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71|回复: 0

银雀山汉墓竹简字形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08: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会 来源:http://www.yyxx1.sdu.edu.cn/content.php?num=137

   关于汉字形体演变的研究是文字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字体历经诸多变化,其中尤以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最为显著。丰富真实的古文字材料是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首要条件,可是过去由于战国秦汉时期古文字资料的缺乏,使得人们对于隶变的研究只能基于《说文》小篆与成熟隶书的比较。这样的比较跨越了隶变的中间过程,容易给人以隶变是突变的假象。事实上,文字的演变是渐变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战国秦汉之际的竹简帛书等墨迹资料大量出土,填补了汉字发展史的空白,也接续了篆书和隶书之间的渐变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众多出土文献资料中,银雀山汉墓竹简是汉朝初年的墨书简牍,其字体属于早期隶书,正处于汉字向隶书发展转变的过程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汉字隶变的真实状态。因此,研究银雀山汉墓竹简字体的特征及源流,对于隶变的实际以及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对其字形特征的分析及对隶变的实际情况的考察,探讨促使汉字发生隶变的因素,进而重新梳理汉字发展的源流关系。本文共分六章,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以往对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情况、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历程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的更迭息息相关,因此正确认识各种字体的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澄清汉字发展的源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已经认识到甲骨文、金文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特殊字体,不能当作汉字的发展阶段,但对于小篆的性质及其与隶书的关系还因古文字资料的缺乏而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小篆是否秦代的通用字体、隶书是否小篆的草写等问题都还需要我们对秦汉之际的文字材料作详尽的共时与历时的比较、定量的统计与定性的分析。银雀山汉墓竹简抄写于文、景至武帝初期这段时间内,字体属于早期隶书,在西汉初期墓葬简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采用电子扫描法将简文字形输入计算机,然后选择其中较完整、清晰的字形作为研究对象,材料系统真实。研究中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与统计分析法,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结论更可靠。

  第二章主要是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字形结构特征的分析。在分析字形特征之前,首先要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的用字状况有所了解。经过选择,我们共从扫描的简文图像中切出6800多个研究字样,其中包括同一字形的变体、草写、异体及同形字等诸多字形,根据相应的统计原则,共得出1309字种。由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字体处在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阶段,字形兼有古今文字的特征。不但具有古文字的不稳定性特点,而且有少数的增笔现象和合文形制。汉字系统内部变与不变共存,新旧字形共在,规整与草率写法共生,构成了汉朝初年汉字形体的主体特点。

  第三章是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字体风格特征的分析。《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包括规整和草率两种书体,其中草率类采用整字向右下方倾斜的方法书写。从隶变的程度看,这时的汉字正在努力突破篆书的弯曲风格,用断笔代替曲笔,甚至有些字已经初步具备了隶书的波折和挑法,但是字的走势仍然是纵向的,尚未形成横向发展的格局,方折的笔画也没有形成。因此字形既有篆书多曲笔的特点,又有隶变对篆书字形的突破。从笔画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隶变是渐变的。草写法主要以轮廓勾画和符号代替两种为主,这种写法是后世草书形成的基础。

  第四章通过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字形的部件分析,探讨早期隶书中蕴涵的隶变规律。隶分、隶合是隶变研究的必要问题,因此为了明确早期隶书中隶分、隶合的实际情况,本章首先运用部件分析法从单字中切分出437个构字部件,其中非字部件86个,成字部件351个。然后将所得部件与小篆对比,从简化、同化、异化、连写、拆分等几个方面对隶变的规律进行总结,阐明隶变发生的动态序列及发展规律。

  第五章从影响汉字发展变化的共性因素和银雀山汉墓竹简字形形成的个性因素两个方面对促使汉字发生隶变的因素进行分析。推动汉字系统变化的共性因素包括文字使用频率的增加、社会信息系统的制约及书写工具的变换等外部因素和汉字系统制约、文字的分化与类化等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在对上述共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后,针对银雀山汉简字形特点从书写者的个性化、字体演进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个性因素分析。异体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与字形的变化关系密切。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字体更迭的过程中缺乏规范字形的指导,形成途径有继承和创新两类,即继承古代字形和创造新字形。

  第六章对汉字发展源流进行梳理。在基本了解银雀山汉墓竹简字形特征的基础上,本章从银雀山汉简字形的来源,银雀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小篆等字形的对比,银雀山简文字形的不规范性等三个方面论证隶书源于战国秦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六国文字的影响;小篆是在当时通用文字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字体,具有正字法的性质,不是自然演变而来的字体,也没有继续演变为新的字体。如此则隶书并非小篆之草写。在确定小篆的性质及篆隶关系后,将汉字的发展阶段与汉字的字体演变相结合,重新梳理汉字的发展源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6 17:56 , Processed in 0.0985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