6篇)、金鐘讚(6篇)、李存智(6篇)、王松木(6篇)、楊徵祥(6篇)。這16位所發表的論著占全部的39.8%。
本階段最值得觀察的現象是現代漢語的音韻研究,從筆者概略的分類中可以看出:共同語有14篇、閩方言54篇、客方言33篇、其他26篇。閩客研究占大多數,這與整個學術潮流和本地的人口組成有密切關連,也適時彌補了前人研究的不足。隨著兩岸學術交流的發展,現代漢語的研究,必須能夠觀照所有的點和面,用宏觀的角度求得語言發展的規律。以現代漢語的研究成果來和傳統音韻學相結合,共同建構漢語史,這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在下個世紀仍將努力以赴。
附記:本文撰寫期間受到震災影響,資料一度散失,致有疏漏不周之處,請讀者見諒。承蒙清華大學語言所劉英享先生協助,特致謝忱。
[ 本贴由 南海公 于 2004-1-9 23:02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