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里妹子学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8|回复: 6

[高考2015]汕头二模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 1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5-5-1 12:56 编辑

来源:百度知道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从事西方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我国年青人过西方节日,既感受到快乐,又从中了解并体悟西方文明,大有裨益。  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认为,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在他们的国土上欢度中国最为传统的佳节。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关于材料的范围】  

材料围绕如何看待“西洋节日”和“传统节日”进行阐述,因此,凡是涉及如何对待这两种节日的内容或阐述两种节日的关系都应属于符合材料的范围。  

【关于材料的内容】

“材料的内容”侧重于材料的表层信息。根据本次作文的材料来看,主要是怎样看待西洋节日或传统节日,以及西洋节日和传统节日之间的关系。“节日”,在《现代汉语词典》对“节日”这样解释:

1.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

2.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因此,如果考生将其中的一种节日下移为一个具体的节日,如将“传统节日”下移为“中秋节”,在文中展开关于如何看待中秋节的阐述,也应视为符合材料内容的写作。  

【关于材料的含意】  

“材料的含意”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内容来看,虽然表面上是围绕怎样看待“西洋节日”和“传统节日”展开,但是其中隐含的是中外节日文化在当代的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的问题。因此,考生如果将两种节日概念上移到“节日文化”的概念,谈及对节日文化的看法,应视为符合材料含意的写作。  

【关于作文的立意】  考生可以从四段文字中选择一段展开分析,也可以综合其中两段或三段甚至于整个材料做出阐述。可以仅就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可从材料的含意入手展开阐述。不管哪种角度的立意,都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一) 从过什么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的立意有:  

1、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洋节日,忽视传统节日;  

2、中国的年轻人未必热衷过洋节,他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也十分重视;

3、中国的年轻人既热衷于过洋节,也重视过好传统节日;

4、西方人也喜欢过中国节;  

5、无论是西洋节日还是传统节日,都是属于世界的节日,我们都喜欢。 „„

(二)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的立意有:

1、过好传统节日,是彰显民族自尊自强的表现;

2、过西方节日,既能获得精神愉悦,又能增进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知;  

3、无论过什么样的节日,都有助于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和认知,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

4、在节日中感受快乐。

(三)从怎么办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的立意有:

1、抵制西方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2、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西方节日,面对西方节日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  

3、要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过好传统节日;  

4、要对传统节日的过节方式进行创新,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予以重视;

5、面对中西方节日,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从对节日以及节日文化认知的角度  

1、辩证看待中西方节日,让中西方的年轻人在节日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知。  

2、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西方人过中国节日,显示了世界文化兼容并蓄,融合贯通的发展趋势。

【评分标准】 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

1.题意   

⑴符合题意:  考生能就材料中的“西洋节日”、“传统节日”展开分析阐述或者记叙事件的,判“符 合题意”,在内容的一等、二等打分。   考生若将“节日”这一概念下移至一个特定的节日,属于符合题意。  考生若把“节日”这一概念上移为“节日文化”,属于符合题意。   本次作文判定考生是否符合题意,应遵循作文是否能“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这一原则。  

⑵基本符合题意:  考生脱离了“洋节(西方节日)”或“中国传统节日”,只谈“民族自尊自信”、“文明”、  “文化”的,均属基本符合题意。  考生如把“节日”或“节日文化”作为由头引申话题,但重点不在写“节日”或“节日文化”,而是偏重于写其他内容,如写“怎么过节因人而异”大谈人的差异性的,判基本符合题意,在内容三等打分。  ⑶偏离题意:  完全离开“节日”或“节日文化”的范围作文,如写“青年人要自尊自信”,“多角度看问题”、“选择”等,判“偏离题意”,在内容四等打分。

2.中心、内容、感情

⑴判“符合题意”的,综合文章的中心、内容、感情,分辨归属一等或二等;如考生能够在材料的写作范围内提出自己深刻或独特的感知和见解的,或能够对两种节日持辩证看法的,可在内容上按一等打分。

⑵凡判“基本符合题意”和“偏离题意”的,原则上在该等级打分。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在相应的的等级上评分外,可考虑 在前一等的下或下一等的上打分。例如,内容评二等的 19,表达可在二等内打分,也可以  在一等的下给21 分,或在三等的上给15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 三、发展等级的分等  1.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第考虑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二等 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 在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 上给分。  

4. 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说明:作文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或扩写,总分在37分以下。

四、其他

1.未拟标题扣2 分。出现错别字,1-2 个不扣分,3 个扣1 分,4 个扣2 分,5 个扣3  分,6个以上(含6个)扣4 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2.关于字数

⑴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⑵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⑶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⑷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 分。 ⑸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 ⑹完全空白的,评0分。  

