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9 13: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07号 考生号:03084201029 得分:56
古为今用方能文化勃兴
(态度明确,观点直截了当。如果把其改为“古为今用,文化方能勃兴”会不会好点?)纵观历史长河,孔孟韦编三绝,留下中庸,(改为“、”)仁爱,(改为“和”)谦逊的伦理经典,(改为“。”)士大夫为民请命,含身求法,弘扬践行儒学,成就时人道德标杆,古文观止, (改为“、”)增广贤文的幼童启蒙读物潜移默化地使经典咏流不息。(开篇荡开一笔,从儒学的传承和精髓开始讲起。)
倘我是子思,必坚定回答,要坚守,亦要舍离,(改为“;”)要继承,亦要融入时代洪流。青年一代,更应肩负文化传承使命,奋发砥砺前行。(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倘我是子思”入境很是生硬,缺乏代入感和情境感)儒学看似因其古老迂腐而难以用武之地,(语病,改为“儒学看似迂腐古老,在现实中难以有用武之地“)实则不然。古之儒学精神早已深入国民骨髓。
儒学教人修身以严。古有“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坚定,今有弘一法师内省于身,自剖善恶,心湖彻于明镜,(改为“。“)古有其身正,则音容俱正的教诲,(改为“;”)今有兄友弟恭,以冰霜之操自励,以孝悌之心动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儒学教人待人以宽,古有各让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美名,今有以穹隆之量容人的邻里故事。(举例论证,一古一今,层层递推,无一不是在证明儒学精神的深入人心。“冰霜之操”“穹庐之量”等词语的信手拈来,更是彰显着该生的良好功底)儒学是中国的亮丽名片。吴清友秉持儒学精神,连锁不复制,二十年亏损仍坚守于文化产业,打造精神地标。孔子学院承许国人期待走向世界。谦逊,包容,踏实成为华夏人的民族气格和民族风度。古老文化的连绵传承使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文化信力构成了文化信仰体系。(进一步说明儒学的深入人心,表明儒学的价值——文化信仰、精神引领)
坚信儒学的价值所在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然质疑迎刃而解的关键在于面对现实的尴尬,如何在道德与变通中寻求干(“平”)衡?(过渡自然)首先,挤公交车的现象,路怒症的猖狂,插队的习以为常是规则意识的欠缺,是文民(“明”)素养的缺失,是随大流的理所应当,是法不负众的心安理得。面对比比皆是的不文明现象,儒学不能退后,不可让步。由儒入法,以法律进行行为的强制,由道德进行行为的自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方能构建文明的现代社会。(由“挤公交”延伸到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点明其本质就是“规则意识的欠缺、文明素养的缺失,并指出其解决办法——儒法并用,自律他律并举)
而我们需坚信,坚持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道德普及,终归人们会以礼约束自身,明白自身的权利是他人的义务,权利的边界需严守不逾。那时看到的将是众人排队,而无挤公交的现象。在坚持的初期,哪怕只有自己约束自身,,也应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信。(进一步说明,想要化解尴尬,还需坚持文化自信)但儒学的坚守并非一成不变,迂气十足,(改为“。“)面对儒学形式上的繁琐,大可舍弃,以现代文明礼仪取代,(改为”。“)面对过于退让至自卑,应以进取的时代精神武装自己,(改为“;”)(这一句表述不是很恰当,把“自卑”改为“懦弱”会不会好点?)面对伦理法律的冲突亳不犹豫地坚守社会主义法律,面对男女歧视的迂理,应当有探索真理的决心。(化解尴尬,还需去除不合时宜的陈规,让传统儒学和现代生活完美结合!)
坚持文化的自信,弘扬儒学的现代价值,去除不合时宜陈规。(改为“,”)你会发现现实与儒学不再冲实,公交前俨然按秩序排队的图景。(收束全文,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总评】
1.文章从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传承开始讲起,阐述其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坚信儒学的价值,是回答“会不会挤不上公交车”这一问题的前提,从而揭示“挤公交”这类现象的本质,顺势从三个层次解决儒学与现实之间的尴尬——儒法并用,自律他律相结合;坚持文化自信;去除不合时宜的。最后自然收束全文,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2.整篇文章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论证层次清晰。3.对“以礼待人”“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类道理的理解稍显偏差。标题的核心是“文化勃兴”,但材料最终想要我们解决的是儒家文化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和现实完美融合,有“文不对题”之嫌。4.出现多个错别字,标点误用现象比较突出,整体卷面字迹也有待加强。5.情境意识要加强!(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冬兰评) |
|