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34|回复: 0

论《百喻经》中的“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5: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悦
--------------------------------------------------------------------------------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印度大乘法师加斯那抄集小乘《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书里的寓言编纂而成的,目的是以故事为喻,向初学的佛教徒说法。《百喻经》原为梵文,齐
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僧加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客居南朝京都建康时将它译成汉语。《百喻经》译文的语言朴素简洁,接近口语。采用偶音节拍,一般四字一句,结构风格极为整齐,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发展的一份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拟就《百喻经》中“已”字的词性问题作一个探讨分析。?
   “已”是《百喻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字,全书共有77处,按用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①通“以”,当“以来”讲。有3处:?
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
②动词,“停止”义。有6处:?
下火不止,扇之不已。?
情不能已。?
③副词,“已经”义。有20处:?
此二难值,今已遭遇。?
后还欲树,树已枯死。?
④“完成动词”,表动作的完成貌。有48处,具体分为:?
“动词+已”,24处?
旁人见已,而语之言。?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既获得已,守护亦苦。?
彼既来已,忿其如是。?
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
“动词+宾语+已”,24处?
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
既见之已,便复嗔恚。?
至他界已,未及食之。?
    关于第四类,即“已”是“完成动词”,我认为这种说法似有不妥。近代汉语研究者历来把“已”看作完成动词,与动词“竟、毕、讫、了”并提,构成“动(+宾)+完成动词”这一形式,表示完成貌。刘坚在《近代汉语虚词研究》中认为这一形式可能出现于汉代以后,“在魏晋古籍、汉译佛经等文献中,出现了这一格式的早期用例。此后,使用逐渐增多”。他举例:?
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三国志)?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充便饮讫,进见少府,展姓名。(搜神记)?
偿因缘毕,自当得脱。(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从是死已,生地狱中。(同上)?
    但是我认为,“已”与动词“竟、毕、讫、了”不是完全相同的(“已”与“了”有些相似,有一个由动词向助词虚化的过程,不过此时的“了”还是一个动词,还没有开始向助词虚化),它不仅仅是一个完成动词,而是进一步虚化为助词,成为一个完成貌助词。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竟、毕、讫、了”在作完成动词时,经常有“动+副词+完成动词”形式,而“已”则几乎没有这种形式。比如:?
祈天已竟,迷失道路。(百喻经)?
须达买园既毕,遂与太子却归。(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嵩葬既讫……。(搜神记)?
悲歌已了,更复向前。(敦煌变文,伍子胥变)?
刘子瑜在《敦煌变文中的三种动补式》中曾列表显示了完成动词“竟、毕、讫、了”在敦煌
变文中出现的情况:

完成动词         讫 竟 毕 已 了
动+完成动词        50 1  3 40 128
动+副词+完成动词    10 4  5 0  19
动+宾语+完成动词    7   0  2 40  30
动+宾语+副词+完成动词  14 3  5 2  39

?  对于“竟、毕、讫、了”而言,“动+副词+完成动词”和“动+宾语+副词+完成动词”是一种很普遍的用法,而82个“已”中,只有2个是出现在“动+宾语+副词+完成动词”中的,出现在“动+副词+完成动词”中的“已”则一个也没有。在《百喻经》中也没有一个完成动词“已”前面有副词修饰,而与此相对的是,《百喻经》中受副词修饰的动词“已”都是表“停止”义的。例如:?
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此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
恼乱不已。?
    接受副词修饰是动词的一个语法功能,从上面的数据和例子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百喻经》中,“动词(+宾语)+完成动词”形式中表完成貌的“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动词,它已经虚化为助词,或者可以说,它已经开始由动词向助词虚化。?
    第二,从语义上看,《百喻经》中很多“已”的意义已经虚化,不再具有完成动词“已”的实在意义,有些句子如果去掉“已”字,表达的意思几乎不受影响。而且,许多用“已”字的句子中同时还有“既”、“即”、“便”等表时态的副词或连词。如:?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已”在句中已没有实在动词意义,并不是必需的,如果去掉,意思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三,使用“已”的句子多为四字句,似为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诵读之需要。全书48处表完成貌的“已”中,有42处是在四字句中(个别的是去掉主语为四字句)。我们不妨对照着来看:?
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
医闻是语,深责之言。?
骆驼既死已,即剥其皮。?
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
    同一组中的句子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不用“已”字也可以表示完成貌,只不过用了“已”字表述上更明确、更形象罢了。?
    第四,我们还注意到,在词性上“竟、毕、讫、了”都没有作“已经”或“完成”讲的副词用法。“毕、讫、了”只有动词用法,“竟”作副词时表“竟然”,而非表完成。“已”则
不同,它作动词时有“完成”义,作副词时亦有表完成的“已经”义。《百喻经》中就有许多用副词“已”表完成的句子。如:?
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骆驼既死已,即剥其皮。
闻其已生,心大欢喜。?
汝儿生已,今死已。
    副词“已”在书中有20处,可见这种用法还是比较普遍的。副词“已”和完成动词“已”在《百喻经》中同时并存而用来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似乎没有这种必要,所以我更倾向于将
“已”看作表完成貌的助词。?
    另外,再谈一谈完成貌助词“已”与语气词“已”的区别。?
    完成貌助词“已”多用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在形式上有些类似于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的“已”先秦即已有之,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中举例:?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史记,游侠传)?
    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战国策,秦策三)?
他说:“‘已’作语气词,同‘矣’。……‘矣’表已然,即指事实的既成状态,也指境地上的既成状态。另外,它还可以表示语气的坚定。”他又说,“已”作语气词,“这种用古书不多,后来更少用”。可见,上古汉语的语气词“已”与近代汉语表完成貌的助词“已”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语气词“矣”的通假字,后者则是由动词“已”发展来的表示动作情态的助词。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    “已”作为完成义动词的用法先秦已有:“言未已,齐让又至。”(战国策,齐二)这种用法延续下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受完成动词“竟、毕、讫、了”的影响,完成动词“已”也开始用于“动(+宾)+完成动词”的形式中。我不否认《百喻经》中存在这种“已”字,它们具有动词的实在意义,而且用“竟、毕、讫、了”替换后不影响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例如:?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捨是身已,当生梵天。?
   但是,随着完成义动词“已”的大量使用,它本身开始逐渐虚化,成为表完成貌的助词,已不具有实在的动词意义,而且也变得可有可无,不是必需的了。?
    在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中仍可见“已”字的这种用法,但由于此时“了”字由动词向助词虚化,再加上“却”、“取”等动词向完成貌助词演变的完成及其大量使用,“已”字完成貌助词的用法越来越少,直至被淘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5-5-6 17:36 , Processed in 0.0853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