3.全市平均分控制在41-42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2: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5-5-1 12:59 编辑

1号标杆文

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西方节日更加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但相反地,中国传统节日则不被年轻人重视。高校学者认为,应把西方节日赶出中国,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从事西方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过西方节日,既可感受到快乐,也可以体悟到西方文明。但在我看来,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都不应被遗弃,以促进世界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  
     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各有千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它们的文化,所以两者应该结合。西方节日有着西方文明,传统节日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如果两者可以有机结合,会使我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展。在中国,我们要学会英语这门异国语言;相反地,许多外国友人常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了解汉字的历史。正因为有了语言的学习,中国人才能与外国人聊天,也可以了解西方文明。节日也如此,因为有过洋节,我们得以了解西方文明,我们过传统节日,也可以得到一些领悟。正因为有了中西文化融合,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所以,对于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不应选其一,而是应更好地融合。  

      了解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可以促进两国的关系趋向平和、融洽。在一个国家举国同庆时,如果一个国家表达祝贺,可以使两国关系趋于融洽。在我们国家春节或国庆时,接受世界各国的祝贺,会使原本僵化的关系得以缓解,以免两国引发战争,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所以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的融合,使两国了解对方的文明,使关系融洽。  

      然而,有一些中国人却只过西方节日而忽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通过西方节日来了解西方文化,但绝不可以因此而忽视传统节日。毕竟,你是一个中国人,你要了解你的根在哪里,你有责任传承民族的文化。你可以两种节日都过,了解中西文化的底蕴,你会发现西方节日有它独特的新潮,但中国传统节日有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它的纪念意义。所以,不应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西方节日,两者理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西方节日有它独特的韵味,传统节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果两者能完美地融合,不失为一件美事。所以不可遗弃其中一方,要融合!  

【点评】  

    本文紧扣题意,立意比较辩证,有一定的高度;文章中心突出,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行文思路清晰,基本做到文从字顺,结构紧凑。但文章的内容还不够厚实,西方节日中蕴涵怎样的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又蕴涵着怎样的文化,行文中如能结合具体的节日,分析其中蕴涵的值得传承交流的文化,那么文章的内容会更加充实。  

【评分】48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霜叶红 于 2015-5-1 13:24 编辑

2号标杆文

中西融合共发展  

      近些年,洋节日越来越受中国年轻人的欢迎,而端午清明等节日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应当将洋节赶出中国,又有人觉得中国年轻人过西方节日能了解西方文明,大有裨益。而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发扬自己传统节日的同时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促进发展。  
     要中西文化交流融合,首先应传承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洋节日在年轻人中的激烈交锋,其实既是中西文化之间矛盾冲突的体现。多数年轻人喜欢洋节,一方面出于新奇,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尊不自信。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显著标志和基础,失去根基,中华民族的特色也会褪去。近代以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不论是洋节日的盛行,或是对洋节日极度排斥,都是国人对本民族文化自卑的表现。因此,我们应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打开大门,不卑不亢地与西方交流,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气度,在中西交流时,稳站自己的根基,例如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宣传,向青年人介绍传统节日的典故,意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面对外来的西方文化,我们应当批判性地看待。诚然,西方文化中有不少腐朽思想,但也不乏积极的一面。洋节中的父亲节、母亲节呼吁人们感恩父母,而这也与传统中“孝”吻合;愚人节等节日生动活泼,符合人的天性,让人们在枯躁(燥)中寻得快乐,都有着积极作用。文化要发展,不能过度封闭,保护自我,如闭关锁国,最终只会在发展潮流中后退。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浪潮,我们不只应站稳根基,更应在其中寻得闪光之处,为己所用,中华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发展趋于完善。  

     中华文化在稳固自身,借鉴西方时,它应主动走出国门,宣传自主文化,让世界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与俄罗斯联合办“中国年”正是文化“走出去”的体现,纽约时代广场等地同庆中国农历新年也表示着世界在逐步接受并欣赏中国文化,从中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快共同发展的步伐。  

     洋节日与传统节日的矛盾本质上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体现。在文化横流中,我们应固守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并主动交流融合,才能融入世界潮流,不断与其他文化共同发展。  
【点评】  


文章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谈论如何对待中西方节日,见解较深刻,分析也较为充分,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是较规范的议论文。  


文章从材料涉及的现象入手,概述不同人的看法,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应当在发扬自己传统节日的同时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共同促进发展。入题快,观点鲜明。论证部分由传承传统文化、批判地对待西方文化和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三各层面进行分析,论证中基本能做到有理有据,具一定的说服力。段与段之间能注意过渡照应,如第三段结尾处与第四段首句,使三个分论点呈层进式,体现作者论证有较强的逻辑性。结尾段总结全文,回扣观点,回扣材料。  


