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丽明 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过后,你们将怀揣梦想重新起航,到更为广阔的舞台去施展经世济国的伟大抱负。无论你将从事什么行业,“创新”都是一道绕不开的时代命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创新是当代青年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对于财经类毕业生而言,创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你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那么,怎样才能创新呢?今天,我想结合我们上财人自己的故事,谈几点体会。
其一,创新需要执着进取。第六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校经济学院2012届博士生孙楚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硕博均为数学出身的孙楚仁,在已经拥有一份稳定事业之后,为了自己的学术梦想,毅然选择在职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他凭借过硬的数学功底,将自己在计算、软件、推导等方面的特长运用于经济学之中,并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众多奖励和荣誉,此次“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再次为他锦上添花。孙楚仁的求学治学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始于进取,因为它力求突破现状,创造无限可能。
其二,创新需要厚积薄发。前段时间,在座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信息刷屏:上财校友张勇出任阿里集团首席执行官。1995年毕业于我校的张勇,曾先后在安达信、普华永道两大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后加盟网游公司盛大,2007年加入淘宝担任CFO,2011年正式接任天猫CEO,今年5月正式接棒阿里集团CEO,成为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实现了一个财务高管的华丽转身。张勇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其源于脚踏实地的积淀与历练,守正而出奇。
其三,创新需要团队协作。很多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杯咖啡所产生的咖啡渣,99.8%会被丢弃。你们相信一群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团体,可以让这些废弃的咖啡渣得以再利用,并创造不小的经济价值吗?我校创行团队做到了。他们的“咖啡绿植”项目,将废弃的咖啡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以培育菌菇并在农产品市场销售,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了经济价值,并帮助4000余名下岗居民改善了生活状况。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创新大多数不是来自单枪匹马地孤军作战,而要依靠团队的整体发力。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3的诺贝尔奖都是合作取得的。希望你们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在集体的摩擦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人与人的互助协作中创造1+1>2的效益。
(本文为作者在上海财经大学201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