文章整体语言表达较顺畅,但个别语句存在语病,如第二段末句“向青年人介绍传统节日的典故,意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中“意识”前应加上“让他们”,最后段落“在文化横流中”让人费解。  

发展等级分打在深刻上。


【评分】46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3: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3号标杆文】  

     别让传统节日消失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不再枯燥;对外的开放使我们与世界紧密相连,共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政治也在无形之中相互影响。近年来,洋节日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的追捧,而传统的节日却逐渐被人遗忘,在我看来,我们有权利选择过洋节,但是我们同样有责任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别让传统节日在文化融合中消失。  

    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精髓,却逐渐被我们丢弃,这是不可取的。这不禁让我想起印第安人的一个习惯:他们在连续工作几天之后,都要空出一天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休息。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回答说:“我要等待我的灵魂,我怕我的灵魂跟不上我。”可见,灵魂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诚然,传统节日则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如果我们不重视它,甚至抛弃它,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没有灵魂的传统文化还可再散发其特有的魅力吗?  

    重视传统节日,别让洋节击垮它,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和信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从一开始的单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都以失败告终,真(直)到新文化运动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着手从文化角度改变中国人腐朽的思想,我们的国家才得以生存。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让洋节占据了传统节日的地位,那么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将不复存在,我们还有什么实力可以去立足于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  

    做为一位青年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过传统节日,正确处理好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关系。当然,并不是说要求每个人都不得过洋节日,只可以过传统节日,社会是发展的,在这个经济,政治,文化都十分开放的时代,我们有权利过洋节,但是,请不要忘却我们的根,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传统节日,在享受完洋节日带来的欢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那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别让传统节日消失。  

    让我们担负起一名中国公民的责任,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别让传统节日消失!

【点评】  

本文切合题意,能围绕“别让传统节日消失”来谈。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我们有权利选择过洋节,但是我们同样有责任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别让传统节日在文化融合中消失。”第二、三段分别从“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和“重视传统节日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和信心”两个角度来加以论证,最后两段提出“做为一位青年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过传统节日”并发出呼吁,进一步点题。整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但论证过程缺乏典型例子,某些说理缺乏逻辑性,使得整篇文章论证力度不够。书写清楚,文面整洁,但个别地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评分】44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3: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4号标杆文】

该不该把洋节赶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实施,我们国家取得了西方各个方面的帮助,西方影响我们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了思想文化。  
      改革开放后,大批思想文化精神流入我国,西方的各个节日风俗也来到我国,这些洋节的来到不免冲击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吸引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的眼球,导致西方的洋节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渐渐冷清。此时此刻,有人站出来,反对西方的洋节在我国中盛行,应当赶出中国,可这样的做法是最好的吗?这样真的能做到吗?我想不是的,西方的节日早已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如此强制性的做法只会引来不必要的中西思想的斗争。  

      中方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特点。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缅怀先人、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浓郁的传统气息渲染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也可以在这些节日里与家人团圆,增进感情,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有的是庄重。团圆等气氛。而西方的洋节则与此大有不同,它更偏向于娱乐性,人们可以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得到心灵与身体上的放松,可以在这些节日增进与朋友。情人的感情,没有传统节日那般庄重,是一种愉悦放松的心情。这两种在意义上区别如此大的节日里,怎么会有冲突呢?  

     然而现如今的年轻人更偏向于西方洋节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全都归究(咎)于西方洋节的到来,而是要加强对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教育,多举办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使孩子对传统节日意义的了解加深,这样就能避免中国传统节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问题了。  

     中方西方节日本身就不会存在冲突,不能单单从表面看问题,把洋节赶出中国也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我们自己要自动地去平衡其中的喜好,而不是用赶来解决问题。中西方文化应该相辅相承。  

【点评】        观点符合题意,语言比较通顺,书写工整。但内容较单薄,文中一些分析缺乏依据,如 “西方的节日早已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如此强制性的做法只会引来不必要的中西思想的斗争。入题慢。  

【评分】41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5号标杆文】

      传统佳节诚可贵,中西结合价更高  
     中国传统佳节的重阳节有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寄托,而西方洋节中也有感恩节来表达对主的感恩;中国传统佳节中元节有表达到鬼神敬而远之之意,而西方的复活节也有传递尊敬死者的意;中国传统佳节诚然可贵,但西方洋节也不见得是邪恶文化。或许,中西结合价更高。  
      倘若说传统佳节是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那西方节日无疑是五彩缤纷的油彩画。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传统佳节却渐渐被人忽视。然而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传统佳节无非都离不开烧香拜神,烧纸钱,祭祖先。老一辈的人也许会感到这些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是,对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五彩缤纷的洋节所带给90后、80后的新一代无非是新鲜感、好奇心。于是,年轻人追求洋节也并不为奇。  

      只有先了解传统佳节,才可能实现中西结合。有些高校学者一棍子打死,认为应将洋节赶出中国,这样的想法虽然不好,但也有几番(分)道理。人们只有先以自身出发,才可以推己及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澳门、香港问题,采用在中国大陆保留原来传统制度,而在这两个地方中西结合,采用西方政策。因为这样,香港才成为继纽约之后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若想创新,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若连自己的国家的传统佳节都不过,那无非是邯郸学步。这样,就将会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迷失自我。传统就犹如枝干,而洋节才是叶片,没有枝干的存在,怎会有叶片生长于枝头呢?  

     中西结合,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融合,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我国年青人可以从洋节中了解西方文明。而外国人在中国过上洋节,也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中国清末的封邦建国的失败无疑在静静地向我们讲述不学习便会落后的真理。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二战战败后,它吸取教训,东西结合,结果迅速地发展,成为一代强国。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阻挡交融的步伐,中国只有在这方向中西结合,才可以立足以文化大观园之中。  

     当代世界,国与国应该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互相学习,中国也不例外,对于洋节与传统佳节,中国只有中西结合才会在顺境中正直,逆境中洒脱。总之,传统佳节诚可贵,中西结合价更高。  

【点评】  
     文章从传统佳节和西方洋节谈起,进而谈论到中西结合的问题,最后能回到对洋节和传统佳节问题的思考上。从全文整体上看还是可以属于符合题意的。但文章行文的思路过程有时缺乏应有的逻辑性,如从第一、二段将传统佳节和西方洋节进行对比到第三段对中西结合的思考之间逻辑阐述不够充分,第三段中前三句的语言表达也明显缺乏逻辑性。不过,文章的标题倒是比较别致新颖。  


【评分】39 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3: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6号标杆文

如何发扬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端午、清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此,有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对于这样的看法,我十分反对。
     把洋节赶出中国是十分偏激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各国交流十分密切,各国的文化也在这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就连我们的基本国策中也有一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如果中国将洋节赶出了中国,那么西方人会有什么看法?中国都把他们的节日赶出国家了,那他们是否还会让我们中国的节日留在他们国内?这样必定不利于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对西方文化的不尊重。  

     我认为我国应保持中西文化交融的同时对国人加以引导。多数青少年都对新鲜的事物有着一定的兴趣。洋节吸引了中国年轻人而传统节日却得不到重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洋人的节日相对于传统节日更加新鲜。对此,国家应当加以引导,在尊重西方文化的同时让人们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要保持中西文化的交融呢?这一点也是最主要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的结晶,虽说这些文化中或许有一些不足,但是却包含这前人的智慧。对节日的尊重就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前人的尊重。将洋节赶出中国,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这就相当于以前中国的闭关锁国了。中国以前贵为天朝,因为太过骄傲不与他国交流,结果当外国人打进来时才发现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如果把洋节赶出中国,不就重走了老路了吗?等到下次开启国门,积累的文化冲击也必定会更加大,情况也会比现在糟。相反地,如果让洋节与传统节日相互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传统节日也会因此更加完美,毕竟一个民族的智慧不如多个民族。并不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就一定好,中国人骨子里的傲气也应当收敛一下了。面对他国文化,我们应当怀有一颗尊敬的心,不能一律否决。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中得到更多有用的文化,吸收进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点日本就做的很好,也是我们一个大国被一个岛国侵犯过的原因之一。  
     只有尊重他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使我们中华文化发展并发扬出去。

【点评】  
     文章的标题为“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显得有些重心旁移了。该考生开头紧扣材料的第一二段文字来立意,能抓住关键词“节日”,提出“对于这样的看法,我十分反对”的观点。但该生没有审清材料的第二段内容的题意,掉入材料隐含意的陷阱。其实材料的第二段内容有两层含意:一是高校学者主张“把洋节赶出中国”;二是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样看来,该生反对高校学者主张“把洋节赶出中国”的提法能说的通,但反对学者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提法则说不通了。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把洋节赶出中国是十分偏激的!”的观点。文章第三段较好地论证“应保持中西文化交融,二者兼顾”的观点,但过多地强调“文化”而弱化了“节日”这一核心。最后一段的结论是“只有尊重他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使我们中华文化发展并发扬出去。”显得简单而苍白无力,且缺乏应有的思维逻辑。

  
【评分】38 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湘里妹子学术网 ( 粤ICP备2022147245号 )

GMT++8, 2024-5-3 03:42 , Processed in 0.065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